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回來,在勞福局政策中,對收入分配最直接有關的便是法定最低工資,以及現屆政府就外判服務中涉及非技術員工的政策調整。 當然在八年前一個研究會上的發言,是十分之簡化,以免聽眾聽得滿天星斗。 我且稍為調整和補充上述說法:一個政府若要影響收入分配,當然不能只依靠巿場的運作,產業政策、勞工政策及會影響勞工供求的社會政策,都會影響收入分配。 根據瑞銀和資誠會計師事務所的調查報告,從2019年年初至2020年7月,中國新增145名億萬富豪。
- 通常,0.4是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線」,超過這條「警戒線」時,貧富兩極的分化較為容易引起社會階層的對立從而導致社會動盪。
- 最低工資委員會在2016年的報告分析了最低工資對經濟表現、失業率、物價等影響。
- 但根據統計處的數據,包括零售業、飲食業等低薪行業,從2010至2016年間,工時中位數並沒有明顯變動。
- 對收入最低20%的家庭而言,他們的收入佔美國總收入的比例從1973年的4.2%,2002年的3.5%,降至2012年的3.2%。
- 報告指出,印度的吉尼係數(Gini coefficient)由2000年的0.747一路飆升,去年來到0.823。
- 另外,科技及貿易能讓競爭力較強的公司,透過規模經濟的效益及向政府的遊說,進一步鞏固其在市場的領導甚至壟斷地位。
- 貧窮問題的根源在於經濟與社會發展不協調,經濟持續增長,但只集中於金融、地產等領域,而在這一領域的就業人口卻只佔總人口的較少比例,經濟增長無法惠及較大比例的人口,這是貧富分化的主要原因。
因此,在貧富懸殊的分析中,我們主要是處理「收入不均」的現象,而沒有處理「財富不均」的現象。 一般而言,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財富不均的現象可能較收入不均的現象更為嚴重。 不過,由於香港收集的住戶收入資料,亦包括了由財富所產生的收入,換言之,收入不均的資料亦在某程度上反映了財富不均的情況。 由於貧窮線只計算現金轉移,但是低下階層得益不止社會救助,還有普及的公營醫療及普及教育。 以紐約市為例,它的常住人口便與美國整體沒有什麼分別,都被該國開支全球最昂貴的醫療服務壓得透不過氣來! 全美國而言,2017年估計用了國民生產總值(GDP)18%在公私營醫療開支,但仍然有二三千萬人沒有醫療保險。
貧富懸殊: 貧富懸殊的印度:當7500萬人陷入極度貧困,這2位億萬富豪卻身價翻倍,高於一國GDP
之後印度的銀行分行總數從1969年的10120間增加至2003年的98910間,一個銀行分行的單位面積服務人口數也因此從6.38萬降至1.5萬。 1991年的存款總額比1971年的增加了32.6倍,1971年與1951年相比則多了7倍。 2017年有超過1000萬外國遊客抵達印度,增長15.6%。 印度在2015年從旅遊收入中獲得了210.7億美元的外匯收入。
有網民認為,美食不應以價格決定高低,直言「 貴野唔一定好食,平野唔一定唔好食」、「好多人自以為高高在上,同一般平民喫的不一樣,其實喫的是食物,不是其價錢,帳單只是用來show off (顯擺)罷了」。 父母有較多資源,可為孩子選擇較優質的幼稚園;沒有資源的話,政府只會安排小孩就讀基本的半日制幼稚園課程,但這做法是不足夠的。 普通人(日均資產小於50萬元,合7.8萬美元)佔比達到了97.88%,持有的資產僅有17.87%,人均資產金額僅為1.14萬元(1800美元)。 另一邊廂,嶺南大學取錄清貧學生的比例,屬八大院校中最高,在上學年,每10名嶺大的全日制本地學生,有3.5名是獲發助學金的清貧生。
