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子是端午節的一個傳統習俗,紀念愛國詩-屈原,在每年五月初五,家戶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 餡料有很多樣式有鹹蛋黃,花生,肉,香菇,栗子…..等等會依照各個地區的飲食習慣而有所不同。 端午節由來最廣為人知的是戰國時代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相傳屈原一輩子忠心愛國但無奈楚王聽信了奸臣,將屈原流放出境,後來秦國佔領了楚國,屈原傷痛欲絕在汨羅江抱石自盡。

  • 甘肅民勤縣一帶端午節蒸一種製成扇子狀的麵食「麵扇子」,據說源於贈扇習俗。
  • 廣東省從化縣民有「送災難」的習俗,是在端午節正午以燒符水洗手眼後,潑灑在路上。
  • 而松崗文姓原居民為南宋名將文天祥的旁支後裔,他們在端午節會於文氏祠堂祭文天祥,然後到河中舉行盛大的龍舟賽[151]。
  • 婺源端午節傳統上不喫糉子而喫鴨蛋,當地人稱蛋為「子」,端午喫「子」意味着自己是「龍子」,父母會給小孩做端午服、端午帽[135][136]。

不少地區皆有於端午節喫以「五」這數字統稱的五種食物,以應「重五」之「五」。 江浙及黃山一帶有端午節喫「五黃」的習俗[105]。 五黃指黃瓜、黃鱔、黃魚、鹹鴨蛋黃、雄黃酒,而現代有些人會以黃酒取代雄黃酒。 黃魚、黃鱔補中益氣,用於脾胃虛弱;黃瓜清熱解毒,生津止渴;黃酒驅寒祛濕,用薑絲煮黃酒更增強暖胃效果。 由於黃色食物大都具有養護脾胃的功效,因此民間有黃色可以解毒制煞的說法並不完全是迷信,也包含了按節令保健養生的意識[18][59][54]。 此外江南部份地區又有喫「五紅」的習俗,各地的「五紅」並不完全相同,但都是夏季的時令食品。

端午節活動: 端午節習俗活動

不過,現代龍舟競賽運動實際上源於40多年前的香港。 1976年,第一場國際龍舟競賽於香港舉行,來自日本長崎的隊伍受邀與9支本地隊伍同場競渡,從此奠定龍舟運動國際化及標準化的基礎,近年更發展成全球健兒雲集的香港國際龍舟邀請賽。 《阿嬤的糉子》用簡單的文字,描述一家人想念阿嬤的糉子,於是決定大家一起包糉子,嘗試找回熟悉的味道。 端午節活動 端午節活動 本書描繪的端午節生活相當貼近日常,讓人有親切感也感到共鳴。

  • 在屈原不被重用之後,楚國的國力逐漸衰弱,最後,被鄰近的強國「秦國」攻佔了。
  • 近代又因為清末革命烈士秋瑾於五月五日就義,端午節又被賦予紀念秋瑾的意義[94][10]。
  • 推薦想欣賞難得海上龍舟競渡的朋友,不妨可以趁端午假期到蘇澳,同時把握目前的南方澳黑鮪季,一併品嘗各種海鮮美味。
  • 也有裝一些芳香馥郁的藥物如白芷、丁香等,其香氣具有驅蚊闢穢的功效。
  • 糉子方面南北各有特色,而客家人的糉子還分鹼糉及鹹糉。
  • 《端午飄糉香》透過描寫明正齋餅店一家人的端午節生活,帶大家回到80年代,體驗在家裡自己包糉子、做香包、立蛋等端午節習俗,回憶充滿媽媽味道的糉香。

福建福州端午節時,媳婦會以壽衣、鞋襪、團糉、扇子進獻公婆。 上杭縣端午的龍舟競渡是用小艇縛蘆葦作龍形戲於水濱。 仙遊縣端午競渡後會弔祭戚繼光,獻紙於虎嘯潭,因為嘉靖年間戚繼光在此溺兵。 端午節活動2025 邵武婦女端午節以絳紗為囊盛符和以五色絨作方勝,聯以彩線,繫於釵上;幼女則懸之於背,稱為「竇娘」[11]。 南安為鄭成功故里,而鄭成功的忌日又接近端午,當地就把鄭成功忌日與端午節合併,端午節同時有紀念鄭成功的習俗[7]。

