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發展一日千里,「再工業化及科技培訓計劃」助本地企業培育及匯聚更多科技人才。 生產力局已提供超過100項認可培訓項目,助你把握機遇,保持競爭優勢。 「再工業化及科技培訓計劃」於2018年8月推出,以2(政府):1(企業)的配對形式資助本地企業讓其員工接受高端科技培訓,尤其是與「工業4.0」有關的培訓。 再工業化資助計劃 再工業化資助計劃 為確保獲資助項目能在合理時間內為本港帶來實質經濟效益,除非事先取得政府書面批准,否則獲「計劃」資助的生產線,如相關資助達500萬元或以上,不可於項目完成後5年內(如相關資助為500萬元以下,則為期3年),轉讓予第三方或轉移至香港以外的地方。 申請公司與政府簽訂的資助協議會列明上述規限,並訂明如違反規限,政府有權追回全部或部分已發放的資助。 政府亦會為相關生產線設立法定押記,並在公司註冊處登記該押記。
政府於2020及去年分兩階段推出計劃,成功推動不少私人住宅樓宇及屋苑的停車位安裝電動車充電基礎設施,同時帶動電動私家車充電設施的市場需求。 未來私人住宅樓宇及屋苑停車場的充電設施將會交由市場提供,以進一步完善充電網絡,現階段政府沒有計劃再向資助計劃注資。 此外,施政報告亦提出設立「工業專員」,專責統籌和督導「再工業化」的策略工作,協助製造業利用創新科技升級轉型,同時會研究在大埔創新園興建第二個先進製造業中心,及支援更多企業轉向智能生產,目標是將智能生產線由目前約30條在五年間增加至超過130條。 在推動科研方面,政府除了推出研發開支額外稅務扣減安排,以吸引和鼓勵企業投放更多資源於本地研發活動外,由政府成立的五所研發中心,亦會繼續進行與再工業化相關的研發工作,並與業界緊密合作,促進科研成果商品化,令業界可以應用新技術。 在基建設施方面,科技園公司正分別在將軍澳和元朗工業邨發展先進製造業中心及微電子中心,預計將分別在明年和後年落成,提供合共超過14萬平方米的總樓面面積予智能生產和高端製造業。
再工業化資助計劃: 申請及發放資助
薛永恆在文末表示,香港未來要做到「產業科技化」及「科技產業化」,運用科技令傳統產業繼續發展,增強產業競爭力;同時亦要將科研成果商品化,為香港未來發展增添動力。 香港科研實力雄厚,具備國際化及市場化的優勢,加上國家「十四五」規劃和粵港澳大灣區帶來龐大發展機遇,香港創科發展正值黃金時代。 特區政府會繼續與業界朋友、學術界及研發機構同行共創,促進產學研合作,積極推動創科及再工業化的工作,為香港經濟注入新動力。 再工業化資助計劃 他表示,政府近年積極推動「再工業化」,發展以新技術及智能生產為基礎,但是不需要太多用地或勞動力的先進製造業。 在香港發展高端生產有助推動本港經濟多元發展,減少對服務業的依賴,帶動研發需求,創造優質的就業機會,並為經濟增長注入新動力,亦可重振「香港製造」的品牌。
- 最後,我想藉這個機會鼓勵各位業界朋友用好政府和生產力局的各項支援服務,在新常態下善用科技以更好裝備自己,靈活應對新常態下營商環境的各種新挑戰和機遇。
- 智能包裝系統是製造業的一大突破,此研發更於2023年「愛迪生獎」勇奪「工程與機械人技術 — 促進自動化」銅獎,能在全球近400項技術/產品參與角逐下脫穎而出,無論是技術水平或對行業的貢獻皆獲國際認可。
- 微電子中心配置潔淨室、危險品儲存倉庫和廢料處理等專項設施,切合生產微電子產品及相關產業(例如先進物料)的製造商。
- 中心提供全面的運輸、倉存、試作原型、小批量組裝和無塵室空間等服務。
- 我好高興參加生產力局今日舉辦的中小企資援組:2021政府資助基金博覽+「知己知彼 持續升級」研討會,與大家交流意見。
- 另外,李家超指特區政府會繼續建設智慧香港,提升市民生活質素,包括於兩年後讓政府服務全面電子化,以及三年內全面採用「智方便」提供一站式數碼服務,實現政府服務「一網通辦」,亦會積極開放政府數據和鼓勵公私營機構開放更多數據,供業界創新應用。
- 他表示,政府近年積極推動「再工業化」,發展以新技術及智能生產為基礎,但是不需要太多用地或勞動力的先進製造業。