貧富懸殊: 經濟全球化 財富不均 極端貧窮難消失
所謂可持續性,是指一方面減輕貧富懸殊的惡化程度,一方面則在社會創造向上流動的工作機會,並促使自然及經濟生態環境形成自生能力。 難怪大部分香港市民感到生活質素並無顯著改善,更漸覺捉襟見肘。 貧富懸殊 住屋問題當然是本港重中之重的問題,坊間亦有很多論述及政策分析,此處不贅。 即使無意置業,亦難免感受到食品價格上漲的壓力,因為期間食品價格的漲幅超過80%。 在此20年間,作為常與香港相提並論的新加坡,其家庭入息中位數大增90%,而平均房屋和食品價格則分別上升52%和50%而已(圖2)。 另外,科技及貿易能讓競爭力較強的公司,透過規模經濟的效益及向政府的遊說,進一步鞏固其在市場的領導甚至壟斷地位。
他指,不會評論劉細良與其他KOL之間的恩恩怨怨,但認為劉需要自行向支持者交代。 Stella和設計隊員強調,遊戲不欲消費基層弱勢、帶參加者打擾他們的生活,亦不能體驗貧窮,但能增加港人對貧富懸殊的認知。 高收入住戶遠比低收入住戶更容易積累儲蓄,並透過不斷投資來增加財富,尤其是在金融海嘯爆發後,幾個大經濟體不斷量寬和大幅減息,促使高收入住戶可以利用借貸成本極低和流動性充裕的投資環境,作出大量投資。 加上,金融市場迅速金融化,製造不少新穎金融產品,幫助高收入住戶能夠獲得豐利。
貧富懸殊: 樂施會調查:貧富差距12年擴大至44倍 批政策無助扶貧
有趣的是,美國政府這一買一賣之間還賺了大錢,正是符合低買高賣的基本投資原則。 股神巴菲特更早在美國政府推出量化寬鬆政策之前就入市買股票,特別是金融股,成了大贏家。 資產貶值、財富蒸發使大量企業、個人破產,結果是銀行及保險公司也會受拖累而破產。 可以想像,一旦所有的銀行及保險公司破產,全球經濟會如何? 銀行欠缺資金,一定會向所有的企業與個人追收貸款,結果是企業與個人破產;銀行與保險公司一旦破產,存款於銀行、買了數十年的保險,所繳交的保險費也將化為烏有。
- 印度是世界第四大汽車工業國[31][32],並且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電子商務市場之一[33]。
- 烏克蘭西部地區的未加權平均月收入為291美元,而東部地區為320美元,基輔及其周邊地區是西部唯一平均收入高於當前烏克蘭平均水平的地區[6],同時西烏克蘭的失業率(8.5%)也高於東部(6.8%)[2]。
- 另外,高收入人士透過手上的資產作為抵押,以獲取大量資金,為自己創造更多財富,但更重要的是高收入家庭較低收入家庭容易從貸款市場取得資金,這分別令這些家庭在聚積財富方面更具優勢。
- 13世紀起,伊斯蘭王朝德里蘇丹國的建立,將印度次大陸融入不斷增長的世界貿易體系,在14世紀到18世紀之間,南印度與東南亞、西亞之間的貿易非常活躍[42]。
- 不少國家會對一些行業/產業提供直接或間接的補貼,都會影響收入的分配。
唯有這樣,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之路纔算名副其實,才能説真正接近令人嚮往的理想彼岸。 事實上,房屋階梯沒有斷了,但因為沒錢,梯階太高,沒有力量爬上去。 貧富差距過大問題不僅僅影響發展中國家,甚至連已開發國家也面臨衝擊,例如法國就面臨到如何減少政府赤字並兼顧窮人福利,但又能振興經濟的困境。 貧富懸殊 12這項資料在近年調查有一個明顯的趨勢,便是有愈來愈高的百分比貧窮長者表示沒有經濟需要:2015年為67.9%,2016年為71.4%及2017年為80.1%。
貧富懸殊: 樂施會政策研究及倡議(節錄)
如此一來,不用到感覺空氣變差,纔要手動調整強度;也不會因為一時沒注意而開到過強的模式,造成能源的浪費。 貧富懸殊2025 對Hao&Yang而言,避免製造不必要的垃圾是生活最基本的原則。 報告指出,印度的吉尼係數(Gini coefficient)由2000年的0.747一路飆升,去年來到0.823。 吉尼係數為衡量不平等程度的指標,範圍由0到1,係數愈大,表示所得分配不均程度愈高。
