六重溪為急水溪的另一大支流,也是東山區西北部的重要河川。 二東山2025 該溪發源於白河區與嘉義縣大埔鄉交界處的大凍山,流至白河區䓶桐崎後,成為與東山區的界河。 在這裡,你可以先遠眺北面的東湧和南面的長沙。
- 落了石隙,沿小徑很快便到天書壁底,可以從下欣賞這個北龍石澗的源頭。
- 地圖指南針或GPS定位:由東湧至雙東坳的路段並沒有指示牌,需要利用紙本或電子地圖確認前路,或者出發前看清楚路線介紹,記住每個路口的方向。
- 前往欣賞芒草和拍照時,切勿另闢新路及踐踏芒草。
- 2006年栽種面積約1,548公頃,產量約8,308公噸。
- 雙東坳是蓮花山及二東山之間的山坳,今次的路線會在這裏匯合鳳凰徑,轉左可往南山撤退,轉右往爛頭營。
- 明鄭時期(1661年-1683年),為解決軍糧問題,採行「寓兵於農」政策,建立許多軍屯村落。
721米高的鴨腳瀝頂沒有三角測量站,頂上多芒草,可以俯瞰大嶼東的老虎頭及愉景灣一帶。 二東山2025 看完風景,沿南脊下鴨腳瀝,比西北脊的路明顯及易行,落到山坳的T字路口轉右,很快就接回主徑,續向蓮花山走。 經過上攀鴨腳瀝頂的經歷後,不太想上三山臺,寧願保留體力上蓮花山。 不久,石級山徑不斷攀升,途中可以回望婆髻山及薄刀屻的景色,上到大約550米高的牛牯膊山腰,山徑稍緩,可以回氣。 主徑繞鴨腳瀝山腰過,易行且上攀不多,但今次行程決定一探鴨腳瀝頂。 利用網上地圖定位,留意主徑左方,發現經西北脊登鴨腳瀝的路口。
二東山: 前往伯公坳
東山區全區緯度均在北迴歸線以南,依據桑士偉氣候分類法,屬於熱帶濕潤氣候[13]。 區內僅有東河、東原、北寮等地設有雨量觀測站,並無完整的氣候觀測資料,故平原地帶參考鄰近的中央氣象局嘉義測候站資料,丘陵及山地則參考關子嶺測候站資料。 在二東山頂休息一會後,原路折返鳳凰徑,緩緩上斜,往大東山進發,途經各間爛頭營小屋,路旁盡是芒草。 離開爛頭營,上到蠄蟝石及觀景臺,有小徑往大東山山頂。 由於今次路線已頗長,所以不登大東山頂,續沿鳳凰徑走,往伯公坳下山。 鳳凰徑兩旁也有很多漂亮的芒草叢,不用上大東山頂的。
蓮花山高766米,頂上有三角測量站,亦多芒草,還有一塊著名的石景叫「天帝之牀」。 那是一塊又大又平的石頭,躺在上面享受微風及陽光都幾舒服。 行至樓梯盡頭,沿水泥直路到另一邊,轉右接原始山徑,繼續攀升。 這條是婆髻山的低埔脊,會一直攀升至370米高,接上橫山徑後才變平路。 低埔脊的山路雖窄但明顯,不斷上斜就不會行錯路。 二東山 路面有泥沙,亦有碎石,間中會有大石,亦有部分是大岩石面,集合不同類的天然路面。
二東山: 氣候
一開始從翔東路上婆髻山低埔脊,要行一段水泥樓級直上約100米高。 這段樓級又急又長,如果初段未熱身又上得太急,很容易會「爆」,必要小心。 行完樓級,再沿原始山徑上到370米高的婆髻山橫山徑,這段上山路少樹蔭,都消耗幾多體能。 歡迎以 Payme AlipayHK 贊助 二東山 Tim Sir 二東山 的努力!
