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度:★★★★☆距離:約10公里 時間:約4.5小時衛奕信徑第九段涵蓋了大部份傳統的八仙嶺行山路線,只是起點變成由九龍坑山山頂出發。 難度方面,衛奕信徑第八段難在要一口氣由海平線登上陡峭的九龍坑山,而衛奕信徑第九段的八仙嶺雖然沒有九龍坑山的急促上山,但整體距離及上落坡會更多,難度比九龍坑山會略略提高。 衛奕信徑第五段2025 景色方面,八仙嶺北望沙頭角,南看船灣,景觀開揚,而黃嶺至屏風山的陡坡更是香港最佳美景之一,景色絕對一流。 衛奕信徑(英語:Wilson 衛奕信徑第五段2025 Trail)是香港一條長途遠足徑,於1996年啟用,全長78公里,共分10段,為香港第二長的遠足徑,僅次於麥理浩徑之後。 衛奕信徑的名稱是為了紀念鍾情於香港山水及遠足活動的第27任香港總督衛奕信而建[1]。
- 此路段與城門緩跑徑相重疊,路況上佳,平坦易走。
- 每年5至6月間,紅梅谷內都長滿果實嫣紅的水楊梅。
- 多數人普遍把望夫石編成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卻忽略了其歷史價值。
- 下行到通往沙田頭新村的小路前,可於涼亭附近俯瞰沙田全景。
- 猴子並非香港原生生物,而是於二十世紀初九龍水塘興建時引入,以期望猴子將水塘範圍的毒草「牛眼馬錢」喫掉,以保障水塘食水安全。
由下山至引水道一段的景觀受阻,但只要細心留意,沿途也有多種植物可供觀賞,如梔子、耳果相思、紅背山麻桿、金銀花、木荷、粉葉羊蹄甲、白花燈籠和百花鬼針草等;後段的視野一度轉寬,可望見大圍市區。 最後隨著引水道走至九龍水塘旁的大埔公路,完成衛奕信徑第五段。 引水道所收集到自獅子山、筆架山山體所流下來的雨水,徐徐流向九龍水塘,而引水道林道亦隨著到達大埔道而完結,這裡亦是衛奕信徑第五段的終點。 第九段由九龍坑山開始,進入八仙嶺郊野公園,途經鶴藪水塘、屏風山、黃嶺、犁壁山和八仙嶺八個主峯,並以仙姑峯作為終點。 第二段由陽明山莊出發,經過渣甸山,再經畢拿山的石礦場、小馬山後下抵金督馳馬徑。 之後往北落山,沿鰂魚湧樹木研習徑到康怡花園和康景花園之間的水塘公園,再步行往太古站。
衛奕信徑第五段: 衛奕信徑第2段
難度方面,路線要垮越孖崗山及紫羅蘭山兩大座高山,有一定上坡落坡,初手要留意體力。 在主壩前,有一座水塘落成紀念碑;從主壩右望,可遠眺位處九龍的獅子山。 炮臺山交通方便,風景優美,支線甚多,而且軍事遺蹟保存完整,是九龍區行山之首選路線之一。
在引水道上的猴子往往成羣結隊,偶爾漫步於引水道上,偶爾跳著引水道裡游泳,旅人還是要小心不要顯露膠袋或食物於猴子面前,以免被猴子搶奪食物和挑釁呢。 衛奕信徑第五段 衛奕信徑第五段連接沙田坳和九龍水塘,長7.4 公里,主要沿著九龍水塘引水道依獅子山、畢架山山腳而行,除初段由沙田坳下降引水道外,絕大部份路段均平坦易行,沿途路段風景不多,但不失為悠閒漫步郊野的好選擇。 景色方面,橫七古道穿梭昔日廢村之間,可略略體會過往村落鄕村風情;走至近南涌路段,除可在橋山橋看到洶湧澎湃的屏嘉石澗外,更可於尤德亭欣賞到南涌至大陸鹽田的開揚景色,景色非常豐富。