端午節活動: 端午節應節食物:糉子

直至現代,喫糉子已成為華人過端午節的標誌風俗,人們端午節常以糉子為禮物,糉子的品種、花色都日益繁富,形狀、用料和餡類亦按各地的飲食習慣和口味而有所不同[66],而糉諧音「中」,又有科舉高中的吉祥寓意[95]。 而糉子的主料糯米能補中益氣和治療脾胃虛寒,常見的糉子餡料紅棗能補脾益胃,而包糉子的葦葉、竹葉能清熱利濕,荷葉還能和胃寧神,因此喫糉子也有養生之目的[18]。 端午節的習俗有不少都跟禳毒驅疫有關,芳香類植物如菖蒲、艾草、蘭草等經常出現在端午節相關的節俗裏。 人們常把這些香草掛於門上,稱為「懸蒲艾」,有時還會加上蒜頭、香茅、石榴花、龍船花等,或其他在當地夏季生長的植物如桃梗、葛藤等,較常見的組合為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和龍船花。 菖蒲形似劍,插在門口象徵驅除不祥,故有「蒲劍斬千邪」之說;艾草則代表「百福」,石榴花的根部可驅蟲,蒜頭的濃烈氣味可以驅邪,合稱「天中五瑞」[16]。 也有些人把香草和雄黃、硃砂等香藥製成各種形狀的香囊,佩帶在身上,也有加上其他植物者。

然而,節慶年年都有,消費者相對有感,行銷卻不好做,如何創新不落俗套呢? 以下分享 3 個思考切入點,以及 9 個有梗案例,給靈感乾枯的行銷人一點想法。 第二組:與媽媽一起做香囊方法:給每位小選手分發一塊色彩鮮艷的絲布、一根可以掛在脖子上的細帶子、一張小紙條、一支筆、一些香葯、一付針線,若無香葯也可以綠豆或花生代替。 每位小選手利用手中的材料製作小香囊,在小紙條上寫下祝福和許願的話,縫於香囊內。

端午節活動: 端午節由來

南朝梁時端午開始有了紀念屈原的意義,於是糉子也成為祭屈原的祭品,食糉也有了紀念屈原的意義,且演繹出蛟龍竊食筒糉,因蛟龍懼怕楝葉、彩絲,故祭祀屈原的筒粳要塞上楝葉,纏上五彩絲[66]。 至唐代,糉子已經成為節日和市場上的美味食品了,也常用五色彩絲綑紮,稱為「百索糉子」[102]。 端午節活動 當時流行的糉子多種多樣,其中一種叫九子糉,用彩線將九個糉子紮在一起,常見於唐詩中[103][104]。 歷經多朝後,糉子的風味和糉餡的種類更形多樣了,如明代有以艾葉浸米而成的「艾白糉」,清朝宮廷用奶酪浸米一夜後煮成的「奶子糉」和乾隆年間出現的「火腿糉子」。

因為古時候大家都認為「5月5日」踏入夏天,蟲蟻等毒物紛紛現身,也為人們帶來了病疫,當日也有了「惡月惡日」的別名。 當然,那時候同時衍生出了很多禁忌,而端午節的習俗也跟這些脫不了關係。 在英國倫敦、曼徹斯特的唐人街,有由當地華人社團舉辦的陸上龍舟比賽慶祝華人端午節[161],還有舞獅、中國武術、中國舞等中國傳統技藝表演[162]。 近年趕花街活動已由民間自發變成由政府組織協調、統一籌辦,成為集花卉、藥材、地方名產展銷、商品物資交流、經貿技術協作、科技知識諮詢、文化體育活動於一體的大型綜合博覽會[148]。

端午節活動: 龍舟比賽2023|3.西貢區龍舟競賽嘉年華 2023

另外一個由來在中國最開始時有一個崇拜龍圖騰的民族,每年都會在五月五日舉行圖騰祭祀,他們也會以龍舟競渡的方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 所以端午節在很久之前就有了不單只是為了紀念屈原而已,還有些地方是紀念吳國大夫伍子胥。 香港的西貢、大埔、香港仔等地部份村落則有午夜劃龍舟紀念宋帝昺的習俗,這些村落的是由惠東七姓村的後代建立,沿襲了祖籍地的習俗,當地又稱為「扒祖先」、「鬼龍舟」[82][83]。 為了驅邪避兇,人們在在門上掛艾草、菖蒲等植物驅除邪氣與昆蟲,民俗上的喝雄黃酒也同樣是在追求避邪的功效。 至於「午時水」又稱為「端午水」或「純陽水」,是因為端午節為純陽之日,臺灣傳統認為端午節當天午時,經太陽曝曬過的水吸取了純陽之氣,因此會前往乾淨的水源汲取午時水。

