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將 2022公屋落成數量和前一個年度比較,2021/22年度的公共租住房屋落成數量為21,764夥,包括屯門、鑽石山、柴灣等地。 至於房委會預料2022/23年度的公屋落成數量為約10,400夥,而2023/24年度則為22,500夥,可見2022/23年度的公屋落成數量相對前後幾個年度比較少。 據房委會提供的列表顯示,2022至2024年的公屋落成地區分佈主要在深水埗區、葵青區及屯門區,其中在市區方面共約7,600夥;在擴展市區方面則有約17,100夥;在新界區方面就有約13,700夥。 從以上的公屋落成數據顯示,大埔第9區的公屋落成數量多達6,800夥,是各地區項目之冠,其次則為東湧第100區的5,200個單位。
- 不過也有網民表示能夠理解事主的決定,始終「各人有不同處境」、「的確要番工,大伏」、「交通一塞真係玩完」。
- 這類改建單位以徙置大廈、廉租屋及本屬三人單位設計的長型及Y1型為主。
- 另外,同一季度獲編配的配額及計分制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約為450宗。
- 「樓宇座數」、「單位數目」、「住戶數目」及「認可人口」只會計算用作出租的公共屋邨、單位、住戶及認可人口數目,不包括在房委會租置計劃或房協住宅發售計劃中已出售的單位,「住戶數目」及「認可人口」只適用於房委會公共屋邨。
- 對比去年9月底的字,當時共有234,600宗申請,而最新的申請宗數下降4,700宗,減幅主要在非長者一人申請,較上季的99,100宗減少2,900宗,而一般公屋申請則較上季的135,500宗減少1,800宗。
- 以現時最低工資每小時32.5元計,假設打工仔每星期工作6天,每天工作13小時(不包括午飯時間)便會超過限額。
今年第一季獲編配入住公屋的一般申請約2,300宗,當中獲編配的長者一人申請約510宗。 同一季度獲編配的配額及計分制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約有450宗。 房委會表示,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在今年第二季維持不變,主要是由於在季內獲分配公屋單位的一般申請者,輪候時間與過往數季獲分配公屋單位的一般申請者的輪候時間相若。 「入夥年份」以房委會和房協官方網站所提供的年份為準,但部份屋邨內個別樓宇的入夥年份可能會與官方資料有出入,詳見相關條目。
12人公屋: 止步橫行 輪候公屋維持排5.3年上樓
房署今起分批邀請申請揀選單位,首輪是二人或以上家庭申請者。 有苦等公屋逾10年的市民終於揀選到單位,不過不少人失望而回,亦有市民明言膽細,「凶宅揀唔落手」。 12人公屋2025 除了申請有門檻之外,申請公屋還需要輪候,平均的輪候時間爲3年。
鄧先生一家3口居於天水圍一間偏僻村屋200多呎劏房,「間屋半鐵皮半石屎,又多蚊蟲,落雨又漏水。 」一家人已等候公屋9年,今次第3次申請特快公屋編配計劃,首選3至4人單位,但心儀的單位已全被揀選。 申請人今早分批到位於樂富的房委會客務中心揀選單位,根據房署網頁顯示,首批至少1,426個單位可供選擇,涉及有人曾意外身亡、自殺、自然身故、遭追債等。 丁屋政策規定年滿18歲,父系源自1898年時爲新界認可鄉村居民(不包括新九龍)的男子可以申請在認可範圍內建造一座最高3層,每層面積不超過700平尺(約65平米)的丁屋。 新界小型屋宇政策(New Territories Small House Policy)俗稱丁屋,也是香港的歷史遺留問題。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香港政府欲發展新界,爲了取得新界原住民的支持,推行了丁屋政策。 公共屋邨短缺一直是香港正在面對的最嚴峻問題之一,因而很多市民都非常關注 2022公屋落成進度。
12人公屋: 房屋委員會公屋申請電子服務