不論是培訓機構提交的課程建議書(公開課程)或是公司提交的課程建議書(專門設計的課程)均由創新及科技訓練委員會的課程評審小組予以評審。 有意登記公開課程的培訓機構及有意為僱員安排專門設計的課程的公司須於開課至少八星期前於網上系統提交申請。 另外,已填妥的報名錶格亦可以親身、郵寄、傳真或電郵方式向祕書處提交。 (香港文匯報記者 高鈺)就施政報告提出創科產業發展新政策及人才措施,七位大學校長、粵港澳大灣區院士聯盟、香港科學院及香港青年科學院都表示歡迎及感到鼓舞,期望特區政府切實落實報告提出的規劃,抓住機遇,促進香港經濟民生發展、產業轉型,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中實現更好發展。 計劃的資助範圍涵蓋與在港設立新智能生產線直接相關的費用,包括機械、設備或儀器的購置、安裝和投產成本,以及就設計和建立相關生產線而委聘技術顧問的費用等。
再工業化資助計劃: 計劃簡介
另外,已填妥報名錶格亦可以親身、郵寄、傳真或電郵方式向祕書處提交。 有關培訓機構已登記的公開課程,請參閱已登記公開培訓課程名單。 就施政報告提出的「產學研1+計劃」,李家超指,計劃希望能激勵產學研協作,進一步推動「從一到N」的科研成果轉化,而受惠獲配對資助的100支有潛質成為初創企業的大學研發團隊,會分兩期完成其項目:第一期是三年內成功把科研成果轉化落地,第二期是隨後兩年內把科研成果商品化。 政府消息人士補充指,每支研發團隊可獲最多一億元,相信對初創企業的初中期發展有較大幫助。 位元堂向來重視產品質量及品牌信譽,生產過程一絲不苟,更獲得中成藥生產質量管理規範(GMP)認證。 然而,礙於一直依賴大量人手進行重複、乏味而費時的外包裝工序,加上工廠地方偏遠,難以吸引新人入行及應付市場對中成藥產品的龐大需求。
- 在基建設施方面,科技園公司正分別在將軍澳和元朗工業邨發展先進製造業中心及微電子中心,預計將分別在明年和後年落成,提供合共超過14萬平方米的總樓面面積予智能生產和高端製造業。
- 環保署表示,「EV 屋苑充電易資助計劃」推出至今收到超過700個申請,為逾141000個停車位安裝電動車充電基礎設施。
- 金發局主席李律仁表示,對於政府考慮修訂主板上市規則以吸引更多優質企業來港上市,料可便利尚未有盈利和業績支持的大型先進技術企業進行融資活動,香港可進一步提升其作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角色,能促進創新公司來港上市,亦能擴闊「港股通」和投資者的選擇。
- 至於現有的「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及「研究人才庫」計劃亦會優化;前者會撤銷需要同時聘用本地僱員的要求,並延長配額有效期至兩年及涵蓋更多新興科技範疇;後者聘用研發人才的科研機構和創科企業會增加約10%資助,並額外為持博士學位的科研人才提供生活津貼。
- 所有根據《公司條例》(第622章)在香港成立的公司均有資格在「計劃」下申請資助,在香港設立新的智能生產線。
- 申請公司與政府簽訂的資助協議會列明上述規限,並訂明如違反規限,政府有權追回全部或部分已發放的資助。
中小企資援組已盡力確保該等資料的準確性,但最新情況應以有關政府機構發放的資料為準。 中小企資援組會盡力為中小企提供支援服務,協助他們申請合適的政府資助計劃,但不保證或擔保他們的申請獲批及/或所獲得的資助金額。 中小企資援組不會對因 (i) 使用其支援服務、或 (ii) 基於其提供的資料所採取的任何行動或作出的決定,而所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 (包括但不限於業務損失或利潤損失) 承擔任何責任。
再工業化資助計劃: 創新科技署
政府為中小企提供超過40多個資助計劃,當中包括以下普及性資助計劃:發展品牌、升級轉型及拓展內銷市場的專項基金(BUD專項基金)、中小企業市場推廣基金(EMF)、科技券(TVP)及企業支援計劃(ESS)。 政府和參與行業將為計劃學員提供津貼、職學金和特定薪酬,讓年輕人學習專業知識及技術的同時,獲取穩定收入和鼓勵,掌握理想發展前景。 畢業學員亦可銜接更高學歷課程,在進修及事業上拾級而上,向專業路邁進。 港科院院長徐立之表示,國家對香港發展科技創新的信心和重視無可置疑,而施政報告也顯示特區政府繼續大力支持科創發展,港科院樂意配合政策細節落實,並希望當局可進一步考慮成立大型跨院校跨學科的縱向整合科研中心,匯聚人才及研究實力。 香港政府致力於支持初創企業和中小型企業,幫助他們實現願景並將他們的業務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 最後,我想藉這個機會鼓勵各位業界朋友用好政府和生產力局的各項支援服務,在新常態下善用科技以更好裝備自己,靈活應對新常態下營商環境的各種新挑戰和機遇。