端午節活動: 龍舟比賽2023|1.香港仔龍舟競渡大賽2023

在門口、窗檯懸掛驅蚊香包,在初夏來臨之際驅趕蚊蟲,保護小朋友不受蚊蟲困擾,同時美化環境,引導幼兒自己也做一個。 臺灣糉子有多種種類的包法:南部糉、北部糉、粿糉、鹼糉,這些糉子的包法跟形狀都不一樣,有的是長條或長方形、正方形、三角立體型等等。 五色線絕不能任意折斷或是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次大雨來臨或是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面,意味著讓河水把瘟疫跟疾病沖走,以保平安健康。 除此之外,周邊還會進行紀念品義賣,並有紙風車劇團演出、SUP立式劃槳、文創市集、免費好禮等多樣活動。

端午節活動: 端午節習俗活動三:戴香包

有些地區會有「扒夜龍」的習俗,即在端午節前夜劃龍舟,各地扒夜龍的起源不同,其中廣東惠東七姓村的爬夜龍是為了紀念南宋末年該村村民救宋帝昺有功[81]。 該村部份村民多年前移居香港定居,於是香港的西貢、大埔、香港仔等地由這些人建立的村落也有午夜劃龍舟紀念宋帝的習俗,當地又稱為「扒祖先」、「鬼龍舟」[82][83]。 與許多中國傳統節日一樣,端午節擁有眾多別稱,例如端陽節、糉子節、天中節、五月節、菖蒲節、午日節、龍舟節、龍日節等。 端午節活動 這些別稱來源於端午習俗、起源故事、節氣氣象等,而從隨後娓娓道來的起源、習俗、活動,你便可以窺探這些別稱與之的關聯性。 所以有說法指,人們在端午節進行的習俗及儀式,其實是為了驅除瘟疫和惡運。

端午節活動: 午時菜

浙江省桐盧縣有學童在端午節送禮給師長的習俗,稱之「衣絲」;當地又相傳此日天醫星臨空,醫家會於午時採藥。 端午節活動 端午節於香港主要是舉行龍舟競渡、使用龍舟進行祭祀儀式、遊龍舟水以及喫糉子等。 古代香港與深圳同屬新安縣(後改為寶安縣),南宋末年以降亦有與深圳相同的扒皇舟習俗,後來同樣因為扒龍舟變成速度競賽而不再於舟上設羅傘[151]。 香港漁民扒龍舟習俗也有悠久歷史,從前端午節是他們一年辛勤工作裏的一項點綴和輕鬆的好機會,他們相信龍舟具有靈性,扒過龍舟會全年順景,身體健康[152]。 而香港最早有紀錄的端午龍舟競賽是在1919年於東區北角七姊妹泳棚附近舉行,之後一直維持至香港日佔時期才停辦。 日佔時期結束後,由於七姊妹泳棚一帶進行填海工程,不能再舉辦大型龍舟賽,只有一些漁民自發舉行的小型競渡,部份人就轉往其他地區如柴灣、筲箕灣等。

端午節活動: 端午節糉味飄香先別戰南北!這5款臺灣常見糉子你喫過幾種?他開箱試喫意外重拾童年回憶!【影音】

日本端午節在明治維新之後從農曆的五月初五日改為每年陽曆5月5日。 由於在日語中「菖蒲」和「尚武」是諧音,因此日本端午節又漸漸地變成了男孩子的節日。 這一天也是日本的兒童日(男孩節),為國定假日。 端午節活動2025 這一天,有男孩子的家庭要掛鯉魚旗,豎鯉魚旗是希望孩子像鯉魚那樣健康成長,有中國「鯉躍龍門」的意思。 從下面看鯉魚旗,浮現在藍天下的鯉魚很像在水中健壯地遊。

端午節活動: 由來

除糉子外,臺灣人端午節還會喫桃李、茄子及菜豆,一般認為是代表健康長壽,當地俗話說「食茄喫到會搖,喫豆喫到老老」。 但苗栗客家人則認為李子象徵子孫繁衍和可以預防中暑,喫長豆是因為長豆形狀像蛇,喫了就不會被蛇咬,喫茄子則可預防蚊子咬[註 2]。 糉子方面南北各有特色,而客家人的糉子還分鹼糉及鹹糉。 山東鄒平縣端午有早上起牀後飲酒之俗,傳說可以避邪。 日照市端午給兒童纏的彩線要戴到節後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裏。 端午節活動 臨清縣端午節時七歲以下小孩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在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毒,意思是藉着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男孩要戴麥稓做的項鏈作符,女孩戴石榴花。