如果不登鴨腳瀝,沿主徑會更快更易往蓮花山及大東山的方向。 轉入叢林,行兩步又有分岔口,右路上薄刀屻,左路往天書壁。 二東山2025 落天書壁的路崎嶇,要爬下一條滿佈樹根的石隙。 落了石隙,沿小徑很快便到天書壁底,可以從下欣賞這個北龍石澗的源頭。 看完天書壁後原路折返,爬上石隙,爬上去比爬落去簡單,回到大路後,繼續往大東山的方向走。 「曾文之眼」是指曾文水庫遊客服務中心的主體建築物,因其狹長雙弧外形有如人眼,故稱之。
二東山: 大東山:置身芒草花海,靜待落日晚霞
上些梯級後,行到一條平坦的大直路,留意右方的小叢林,那裏除了是個休息的好地方,還是前往「彩蛋」天書壁的分岔路口。 天書壁是這條路線的「彩蛋位」,行山人士需要偏離主徑,而上落天書壁的路崎嶇多碎石,有一個需要攀爬的石隙,難度較高。 二東山 若嫌天書壁太難去,不去的話亦不妨礙上大東山的行程。 請有「十分辛苦」的心理準備,因為要由接近水平面起步,登上逾800米的高原。 由起步至大東山的路段,主要都是上山路,有石屎梯級、簡陋梯級及天然泥石路。
全區耕地計有水田2,391公頃、旱田3,858公頃、山林地4,673公頃。 主要作物有水稻、甘蔗、洋香瓜、椪柑、柳丁、龍眼、咖啡、荔枝及芒果等[22]。 急水溪為臺南市北部的大型河川,源頭位於嘉義縣中埔鄉與大埔鄉交界處的凍子頂[12]。 二東山2025 流經臺南市白河區,於青葉橋滙集六重溪後,成為東山區西北部與白河區、後壁區、新營區的界河,續流至東山區西端與龜重溪匯集後,始離開區境而去。 西北脊登鴨腳瀝的路不太明顯,某些位置不見路胚,只好往山頂方向強行爆上,並按網上地圖的定位,接回狹窄的小徑。
二東山: 東山法門
市道175號以東大致為山區,屬於阿里山山脈之西烏山嶺支脈,山脊線海拔約700至900公尺之間,其主稜線在大凍山以北,形成嘉義縣大埔鄉與白河區、東山區的主要邊界。 土地總面積約有125平方公里,為臺南市面積第三大行政區(僅次於南化區、白河區)。 區內平原、丘陵、山地各佔約三分之一,急水溪水系集水區涵蓋全區九成以上面積。 氣候上屬熱帶季風氣候,東山區以生產東山咖啡而聞名。
二東山: 大東山行山路線|東湧上山帶來挑戰與驚喜 訪遊「彩蛋」天書壁
東山區公所是臺南市政府在東山區的派出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市政府綜理區政的執行機關,上級業務監督機關為臺南市政府。 在區長及主任祕書之下,設有4課3室等7個內部單位[19]。 受季風影響,降雨集中在夏季,主要為颱風、梅雨和西南氣流帶來的雨水,年平均降雨量2,215公釐。 全區濕度偏高,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8.2%,最低為1月的77.1%,最高為4月的80.2%,全年差異不大[14]。 後因地方認為鄉名粗俗,易被人誤會為高山族之番社,擬採山在該鄉之東之義,於1946年改名為「東山鄉」[10]。 直至2010年12月25日,配合臺南縣市合併,改稱「東山區」。
二東山: 東山區 (臺南市)
依據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記載,東山區原為平埔原住民和安雅族哆囉嘓社(Dorko)故地[1]。 1636年,哆囉嘓社歸順而接受荷蘭人統治,當時人口僅約200人[2]。 二東山2025 登上山峯,清風徐來,於此處駐足片刻,眺望小石屋點綴山野間。 黃昏時分,這裡是取景拍攝IG美照的絕佳地點。
二東山: 二東山
黃龍坑郊遊徑是一條落東湧的行山徑,但石級很大級,落得很急,會行到腳軟。 在爛頭營豎立了一個介紹大東山的牌子,轉右是沿鳳凰徑往大東山,今次先轉左往二東山。 上二東山的路十分明顯,跟住芒草間的路徑上行。 二東山頂有間石屋,景色開揚,可以欣賞爛頭營及大東山的景色。 臺南市生產椪柑,因地理位置及氣候因素所生產椪柑,外皮青綠但果肉酸甜有「青皮椪柑」稱號。
二東山: 大東山 二東山 天池
