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致力一些社區中心及社會企業合作,希望透過【HelperGo】幫助基層家庭能在居住地區附近工作,以節省交通時間及費用,一方面能改善家庭的經濟負擔,同時方便照顧家庭。 基層家庭2025 2020年4月中下旬,樂施會聯同多個夥伴團體推出「慳得有營餸基層」計劃,阿娟是計劃參加者之一,除了每週獲發四個「餸菜包」,亦獲得營養師設計的食譜,食譜內還附有營養資訊,讓參與家庭學習用小錢煮得「有營」。 每個餸菜包的食材總價格與基層家庭的買餸開支相若,即使計劃完結後,街坊仍可自行負擔購買這些材料。
- 此外,本研究結合住戶收入與開支的數據作分析,發現在沒有申領綜援貧窮住戶中入不敷支的狀況嚴重,當中超過五成(51%)出現入不敷支的情況,而居於私樓的貧窮住戶,更有75%出現入不敷支的情況。
- 學生表示,參與「街坊墟」是一次特別的體驗,除了讓他們學習待人接物之道外,還增加了他們對社企的認識,日後也盼以不同方式關心社會。
- 科特迪瓦、馬紹爾羣島、菲律賓、索馬里和越南等不同國家的母乳餵養率都實現了大幅增長,這表明只要保護、促進和支持母乳餵養,就能夠取得相應的進展。
- 「有營養的食物?是指好的食材嗎?我能負擔得起嗎?」醫生的建議,落在阿娟心坎裡,化成很多疑問。
- 首次引入「社區積分」,化義工時數為「金錢」此外,「街坊墟」首次引入社區貨幣,墟內攤位接納「社區積分」代替金錢交易,以宣揚社區經濟及推動社區經濟發展。
- 有別於一般市集,「街坊墟」活用校園週末閒置空間,大大減低擋主營運成本,繼而能夠為街坊提供幾百款物美價廉的生活用品及手工藝品。
關於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社區互惠銀行」計劃「社區互惠銀行」計劃是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旗下一項社區投資服務計劃,旨在搭建平臺,發掘及提升基層家庭或個人的才能,並透過參與義務工作,回饋社會,建立對自身及社區之認同感之餘,也獲得生活上的支援。 首次引入「社區積分」,化義工時數為「金錢」此外,「街坊墟」首次引入社區貨幣,墟內攤位接納「社區積分」代替金錢交易,以宣揚社區經濟及推動社區經濟發展。 「社區積分」為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社區互惠銀行」計劃的社區貨幣。 基層家庭於「社區互惠銀行」計劃發揮才能互相幫助或參與義工服務時獲取「社區積分」。 社區積分誘發社羣互助解困,亦可滿足基層家庭生活所需,從中建立鄰裏關係,共建互助社區。
基層家庭: 基層家庭
相較2019年整體夥數約4,870夥,綠白表比例 5:5、,2020年白表申請人的中籤機會已明顯增加,然而申請表數量依然嚴重超額。 今天發表在《柳葉刀》上的一系列三篇新論文稱,配方奶行業的營銷策略是剝削性的,需要緊急取締,以解決誤導性宣傳和政治干預問題。 論文顯示,行業影響——包括遊說反對重要的母乳餵養支持措施——嚴重危害了婦女和兒童的健康和權利。
現時香港法例規定 11 歲以下兒童不能獨留家中,但普遍香港工時超長,婦女若外出工作,小朋友放學後,則不能照顧她們,因而這些母親要被迫留在家中照料子女。 有見及此,我們希望透過【HelperGo】提供更多就業機會,讓她們能彈性地工作。 有證據表明,雖然女性重返工作崗位後母乳餵養率會大幅下降,但如果工作場所能夠爲持續的母乳餵養提供便利,這種負面影響就會得到扭轉。 陳禹瑍得知後表示,他是新生校友就願意捐款給他,令他很感動,他期許自己在高中、大學、甚至出社會之後一定都保持學習,不負眾望。
