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發展基」的「中醫藥從業員培訓資助計劃」主要資助中醫師及中藥從業員等參加合資格課程。 本課程現已加入「中醫藥發展基金 — 培訓課程單」內,學生如符合資格並申請成功,於修畢課程後可從該基金獲得最多港幣60,000元的學資助。 由教學科研部張世平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訪問了超過6千名曾經感染新冠病毒的香港市民,發現約70%受訪者接受過中藥治療。 這項研究對證實中醫在抗擊新冠疫情中的效果和接受度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中藥畢業生中亦有部份選擇創業,2015年畢業的蘇偉明便是其中一人。 他畢業後曾入職營銷公司,瞭解中成藥市場定位;其後轉投營養產品中心,並發現不少產品有效成份均為中成藥,最後在三至四年前創立中藥茶療中心,並在疫情期間開設中醫診所。

  • #所有科目豁免/學分轉移需由課程管理委員會根據學生所遞交豁免申請提供的曾修讀課程及相關科目內容等資料進行審議。
  • 面對文憑試的挫敗迷失,HKU SPACE CC為我提供了一個歇息整頓的機會。
  • 陳指,不少學生因未能投考中醫而轉讀中藥,惟中醫及中藥課程最大分別是前者有90%畢業生負責臨牀工作;而中藥課程則出路更廣,學習內容則包括藥理、中藥鑒定及製劑等。
  • 通過強化中醫思維、解析經典著作、分析討論病證、深入臨證研習等過程,理論聯繫實際,提高學生運用中醫藥理論從事中醫臨牀診療及中醫藥研究的能力。
  • 「中醫學基礎入門」是一個高質素及內容較全面的中醫藥入門短期課程。
  • 中大中醫教學堅持傳統中醫學理念,透過啟導的方法,讓同學探索傳統中國文化的內涵,培養他們運用傳統中醫的思維方法。
  • 而大學的中醫課程需要學生學習中醫基礎知識、基礎醫學及生命科學、中醫經典及簡史、中醫臨牀學科、中醫學研究方法等必修及選修科目。
  • 學生須修畢主修科目最少156學分,及大學核心課程所需之39學分,以符合畢業資格。

傳統上,臨牀進行攻補有八個方法,即「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稱為八法。 作為一所非牟利機構,浸會醫院一直致力回饋社會,由初期的區樹洪健康中心,至啟德社區健康中心的成立,為更多的社區人士提供全人健康的服務。 2020年,位於九龍東商業區的香港浸信會醫院日間醫療中心正式投入服務,代表浸會醫院進一步走入社區,同時為未來的長遠發展做好準備。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開設共十七間中醫藥診所,當中十間為直屬,另外七間則與醫院管理局及其他非牟利機構合作。 浸會大學中醫課程 然而,計劃總是追不上變化,人生路上總會遇上意料之外的事,或是天災,又如疫情,也可能是疾病。 社會工作系畢業生袁嘉鎂本是一位樂天少女,可惜就讀中五時患上俗稱血癌的急性淋巴白血病。

浸會大學中醫課程: 香港 Chinese Medicine 中醫課程 一覽中醫課程邊間好?

中醫課程、 中醫臨牀見習、野外考察、中藥房見習、階段實習及畢業實習等則以廣東話或普通話授課。 除了服務廣大市民,這些診所亦是中醫學生進行臨牀見習的基地,此外學院的專家學者亦利用診所提供的條件進行臨牀研究,以循證醫學闡述中醫藥的療效。 選讀HKU SPACE CC的中醫學副學士除了因為興趣外,更多的原因是想升上大學。 然而在修讀副學士這兩年令我對中醫學有更多認識,更讓我明白到「預防勝於治療」的重要。 修畢這兩年副學士後,我有幸升讀中大的社區健康理學士課程,可以繼續在改善社區醫療服務方面實踐中醫的精神。 非透過中醫師註冊考試成為香港註冊中醫師,需持有相關中醫藥培訓證書,並需通過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中醫學碩士學位課程管理委員會的考覈,方可獲考慮取錄。