衛奕信徑第五段: 衛奕信徑第六段 (大埔道 – 城門水塘) 遊記按此難度:★★☆☆☆距離:約5公里 時間:約2小時衛奕信徑第六段與麥理浩徑第六段雖然都是由九龍水塘走到城門水塘,但兩條路線甚少重疊,可享受到不同的城門水塘風光。
隨著城市發展使郊區人口減少,加上交通改善使這些村落已有車路連接,沙田坳漸漸失去昔日的重要性。 衛奕信徑第五段2025 然而,隨著遠足日漸普及,由於沙田坳位處多條山徑,例如(麥理浩徑、衛奕信徑、慈沙古道)的交界,今天的沙田坳每連週末都依然十分熱鬧。 的確,沙田坳雖然毫不起眼,較少遠足的人也未必知曉這片地方,但時至今日,沙田坳仍然為人類擔當著重要的角色。 第四段由井欄樹出發,途經西貢古道、大藍湖村、東洋山、基維爾軍營附近的大老坳後,沿飛鵝山道和沙田坳道直至沙田坳。 衛奕信徑第五段2025 衛奕信徑第七段前段的城門水塘塘畔徑路徑平緩,在林蔭下的山徑輕鬆好走,途中輕嘗白千層倒影及水塘的姿采。
- 隨著城市發展使郊區人口減少,加上交通改善使這些村落已有車路連接,沙田坳漸漸失去昔日的重要性。
- 第七段由城門水塘開始,沿著城門水塘東岸的緩跑徑向北前進,途徑城門水塘北端的半閒亭、城門標本林和鉛礦凹(於此處再次與麥理浩徑第八段相交),直至元墩下。
- 衛奕信徑是本港第四條長途遠足徑,以第27任港督衛奕信爵士(Sir David Wilson)命名,並於1996年正式啟用。
- 塘畔徑路線蜿蜒,沿途可感受城門水塘之靜美,也可細賞白千層的倒影景緻。
- 這些因素都使第九段成爲衛奕信徑中最消耗體力的一段,對遊人具有較大挑戰性。
難度:★★★★☆距離:約9公里 時間:約3.5小時 衛奕信徑第八段一開始繞走碗窰,之後要穿過太和市區,再到達大埔頭後上九龍坑山,最後在九龍坑山山頂結束。 大埔頭之前的路段可說是熱身,但九龍坑山是香港行山的著名「天梯」之一,斜度頗高兼且較為焗促及暴曬,需要相當體能應付。 景色方面,衛奕信徑第八段會經過碗窰及大埔頭一帶的古蹟,而九龍坑山上山時沿途都有開揚的大埔風景,但衛奕信徑下山路視線會被樹林遮擋,景色較遜。
衛奕信徑第五段: 9-5 Shatin Pass – Wilson Trail Sec. 5 – Kowloon Reservoir (沙田坳 - 衛奕信徑第五段 - 九龍水塘)
下行到通往沙田頭新村的小路前,可於涼亭附近俯瞰沙田全景。 接着的路段傍獅子山隧道而行,沿路都可遠眺沙田多幢新建的建築物。 每年5至6月間,紅梅谷內都長滿果實嫣紅的水楊梅。 從沙田坳士多前行,不久便看到有分岔路(W047),應選擇左方的馬路行往紅梅谷方向。 離開馬路,接上山徑,旁山而行,沿路有不少由晨運人士開闢的觀景位,供欣賞右方位於馬鞍山郊野公園的水泉澳山嶺風光。 在此往下走,沙田一帶的屋村就像位處山谷下寧靜的小市鎮,沿路下行,在天晴的時候,這裏是絕佳的拍攝地點。
起點(沙田坳):乘九巴2F、3C、3M、15A或小巴16M到慈雲山(北)總站,再沿護土牆上山山徑步行約20分鐘上山便可到達沙田坳。 第十段由八仙嶺仙姑峯開始,途經八仙嶺自然教育徑、橫山腳村、橫七古道、上七木橋、下七木橋和尤德爵士紀念亭,最終以南涌為終點。 第一段由港島南區赤柱峽道出發,介乎春坎角道與赤柱灘道之間。 途徑孖崗山、淺水灣坳、紫羅蘭山,直至陽明山莊為止。 衛奕信徑全長78公里,是全港第二長的遠足徑。
衛奕信徑第五段: 衛奕信徑第八段 (元墩下 – 九龍坑山) 遊記按此
