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前,該校奉行母語政策,初中使用中文及英文作為教學語言的中學。 在教學語言微調政策前,除電腦、音樂、英文外,其餘初中所有科目均使用中文作為教學語文。 中四至中五的學生則開始在理科、經濟科、音樂科以英語授課。 2008-2009學年度起,中一的其中三班採用英語授課,兩班採用母語授課。 2000年代中期,不少學生使用Xanga成立個人及班級的網誌,亦有在職老師建立個人網誌或Facebook與學生進行良性互動。 此外,也有學生為他們敬重的退休老師建立Facebook「名人/公眾人物」專頁,在幾個月內已有幾百以至過千名學生及以往門生成為支持者[81][82]。
而在千餘名學生的投票中,在信任與不信任票接近下廢票竟近一成多達94張。 據當年當選內閣成員瞭解,該屆選舉是在老師們的協助下,將不信任票變成廢票,原因是以免如上屆般重新舉行補選浪費資源及沒有學生再為該屆成立候選內閣所致。 有學生認為這樣形同虛設、黑箱作業的選舉是對選民(學生)一點也不公平。 2018年7月,教育局公佈二零一七年度第五次校舍工作分配結果,坪石天主教小學獲分配使用觀塘道前校舍,校舍的教育使命得以延續[112][113]。 然而,由於舊校舍維修費用過高,而且在技術上不再適宜用作學校,該次校舍分配最後在2020年11月取消[114][115]。 聖若瑟英文小學升中 政府曾打算將校舍撥作香港考試及評核局的考試及評核中心[116],但在考評中心最終落戶前紅磡官立小學校舍後[117],長遠政府將保留作「政府、機構或社區用途」。
聖若瑟英文小學升中: 2023 教師資料(包括校長)
2006年,校方決定向教育統籌局申請搬遷校舍,並於2007年4月獲教統局推薦分配位於九龍平山發展區中的擬建校舍給該校。 在英文科成績考取第5級或以上的學生比率為7%,低出全港日校平均約3%。 有見及此,聖若瑟英文中學在2021–2022年度加強英語教學的比重。 以往只有四個副修科(經濟、生物、化學及物理)是同時以中、英文兩語為主要教學語言,但在來年校方則把原來只用中文教學的「歷史」和「資訊及通訊科技」兩科納入雙語教學模式。 位於觀塘的聖若瑟英文小學,課程切合男生的特性及學習需要,以傳統教學為主外,亦提供思維訓練,也安排各級學習一項體育運動,高年級學生更可以學習法文、西班牙文或日文。 學校多年來推行大班教學,培養男生的團體合作精神及紀律。
1971年,時任喇沙會總會長Brother Charles Henry 頒授榮譽會士勳銜予校長孫保祿修士。 1986年,時任校監創校人孫保祿修士逝世,由陳達明神父接任[14]。 辦學宗旨:秉承聖若翰喇沙偉大無私的教育精神,致力培養學生在德、智、體、羣、美及靈育的均衡發展,以達全人教育理想。 在2005年的修憲後,四個學社的社長亦為幹事會的當然成員。 但在2009年的修憲後,四個學社的社長不再是幹事會的當然成員,以及在334新學制下的中五學生可以擔當學生會會長。
聖若瑟英文小學升中: 校長潘永強改革
校方表示礙於社交網站的有限接觸面,所以老師團隊在「腦震盪」構思中提出的,希望可以借彩繪雙層巴士,邀請該校校友回校參加校慶重聚[30]。 1993年,中學與小學首次在剛落成數年的香港文化中心舉行聯合畢業典禮[25]。 同年,陳江潮校長代表校董會宣佈採用分科母語授課,其後校方因各方壓力而改為推行分班母語教學。 1997年,時任校長陳江潮退休離任,由香港教區委派楊少雄先生接任[26]。 現時,中一至中三(A,B,C班)以母語授課,(D,E班)以英語授課,並設有精英班(E班,2000年代中期前為A班)。 中四至中五(A,B班)以母語授課,(C,D班)以英語授課,精英班為(D班)。
