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2012年2月開始,政府分三階段開放新界北邊境禁區,之後各過往的禁區便漸漸有各種行山路線,政府更有計劃將紅花嶺納入郊野公園範圍。 蓮麻坑盛產山橙(本地原生的木質藤本植物),而原居民稱山橙為「蓮麻」,故該地有「蓮麻坑」之名。 蓮麻坑村是一座具三百多年歷史的村落,村內有不少歷史建築,包括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的葉定仕故居,以及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的蓮麻坑古橋、葉氏宗祠和官氏宗祠等。 位於在蓮麻坑村東面的礦山,曾經是香港規模最大的礦場的所在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礦場一度由日軍操控,開採鉛礦作軍事用途。
- 前走接水泥級上走,在分支可先左走一探廢棄礦洞,及後再接回主徑上走,景觀已見開揚。
- 1997年香港回歸後,愈來愈多意見要求解封香港邊境禁區,其中沙頭角是解封重點,好讓生態旅遊等項目可以發展。
- 「他是1960年代出世的,我便會想該年代的生活環境,沙頭角邊境衝突他一定知道,說原來要宵禁,不準出門。」跟溫村長會合後,他親證此事,「那時我6歲,我記得怕得腳震,不敢喫飯,有槍聲,有很多警察、啹喀兵入村巡邏」。
- 「如果是自己田就好,種幾多全是自己的。那時自己種到的米,一年只有年初一(全日)、年初二朝早有得喫。」——其餘都拿去賣,買回平價米。
- 再走上上村,又一檔賣客家荔芋扣肉,檔主芳姨又是客家人,更是正宗香港人。
容姐是正宗客家人,做出來的味道,食材的選擇都是正宗客家風味。 用來自深圳的走地雞,鹽是附近曬的粗鹽,先把雞宰後吊乾數小時,要用約半小時大火炒鹽,後把雞放在鹽裡用中火焗半小時便可。 擔水坑村2025 雞油多滲在鹽裡,雞皮食起來脆口彈牙,未知是否走地雞的關係,肉質結實,少脂肪,非常鹹香,回家後把下欄煲粥,正! 若各位想試試,記得預約,還有,雞已焗得入味,正宗食法是不蘸醬的。 沙頭角亦是香港和中國大陸的出入境管制站之一[5],佔1997年跨界流量的 8%[6]。
擔水坑村: 巴士路線數目
戰後這些碉堡、戰壕也失去用處,不過新中國剛成立時物資匱乏,香港人會利用沙頭角作為走私路徑,荒廢了的機槍堡和戰壕正好可用作收藏走私貨物。 擔水坑村 擔水坑村2025 97回歸後,港府逐步開放禁區,解放原本13條鄉村中的6條村落,包括塘肚、山咀、新村、擔水坑、蕉坑和木棉頭村等,面積大幅減至400公頃。 再走上上村,又一檔賣客家荔芋扣肉,檔主芳姨又是客家人,更是正宗香港人。 她選用當造的檳榔芋,配上已拉油的腩肉,用八料七味蒸,芋頭極粉,腩肉肥而不膩,芋頭及腩肉完全入了八料七味的香味,好! 擔水坑村 此菜式要在蒸好後隔日才最惹味,而在只在中秋節後到農曆新年才供應,最好在假日來買,閒日要預約。
在密林走了起碼一個小時總算找到去礦山的路,沿等高線行了一段便進入昔日礦場的範圍。 擔水坑村2025 過了護土牆和一個小礦洞後,再爬上一些大石就到6號礦洞。 今次沒有去蓮麻坑村,改而上山,經紅花嶺下山,由禾徑山路走回沙頭角公路坐78K返上水站。
擔水坑村: 深圳方接駁交通
由於上述被釋出禁區範圍的地區有部份是連接一些熱門行山路徑,因此警方已預先在有關行山路徑豎立多個禁區警告牌提醒市民切勿誤闖禁區。 「香港有梯田?」跟朋友談起香港有梯田,人人都驚訝萬分。 原來除了較有名的大帽山茶田遺跡,在沙頭角擔水坑村,還有一片幾乎走到哪裏都可以看見的梯田,仿若梯田村。 從前這裏的人確實倚山而活,直至40多年前工業興起,梯田漸漸荒廢。 不過擔水坑村村長徐國新(新哥)仍然記得小時通山跑、趕牛後與同伴偷番薯的日子。 我們則帶著疲憊的身驅繼續應付這段旅程較為喫力的登山路,這段路纔是真正體力的考驗,幸好途中有不少樹蔭,好讓我們徐步登上這次行程的最高點「紅花嶺」。