至於碗窰至太和邨的一段則因爲缺乏特別的景觀而少人步行。 第八段由元墩下開始,途經新屋家、上碗窰、下碗窰和半春園到大埔市區,渡過林村河後經太和邨和帝欣苑後離開大埔。 之後途經大埔頭,登上九龍坑山,終點設在九龍坑山山頂,此路段未有途經任何郊野公園範圍。 景色方面,衛奕信徑二段渣甸山至小馬山沿途亦可俯瞰到大潭水塘及有石礦場等景色,渣甸山和小馬山山頂都有開揚的維港景色,風景不錯。
衛奕信徑第五段: 衛奕信徑在1996年啟用,今年是她的25週年,以下有其他衛徑路線介紹:
在士多旁往公廁方向走,靠左 (右方往茅笪村) 沿著馬路行走一小段路。 留意衛奕信徑的指示牌,在右方轉入泥徑後,獅子山及慈雲山間的淺谷便會進入眼簾。 衛奕信徑第五段2025 往後路徑往下輕降,途中可遠眺沙田,視線遠及八仙嶺與船灣淡水湖。 衛奕信徑第七段會先繞城門水塘而行,之後上山往鉛礦坳,再落山往大埔元墩下,路程有上有落,而且有城門水塘風光,是一條頗為平均的路線。 衛奕信徑第一段,由赤柱峽道走至大潭水塘道(近黃泥涌水塘),沿途可欣賞到赤柱半島、俯瞰大潭水塘,風景相當不錯。
衛奕信徑第五段: 衛奕信徑五段標距柱:W047-W060
衛奕信徑是本港第四條長途遠足徑,以第27任港督衛奕信爵士(Sir David Wilson)命名,並於1996年正式啟用。 路線大致由香港島南部起,往北延伸至太古;轉接至隔海的藍田後,再北上至南涌畢,沿途共經過八個郊野公園。 第六段由九龍水塘開始,進入金山郊野公園,途經金山家樂徑後到達金山道。 衛奕信徑第五段 過走私坳後經孖指徑[註 2]進入城門郊野公園,與麥理浩徑第七段相交於城門水塘。 衛奕信徑第五段的起點是位於獅子山及慈雲山之間的沙田坳。
衛奕信徑第五段: 衛奕信徑第五段 (沙田坳 – 大埔道) 遊記按此
隨著旅人漸漸向九龍水塘緩步前進,我們便愈大機會見到猴子的蹤影。 猴子並非香港原生生物,而是於二十世紀初九龍水塘興建時引入,以期望猴子將水塘範圍的毒草「牛眼馬錢」喫掉,以保障水塘食水安全。 但後來猴子的繁殖失去控制,特別由於遊人大量餵飼猴子而使情況惡化,現時猴子的領土已由本來金山郊野公園擴展至城門郊野公園及獅子山郊野公園,甚至連屯門、西貢北潭坳等都有猴蹤。
衛奕信徑第五段: 9-26 Shatin Pass – Wilson Trail Section 5 – Kowloon Reservoir 沙田坳 – 衛奕信徑第五段 – 九龍水塘
衛奕信徑於1996年正式啟用,它的名字是為紀念一位鍾情於香港山水及遠足活動的港督-衛奕信爵士而起的。 此路段與城門緩跑徑相重疊,路況上佳,平坦易走。 塘畔徑路線蜿蜒,沿途可感受城門水塘之靜美,也可細賞白千層的倒影景緻。 這處佇立著一棵巨大秋楓,樹下石椅石桌橫臥,好個雅緻的組合。 交通資料起點:於黃大仙盈鳳裏乘搭觀音山花園NR806號循環線村巴至沙田坳下車;或於港鐵黃大仙站乘搭九巴2F號、3C號至慈雲山(北)總站下車,沿沙田坳道步行至起點。 沙田坳位於慈雲山慈愛苑對上,鄰近有不少村落,例如觀音山村、十二笏村、茅笪村等,昔日沙田坳是每村村民通訊、買賣往來的重要交匯處。
衛奕信徑第五段: 11-28 灣仔警察博物館 — 寶馬山 — 鰂魚湧地鐵站