例如,我們在去年推出了再工業化資助計劃,以配對形式資助生產商在香港設立新的智能生產線,而每條生產線最高可獲1,500萬元的資助。 截至今年7月底,我們已收到21宗申請,當中16宗申請已獲原則上支持,涉及的範圍包括生物科技、食品加工、建造、印刷、醫療器材及納米纖維材料等行業,資助總額超過一億元。 另外,就基建方面,他指港府近年合共投放超過90億元興建4項專項設施,提供不少特別設計的空間和設施配套以推動高科技智能生產,配合對生產設施有一定要求的智能生產線。 先進製造業中心為不同企業提供可擴展、高效率及具專屬物流服務的生產空間,透過先進的生產和檢測流程實現技術創新、高增值、小批量、定製的生產模式。 再工業化資助計劃2025 中心提供全面的運輸、倉存、試作原型、小批量組裝和無塵室空間等服務。 微電子中心配置潔淨室、危險品儲存倉庫和廢料處理等專項設施,切合生產微電子產品及相關產業(例如先進物料)的製造商。
再工業化資助計劃: 再工業化資助計劃評審委員會
創新科技署會就申請作初步審核,及將資助建議提交「再工業化資助計劃評審委員會」(委員會)考慮。 培訓機構須確認公司僱員完成培訓課程及公司已付費,以便公司申請發放培訓資助。 公司應於培訓完成後兩個月之內向祕書處提交培訓資助申領表格及有關的證明文件,以便處理資助發還的申請。 金發局行政總監區景麟指出,施政報告提到希望吸引200個家族辦公室到香港營運,此措施將成為推動資產和財富管理行業發展的主要動力,香港能為全球家族辦公室提供一個具吸引力且服務周全的營運基地。 由於位元堂的產品大小、形狀及顏色不一,加上各類型的藥罐須要配合不同數量的藥瓶,要將整個外包裝工序自動化絕不簡單。 據悉,爲推動市民轉用電動車輛,香港政府於2020年10月及2022年8月分兩階段,推出合共35億元的資助計劃,協助及鼓勵合資格的現有私人住宅樓宇及屋苑停車場安裝電動車充電基礎設施,方便車位業主日後能簡易地在其停車位安裝充電器,在家居爲電動車充電。
再工業化資助計劃: 計劃支持的培訓課程
創新及科技基金下的再工業化及科技培訓計劃,以配對形式資助本地企業人員接受科技培訓,尤其是與「工業4.0」有關的培訓。 截至今年7月底,計劃已向超過5,500名人員提供高端科技培訓,資助總額超過4,600萬元。 獲資助企業人員所接受的高端技術培訓涉及不同科技領域,當中不少與「工業4.0」相關,例如「工業4.0」流程培訓、與自動化零售及生產線相關的培訓等。 我知道生產力局亦設有多項服務協助企業轉型至高增值生產以及逐步升級至「工業4.0」,相信Mohamed稍後應該會於這方面多作介紹。 在財政支援方面,我們透過創新及科技基金推出了非常多項的資助計劃,協助及鼓勵業界研發新的技術產品及進行智能生產,包括工業數碼轉型。
再工業化資助計劃: 申請資格
當您提供聯絡資料、勾選方框以及點擊「遞交」按鈕,即表示您已閱讀並明白及同意本署的私隱政策。 另外,推出「互換通」和優化債券通「南向通」等其他舉措將深化與內地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鞏固香港作為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的地位。 StartmeupHK由香港投資推廣署發起,目的是幫助海內外創業人士在香港成立或發展創新型和規模化的初創公司。
再工業化資助計劃: 香港環保署:EV屋苑充電易資助計劃即將結束 現階段無計劃再向資助計劃注資
我們在發展創科基建、推動研發、匯聚人才、支援企業、推動再工業化等方面着手,加強對科研界和業界的支援,本港的創科生態已有顯著改善。 再工業化資助計劃2025 另外,李家超指特區政府會繼續建設智慧香港,提升市民生活質素,包括於兩年後讓政府服務全面電子化,以及三年內全面採用「智方便」提供一站式數碼服務,實現政府服務「一網通辦」,亦會積極開放政府數據和鼓勵公私營機構開放更多數據,供業界創新應用。 另外,也會透過修改法例,指明新建樓宇須預留空間裝設流動通訊設施,進一步擴展5G網絡。 透過創新科技,智能包裝系統不但讓位元堂得以保留其極具代表性的傳統一分瓶包裝,包裝效率更大幅增加六倍,且減少九成人手需求,令生產線的人手調配更高效、靈活。