- 由此右轉急降,及後留意右方的草叢間的支徑,右走至位處伯公坳的麥景陶碉堡(碉堡旁不遠處的水泥級,相信只能下接至蓮麻坑路禁區)。
- 容姐是正宗客家人,做出來的味道,食材的選擇都是正宗客家風味。
- 沙頭角商會主席曾玉安稱,沙頭角以前地價偏低,最近才追上大埔及元朗的地價,料若沙頭角全面開放,地價及樓價會大幅上升。
- 羣雅學校於1930年由村民募捐建成,歷經兩代校舍,第一代校舍前身為泮林書室,坐落在村長家左面,他指指屋前樹頭,「以前的校鐘就綁在樹上,上學沒人及我近。遠至塘肚的人都來讀,因這間學校成績都不錯」。
- 保安局於2006年9月7日表示將會大幅度地縮減香港邊境禁區範圍,但是沙頭角中英街不擬開放,表示是基於保安理由的考慮。
新哥想起在家旁種菜自給的日子,那時用的肥料是現在被視為垃圾的牛糞和廚餘。 擔水坑村 「那些菜特別不同,甜很多,就算生食都可以。現在買來的那些菜,沒味的。」但如今村裏除了梯田,其他的田幾乎已不復存在,有一大片田更被鋪上瀝青,將會建丁屋。 礦洞內還有大大少少的洞穴,原本探洞對我們來說沒有太大的抗拒,反倒是擔心隨時會有蝙蝠飛出來恭候又或者會搔擾牠們,我們最後還是沒有走入洞穴內探險,只好在大廳內找個較安全的位置打打卡便好了。 在林間穿梭,走過斜坡,差不多用了一小時多才走到新桂田,所以大家都在這裡找一遍空地休息一會兒,才繼續行程。
擔水坑村: 沙頭角擔水坑村
出發前我們搜查過資料,亦瞭解和評估過礦洞內的潛在風險,但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們還是走進了大廳礦洞一窺究竟。 山咀屬於沙頭角村落組織十約中第三約「上下保」 擔水坑村2025 (包括:牛欄窩、暗徑、沙井頭、元墩頭、官路下、山咀),至於擔水坑、新村、木棉頭、塘肚山、沙欄下、榕樹澳等,屬於沙頭角村落組織中第五約。 欣賞香港早期客家建築,它們一般為單層鄉土建築樓房,後期之演變,才發展成為兩層,以及夾雜西洋建築風味。 紅花嶺的山嶺主線是由西南面的水泥軍車路至東北面的山咀村路;東面可由下擔水坑村循隱徑上走;南面則可由塘肚村、沙頭角公路近禾坑段、上麻雀嶺村或立和村上攀;而蓮麻坑村及礦場等地亦可連接至紅花嶺的北面山徑。 村內有一所於1930年由村民募捐建成的羣雅公立學校,是當時村內唯一學校,現已列入為三級歷史建築。
戰後礦場雖恢復生產,但其後卻經歷多番變遷,影響礦場的開採作業,同時又因鉛價下跌,礦場最終在1958年停止運作。 其中的六號礦洞規模最大,具三個大型洞口,內裡四通八達;部分礦洞卻成了蝙蝠棲息地,並於1994年被列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當局亦已封閉該礦洞禁止遊人內進。 從前村後梯田種的主要是花生和番薯等,溫新友解釋客家人常與蜑家人為鄰,「因漁民有魚,客家人種了花生、番薯賣給對方,所以每逢有客家人就有漁民在」。 梯田西北方為紅花嶺,阿聰小時候,家人都習慣稱此為麻雀嶺。
擔水坑村: 方向
在2012年,擔水坑村仍屬於禁區範圍,解禁後成為公眾可前往最接近沙頭角邊境的村落之一。 1997年香港回歸後,愈來愈多意見要求解封香港邊境禁區,其中沙頭角是解封重點,好讓生態旅遊等項目可以發展。 保安局於2006年9月7日表示將會大幅度地縮減香港邊境禁區範圍,但是沙頭角中英街不擬開放,表示是基於保安理由的考慮。 擔水坑村 其後香港政府於2012年2月15日凌晨零時起,開放沙頭角墟口前的香港禁區範圍給香港市民自由進出。 當天由新界鄉議局主席劉皇發和時任政務司司長唐英年主持開放儀式。
擔水坑村: 沙頭角
當時粉嶺、上水都出現了牛皮廠、製衣廠,有些村民又會帶膠花回來穿,幫補家計。 至於沙頭角村民九大簋慶祝解禁一事,相信解封後,涉及的 3,300 名村民可以把土地轉營商業性質,除了招呼觀光遊人之外,香港的地產商可以開始大富翁式收地,以作為日後豪宅發展,土地價值又上升一截。 一月份到過中國沙頭角看「明思克號航空母艦」,最近趁香港沙頭角分批開放禁區,到解封的「蓮麻坑至沙頭角段」禁區走走看。