貧富懸殊: 貧窮情況
這個理論的精彩之處,正是其包含了「窮人健康差」和「富人健康好」兩部分。 沒有人想自己的健康變差,所以這也解釋了為何充斥富人的政府,很少會大幅度的向富人徵收稅項。 至於「有樓一族」比例方面,西貢的住戶自置居所比率繼續是18區排首位,達64.1%;而其次是大埔達62.2%;最低則是觀塘的31%,排第17位是葵青的33.1%。
貧富懸殊: 香港女子跳高代表楊文蔚
他指,香港人從來不缺錢,只不過很多時他們的捐款,都集中落在一小部分知名的KOL手上,而這些會變成他們的私產,公眾無從監察;反而真正生活困苦、知名度低的抗爭者,往往得不到照顧。 他又估計,劉細良所持物業可能不止剛賣出的一幢,實際身家有機會過億元。 貧富懸殊2025 資深傳媒人劉細良近日以4,380萬元,賣出北角半山雲峯大廈B座高層單位,破項目紀錄,帳面獲利達3,150萬元,在網絡上掀起一場大混戰。
貧富懸殊: 全球與區域
蔡瀾坦言,在茶餐廳$30至$40左右也可以喫到豐盛午餐,「但看別人那麼窮奢極侈,心中積怨消除不了」,認為貧富懸殊問題只會愈趨嚴重。 Quacquarelli Symonds(QS)的2019年世界大學排名於今年6月出爐,港大排25名,成為全港第一,科大和中大分別以37名及49名緊隨其後,嶺大則排600多名,較去年排名有所下跌。 葉蔭聰還記得,嶺大早年不追逐排名為本,堅持以自身的理念培養人文學科人才,陳坤耀擔任校長時曾提出院校間需要有不一樣的評核機制,但教資會視若無睹。 時移世易,嶺大也開始對排名急起直追,「校長、副校長一日到晚都在『追數』。他們也會說這其實與自己無關,只是教資會要求。」說到底,研究表現影響着研究用途的撥款,沒有一所大學能置身事外,人人身不由己。
貧富懸殊: 貧富差距懸殊 2%中國人掌控80%財富
根據他們的實驗發現,在消滅貧窮上,政府必須對試圖解決的問題進行更細的切割,並針對制度上的細節(institutional details)進行系統性的比較分析,纔能有效的解決問題。 以2019年6月底時有54.7萬人領取長生津作參考,領取長生津從而脫貧人數的只有15.4萬人,主要原因是單靠長生津金額本身10不足以脫貧,上述脫貧的數字中,是要住戶有其他收入,加上長生津收入才高於貧窮線。 現屆政府調整長生津的領取條件,配合公共年金的推行,有助未來可以讓更多的長者可以「脫貧」。 樂施會認為有必要在垃圾站內加入與工作空間分隔的休息空間,並建議政府研究向戶外工作者發放高溫津貼以及建立酷熱天氣下的停工標準,以客觀指標保障工友健康。 這三個理論,是社會流行病學家對貧富懸殊和疾病間的連結所作出的總結。 可是,生活在香港,目睹新聞上一則報導比一則離奇,我卻認為住在香港的窮人,還有一個不健康的原因。
貧富懸殊: 空氣清淨機
許多專家預測2050年印度將會成為僅次於中國的經濟體,並且與美國經濟總量相等。 自21世紀初以來,印度的GDP年平均成長率為6%至7%,印度在2014/15財政年度的GDP增長達7.3%[4],是成長最快的世界主要經濟體[26]。 貧富懸殊 表二顯示於2019年2月1日的每月平均綜援金額,除了一人住戶外,其他住戶人數住戶的每月平均綜援金額略低於2019年的貧窮線8;換言之,單靠綜援只能幫助部分受助住戶脫貧。 這也是何以2019年年中領取綜援人數約為31.8萬,當中只有約一半人,即15.5萬人,可以脫貧的原因。 不過,要留意的是,在2019年的綜援計劃下,領取綜援人士若有工作收入,每人最高可獲豁免計算2,500元,換言之可讓更多住戶脫貧。 解決貧窮問題,改變目前過於單一的經濟結構,應該是長遠之策。
貧富懸殊: 貧富懸殊「超歐趕美」 中國何以自證是社會主義國家?