據房委會網頁顯示,在 12人公屋 2023年2月1日以前按「配額及計分制」登記的非長者一人申請者,如分數於2023年2月1日,其分數已達425分,現正 / 將會安排詳細資格審查。 在2022年12月底,約有 宗一般公屋申請,以及約96,200宗配額及計分制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 此外,非住屋開支則是參照政府統計處最近一期住戶開支統計調查的結果釐定,並於兩次調查期間每年按甲類消費物價指數(剔除住屋開支)的最新變動,或按入息因素的名義工資指數變動進行調整,以較高者為準。 至於公屋資產限額,則參照甲類消費物價指數(通脹率)於年間的變動調整。 參考以往做法,小組委員會通過將1人至5人家庭的入息限額凍結在現行(2022/23年度)水平;6人及以上家庭的入息限額,則按照既定機制上調。
立法會議員梁文廣表示,樂見公屋平均輪候時間持續改善,惟未能過份樂觀,強調公屋輪候時間仍在高位橫行。 12人公屋2025 他續指,要令公屋輪候時間持續下降,關鍵是政府要確保新建屋邨能如期落成。 他亦期望政府能加快規劃,並繼續運用「組裝合成」建築法及「設計及建造」合約模式以縮短公屋建造週期等,加快公營房屋落成。
12人公屋: 香港公共屋邨列表
濫用公屋(包括長期空置、分租、轉租、用於非住宅用途等)的人不僅會被終止租約,甚至可能遭受檢控。 截至2023年8月,香港共有258個公共屋邨,單位總計超過85萬個。 此列表以地區劃分,排名不分先後(「一邨」、「二邨」等有細分的屋邨視作不同屋邨,以及由原址分拆而成的,表中放在一起方便比較)。 即使租金低廉,事主亦表示寧願要更大的單位:「想到以後還是要住那麼小的地方,感覺好崩潰。」表示只要多30呎即290呎肯定會接受,因為一住就是很多年,怕會很難做到兩間房。 發文事主指出在輪候公屋8年後,一家三口終於收到配房通知書,首派為彩虹邨丹鳳樓一個單位,該單位的月租(包括差餉)為$1,544元,租約由2022年6月28日開始正式生效。
至於乙類單位,供應量由2016/17年度約1,700多夥(佔總供應量16%),建屋比例連續4個年度上升,去到2019/20年度逾3,000夥(佔總供應量三成)。 12人公屋2025 此計劃為鼓勵年輕人照顧長者,申請人無論單身與否,若跟最少一名年滿60歲的親屬一同申請公屋,會比一般家庭提早6個月獲處理。 房委會於去年2月起,修訂公屋「非長者一人申請」的配額及計分制,使較年長的申請者在編配公屋機制中,享有較優先的次序。
12人公屋: 公共房屋及資助置業計劃
其恢復申請的要求,如在審核後仍然超出規定的入息限額及/或資產淨值限額,則必須在該次被拒絕恢復申請日期起計6個月後至該申請首次被取消的2年內,纔可再次提出要求。 不論在任何情況下(包括在上述時限內已獲恢復的公屋申請,並在其後的覆檢中再次因家庭入息及/或資產淨值超出規定限額而被取消的個案),若在該申請首次被取消的兩年時限後纔要求恢復申請,將不會獲得考慮,申請者必須重新遞交申請表輪候公屋。 公屋聯會總幹事招國偉表示,早前公屋輪候時間下降,與新界區很多新屋邨落成有關;新建單位已「消化」,估計未來公屋輪候時間人會徘徊在5.3年,待大埔富蝶邨、東湧有兩個大型公屋項目落成,可望令公屋輪候時間緩慢下降。
12人公屋: 房屋及社會服務
在2022年第四季獲編配入住公屋的一般申請約3,800宗,當中獲編配的長者一人申請約680宗。 房委會又指出,目前根據公屋住戶資助政策和維護公屋資源合理分配政策(「富戶政策」),住戶在公屋住滿十年,便須每兩年申報家庭入息及資產一次。 12人公屋 凡在公屋住滿十年或以上而收入水平超出規定限額的家庭,須繳交額外租金;凡入息或資產超出所定限額(分別訂為超逾公屋入息限額5倍及100倍),或在本港擁有私人住宅物業的家庭,則須遷出公屋。
12人公屋: 最新公屋平均輪候時間維持5.3年 長者1人申請者維持3.9年
他期望政府盡快交代有關細節,爭取研究把更多公營房屋項目,如新發展區的項目納入「公屋提早上樓計劃」,進一步加快公屋上樓速度,壓縮輪候時間。 葵青區現有27個公共屋邨,主要在荃灣新市鎮中的葵涌和青衣島,其中有4個是租置計劃屋邨,只包括仍供租住的單位、住戶及認可人口數目。 元朗區現有18個公共屋邨,主要在元朗新市鎮和天水圍新市鎮,其中有1個是租置計劃屋邨,只包括仍供租住的單位、住戶及認可人口數目。 12人公屋2025 沙田區現有23個公共屋邨,主要分佈在沙田新市鎮(包括大圍)及馬鞍山新市鎮,其中有5個是租置計劃屋邨,只包括仍供租住的單位、住戶及認可人口數目。 南區現有9個公共屋邨,大部分位於香港仔一帶,其中有2個是租置計劃屋邨,只包括仍供租住的單位、住戶及認可人口數目。
12人公屋: 申請公屋改地區