二東山(Yi Tung Shan)係香港第九高嘅山,海拔高747米,喺離島區大嶼山,附近範圍劃咗入北大嶼郊野公園。 東山碧軒寺位於東山聚落中央偏北處,係於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自白河火山碧雲寺迎請觀世音菩薩至此地而設立[26]。 每年農曆十二月廿三日,信徒恭送佛祖(指觀世音菩薩)返回火山碧雲寺「祖家」過年。 香港旅遊發展局對本文所述資料,包括商店、餐館、貨品及服務等概不負責,並對此等資料,不作任何保證或陳述,包括其商業適用性、準確性、足夠性及可靠性等。 冬天,大東山山上寒風凜冽 ; 秋天則大霧瀰漫。 出發前,記得瀏覽香港天文臺網頁,瞭解更多天氣預報、天氣警告等資訊。
二東山: 大東山 二東山 天池
為推廣東山咖啡產業,遂將閒置的倉庫進行空間改造,規劃成藝文區、咖啡產品研發成果區、咖啡品嚐雅座區及咖啡生態導覽區,是一座頗具有地方產業特色的休閒文化展館[36]。 國道3號高速公路大約以東北-西南走向貫穿東山區,在境內僅設有東山服務區,並未設置交流道(有東山便道,於東山服務區內)。 北邊最近的交流道就在隔鄰,即白河區河東裏的白河交流道;南邊最近的交流道也不遠,即位於柳營區旭山裏的柳營交流道。
二東山: 氣候
市道174號為臺南市溪北一條重要的橫貫道路,西起北門區,經學甲區、下營區至東山區。 其中東山區路段在東南部嶺南里、南勢裏的山區地帶,終點在橫路聚落接上市道175號[29]。 區內有3條市道,其中市道165號、市道175號為南北向,市道174號為東西向。 市道165號南北穿越包括區治所在的東山聚落在內的東山區西部平原精華區,與其東側的國道3號約略平行。 經由此道路,往北可前往白河、中莊(嘉義縣水上鄉)、後莊(嘉義縣中埔鄉)等地,其中在白河可轉往白河交流道上國道3號;往南則可前往果毅(柳營區)、六甲區、官田區等地。 水稻為東山區最主要的糧食作物,但近年來栽種面積已有略為減少之趨勢,但產量並無多大變化。
該服務中心位於南勢裏東南部近邊界處,與東山區本部之間隔著烏山嶺,往來極為不便。 目前對外交通主要透過曾庫公路與楠西區及曾文水庫所在的嘉義縣大埔鄉連結,在地緣上可視為曾文遊憩系統的一部份。 永安高爾夫鄉村渡假俱樂部位於東原裏班芝花坑,是南臺灣少見的高爾夫渡假中心,除了27洞球道之外,還附設多樣化休閒娛樂與住宿設施。 仙湖休閒農場位於南勢裏冷水坑北側,面積約52公頃,視野遼闊,為東山區較著名的休閒農場[34]。 孚佑宮位於崁頭山西側山腰(東山區南勢裏),標高844公尺。
二東山: 前往伯公坳
落伯公坳的山徑大多是石級路,有些梯級都幾大級,考驗下山的腳力,尤其經歷了數小時的上山路,體能已用得七七八八。 行到東湧道的馬路,回東湧的巴士站在對面馬路。 請不要跨欄過馬路,請沿馬路上斜,至東湧道最高點才過對面,在巴士站排隊等車,完成這次6小時的行山旅程。 沿主徑繞經三山臺後,緩緩而上,便來到蓮花山下,路口轉左上山;如果轉右的話是繞經蓮花山山腰,一樣去到雙東坳。 上蓮花山的路比鴨腳瀝好走,因為登蓮花山的人較多。
接着攀升到牛牯膊的山徑多石級,由四百多米高攀升至五百多米高,也有點喫力。 如果不走橫山徑,登鴨腳瀝及蓮花山的話,上落亦急。 在尾聲,由大東山落伯公坳的石級路亦考膝部及腿部肌肉力量。 行山杖:這條路攀升及下坡皆多,腳力稍弱的朋友可帶備行山杖。
在東湧市中心買齊糧水,沿翔東路右邊的行人路走,穿過裕東路下的隧道,右邊有樓級上東梅古道。 可以不上東梅古道樓級,續沿翔東路旁行,經過一個馬路路口,繼續跟行人路行,留意右邊山坡。 不久,見到有條小鐵梯跨過一條粗喉管,那裏就是上山的地方。 在伯公坳等大嶼山巴士下山,多條巴士路線會途經,但在秋冬週末假日的黃昏,大多巴士已經在梅窩、大澳、昂坪上滿客,常常飛站。 通常巴士公司都會在落山的繁忙時間派員到場,監察人流,若果人龍太長的話,有機會派出加班車。 地圖指南針或GPS定位:由東湧至雙東坳的路段並沒有指示牌,需要利用紙本或電子地圖確認前路,或者出發前看清楚路線介紹,記住每個路口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