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大仙區議會於1981年5月6日成立,首屆區議會議員由政府委任,下設12分區,人口約58萬。 1941年日本侵佔香港,翌年成立香港佔領地總督部,將全香港分為28個區(香港島12區、九龍8區及新界7區,其後於九龍增加「啟德區」),每區由「區役所」(其後更名「區政所」)管治。 日佔時期黃大仙區仍未成立,所屬地區約為當時的「元區」(即九龍城)及「啟德區」內。 光緒廿四年(1898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界限街以北到深圳河的地區包括大嶼山等235個離島租借予英國99年,黃大仙區自此劃歸英國殖民地香港管治。 日本城黃大仙 2000年代中期起,有一部份信奉基督教的居民認為「黃大仙區」一名有道教及中國民間信仰色彩,並建議改以「竹園區」或「慈黃區」(「慈雲山」、「黃大仙祠」的合稱)取代,但有關建議從未獲政府當局理會,並被民眾指稱不懂尊重傳統文化。
- 啟德遊樂場在1965年開業,位於新蒲崗彩虹道,佔地20萬平方呎,擁有新穎的機動遊戲,更附設中西影院及劇場,媲美荔園遊樂場。
- 爲此,嗇色園在這一方面也是下足了功夫,研發全港首個應用於廟宇的「煙香減少及除味系統」和「環保化香爐」,減少煙香造成的空氣污染。
- 「去松茶榭(園池內的茶館)品茶,你品嚐到的是茶農們種茶、煎茶所付出的歲月和汗水,是中國傳統茶文化蘊含的典雅氣韻和人文歷史。」園池內還有一間著名的素齋餐廳,在週末經常滿座。
- 隨著社羣媒體大行其道,區內還孕生出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另類旅遊景點。
這個大型仿唐佛教建築羣和園池為人們逃離城市喧囂、瞭解佛學文化提供了一片古雅、靜謐的淨土。 日本城黃大仙 黃大仙是香港唯一的內陸區,區內廟宇和高樓並立、禪意與喧鬧共存,令人目不暇接,具有典型的香港特色。 本區的名字來自道教神仙黃大仙,你能在嗇色園黃大仙祠看到他的畫像。
日本城黃大仙: 公共設施
事實上,黃大仙已超越宗教信仰本身,成爲港人心中的一種信念,並在一百多年的時間裏,帶給港人以福澤。 日本城黃大仙2025 1997年,得中下籤,金融危機;2003年,得下下籤,遇非典。 爲方便比較,以下列表以獅子山以南、沙田坳道、鳳德道、蒲崗村道、彩虹道、大成街、東頭村道、鳳舞街、龍翔道、竹園道爲範圍。 2007年5月27日,基督教機構全城更新在香港大球場舉行全球禱告日活動,當天禱文《爲香港的18區禱告-九龍 — 黃大仙區》中寫道:“故此我們大膽呼求禰,把本區的名稱更改,以一箇中性的“慈黃區”取而代之! 我們亦盼在區內能建立一座基督教大樓,見證教會合一及高舉主耶穌基督! ”,被認爲完全不懂尊重歷史及其他宗教,引來網上各大論壇的口誅筆伐。
1965年起嗇色園註冊成爲慈善社團法人,其中,香客所捐贈的香油錢均會用於教育、醫療、賑災等慈善活動中。 鳳凰新村是黃大仙區內第一座私人屋邨,在六十年代落成,附近的街道亦以鳳字爲首,形成一個小社區[11]。 黃大仙四周以公共屋邨爲主,私人住宅大多數建於東北面,建有港鐵黃大仙站。 日本城黃大仙2025 區內學校包括聖文德書院、協和書院、天主教伍華中學、聖博德天主教小學(蒲崗村道)等。
日本城黃大仙: 建築物
黃大仙主要房屋爲公共屋邨,亦建有居屋及私人屋苑,鳳凰選區的房屋大部分爲單幢式樓宇,此外區內仍存有碩果僅存的舊村竹園聯合村。 黃大仙主要房屋為公共屋邨,亦建有居屋及私人屋苑,鳳凰選區的房屋大部分為單幢式樓宇,此外區內仍存有碩果僅存的舊村竹園聯合村。 黃大仙四周以公共屋邨為主,私人住宅大多數建於東北面,建有港鐵黃大仙站。 區內學校包括聖文德書院、協和書院、天主教伍華中學、聖博德天主教小學(蒲崗村道)等。