時任校長楊少雄曾在早會上表示教育局以環保等多項理由有限度在新校舍設施上增撥資源,例校方需自行籌款替大部分課室裝置冷氣機。 因此校方曾以多種模式舉辦籌款活動,例捐款冠名或留名誌念等[90][91]。 另一方面,有校友當時對遷校表示保留,認為校方在是次遷校問題上欠缺諮詢校友意見;並曾為此在2008年校慶活動上向時任校長楊少雄質詢有關遷校事宜,但校長卻刻意迴避有關問題[92]。 在60年代至70年代受嬉皮士文化影響,當時香港部分中學生有特意蓄起長頭髮的習慣。 而校方有見及此決定嚴格執行學生禁蓄長髮回校的政策[42]。 在這個政策下,該校於1971年5月引發「剪髮風波」,一名該校男學生因頭髮過長而被校方師長強行剪下長髮,成為當時香港社會新聞焦點之一[43]。
聖若瑟英文小學升中: 推行母語教學
因此,1994學年度中一的其中三班(C,D,E班)採用英語授課,兩班(A,B班)採用母語授課。 其後為了配合政策,1997學年度中四的文科班採用母語教學,理科班則分班採用母語授課;1999學年度,中六預科文科班採用分科母語授課,經濟學(香港高級程度會考高級補充程度科目)採用英語授課;理科班則以英語授課。 聖若瑟英文小學升中 2008年至2009學年度,因應教育局宣佈教學語言微調政策,校方決定對中一學生採用於1994年曾實行的分流制,中一的其中三班(C,D,E班)採用英語授課,兩班(A,B班)採用母語授課。 2009年5月,教育局正式公佈《微調中學教學語言》安排,容許中學按學生英語學習能力推行分流制[66]。
- 位於觀塘的聖若瑟英文小學,課程切合男生的特性及學習需要,以傳統教學為主外,亦提供思維訓練,也安排各級學習一項體育運動,高年級學生更可以學習法文、西班牙文或日文。
- 有學生認為這樣形同虛設、黑箱作業的選舉是對選民(學生)一點也不公平。
- 近年,隨著互聯網及社交網站的普及,侯選內閣都會透過架設網站[125]或在Facebook設立羣組作宣傳。
- 該校雖並非吸引幾千人報讀的學校,但學校一直收生穩定,每年報名人數維持一千多人,實屬理想。
- 校長潘永強亦提前向同學宣佈第25屆起內閣選舉方法由「統一投票」改為「自由投票」。
校內所有中一學生是由教育局實施的香港中一學位派位機制及少量自行派位學額中招收,絕大部份學生Band 2-3 學生。 由於網上討論當時是新興事物,部分學生留言亦較為偏頗,甚不為校方及老師所認同。 聖若瑟英文小學升中2025 1998年,由該校電腦學會負責管理的官方新聞組被校方以「無法避免校外人士閱讀及貼文」為理由而關閉[70]。 自此,在缺乏官方言論平臺的背景下,有學生轉而利用GeoCities開設個人網站及網上留言板作為補充,更有學生以惡搞方式設立網報、歌迷會與諷刺訓導處的網站,然而這些網站大都因為管理者畢業離校後而無疾而終[71]。 雖然校方其後在2000年代初期引入的內聯網系統中設有官方討論區,但只侷限用戶作學術討論、家長聯誼等用途,並對討論內容作出審查。 有該校學生曾在該官方討論區轉貼有關校外人士(例如在該校應試的會考考生)對該校(試場)行政安排的看法和建議,其後討論帖遭校方刪除,高層師長亦以學生觸犯不成文校規為由向轉貼文章的學生作口頭警告。
聖若瑟英文小學升中: 校舍
有 25% 的小學會使用普通話教學,他們當中大部分同時是中英並重。 該校以往儘量締造了自由開放的校園氣息,例如同學放學後都可以留校活動,在學生鞋類規範方面亦十分自由等[92]。 此等對學生並無太多規範的政策及措施,被譽為該校自由風氣的傳統典範,多位舊生亦在2008年校方發行的50週年校慶特刊中撰文稱頌這傳統[135]。 同時學生會亦會售賣西瓜波(紅白相間塑膠足球)、白飯魚、校簿、文具;除售賣服務外也會提供舊書義賣(第11屆迄今)、漫畫租借(第9屆迄今)及聯校模擬試卷交換等服務。