端午節活動: 龍舟比賽2023|端午節活動6大免費好去處!附地點時間

加上端午時令的豆菜、李子、荔枝、綠豆與瓠瓜等蔬果食材所製成的料理或小喫,便稱為「午時菜」。 [24][25][26]其中,食用糉、豆、茄、李、桃,被稱為「食五子」。 在石戰過程,勝利一方的戰團可擁有侵入戰敗者所屬村莊內,搶奪糉子與酒菜料理的特權,作為獎酬。 端午節活動2025 而對於石戰過程中所抓獲的「俘虜」則可任由勝利一方「羞辱」,不過僅於脫褲子等惡作劇。 但由於戰況激烈的石戰仍亦造成流血衝突與失序場面,加上在日治政府觀念中,勝利者對失敗者的脫褲惡作劇行為,被視為不名譽之事。

端午節活動: 端午節別稱

比如在科學區投放艾草和菖蒲,陳列不同造型的香袋;美工區放置製作長命縷和紙糉子的材料;閱讀區張貼有關端午節的字條,讓幼兒認讀;表演區提供扎頭的布條和紙棒,供幼兒表演賽龍舟。 以前的人們相信在初夏時節是各種蚊蟲蛇蠍毒物最活耀的時候,所以會採用以毒攻毒的療法,後來演變為在餅上印蠍子、蜘蛛、蛇、蜈蚣、蛤蟆的「五毒餅」就成為了保佑身體健康驅邪的一種餅。 端午節活動2025 五毒餅雖然聽起來很恐怖,但內餡都是包裹甜的或是養生的食材例如豆沙、棗泥、山楂或伍仁等等。

端午節是華人最重要的民俗節日之一,除了可以放假出遊之外,端午節還有祭祀、立蛋、午時水、劃龍舟等習俗,也有不少需要注意的民俗禁忌。 端午節的時間在每年農曆5月初五,在拜拜方面需要祭祀神明、祖先、地基主,而活動方面則有正午立蛋、劃龍舟等等。 本篇介紹端午節的習俗、禁忌、立蛋技巧,也介紹端午節拜拜的時間與注意事項,其餘更多介紹可見「端午節5個禁忌與習俗:戲水、惡日、醫院、香包與艾草」。 福建有喫時令的楊梅、桃、李、枇杷,並用來祭祖。 河北、北京人相信端午喫黑桑葚可以避免喫到蒼蠅,又有喫五毒餑餑之俗。 端午節活動2025 廣西人端午節會喫肉膾、糯米、苦瓜,故當地又把端午節稱為苦瓜節[111]。

端午節活動: 端午活動:免費體驗、好禮、刮刮樂

因此在端午節清晨,大人們起牀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孩子的手腕和腳腕甚至是脖子上繫上五色絲線。 五色絲線分別為青、紅、白、黑、黃五種顏色,被視爲吉祥色。 在端午節這天,孩子要在手腕及腳腕上繫上五色絲線,以保平安健康。 雖然曾有流傳立蛋成功與端午節時間的引力有關,不過後來研究表示,立蛋並非只有端午節能夠成功。 而除了依靠雞蛋本身的平衡之外,立蛋時也可以尋找外力輔助,例如摩擦力較大或凹凸不平的地面,或是選擇在受力後會凹陷的地方,同樣能夠讓立蛋較容易成功。

端午節活動: 習俗

而這天也被視為馬的本命日,馬廄會以五彩為馬裝飾鬃尾和馬具[42]。 除香囊外,人們佩戴的還有驅邪的搐錢和吸汗的蚌粉鈴[44][45]。 而有些人又會把菖蒲、艾草、蒜等禳毒植物製成不同形狀,如天師狀、虎形等威猛外形來鎮懾邪魔外道[12][11][7]。 而《蘇州府志.增補》也指端午的糉子是為了供奉伍子胥,而非屈原。 [26]除紀念屈原及伍子胥外,也有說法指端午節與其他歷史人物如越王勾踐、介子推等相關,當中屈原、伍子胥、勾踐都是南方人,聞一多以此推斷端午節俗源於南方[11][10][7][21][27][2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