- 「黃大仙有求必應」是香港人的順口語,而句子黃大仙就是本廟的主角,原名黃初平,浙江人,生於公元328年,由於家貧故8歲便於浙江金華的赤松山放羊,後遇仙翁教其醫術,他亦潛心於山洞中修練5000日,終得成正果,得道成仙。
- 1970年代有較大規模的彩雲邨,及後富山邨建成後,由於土地供應有限及舊邨老化失修,政府開始拆卸及重建舊屋邨,新建的屋邨只有1980年代的竹園南邨、1990年代的鳳德邨及2020年代的啟鑽苑第一期,目前黃大仙區有23個公共屋邨。
- 黃大仙對社會的「大舍」,也從社會收穫了「大得」——得到了廣泛的人心,形成了黃大仙祠與信衆同心協力造福香港的慈善團體。
- 而在平日早上繁忙時間,該站亦是實施人流管制的車站之一,部分入閘機會關閉以限制人流,是黃大仙區最繁忙的車站。
- 由於中國政局動盪,社會穩定受到威脅,梁氏返回南海故鄉,但得黃大仙降乩指示「此地不宜久留,必須向南遷移」 。
- 而位於龍鳳街的聖母書院創校於1953年,是區內最早成立仍然運作的中學[11]。
- 而在八十年代末入夥的黃大仙下(一)邨及竹園北邨截至2009年底分別剩下不足二千個單位由房屋署直接管理[12]。
葉平進是南蓮園池的員工,對她來說,園池的意義並不止於其醉人的景緻。 「在我眼裡,這裡不僅有美麗的草木和山石,而且園內的一草一木、一橋一閣,都是從悠久歷史中提煉出來的文化精髓。南蓮園池其實是傳播中國文化和歷史的一個平臺,讓忙碌的都市人有機會停下腳步,享受這份寧靜。」她解釋道。 「去松茶榭(園池內的茶館)品茶,你品嚐到的是茶農們種茶、煎茶所付出的歲月和汗水,是中國傳統茶文化蘊含的典雅氣韻和人文歷史。」園池內還有一間著名的素齋餐廳,在週末經常滿座。
日本城黃大仙: 黃大仙 (香港地方)
啟德遊樂場在1965年開業,位於新蒲崗彩虹道,佔地20萬平方英尺,擁有新穎的機動遊戲,更附設中西影院及劇場,媲美荔園遊樂場。 而1966年開幕的麗宮戲院,有3,000座位,是香港最多座位的戲院,於1992年結業。 區內的摩士公園於1967年10月全部建成,佔地15.8公頃,為九龍最大的公園。 1996年開幕的斧山道游泳池面積接近兩公頃,室內及室外設有嬉水設施,深受孩子歡迎。 日本城黃大仙2025 在黃大仙祠參拜毋須付任何費用,但本園希望到祠內的善信及遊客支持嗇色園的善業,作出捐獻,所得善款均會用於社會公益服務。
大堂近客務中心亦設有香港郵政郵箱,方便乘客在車站內投寄郵件[6][7]。 早在七十年代,黃大仙有不少學校在公共屋邨天台上建立,例如在重建前的黃大仙下邨第24座及第27座天台分別有兩間幼稚園[15]。 而位於大成街的孔教學院大成小學創校於1963年,爲孔教學院大成中學的附設小學,是香港少有的孔教學校之一[16]。 而位於龍鳳街的聖母書院創校於1953年,是區內最早成立仍然運作的中學[11]。 黃大仙範圍內有4個房屋署建設的居屋屋苑,包括天馬苑、天宏苑、鵬程苑及盈福苑[13],主要集中在黃大仙的西北面。 另外,香港房屋協會的住宅發售計劃轄下的啓德花園[14]及私人蔘建的居屋屋苑翠竹花園亦位於黃大仙。
日本城黃大仙: 黃大仙靈籤一百枝
此外,殿內提供「上表」服務,由道士代為「攝太歲」,收費300港元,完成「上表」後,善信所屬的太歲的頭頂上會放出煙霞及射出紅光[6]。 其他工程包括新建的藥王殿、財神殿、王靈官殿等三個殿宇及擴建福德祠。 1897年間,梁仁庵聯同友好在廣東番禺扶乩遣興,偶然得到黃初平(黃大仙)降乩教導「普濟勸善」,自此就成為黃大仙的信仰者,奉黃大仙為仙師,入道成為道侶,獲賜道號「傳道」。 根據史料,1898年農曆八月廿三日,即黃大仙的寶誕,菩山道侶就開乩請求擇地建觀,普救百姓,在黃大仙「同意及指引」下,廣東第一間供奉黃大仙的祠觀,在翌年農曆的五、六月間,在廣州花埭(花地,位於芳村)落成。