基層家庭: 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中心
關於匯民社企「匯民社企」是一所在2014年創辦的社會企業,以「社區‧鄰裏‧市集」為機構宗旨,在社區建立一個凝聚「民、學、官、商」的平臺,透過社區教育工作、社區探訪及社區市集來服務當區居民。 「街坊墟」社區市集是「匯民社企」其中一個主要籌辦項目,主要提供價廉物美的生活百貨、另設有手作及社會企業攤位等,盼望透過舉行市集,凝聚街坊,建立鄰裏情。 關於香港工業總會香港工業總會於2011年2月成立促進企業社會責任委員會,旨在提倡及鼓勵會員公司推行企業社會責任,尤其是中小企,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認知及關注,並將理念融入營運策略和管理措施中。 工總於2017年首次參與「街坊墟」,鼓勵會員廠商組織義工隊,於市集將不同的貨品以「街坊價」售予基層家庭,以雙贏的形式惠澤社羣,回饋社會。 關於社企民間高峯會社企民間高峯會為非牟利活動,由社會創業論壇主辦並聯同民政事務局及十多個香港民間團體合辦。 高峯會自2008年起每年舉行,凝聚官、商、民、學,一起推動社會企業及社會創新。
- 有關計劃幫助有需要家庭,意義重大,尤其值得推廣,可以令更多基層學童得到參與課外活動的機會。
- 家中煮食空間有限,而且只有一個煲,惠蘭只能重複煮簡單的菜式;加上4歲的女兒有點挑食,每次哄女兒食飯都讓惠蘭感到煩惱。
- 市集除了有25個特色檔攤外,還有醒獅、魔術、舞蹈和歌唱表演,亦首次引入「社區積分」,為社區提供休閒娛樂的活動同時促進本土經濟。
- 大部分基層家庭盼為子女安排課外活動,但最終卻因為未能負擔活動費用而未能實行。
- 換句話說,資助一位小朋友全年亦只需2000元,即每月只需要捐助168元。
- 釋放婦女勞動力
陳禹瑍得知後很感動,他會在課餘時間擔任學校小志工、協助寒暑期營隊等,回饋學校,感謝校友讓他未來在求學路上能無後顧之憂。 基層家庭 「怎樣才能提升孩子食慾?」曾經,這是阿娟每次買餸都會苦苦思索的問題。
基層家庭: 基層家庭開支模式研究
大部分基層家庭盼為子女安排課外活動,但最終卻因為未能負擔活動費用而未能實行。 自2010年起,「愛心力量」每年直接資助基層學童參與興趣班及課外活動。 截至上年度,基層學童受惠人次已為125人次(每人次是為期二至六個月的興趣班或課外活動),資助金額已超過14萬。
女青於2016年11至12月期間,以問卷方式訪問了深水埗區430名居民,讓他們選出十大生活壓力事項,瞭解他們的生活問題、個人生活滿意程度及精神健康狀況。 整體而言,基層家庭眼中的生活擔子首三位依次為食物價格高昂(80.0%)、擔心自己健康(62.1%)及租金昂貴(57.9%),而平均生活壓力事頂達10.97項。 政府發佈的統計數字雖顯示情況有所改善,但貧窮情況事實上依舊嚴峻,甚至有持續惡化的跡象。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 (女青) 基層家庭 去年底進行的深水埗區調查發現,區內居民生活壓力事項持續增加,「醫、食、住」三大基本生活需求成為區內基層家庭的三大壓力夢魘,有居民更不諱言就算明知食物便宜得「有古怪」,亦礙於家貧而選擇「搵命搏」。 教導基層婦女以經濟價格配搭出高營養價值的菜式,是我們計劃的目標之一,也是惠蘭所期望學習到的。 所謂好事傳千里,連同區的聖公會李炳中學的同學們也來了「街坊墟」湊湊熱鬧做檔主!