聖若瑟英文小學升中: 母語教學相關文獻
Alban 聖若瑟英文小學升中2025 聖若瑟英文小學升中 作曲及填詞的[24],有英文版本和中文版本,各版本有4節,一直沿用至今。 1975年,校歌加入中文歌詞,由中學部校長陳江潮執筆(亦有一說是中學部老師李漢良填詞)[25]。 雖然校歌有四節,但是早會時以及其他情況下,都只會唱首兩節英文版本的校歌。
聖若瑟英文小學升中: 教學情況
發展學生潛能及創意思維,透過自我成就建立自信學習在良性競爭中力爭上游。 我們搜邏一些有提及到聖若望英文書院(小學部)的影片,希望帶來多方面的資訊去認識這學校。 香港有 47 間私立小學,佔整體約 9%;香港有 496 間男女小學,佔整體約 94%;香港有 109 間天主教小學,佔整體約 21%。 該校首個校友組織是於1965年成立的聖若瑟英文學校舊生會(The Old Boys’ Association of SJACS),負責建立舊生網絡及舉辦聯誼活動。 這個組織其後被1991年成立至今的聖若瑟英文中學校友會(The Josephian Association)所取代,並得到該校官方認可[127]。
聖若瑟英文小學升中: 學校特色
該校於1958年8月獲教育司署批准創立[7],由當時耶穌聖心門徒會會長孫保祿修士(Rev. Bro. 聖若瑟英文小學升中 Paul Sun)、喇沙書院前校長菲利士修士、雷志遠神父及鞮正本神父創校[8]。 早期校名與小學部同稱為聖若瑟英文學校(St. Joseph’s Anglo-Chinese School),由孫保祿修士擔任校長。 創校初期,舊校舍選址於九龍觀塘道一棟由法籍女教友(Mrs. Lily La Fleur)[9]捐給教會的海景別墅(即觀塘道57號),再改建而成[10][11][12],初期舊校舍與小學部共用。 創校首年中小學教師共23人,學生410人,由小三至中二共設15班[8],而學校則當時位於觀塘道海邊[13]。
聖若瑟英文小學升中: 學校類別
郭校長坦言沒有傾向錄取哪類型的學生,只要「小朋友入到學校,老師一定會用心教」。 校方按小朋友在回應、溝通、表達等能力方面計分,錄取高分的申請人,而如果申請人有兄長在校就讀,基本上可獲學校錄取。 郭校長表示學校多年來用大班教學的信念,「多些同學一同成長,能夠互相扶持,正如兄弟姊妹較多,家裏也會較熱鬧。」該校學生來自各區,除了觀塘外,遠至居於 荃灣、深井、元朗、西貢的學生都有。 該校雖並非吸引幾千人報讀的學校,但學校一直收生穩定,每年報名人數維持一千多人,實屬理想。
聖若瑟英文小學升中: 觀塘道前校舍
另一方面,有學生亦籍學校在2009年度開始推行的「冷衫政策」而開設Facebook羣組,就該校的校服政策、訓導以及其他校政等作出討論[87],希望可向校方表達他們的意願。 2005年6月,教統局接到家長查詢該校自行增加英語教學比例的做法是否恰當,而揭發該校有違規的情況[60]。 《蘋果日報》在同年7月8日報導校方在招收中一生時仍是以英語教授數學及綜合科學科為「賣點」,有誤導直屬的聖若瑟英文小學畢業生報讀之嫌。 時任副校長趙善晉接受該報訪問時否認有關觀點,表示若有心欺騙家長,就不會舉辦升中講座講解;他又透露該校於1998年主動放棄以英語授課,並未想到現今社會歧視中文中學,認為是被教統局出賣[60]。 教育司署發言人當時表示,事件發生當日已派員到該校展開調查,並着該校呈交事件報告書[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