擔水坑村: 香港區內前往沙頭角
在參觀碉堡時,我們遇上了另一班打算前往蓮麻坑礦洞的朋友,難得遇上同路人,所以大家決定一起找路前往新桂田。 離開伯公坳後的山路開始變得模糊,很多時候都要在密林中穿梭,勉強只能尋找絲帶路標辨別方向,但只要小心尋找,亦不難發現前人行過的路蹤。 在下擔水坑村下車後,往沙頭角方向前行不久,循山咀村路上走,及後在左方轉接山徑,經過軍事遺跡,上攀至一斷裂了的標高柱。 擔水坑村 走過第二支標高柱後,在電塔下走過,隨徑上攀,再沿附設繩索的崎嶇山徑上爬至廢棄了的哨站(往前行可一直上走至紅花寨及紅花嶺)。 由此右轉急降,及後留意右方的草叢間的支徑,右走至位處伯公坳的麥景陶碉堡(碉堡旁不遠處的水泥級,相信只能下接至蓮麻坑路禁區)。 此後又再急降,轉入左方小徑(右走可走至一標高柱,路向不詳),踏行橫腰山徑,途中橫過一條水澗及一些已倒塌的戰時遺跡。
擔水坑村: 行程
沙頭角的原住民以客家人為主,居於由青磚、麻石砌成的中式住宅和祠堂。 村內部分石屋已荒廢,但仍可看到原有的建築結構,例如保有中式屋頂陰陽瓦加上灰梗的設計,有些房屋雖已翻新,但仍保有屋簷的泥塑浮雕彩繪,細小的鐵條窗防止盜竊,間隔和磚砌的爐竈,以及舊式木桌和木凳等等,值得細味。 向前走有一分岔路口,樹上貼了指示,右邊不可通行,那我們便行左邊的路。 由二峒(400米)一直下山,只要沿地圖的山徑走便可去到鑛洞。 擔水坑村 可是下降至280米左右,因為樹木太密,路徑也開始變得模糊,我們沒有每分鐘看地圖確定而繼續下山,於是就在這裡偏離了小徑而下降了80米。 當我們發現時已是240米,周邊的植物亦很茂密,陷入進退兩難的局面。
擔水坑村: 邊境搵食錄
另外深圳地鐵8號線將以2號線東延伸段名義服務鹽田區,當中會在深圳一方的沙頭角設立海山站及沙頭角站,使該處居民進出深圳市區交通更為方便。 於下午繁忙時間至晚間乘客可乘搭由藍田站開往沙頭角,途經觀塘、彩虹、大老山隧道之九龍巴士277A線,全程收費$20.1,車程為86分鐘。 相傳沙頭角得名於一名清朝大臣,當時他巡視沙頭角一帶時,面對大鵬灣的優美風光,便題了兩句詩:「日出沙頭,月懸海角」,是故得名。
擔水坑村: 地方
由上水乘 55K小巴 (上水廣場) 及78K巴士到沙頭角,於擔水坑下車便可以開始漫行 ( 無禁區紙不可進入沙頭角墟 )。 沙頭角在清代時有桐蕪墟,位於華界沙頭角內,清末民初易名為東和墟。 清朝時,清廷與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1898),租借了包括沙頭角海到深圳灣之間最短距離直線以南、英國九龍割佔地界限街以北廣大地區以及附近島嶼和大鵬、深圳兩灣水域,租期99年。 隨礦洞旁的山徑上走(請小心留意地上的通風井),在分支右轉走至礦山的麥景陶碉堡(碉堡旁有清晰水泥級下降至蓮麻坑村,見注意事項)。 返沿主徑後,沿清晰主徑上攀,通過已開通了的閘門,支徑右轉登上紅花嶺(左方山徑可通往紅花寨)。 下山後,接上寬闊的水泥軍車路,下走至禾徑山路,最後再左走往沙頭角公路完成行程。
擔水坑村: 工業興起村民棄耕外出 梯田塌石失水源
近在路邊,有間剛開不久的茶座,剛巧有少少餓意,試試吧。 下午茶多是大路食物,惟獨有款名為芝麻厚多士,配油佔、奶醬是常見,配芝麻醬真是罕見。 一上枱已嗅到麻香,用黑芝麻炒成醬,揸上脆如餅乾的厚多士,好食! 但略嫌麻醬乾身,一粒粒碎在碟上,若醬有少少油份致軟身,定會更好。 據知小檔的勝瓜炒魚鰾及客家薑醋鴨乃是名物,有機會要試試。 沙頭角區鄉事委員會主席李冠洪表示,將會加強宣傳開放禁區後沙頭角的旅遊元素,例如有機農莊及區內的歷史建築物,期望可以吸引市民到沙頭角旅遊[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