基層家庭: 基層家庭及兒童在香港
嶺南鍾榮光博士紀念中學聖公會李炳中學的師生和家長身體力行,由提供場地、參與成為檔主、表演、到組織義工團和學校小食部免費提供香濃拉花咖啡及花茶,都一一展現了「服務社羣」的校訓。 為增加揀樓機會,部分單人申請者會嘗試與其他家庭成員聯合申請,將單人變為家庭申請,但要留意,一旦成功購入單位,申請表內人士須要同住。 核心家庭的揀樓優先於非核心家庭,舉例,申請人與父母一同申請,較與兄弟姊妹一同申請優先,前者符合核心家庭定義,後者為非核心家庭申請。 居屋申請者不能任意選擇綠表白表申請資格,兩個組別所得的單位配額,要視乎綠白表比例。 例如2020年,涉及4個新居屋屋苑共7,065夥單位,綠白表比例為 4:6,白表申請者可分配到4,239夥,綠表2,826夥。
基層家庭: 【慈善活動】信和集團黃廷方慈善基金向8間社福機構各捐出100萬元 支援基層家庭學童及長者等
「街坊墟」應用社區積分,讓基層家庭能連繫上墟內民、商、官、學資源,增大社區積分扶貧效益。 學校上下一心,身體力行「街坊墟」得以順利舉行,還靠一班熱心的師生家長的支持。 嶺南鍾榮光博士紀念中學鼓勵同學透過不同的校內外活動,開拓視野,關心社會。 幫助基層家庭
基層家庭: 「我們設計的每份有營餸包,均會考慮到基層家庭食物開支的預算,長遠讓他們體驗到如何慳錢下都能照顧家人所需。」
有關計劃幫助有需要家庭,意義重大,尤其值得推廣,可以令更多基層學童得到參與課外活動的機會。 本津貼計劃上下學期資助額各1000元,全年度資助總額為2000元。 換句話說,資助一位小朋友全年亦只需2000元,即每月只需要捐助168元。 社聯業務總監黃健偉表示,基層家庭的房屋及食物開支佔總開支很大比例,尤其是居住私樓的基層家庭,他們爲了負擔昂貴的租金而壓縮食物開支,出現食物匱乏情況,三餐不飽,營養不足,入住公屋成爲他們改善生活質素的關鍵。 特區政府必須正視問題,改善現金津貼制度固然有需要,增建公屋及提供可負擔的過渡性房屋亦十分重要。
基層家庭: 支援基層家庭
每年僱員再培訓局都會舉辦不少erb培訓課程,為這個市場帶來不少生力軍。 家居服務是一個有潛力的行業,我們希望可以藉【HelperGo】,一個全新形式的自助配對平臺來吸引更多人成為專業家務助理、陪月員和保姆。 〔記者盧賢秀/基隆報導〕國立基隆高中新生陳禹瑍來自單親家庭,兄代父職,克服經濟弱勢奮發向上,獲今年總統教育獎奮發向上獎。
基層家庭: 核心家庭
社企民間高峯會自2014年開始走進社區,舉行多元化活動以促進跨界別互動及合作,包括社創研討會、校園講座及工作坊、社創者計劃、社企市集、社區嘉年華及社區創新導賞等。 4月29日舉辦的「街坊墟」則以「校園市集.社區經濟」為主題,利用學校在假日閒置的空間,化身成為小市集。 市集除了有25個特色檔攤外,還有醒獅、魔術、舞蹈和歌唱表演,亦首次引入「社區積分」,為社區提供休閒娛樂的活動同時促進本土經濟。 綠表申請者除了公屋租戶,還包括持《綠表資格證明書》人士,當中包括房委會已公佈受公屋清拆計劃影響的家庭申請者,只要清拆日期是在居屋銷售計劃推出日期之後,抽居屋時可獲優先揀樓次序,此類申請人為綠表家庭申請最優先組別,比「天倫樂優先配屋計劃」更優先。
基層家庭: 申請人數及組合
家庭友好型工作場所政策能創造對職業女性及其家庭以及僱主都有利的環境,包括帶薪產假、哺乳休息時間、供母親哺乳或吸乳的房間。 通過減少與孕產相關的缺勤率、提高女性員工的留用率以及降低招聘和培訓新員工的成本,爲企業產生經濟回報。 在過去十年中,全球純母乳餵養率顯著提高了10個百分點,達到48%。 科特迪瓦、馬紹爾羣島、菲律賓、索馬里和越南等不同國家的母乳餵養率都實現了大幅增長,這表明只要保護、促進和支持母乳餵養,就能夠取得相應的進展。
基層家庭: 樂施會「慳得有營餸基層」計劃