再工業化資助計劃: 再工業化資助計劃推出
作為創科生態圈重要的科技產業發展,施政報告提出會積極向內地和海外推廣香港的新機遇,包括聯同「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配合50億元「策略性創科基金」及新增的創科土地和空間,聚焦吸引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以及先進製造與新能源科技等產業的優秀企業和人才落戶香港。 為全速引領香港實現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願景,最新施政報告提出四大策略,包括完善創科生態圈、壯大本地和海外創科人才庫、建設智慧香港,以及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推動香港創科發展更上層樓。 李家超表示,特區政府會在今年內推出「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就四大發展方向制訂重點政策。 在香港推動新型工業化的進程上,推動傳統產業升級轉型,趕上時代的步伐,是重要一環。
再工業化資助計劃: 再工業化資助計劃 (RFS) – StartmeupHK
此外,智能化技術令中成藥包裝更精準、統一、美觀及標準化,更符合GMP相關法律和法規。 未來,生產力局將與位元堂緊密合作,將智能技術應用於各個生產程序,推動中醫藥現代化,將數千年博大精深的中藥文化發揚光大。 智通財經APP獲悉,7月28日,香港環境保護署表示,“EV屋苑充電易資助計劃”即將結束,有意參與資助計劃的私人住宅樓宇及屋苑應盡快提交申請。 香港環保署發言人稱,資助計劃已成功推動不少私人住宅樓宇及屋苑的停車位安裝電動車充電基礎設施,同時帶動電動私家車充電設施的市場需求。 未來私人住宅樓宇及屋苑停車場的充電設施,將會交由市場提供,以進一步完善電動私家車的充電網絡,現階段香港政府沒有計劃再向資助計劃注資。 再工業化及科技培訓計劃 (計劃) 是在創新及科技基金下的一個資助計劃,以2:1的配對形式資助本地企業人員接受高端科技培訓,尤其是與「工業4.0」有關的培訓。
再工業化資助計劃: 申請
港府近年提倡「再工業化」,冀利用香港在科研、設計和知識產權保障的鞏固地位,通過創新科技,如物聯網、人工智能、新材料及「工業4.0」智能生產工序等,簡化流程,在本地發展高增值產業及產業鏈。 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恆今日(8日)發表網誌,提及各行各業都積極擁抱創科,藉此提升效率與競爭力,同時加速香港智慧城市的發展,表示樂於看見;並指政府會繼續與業界朋友、學術界及研發機構同行共創,促進產學研合作,積極推動創科及再工業化的工作,為香港經濟注入新動力。 在人才培訓方面,我們於2018年推出再工業化及科技培訓計劃,以2(政府):1(企業)的配對形式,資助本地企業人員接受科技培訓,尤其是與「工業4.0」有關的培訓。 截至今年7月底,計劃提供超過6,900次高端科技培訓,資助總額超過4,680萬元。
青科院院長岑浩璋則建議,於加強科研轉化及商品化的同時,亦可考慮同步加大對香港基礎科研的支持,讓應用研究得到充分的上游支撐,激活源頭創新。 請即觀看生產力局於無綫電視播出的特備資訊節目《新型工業全方位》,瞭解更多生產力局有關新型工業化的成功實例。 政府已成立評審委員會評審合資格的申請,由郭振華擔任主席,成員來自工商界、創科界、專業服務界、學術界、相關政府部門和公營機構。 投資推廣署收集閣下的所提供的個人資料,以便為您提供本署的服務。