  • 課程提供全面而有系統地學習傳統中醫理論及生物醫學科學知識,並由中醫藥學院及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的教師講授。
  • 為期兩年的實用中醫課程,既幫助我打好了中醫藥的知識基礎,同時確立了將來成為中醫師的道路。
  • 課程中不單是教授了傳統中醫理論,亦使我瞭解到古人養生的思維及理念。
  • 化驗的工作屬於西方醫學的範疇,其中Biomedical Science就是一科比較相近的科目。
  • 當中所學到的知識更助我在畢業後決定在健康推廣的方面發展。
  • 在臨牀方面,學院除了有自設的教學診所作臨牀訓練外,更與本港及國內多間中醫門診和教學醫院有合作協議,為同學提供不同的訓練場所及畢業後的就業機會。

參加者將服用單劑量的CDD-2101或安慰劑,被持續臨牀監察24小時。 中大是一所成熟的綜合型研究大學,課程資源上具醫學院、理學院、文學院的大力支持,同學能享有高質素的專科教育。 經過多年積極擴展服務範圍及引入新科技,今天浸會醫院已設有860多張病牀、30多個專科醫療中心及輔助醫療中心、24小時門診、骨科專科門診及其他專科門診等,員工亦增至逾2,200名。 我們會繼續與時並進,與員工上下一心,發揮慈愛,確保病人及其家屬得到高質素的治療及關懷。 香港浸信會醫院(「浸會醫院」)為香港浸信會聯會轄下的醫療機構。 作為一所基督教醫院,我們抱著榮神益人的宗旨,以慈愛去服務有需要的人。

浸會大學中醫課程: 應用心理學專業文憑

此外,課程還包括通識教育及輔助學科,以秉承大學全人教育的理念。 修讀副學士期間,我深入地接觸到古人獨特的思想方式和智慧,深切體會到中醫的博大精深。 經過多年的臨牀實踐和現代科技驗證,中醫學是一門非常精密和嚴謹的科學。 因此,學好並發揚中醫是我們新生代不可推卸的責任,而本課程正是我們走向中醫殿堂的臺階。

有關申請程序及入學要求,請瀏覽 香港浸會大學教務處網頁。 這大大增加了我升讀大學的機會,並且有助我現時的學習,使我面對大學的學習時並不感到太喫力。 而且港大附屬學院更令我明白到「大醫精誠」的道理,令我一生受用不盡。 浸會大學中醫課程2025 在此感謝曾教導我的每一位老師,在他們悉心的教導和鼓勵下,我才能順利畢業並成功升讀本港的大學。 在這兩年間受到不同老師的啟發,令我有無數的得著,成醫之路並不容易走,老師亦令我明白到,作為醫者,比起醫術高明,醫德更為重要。 浸會大學中醫課程 雖然升學的過程中比其他人繞了更遠更多的路,但慶幸在沿途上遇上老師伴我同行,成為我的指路明燈,令我更加肯定了他日懸壺濟世的決心。

浸會大學中醫課程: 中醫藥

中心位於香港科技園,配備完善和先進的設施,願景是匯集世界級合作夥伴,利用國際標準,共同將傳統中醫藥智慧轉化為符合國際標準的醫藥產品。 自2020年成立以來,中心一直重點進行針對慢性便祕、潰瘍性結腸炎等腸道及免疫性疾病的創新中藥研究。 CDD-2101的主要成份包括火麻仁、大黃、厚樸、苦杏仁、麩炒枳實、白芍共六種中草藥。 浸大研究團隊與芝加哥大學及澳門大學等合作,依照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對研發植物藥的要求,就 CDD-2101提交試驗性新藥申請,獲該局批准進行第一期臨牀試驗。 慢性便祕是常見的腸胃疾病,資料顯示全球約14%的人口受其困擾。

從一年級開始安排臨牀見習於八所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臨牀教研中心進行,在導師的指導下完成臨牀見習及病案報告。 浸會大學中醫課程 四年級時將在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進行為期四周的階段實習。 另外,六年級學生須按學院安排於國內著名中醫藥大學附屬教學醫院進行連續四十週的畢業實習。

