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壺(英語:Curling)又稱「冰溜石」。 冰壺是一項包含男、子與混項目的隊制冬季林匹克運動會項目,冰壺所有的「壺」直接稱為冰壺亦可稱為「石壺」或「壺」,冰壺比賽的兩邊運動員分別把冰壺投出,將自己隊的冰壺盡量留在比賽場地的圓心中並且可將對方的冰壺撞走[1]。 透過進行地壺運動可以認識很多新朋友,促進社交活動和大眾參與。 隊友們可以全程投入地壺比賽,過程中透過地壺運動放鬆身體、抒緩情緒,工作和生活上壓力。

早於1980年代, 在加拿大已有”Floor Curling”俱樂部的成立,使用木塊加上把手,替代重達20公斤的花崗巖冰壺,在塗臘的地板上,模擬冰面的賽道,進行練習和舉辦定期的比賽。 在一局冰壺比賽或遊戲結束後,計算雙方在「大本營」中冰壺的數量,擁有距離中心點最近的冰壺的一方獲勝。 勝利方每擁有一個距離中心點更近的冰壺則得到1分,而負方則會有下一局最後擲壺的優勢權,而如果該局雙方沒有人勝出,則沒人得分,而最後擲壺的優勢權將會繼續由原本擁有的一方繼續[7],一場冰壺比賽合共有10局,最後總分高的一方獲勝。 地壺球是一項新興運動,所用的器材及玩法/規則可因應學童不同的殘疾類別與發展需要而作出調整 地壼球 (adaptation),讓學童體驗及享受運動樂趣,達至運動無界限的目的。 每推出一個地壺都會影響賽果,稍有不慎有機會不慎將自己隊友的壺擊出賽道。

地壼球: 暑期活動「新興運動推廣」

所以大人和小朋友都可以在過程中學到不同技能,例如專注力、團隊合作、逆境智能等等,加上地壺球需要組隊與其他隊伍比賽,也是認識新朋友,拓寬社交圈子的好機會。 一場比賽需兩組冰壺,每組各八顆冰壺,應上色彩以使在冰道另端仍可輕易辨識。 傳統上,開賽前會透過各擲出2個壺決定誰擁有最後一球擲壺權(Hammer),總計距離較近「大本營」的一方就會擁有最後一球擲壺權[7]。 而在第一局中,不擁有最後一球擲壺權的一隊,是可選擇該隊的使用的顏色的。 地壼球 擲出的壺位於或接近於中心位置,這樣當對方擲壺時,一般會選擇將這一可能得分的壺擊出,浪費對方的一次擲壺機會,同時確保了己方其他壺的安全。

完成6局後,根據6局總和的分數分出勝出隊伍。 「地壺球」是港人自創運動,由蘇格蘭的「紳士運動」—冰壺演變而成,玩法簡單:比賽分成兩隊,每隊有三名隊員、六個地壺,每回合雙方輪流推發地壺,愈接近圓心區域愈高分。 當初校方有見規例簡單,又能強化幼兒的肌肉發展,於是安排老師進行培訓、制定指引及購置器材,正式在高班課程引入這項運動。 冰壺起源於16世紀的蘇格蘭,當時人們會於冬天時在冰凍的池塘溼地上玩一種推石頭遊戲。 最早的冰壺在1511年的蘇格蘭首次出現比賽,後來在17世紀之時,當時比賽所用的石頭被加上一個手把,成了現代冰壺的最初外形[2]。 李先生為地壺球爭取認許可謂不遺餘力,與多國代表支持成立「世界地壺球聯會」,並建立培訓及統一的比賽體制,為向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申請認許地壺球為體育運動做萬全準備。

地壼球: 地板冰壺特色

比賽時共有5個運動員,一個為後備球員,其餘的4個分別是「第一投手」(Lead)、「第二投手」(Second)、「第三投手」(Third)以及最重要的「主將(或隊長)」(Skip),而在賽事中,每隊要派上4位運動員參賽。 原本冰壺運動中,使用的是由花崗巖打磨而成的「石壺」,重量為 42 地壼球2025 磅(約 19.1 公斤),小朋友絕對推不動! 而每個地壺球底部都有3個軸承,重量為1.235 公斤,相對容易推動,也毋須刷子協助地壺球滑動。