再工業化資助計劃: 再工業化資助計劃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生產力局)早前為於香港紮根多年的中成藥生產商──位元堂藥廠有限公司(位元堂)設計和建立「智能自動化GMP產品包裝生產系統」(智能包裝系統),利用創新科技推動傳統中醫藥產業轉型,邁向智能製造。 該署表示,政府在創新及科技基金下撥款20億元推行計劃,鼓勵生產商在港發展以智能生產為基礎的先進製造業,推動香港再工業化,為本地經濟尋找新增長點。 此外,大家都留意到國家一直大力支持香港的創新科技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及十四五規劃對香港創科帶來重大機遇。 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進一步深化香港與內地科創合作關係。 憑着香港的雄厚科研實力、自由經濟體系、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及世界級科研人才,特區政府會繼續推動人才、資金、物資、信息等創新要素的有效流動,促進大灣區內科研合作,發揮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優勢互補,並推動本港的數碼經濟和創新科技發展,着力建設香港成為具影響力的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再工業化資助計劃: 香港文匯網
生產線整條或其大部分應符合「智能生產」準則,即在生產程序中透過綜合和「智能」化方式應用智能科技,包括物聯網、實時數據、應用數據分析及先進人機界面、人工智能/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自動化及機械人技術、傳感器及致動器等。 薛永恆日前應邀參觀金門建築,瞭解建築工程團隊在將軍澳工業邨先進製造業中心引進的多項智能建築的數碼建造方案。 就施政報告的相關措施,香港金融發展局相信能有效提升本港長遠的競爭力,並增強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政府會以一比二配對形式提供資助,最高資助額為項目總支出的三分之一或1,500萬元,以較低者為準。 近年推出的「創科實習計劃」亦會優化,除了本地大學外,計劃亦會為港校於大灣區內地城市所設分校,和海外修讀STEM相關課程的大學生提供本地創科實習機會,參與人數料會由今年3,000人增至2027年的5,000人。 政府消息人士補充指,包括空中巴士和波音公司等都是「龍頭」創科企業例子,當局會以企業的市場佔有率、核心關鍵科技、網絡、優勢特色、不易被取代以及公認為領先等指標作考量。
至於現有的「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及「研究人才庫」計劃亦會優化;前者會撤銷需要同時聘用本地僱員的要求,並延長配額有效期至兩年及涵蓋更多新興科技範疇;後者聘用研發人才的科研機構和創科企業會增加約10%資助,並額外為持博士學位的科研人才提供生活津貼。 智能包裝系統是製造業的一大突破,此研發更於2023年「愛迪生獎」勇奪「工程與機械人技術 — 促進自動化」銅獎,能在全球近400項技術/產品參與角逐下脫穎而出,無論是技術水平或對行業的貢獻皆獲國際認可。 生產力局將進一步透過與業界通力合作、積極研發更多智能製造技術,帶動各行各業高質量發展,向新型工業化大步邁進。 環保署表示,「EV 屋苑充電易資助計劃」推出至今收到超過700個申請,為逾141000個停車位安裝電動車充電基礎設施。 署方說,預留予相關申請的資助金額逾32億元,已達35億元撥款的9成以上。 有關計劃即將結束,有意參與資助計劃的私人住宅樓宇及屋苑應盡快提交申請。
「計劃」的目的是為生產商在香港設立全新的智能生產線提供資助。 再工業化資助計劃 公司可考慮向「創新及科技基金」下的「科技劵」申請資助,為其現有生產線升級。 公司有意為僱員申請出席已登記公開課程的培訓資助,須於開課至少兩星期前於網上系統提交申請。
以「計劃」資助款項購買的生產線機械/設備/儀器及其他資產的所有權及權益,均屬申請公司所有,惟受下述法定押記約束。 計劃透過資助僱主,為本地工科畢業生提供更多受訓機會,協助他們取得香港工程師學會的專業資格。 VTC Earn & Learn職學計劃,結合有系統的職業教育和在職培訓,提供清晰的進階路徑,助年輕人投身人力需求殷切的行業。 StartmeupHK是一個由香港投資推廣署提出的倡議,旨在協助前途無限的海外創新初創公司在香港設立基地或拓展業務。 我好高興參加生產力局今日舉辦的中小企資援組:2021政府資助基金博覽+「知己知彼 持續升級」研討會,與大家交流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