日本城黃大仙: 黃大仙祠歷史
爲此,嗇色園在這一方面也是下足了功夫,研發全港首個應用於廟宇的「煙香減少及除味系統」和「環保化香爐」,減少煙香造成的空氣污染。 2007年5月27日,基督教機構全城更新在香港大球場舉行全球禱告日活動,當天禱文《為香港的18區禱告-九龍 — 黃大仙區》中寫道:「故此我們大膽呼求禰,把本區的名稱更改,以一個中性的「慈黃區」取而代之! 「太歲元辰殿」於2011年1月12日正式對外開放,全殿分為前廳及主殿,整體設計融合中國傳統道教及現代色彩,主殿橫額由國學大師饒宗頤親題。 殿內設有眾星之母鬥姆元君、六十太歲及六十元辰,並提供電子感應「上表」祈福系統及LED星象天幕,入場費為100港元,65歲或以上長者及傷殘人士半價。
日本城黃大仙: 民政事務專員
由於中國政局動盪,社會穩定受到威脅,梁氏返回南海故鄉,但得黃大仙降乩指示「此地不宜久留,必須向南遷移」 。 1915年,梁仁庵道長父子兩人,攜帶黃大仙畫像至香港繼續弘道,並在1921年於九龍竹園村創立普宜壇(嗇色園)。 黃大仙信仰自此在香港有蓬勃的發展,甚至傳播至東南亞及美加等一帶。 而廣州黃大仙祠普濟壇在1919年就被國民政府充公,改建為孤兒院。 日本城黃大仙2025 1940至1950年代黃大仙區有多個製片廠,位於鑽石山的「大觀片場」是早年粵語片主要拍攝基地,九龍城則有「世光」、「友僑」等。 而位於牛池灣斧山道的「永華片場」於1970年代租給嘉禾電影,並改名「嘉禾製片廠」,吸引無數日本影迷在外守候成龍。
日本城黃大仙: 歷史
黃大仙最著名的旅遊景點與信仰中心為赤松黃大仙祠(或稱嗇色園黃大仙祠),一般簡稱為黃大仙祠,由非牟利慈善團體嗇色園負責管理,祠廟主要供奉中國道教著名神祇黃初平(或稱黃大仙)。 黃大仙祠在2010年5月17日被確認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17]。 祠內不少碑刻、匾聯及文物大都為戰前文物,甚具歷史價值[18]。 每逢農曆新年,不少善信都會趕往黃大仙祠爭燒頭炷香,求神庇佑未來一年。 黃大仙的交通大致上以黃大仙上、下邨為中心,透過小巴及巴士連結往區內各屋苑及鄰近地區。
日本城黃大仙: 房屋
代表五行屬性的建築羣組則分別為飛鸞臺「金」形,經堂「木」形,玉液池「水」形,盂香亭「火」形,照壁「土」形,據說是道侶得仙師乩示建築須配合五行,廟宇方可永垂久遠。 不少旅客喜歡前往黃大仙祠、志蓮淨苑等景點參觀,加上該區有不少地道美食和茶餐廳,亦帶動了附近商鋪的營業額。 康熙廿七年(1688年)刊行的《新安縣志》中,新安縣下分三鄉(恩德鄉、延福鄉及歸城鄉)、七都、五十七圖,合共509條村莊,黃大仙區屬延福鄉五都,五都中有「衙前村」(衙前圍村)及「莆岡村」(蒲崗村)[3]。 而到嘉慶廿四年(1819年)刊行的《新安縣志》中,新安縣下分四區,黃大仙區一帶由官富司管轄,其下有「衙前村」、「莆岡村」及「牛池灣」(牛池灣村)三村[4]。
日本城黃大仙: 公共服務
每年嗇色園黃大仙祠舉辦的宗教活動非常豐富,歡迎瀏覽本網頁「活動日誌」及本園Facebook專頁,緊貼本園的最新資訊,期待您的積極參與。 經過40多年之努力,本園的善業與日俱增,在推動醫療丶教育及安老扶幼等服務方面已見成績,受惠者衆。 「黃大仙有求必應」是香港人的順口語,而句子黃大仙就是本廟的主角,原名黃初平,浙江人,生於公元328年,由於家貧故8歲便於浙江金華的赤松山放羊,後遇仙翁教其醫術,他亦潛心於山洞中修練5000日,終得成正果,得道成仙。 香港旅遊發展局對本文所述資料,包括商店、餐館、貨品及服務等概不負責,並對此等資料,不作任何保證或陳述,包括其商業適用性、準確性、足夠性及可靠性等。 若要人幫你解籤算卦,可以前往鄰近的「黃大仙簽品哲理中心」,只需支付少許費用,就能讓裡面的算命先生為你解讀與籤上數字相對應的籤文,有些師傅還會看面相或手相。