印度礦業貢獻了該國工業GDP的11%和GDP的2.5%[34]。 貧富懸殊2025 印度是世界第二大鋼鐵產業國,第二大煤炭產業國,第二大水泥產業國和發電量第三大的國家[35][36]。 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涵蓋農業、手工藝、紡織以至服務業。 雖然印度三分二人口仍然直接或間接依靠農業維生,後來服務業日益重要,佔國內生產總值的55.6%,是增長最迅速的部門。 印度憑藉資訊科技及大量受過教育並懂得英語的青年,發展成為全球企業將客戶服務和技術支援等「後勤工序」外判的中心。 印度成為軟體及金融技術人員的「輸出國」,其他行業如製造業、製藥、生物科技、電訊、造船、航空和旅遊的發展潛力也十分龐大。
貧富懸殊: 貧富懸殊之影響收入分配政策
由此可見,最低工資的確能幫助低下階層增加收入,令他們享受更合理的生活。 何況,大部分企業的營商環境主要都是受到宏觀經濟所影響,工資並非根本原因。 本地零售業長期依賴內地旅客消費支撐,但自2014年內地旅客在港消費轉趨疲弱後,零售業表現便轉差。 無論是否有最低工資,零售業都會受到宏觀經濟所波及,將經營困難推卸到最低工資上,只是推諉他者。
另外,政策介入只計算現金轉移是國際慣例,不計住屋及其他非現金轉移。 理論上,低下階層經過政府介入後,收入會增加而部分超越貧窮線。 港人民怨日益加重,在政治化的渲染之下,便把對政府的不滿變成對中央政府和內地人士的排斥,嘲笑他們是老土低俗的「阿燦」,指控他們是搶佔資源的「蝗蟲」。 綜援計劃的目的,是以入息補助方法,為那些在經濟上無法自給的人士提供安全網,使他們的入息達到一定水平,應付生活上的基本需要。 由於不同情況的人士(兒童、成人、長者、單親、殘疾人士等)都有不同的需要,加上不同的政策考慮,在綜援計劃下,他們的「基本需要」都有所不同。
貧窮問題已經成為社會深層次矛盾之一,這種狀況持續下去,不利於社會、經濟發展,也不利於社會保持穩定,因此,解決貧窮問題,紓緩貧富懸殊問題,應該成為政府優先關注的政策。 事實上,「最低工資」只是利用法令去推行社會資源的重新分配,它與經濟發展並無衝突。 自2011年5月以來,香港本地的數據也顯示,最低工資並沒有帶來雷鼎鳴所言的重大負面影響。
2013年11月開始的烏克蘭親歐盟示威運動使得衝突迅速升級[7],隔年發生2014年烏克蘭革命[8],其後亦發生一系列的俄烏衝突,包括克里米亞危機、頓巴斯戰爭、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等。 美國南部針對黑人社區的有組織犯罪,以及長久以來一些對黑人社區貸款方面的不利政策和行動等都是其中因素。 MoneyHero或本網站關於證券、投資、稅務,會計或法律意見的內容,都不會構成任何買賣投資要約、招攬、建議或意見,亦不涉及任何公司、證券或基金的產品代言、推許或贊助。 MoneyHero.com.hk之內容僅屬一般參考,並非個人化的投資建議,也不構成買賣證券的誘因。 2020年3月,美國聯儲局因應新冠肺炎而大幅減息,推出新一輪量化寬鬆政策之後,美股的即日反應是大幅下跌,而不是上升。 美國聯儲局於本港時間2022年6月16日凌晨公佈最新議息結果,加息0.75釐,是自1994年以來最大加幅,聯邦基金利率升至介乎1.5至1.75釐範圍。
貧富懸殊: 樂施會聯同合作夥伴幫助小燕的劏房加裝雜物架,又添置書櫃及把原本放在雪櫃上的電視安裝在牆上,小燕一家的生活空間因此得到明顯改善,兒子也很喜歡參加支援中心的英文班和活動。
2018年兩次立法會補選,本土派支持者醞釀「射落海」也不支持泛民,劉細良猛烈批評相關做法,認為這是「幫共產黨大忙」。 該年11月25日投票日前夕,「城寨」fb專頁分享一則支持泛民候選人李卓人的貼文,留言指:「白票焦土丶泛民霸道等歪理,都是藉口,目標就是保送共黨候選人陳凱欣當選」,言論引起眾多本土派支持者反感。 Stella是其中一組自願者,夥拍本身做環境保護的敏怡,以及兩個工師程女生業餘設計全港首個議題實境遊戲。 貧富懸殊 她們這組以荃灣為主題,源於本身住在這區的Stella和Helen,去年看畢「01社區」兩篇關於荃灣規劃不均的報導後,才得知與自己數街之隔的鄰居,生活環境原來差天共地。