浸會大學中醫課程: 3 BU 中醫

在港大附屬學院這兩年,除了學習到中醫學上的醫學知識,亦可以瞭解各種中醫養生、保健的方法,不但有助同學繼續向中醫的道路發展,所學的知識也畢生受用。 此外,學院提供了不少臨牀見習、實習機會,讓我們可以把書本上的知識學以致用;課程中不同的通識科目不單擴闊了視野,也為升讀大學打好基礎。 修讀應用科學副學士(實用中醫)課程期間,我得到了很多啟發,亦改變了很多。 它使我由一個對中醫毫無認識的中學生,變成了今天立志要成為一個好醫師的大學生。 浸會大學中醫課程 學院的講師不但熱心教學,更關心學生,為建立良好的學習氣氛付出了不少心血。 我本身的性格比較內向,所以在就讀中學時,我從來沒有在上課時發問過一條問題。

浸會大學中醫課程: 「中醫學基礎入門」短期課程 (60 小時)

2001年7月中醫藥學院正式成立臨牀部,負責發展和管理學院直屬的中醫藥診所,擔負學院的臨牀教學和臨牀科研任務,並向公眾普及中醫藥知識。 本港首間中醫醫院預計2025年落成,並會在鄰近發展政府中藥檢測中心。 為應付中藥發展人手需求,浸會大學中藥學學士(榮譽)學位課程明年9月起,學額將由現時15名增加至20名。 中醫藥學院教學科研部教授、中藥課程主任陳虎彪認為,中醫近年面對過剩問題,反而中藥課程出路更廣。 有中藥課程畢業生創辦中藥營養茶療中心,指不少現時化妝品及保健產品中的有效成份均為中藥,加上畢業生工作選擇更有彈性,因此「睇好中藥未來發展趨勢,潛力好高」。 中醫學學士本科課程旨在栽培既諳熟中醫理論,又具備現代醫學知識的中醫師,期望畢業生擁有高水準的中醫臨牀和研究能力。

浸會大學中醫課程: 中醫藥診所

除此之外,課程還包括了心理、歷史、傳意、文化等跨學科的科目,為我現在大學的學習打好了基礎。 課程提供全面而有系統地學習傳統中醫理論及生物醫學科學知識,並由中醫藥學院及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的教師講授。 此雙學位課程旨在讓學生對中醫學有全面及實質的瞭解。 最重要的是為學生提供全面的訓練,培訓學生成為一個懂得運用中醫理論及現代生命科學知識以預防及治療疾病的中醫師,以及培訓中醫藥教育與研究方面的領導人才,以配合本港中醫藥發展的大趨勢。 學院提倡「早臨牀、多臨牀」,強化學生臨牀技能訓練。

浸會大學中醫課程: 中醫學學士及生物醫學理學士(榮譽)學位課程

學院講師的悉心教導使我獲益良多,而且關心學生,循循善誘。 完成兩年的課程後,學到的知識比我想像中更多,既拓展了視野,又更堅定了成為中醫師的意志。 浸會大學中醫課程 在港大附屬學院兩年學習期間,我學會了相當多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打好了中醫學的基礎,更開心的是結識了一班志同道合的同學,讓我能更快地適應新的大學生活。 中藥創新研發中心獲創新科技署的「InnoHK 浸會大學中醫課程2025 創新香港研發平臺」資助,是本地大學首間綜合性中藥研發中心。

浸會大學中醫課程: 基礎韓語(四)

課程中不單是教授了傳統中醫理論,亦使我瞭解到古人養生的思維及理念。 浸會大學中醫課程 當中所學到的知識更助我在畢業後決定在健康推廣的方面發展。 浸會大學中醫課程2025 在這兩年間,除了學習中醫知識外,最令我難忘的就是有幸成為中醫藥學會主席及獲得外展獎學金前往內地參加臨牀見習。 浸會大學中醫課程 透過不同方面的培訓,使我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學生,更有助我升讀本地大學課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