日本城黃大仙: 區議會議席分佈
而位於大成街的孔教學院大成小學創校於1963年,為孔教學院大成中學的附設小學,是香港少有的孔教學校之一[16]。 而位於龍鳳街的聖母書院創校於1953年,是區內最早成立仍然運作的中學[11]。 黃大仙祠(英語:Wong 日本城黃大仙2025 Tai Sin Temple),全稱赤松黃大仙祠或嗇色園黃大仙祠,是香港的一座著名廟宇,位於九龍東黃大仙,佔地約18,000平方米,由非牟利宗教慈善團體嗇色園管理。 廟宇主要供奉東晉時南中國道教著名神祇黃初平,另亦有供奉儒、佛兩教的神祇如孔子、觀音等,故三教融合為香港黃大仙祠一大特色。
黃大仙祠在2010年5月17日被確認爲香港一級歷史建築[17]。 祠內不少碑刻、匾聯及文物大都爲戰前文物,甚具歷史價值[18]。 每逢農曆新年,不少善信都會趕往黃大仙祠爭燒頭炷香,求神庇佑未來一年。 根據區議會的選區分界,大致上包括了黃大仙區的龍趣、龍上、龍下、鳳凰、天強、竹園北、竹園南、翠竹及鵬程數個選區的範圍。 1911年辛亥革命,1912年宣統退位,在破舊立新、徹底破除封建迷信的浪潮下,廣州市內許多廟宇寺觀都遭受破壞,普濟壇的廣州黃大仙祠亦不例外。
1957年老虎巖徙置區及黃大仙徙置區首先落成,到1960年代是黃大仙區公共屋邨建造興盛時期,東頭徙置區、橫頭磡徙置區、黃大仙龍翔道廉租屋、彩虹邨、慈雲山徙置區及慈雲山沙田坳廉租屋先後落成入夥,共有66座的慈雲山邨規模最大。 1970年代有較大規模的彩雲邨,及後富山邨建成後,由於土地供應有限及舊邨老化失修,政府開始拆卸及重建舊屋邨,新建的屋邨只有1980年代的竹園南邨、1990年代的鳳德邨及2020年代的啟鑽苑第一期,目前黃大仙區有23個公共屋邨。 黃大仙區(英語:Wong 日本城黃大仙2025 Tai Sin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區中的一個行政區,位於香港九龍半島東北部,面積為926公頃,以轄內有赤松黃大仙祠得名。
日本城黃大仙: 黃大仙站
黃大仙祠共佔地18,000多平方米,除主殿外、還有三聖堂、從心苑、九龍壁等,各具建築特色,祠內的牌坊亦充分表現中國傳統文化。 除個別建築物顯現中國傳統寺廟建築特色外,祠內建築又按左龍右鳳、五行屬性而興建,令整座建築羣組更見特色。 早在1926年天主教會「安貧小姊妹會」已開辦聖若瑟安老院,是香港首家獨立建築的安老院。 1950年政府在鑽石山撥出一塊土地給「東華三院」以換取其市區義山土地供發展用途,東華將原位於柴灣、何文田、牛池灣、茶果嶺等義山的骨殖遷葬鑽石山,於山頂設置「東華義塚」供總理行春秋二祭。 黃大仙區的古舊村落經歷清朝的遷海令、日佔時期拓展啟德機場及戰後的市區重建計劃,包括元嶺村、沙浦村、坪石村、坪頂村、沙地園村等已消失無存。
第六屆黃大仙區議會有25名直選議員,現時黃大仙區議會主席及副主席皆為懸空。 黃大仙區議會是香港十八個區議會之一,負責協助處理黃大仙區的事務,共有25名議員,現屆黃大仙區區議會由民主派主導,現任2名議員全數為民主派議員。 1937年香港政府劃分新九龍4區,分別為「九龍城區」、「九龍塘區」、「深水埗區」及「荔枝角區」,黃大仙區在「九龍城區」內。 2007年5月27日,基督教機構全城更新在香港大球場舉行全球禱告日活動,當天禱文《為香港的18區禱告-九龍 — 黃大仙區》中寫道:「故此我們大膽呼求禰,把本區的名稱更改,以一個中性的「慈黃區」取而代之!