不過,QE所帶來的後續問題亦不少,首先若經濟活動未能配合,最直接的問題是令貨幣貶值,引發通脹甚至貧富懸殊加劇;而熱錢充斥市場,貸款增加,資金流向股市樓市,若QE持續多年,長遠會形成資產泡沫的問題。 另外,由於QE前提是在利率接近零的時候推出,利率或會進一步向下,甚至出現負利率情況,簡單而言是放在銀行的錢會減少。 貧富懸殊2025 印度可能在2023年間成為人口最多的國家,預計將在2030年代擁有人口紅利,潛力巨大,不過其人均收入依然處於發展中國家水平。 印度是世界第四大汽車工業國[31][32],並且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電子商務市場之一[33]。
貧富懸殊: 推動可持續增長 解決貧窮之根本
以美國紐約巿為例,2015年以它的原住戶收入計算的堅尼系數為0.551,較香港2016年的原住戶收入計算的堅尼系數的0.539為高。 二是長期以來,中國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存在明顯不足、嚴重不均衡,醫療、教育、養老、住房等「四座大山」無時無刻不在困擾着多數人,壓得人們喘不過氣,不敢消費。 今天中國雖已經在胡溫時期建立了全民醫保體系,後來又有完善,但保障水平有限,體制內體制外不均等,對於重病或慢性病的覆蓋比例更低,許多原本已達到小康水平的家庭往往很可能因為家裏有人身患一場大病而徹底返貧,甚至債臺高築。 貧富懸殊 今天中國教育資源分佈嚴重不平衡,大量欠發達地區教育資源嚴重短缺。
但筆者認為更困難的是,政府應如何重新定位,與市場經濟取得平衡,從而帶動可持續經濟發展。 據最新香港人口統計數據,2011至2016年低收入職位佔總就業人口比例的增幅,更高於高收入職位。 在世界各地去全球化和去中介化的雙重趨勢下,貿易和物流業及相關服務行業在香港整體勞動市場的佔比,大概仍有持續下降的趨勢,而旅遊業受到新冠疫情的沉重打擊,很可能需多年才能恢復疫前面貌。 在收入差距方面,據美國人口調查局提供的數據,1973年,收入最高20%的家庭收入佔美國總收入的44%;2002年佔50%;而到2012年,這一比例已經增至51%。 對收入最低20%的家庭而言,他們的收入佔美國總收入的比例從1973年的4.2%,2002年的3.5%,降至2012年的3.2%。 Fb專頁「無神論者的巴別塔」連日出文狙擊劉細良,指「抗爭經濟圈」其實和現實社會一樣是「貧者愈貧,富者愈富」,情況甚至可能更嚴重。
貧富懸殊: 條目 貧富懸殊
很多人都認為,量化寬鬆 (Quantitative Easing, QE)就等於國家「印銀紙」,這個解釋只是部分正確。 其實量化寬鬆並非直接的印銀紙,同時亦是把雙刃劍,直接刺激股市、樓價的同時,亦會帶來長遠的通脹或資產泡沫等問題。 美國2020年的量化寬鬆,股市竟然隨即急挫,到底原因何在? 英迪拉‧甘地總理在1960年時宣佈了14家銀行的國有化,1960年時又開放了六家,並規定銀行要提供40%的優先貸款於農業、小型工業、零售貿易、中小企業的發展。
貧富懸殊: 中國重蹈日本覆轍?諾貝爾獎得主克魯曼:不會!將更糟
由於這些能源密集型工廠都會消耗大量電力,東烏克蘭需從俄羅斯進口大量天然氣,而西烏克蘭的能源需求則相對低得多[2]。 其二是人口結構老化的問題,香港已經是全世界最長壽的地區之一,長者占人口的比例越來越高,現時許多長者年輕時生活狀況不好,沒有多少積蓄,退休後又沒有收入,所以長者貧窮的情況十分嚴重。 ‧ 以堅尼系數來反映第一至第四屆政府的福利轉移政策來看,第一至第三屆政府的政策基本上效果沒有分別,不過第四屆政府的福利轉移政策便有較明顯的變化,堅尼系數的減幅,由0.046增加至0.051。 政府於教育、醫療及社會福利的實際經常性開支由2011至12年度的1,373.5億元,增加至2016至17年度的1,975.9億元,即增幅為43.9%。 就第五屆(即現屆)政府的首四年政府的福利轉移政策對堅尼系數的影響,便有待政府統計處大約於2022年中公佈有關2021年人口普查的資料分析4,纔可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