因此,要實現2030年全球母乳餵養率達到70%的目標,必須解決女性和家庭在實現母乳餵養目標時所面臨的障礙。 目前,全球六個月以下的嬰兒中只有不到一半能獲得純母乳餵養,只有20%的國家要求僱主爲僱員提供帶薪哺乳或吸乳時間及相關設施設施,五億多職業女性在國家法律中得不到基本的孕產保護。 陳禹瑍對直笛情有獨鍾,不僅在新北市B組直笛個人賽榮獲第一名,更於全國學生音樂比賽榮獲直笛獨奏優等,音樂是他的夢想。 基中設有音樂資優班,陳禹瑍日後就讀基隆高中數理實驗班,還可以跟音樂班合作表演,兼顧學業與興趣。
基層家庭: 總統教育獎》顧文凱 苦練身障滑板 目標帕運
研究亦發現,貧窮住戶中有超過4成貧窮住戶出現食物匱乏的狀況,即每月用於食物的開支,不足以達至營養師建議的基本食物營養需要。 食物開支方面,居於私樓的住戶食物開支只佔29%,而居於公屋的則達到48.2%,相信私樓住戶需要壓縮食物開支,以應付房屋上的沉重開支。 基層家庭 每年的8月1日至7日是世界母乳餵養周,今年的主題是“助力職場家庭,促進母乳餵養”。 兒基會和世衛組織強調,需要在所有工作場所加大對母乳餵養的支持力度,以保持和提高全球母乳餵養率。
基層家庭: 營養知識傳遞
研究發現2014/15年度開支較低的住戶的食物開支佔總開支非常高的比例,以開支最低5%住戶組別爲例,他們每月總開支只有$6,172,但食物開支佔總開支的比例接近50%,如連同約20%的房屋開支,他們只剩30%用於其他開支。 由於「住戶開支統計調查」對象並不包括接受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綜援)的住戶,因此是次研究的結果反映了綜援網外基層家庭的情況。 研究單位先按住戶人數劃分,再按住戶總開支排列,將住戶分爲十一個開支組別,藉以比較低開支組別與高開支組別的差異。 【新聞稿 2017年10月9日】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以政府統計處在2009/10及2014/15年度進行的《住戶開支統計調查》的數據,分析期內五年貧窮住戶每月在食物、房屋及教育等方面的開支和整體的收支平衡。 釋放婦女勞動力
此外,本研究結合住戶收入與開支的數據作分析,發現在沒有申領綜援貧窮住戶中入不敷支的狀況嚴重,當中超過五成(51%)出現入不敷支的情況,而居於私樓的貧窮住戶,更有75%出現入不敷支的情況。 此外,數據亦顯示,即使收入稍高於貧窮線的邊緣住戶,仍有部份出現入不敷支的狀況,當中入息介乎入息中位數50%-80%的住戶,入不敷支的比例亦接近三成。 李建德國立臺灣大學取得碩士學位後,到美國念博士,就一直在美國工作,現為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博士後研究員。
基層家庭: 計劃目的
日後在課餘時間會擔任學校小志工、寒暑期營隊協助,全力回饋母校瑞芳國中與基隆高中,感謝校友讓他未來在求學路上能無後顧之憂。 校長鍾定先表示,陳禹瑍從小與妹妹僅由母親扶養,家庭收入不穩定,多靠親友接應,但禹瑍從小就很懂事,兄代父職照顧妹妹,不被經濟打倒,一直是師長眼中優秀的孩子,今年獲總統教育獎奮發向上獎,為就近就學第一志願選擇基隆高中。 阿娟說:「以前以為有營養的食物都會是貴價,參加計劃後才知道,原來有營養的食物一直在身邊,可負擔之餘亦不難買到。」她還學懂了看營養標籤、學懂不同的烹調方式和菜式配搭,即使日後計劃完結,「學滿師」後也能夠繼續煮出有營養的食物。 「有營養的食物?是指好的食材嗎?我能負擔得起嗎?」醫生的建議,落在阿娟心坎裡,化成很多疑問。 家中的「廚房」只有一張小枱子,煮食空間狹窄,簡單的蒸、灼、炒,能夠煮出什麼? 參加家庭除了每星期獲發四包由營養師設計菜單的新鮮餸菜包外,營養師更會教授健康飲食及烹調知識,即使日後計劃完結,參加者也能運用所學懂的營養知識,繼續選擇有營養的食材,煮出既經濟又美味的菜式。