難度方面,路線全長約7公里,長度適中,路線都以平路或下坡為主,鋪設及指示非常完善,難度不高。 衛奕信徑第四段,由井欄樹出發,先在黃麖仔一帶沿途落山,然後經大藍湖村在牛寮上爬東洋山,最後沿飛鵝山道下山至沙田坳。 景色方面,沿途有東洋山的白沙灣及西貢海海景、飛鵝山觀景臺及飛鵝山道的東九龍景色,景觀非常豐富而且出色。 此路線難度都集中在東洋山一段,因為要一直行梯級上山,但時間不長 (約40 分鐘),其餘時間都是落山或平路,所以此路線難度屬中等。 衛奕信徑第五段 由於第八段被大埔市區分割成兩段,終點在數百米高的山頂上,故一般遊人不會選擇單獨步行完整的第八段。 前半段的遊客多數是從鉛礦凹下山抵達碗窰後沿碗窰路和達運路直接往運頭塘而不繞經半春園;而後半段大部份遊客爲了登上九龍坑山及八仙嶺而從太和邨開始步行第八段的後半段並連走第九段。
衛奕信徑第五段: 衛奕信徑第4段 東洋山
鉛礦坳以後是一直往下走而不急的路段,但視野受阻,景觀較遜色。 再往前走,在支路右轉(沿左方林道可返回城門道小巴站)。 徐徐上走,在支路續左走(右方可前往城門標本林)。 鉛礦坳是位於大帽山與草山間的山坳,昔日曾盛產鎢礦及鉛礦,故名。 現時此處是麥理浩徑及衛奕信徑的交匯處;也是麥理浩徑第七段、第八段之相交點,因此常有遊人在此停留休息。
衛奕信徑第五段: 衛奕信徑
風景方面,炮臺山炮臺遺址保存完整,是拍照打咭熱點開,其他山嶺照鏡環山及五桂山十分開揚,景色絕對一流。 歡迎以 Payme AlipayHK 贊助 Tim Sir 的努力!
衛奕信徑第五段: 難度:★★★☆☆ 距離:約10公里 時間:約3小時
衛奕信徑第三段,路線長度及山勢起伏適中,難度中等。 衛奕信徑第五段2025 衛奕信徑的路線由南往北,與連接東西的麥理浩徑恰似一個十字劃分港九。 惟路徑被維多利亞港分隔,只能以交通工具配合,缺乏完整性。 此外,部分路線的方向以塗漆標示,指示欠清晰,但近年已有所改善。 隨石級下降,走過涼亭,很快便會到達獅子山北麓的引水道。 如有興趣一探此石,也可在稍後左方的一道支徑上攀。
衛奕信徑第五段: 衛奕信徑第7段
多數人普遍把望夫石編成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卻忽略了其歷史價值。 其實這個揹着兒子昐夫歸的故事,正好體現出從前漁村居民的生活,並在獅子山腳下時刻提醒著香港人的歷史。 望夫石的英文譯作「阿嬤石」,就令人有點不解,把著眼點放到婦人背著小孩上,雖然突出了石的外型特徵,卻失去了背後的故事和意義。
衛奕信徑第五段: 衛奕信徑第七段
因為定線的問題,衛奕信徑無可避免地需要穿過市區,包括港島東部、九龍東部和大埔。 而且因為第二段和第三段被維多利亞港所阻,所以衛奕信徑成為香港唯一一條不連貫的長途遠足徑。 此徑起於赤柱赤柱峽道,向北經過港島的數個山峯到達鰂魚湧。 棄油塘站不用的原因是因為衛奕信徑啟用時尚未有該站和須經區議員和運輸署準許,但轉用油塘站則可節省一半路程。
過了標距柱W058後,便走在九龍健身徑上,沿途有各式各樣的健身設施。 沿著迂迴曲折的引水道向西面前行,很多獼猴喜歡在山邊的樹木上嬉戲。 遊人要小心身上的揹包,不應把食物或膠袋放在當眼處,更不應餵飼牠們。 畢竟獼猴是野生的動物,除了保護個人安全外,人類也要尊重牠們的生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