日本城黃大仙: 黃大仙區的禪意靜心
黃大仙範圍內有5個公共屋邨,包括黃大仙上邨、黃大仙下(一)邨及黃大仙下(二)邨、竹園北邨、竹園南邨,其中黃大仙上邨、黃大仙下(二)邨及竹園南邨爲一般租住的屋邨,而黃大仙下(一)邨及竹園北邨則爲租者置其屋計劃的屋邨。 而在八十年代末入夥的黃大仙下(一)邨及竹園北邨截至2009年底分別剩下不足二千個單位由房屋署直接管理[12]。 1957年香港政府強行清拆竹園鄉,東九龍的主要鄉村組成「九龍十三鄉聯合支援竹園村民會」爭取合理賠償及安置,唯政府不顧民情,派出軍警強行清拆,並將部份鄉民遞解出境,更引發中英兩國外交風波。 日本城黃大仙2025 最後在英國國會議員斡旋下,政府作出讓步,以換地方式收回私人土地,對受影響農戶除按農作物種類賠償青苗費,按開荒時間給予每平方英尺最高六毫的開荒費外,更編配徙置區舖位以轉業維生,廠戶則編配徙置工廠大廠單位繼續經營等,事件才得以平息。 12月29日,鄉民接納建議將組織正名為「九龍十三鄉委員會」,1964年正式註冊為合法社團,其後因應社會環境變遷於1986年易名為「東九龍居民委員會」,繼續在區內活躍。
而在平日早上繁忙時間,該站亦是實施人流管制的車站之一,部分入閘機會關閉以限制人流,是黃大仙區最繁忙的車站。 黃大仙站(英語:Wong Tai Sin Station)是一個位於香港九龍黃大仙區黃大仙龍翔道,屬於港鐵觀塘綫的鐵路車站,於1979年10月1日隨修正早期系統通車而啟用[3]。 並且,黃大仙祠並非純粹的道教場所,同時供奉着佛教、儒家的聖哲供人瞻禮。 儒釋道的精髓,即中華文明之心,其中所蘊含的「福從善生」、「善心善行,必得善果」的思想,即便跳開信仰層面,也是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 推動慈善,造福一方黃大仙祠又名嗇色園,是香港的一個頗具影響力的非營利慈善團體。 自建園以來善業從未間斷,即使淪陷歲月也與港人憂患與共,居民蜂湧嗇色園避禍,部分道侶留守園內續施普濟,方便居民求取藥籤憑方施藥。
黃大仙站大堂設有兩個付費區,其中一個近E出口的收費區因使用量偏低及環保前提下,該付費區曾祇會於平日早上繁忙時間、農曆新年假期及黃大仙誕將會開放作入閘用途,以疏導人潮。 不過後來由於有乘客投訴該處入閘機長期關閉,故此港鐵自2012年5月末起將該處部份閘機開放時間延長至晚上8時[4]。 所得的款額除了用於各項善業如社會服務丶教育丶醫療服務丶緊急賑濟等項目外,並用於宗教事務及黃大仙祠的日常運作上。
日本城黃大仙: 黃大仙
位於D出口連接大堂及龍翔道的升降機於2010年1月動工[8],並於2011年12月21日投入服務[9]。 同時,建設生態公園、開發雨水收集及灌溉系統 、綠色耕種、節能設備引入、再生能源利用、廚餘垃圾處理、綠化天台、綠化廚房等等,諸多的環保實踐,對於香港環境保護起到了很好的帶頭與示範、推廣的作用。 據說當時他是一名牧童,在浙江金華某山中修煉得道成仙,被尊爲赤松仙子,以行醫濟世而廣爲人知,所以黃大仙祠經常有老年人前來祭拜,祈求身體健康。 黃大仙的「有求必應」,必須符合「普濟勸善」的原則,這也是黃大仙祠的宗旨。 在1961年由“瑪利諾醫藥福利會”創辦的聖母醫院是黃大仙區內首間落成的醫院[11],而東華三院黃大仙醫院在1965年由東華三院創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