基層家庭: 營養知識傳遞
十多元的玩具,即使女兒想要,也不能買給女兒——十多元,已經是一餐飯的平均買餸開支了。 樂施會亦於2021年6月起,將服務擴展至支援獨居長者,由民社服務中心負責向獨居長者派發新鮮餸菜包,每戶支援期為半年。 熟讀居屋揀樓次序,可增加中籤機會;同樣地,比較多些不同的樓盤,亦可提高覓得筍盤機會,千居搜尋各區心水靚盤。 申請人以家庭組合申請,表內家庭成員為夫妻、父母與子女、祖父母與孫兒 (如孫兒父母均去世) 基層家庭2025 關係,即屬「核心家庭」。 核心家庭的成員只有配偶兩人及其未婚子女,因此,成員家庭負擔相對減輕,從而具有更大的流動性。
然而,如果能夠更好地保護和支持母乳餵養,特別是在工作場所,將取得更大的進展。 讓惠蘭最感到驚喜的食譜是「娃娃菜肉卷蒸蛋」,做法是把麥皮混入免治豬肉,用娃娃菜捲起、加蛋,一併蒸熟。 惠蘭表示:「從未想過麥皮可以煮餸,加了麥皮口感好特別」,前所未有的煮食經驗也啟發了她的創意,「營養師教了我們煎藕餅的食譜,我覺得可以加入胡蘿蔔、薏米,增加口感。」每次收到食譜,她也會拍下來發給親友,希望身邊的人也可以跟她一樣,愈煮愈「有營」。 家中煮食空間有限,而且只有一個煲,惠蘭只能重複煮簡單的菜式;加上4歲的女兒有點挑食,每次哄女兒食飯都讓惠蘭感到煩惱。 參加「慳得有營餸基層」計劃之後,惠蘭跟著由營養師精心配搭的食譜,學懂運用不同食材配搭,逐漸煮出讓女兒大讚、自己滿意且價錢相宜的菜式。 基層家庭 丈夫一人工作養起一家三口,通宵更日做12小時,租金及水電費已佔家庭入息約6成,所以其他生活開支,惠蘭一定要慳。
基層家庭: 「我們設計的每份有營餸包,均會考慮到基層家庭食物開支的預算,長遠讓他們體驗到如何慳錢下都能照顧家人所需。」
阿娟跟我們分享,兒子十分喜歡她新學的菜式糖醋魚柳,「阿仔好鐘意食,問我:『媽媽,可以整碟都給我食嗎?』」阿娟邊說邊笑,雙眼都瞇起來。 考慮到本地基層家庭的困境,樂施會於2020年4月下旬起,聯同共廚家作、關注綜援低收入聯盟、香港營養師協會以及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推出「慳得有營餸基層」計劃,兩年內為600戶有兒童的基層劏房家庭,提供持續半年,並切合營養需求的食物援助。 新冠肺炎疫情令香港整體經濟受挫,基層家庭首當其衝,面對持續的停工及失業問題,貧窮住戶只可節衣縮食減輕經濟負擔,長遠影響基層學童的營養攝取及健康成長。 基層家庭 現時全港只有約一半的基層學童有機會參加課外活動,而當中25%學生即使有參加,也只能維持三個月以下。
基中校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博士後研究員李建德日前返校,為陳禹瑍準備一筆助學金與1張百元美金,情義支持。 4月29日舉辦的「街坊墟」以「校園市集.社區經濟」為主題25個特色檔攤和一連串表演為社區提供休閒娛樂的活動同時促進本土經濟。 「街坊墟」社企市集由社企民間高峯會、香港工業總會、嶺南鍾榮光博士紀念中學、匯民社企及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社區互惠銀行」計劃共同舉辦,致力推動跨界別民、商、官、學互動合作,為市集添上更深層的意義。 申請前你要先了解居屋家庭成員定義,再決定與誰一起申請,原因是居屋計劃有既定優先揀樓次序,若有幸抽中前籌,絕對可幫助您快一步揀樓做業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