據房委會最新公佈,截至2022年12月底,在過去12個月獲安置入住公屋的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5.5年,當中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3.9年。 12人公屋2025 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較上一季(即2022年9月底)輕微下跌0.1年,而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則維持不變。 根據既定機制,公屋入息限額以住戶開支為計算基礎,當中包括住屋開支和非住屋開支,另加5%的備用金。 住屋開支用以衡量租住與公屋單位相若的私人樓宇單位的開支,視乎私人樓宇單位不劃一每平方米租金和參考單位面積(即過去三年編配予公屋申請者單位的平均面積)而定。 房委會昨日表示,目前約有133,100宗一般公屋申請個案,以及約96,900宗配額及計分制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即共有230,000宗申請。 對比今年3月底時共有230,300宗申請,最新申請宗數減少300宗,當中非長者一人申請較上季減少200宗,而一般公屋申請亦較上季減少100宗。
12人公屋: 香港8萬非長者躺平不工作:非照顧者非傷殘人士!近40萬低收入住戶無就業
西貢區現有13個公共屋邨,除對面海邨和翠塘花園位於西貢市外,其餘均在將軍澳新市鎮,其中有3個是租置計劃屋邨,只包括仍供租住的單位、住戶及認可人口數目。 深水埗區現有20個公共屋邨,其中有2個是租置計劃屋邨,以及有1個綠表置居計劃與公屋混合發展屋苑,只包括仍供租住的單位、住戶及認可人口數目。 黃大仙區現有22個公共屋邨,其中有4個是租置計劃屋邨,以及有1個綠表置居計劃與公屋混合發展屋苑,只包括仍供租住的單位、住戶及認可人口數目。 申請人只可從「擴展市區」、「新界」、「離島」選擇其中一個,作為未來編配公屋的地區。 觀望未來發展,除非人均編配標準的面積得以放寬,否則於現時制度下亦找不到理由可多於14平方米這個「7」的完美倍數。
12人公屋: 最新文章
公屋申請者可透過「公屋申請填表易」或「公屋申請資料更新快」填寫公屋申請表、查詢申請進度、更改申請資料及詳細資格審查面晤日期和時間。 「富戶政策」下的入息及資產限額是公屋入息限額的倍數,每年會按經修訂的公屋入息限額而作出相應 調整。 12人公屋 2023/24年度的公屋入息限額獲得通過後,「富戶政策」下的入息和資產限額也會相應調整。 不過,發言人亦指出,由於本地經濟正從疫情所帶來的影響中逐漸恢復,作為公屋目標羣組的低收入家庭的生計仍受到嚴重影響,在釐定2023/24年度公屋入息限額時,需繼續作出例外處理。
12人公屋: 香港文匯網
此外,有近7成半受訪者已經或正在申請公屋,平均輪候時間為4.6年,最長輪候時間為18年。 他表示,稍後大埔富蝶邨公屋項目落成,涉及約7,000個單位,加上預計下年度東湧有兩個大型公屋項目落成、涉及約1萬個單位,相信可為新界區及擴展市區輪候者帶來喜訊,有望令公屋輪候時間緩慢下降。 北區現有14個公共屋邨,除沙頭角邨位於沙頭角之外,其餘屋邨全部位於粉嶺/上水新市鎮,其中有4個是租置計劃屋邨,只包括仍供租住的單位、住戶及認可人口數目。
今年首季獲編配入住公屋的一般申請約2,300宗,當中獲編配的長者一人申請約510宗。 另外,同一季度獲編配的配額及計分制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約為450宗。 現時,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以平均每人不少於7平方米室內樓面面積(居住面積)的標準編配公共租住房屋(公屋)單位。 千禧年代的新公屋有一段時間同時有標準設計及非標準設計出現,以2009年落成的牛頭角上邨重建第二及三期為例,1/2P單位室內樓面面積亦維持在17平方米左右。 他提到,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早前表示,明年將會有2,000個公屋單位可提前6個半月上樓,但至今未公佈具體細節。 去年的施政報告中,政府提出在未來5年約有1.2萬個公屋單位,讓市民提早約3個月至18個月上樓,亦未見具體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