我們所採用的地板冰壺,外形外觀,與英、加及歐亞各地使用的,沒有太大分別,均依照冰壺本身的形態來製定,惟我們至今仍不斷嘗試在其功能部件和用料方面尋求改善,以增加其滑行暢順度、可控度及抗撞擊能力。 在規則玩法方面,我們亦因應地板冰壺的特性與在冰面滑行的壺,所産生的不同效果,將地板冰壺的投壺和此賽規則,稍為修訂使其更能發揮參加者的技術和策略,靈活好玩,但同時保持其作為介紹冰壺的適應性活動的特性。 地板冰壺屬於冰壺的適應性項目, 將要在冰面進行的限制,改為可在一般地面進行的活動,目的在於減少場地和天氣的限制,方便大眾參與,認識和了解冰壺運動。 地板冰壺不講求體力,所以非常適合推廣給長者。 新興運動比傳統運動更有趣,可提起長者的興趣,訓練他們的靈活度。

地壼球: 得分規則

李先生決心將地壺球發展成一項運動,也希望更多人認識這項香港原創運動。 地壺運動的發壺姿勢變化多樣,可以站着或坐着或雙膝跪地雙手推壺、亦可雙腿蹲下單手推壺,還可以推桿或滑板代替用手發壺,每次推壺的力度可訓練身體平衡能力,協調手腳運用,將壺推入中心點。 透過重覆的練習,加強大腦與身體就能建立流暢的連繫,達致動作有良好的協調表現。 在奧運比賽上所用的冰壺必須是為一個由在蘇格蘭的艾爾莎克雷格島上的花崗巖打磨而成[5][6],並加上光油的滾輪,石壺的身形稍呈扁狀,而且上面有柄,直徑29公分、重量為42英磅(19公斤)。

  • 小朋友可以贏大人,傷健老幼可以一起組隊,玩法多變,突破年齡及體能限制,長幼傷健,都能享受箇中樂趣,老少佳宜。
  • 透過地壺運動,推動老幼傷健共融,地壺不分男女、長幼、傷健,由3歲至103歲,均可齊齊參與,是一項真正適合不同能力人士的「全民運動」。
  • 地板冰壺不講求體力,所以非常適合推廣給長者。
  • 一場比賽需兩組冰壺,每組各八顆冰壺,應上色彩以使在冰道另端仍可輕易辨識。

由於場地相對縮減,而隊員人數也因此有所調整。 地壺球比賽中,每隊隊員有3名選手,即「一壘」,「二壘」和「隊長」,在一局之中,各隊各有兩次投擲地壺的機會。 你有看過冬季奧運的冰壺運動員在比賽時的英姿嗎? 「地壺球」正正由冰壺演變而成,而為「地壺球」正名的是香港人李石椿先生。

地壼球: 中國香港新興運動協會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在一局之中,冰壺運動員各要兩次在長146至150英尺(45至46公尺),寬度14.5至16.5英尺(4.4至5.0公尺)的比賽場地中,把冰壺推向場中「大本營」(House)的圓心(Button)。 而兩位以刷子協助冰壺滑動的運動員在到了欄線/前衛線(Tee 地壼球2025 line)上,需要讓冰壺自行滑行。 冰壺滑行期間,不問敵我兩方均可使之移動,即使被撞到的冰壺亦可用刷子移動。 擲壺方之刷冰員可在兩圓心線間為己方任何在移動中之冰壺刷冰。

地壼球: 長者

透過地壺運動,推動老幼傷健共融,地壺不分男女、長幼、傷健,由3歲至103歲,均可齊齊參與,是一項真正適合不同能力人士的「全民運動」。 地壼球 讓參賽者從運動中得到樂趣,提升隊員間的默契、領導力和專注力。 訓練和比賽中,隊員互相接觸和認識,從中得到啟發和提升,與眾同樂。

地壼球: 成為合作夥伴

擲出的壺緊貼著對方壺的尾部,這樣對方就有投鼠忌器的擔憂了。 擲出的壺將對方的壺擊出圓壘,同時己方也離開圓圓壘。 如果同時擊出對方兩個得分壺, 則稱為雙擊(double)。 4、擊出並佔位(hit and stay)。 擲出的壺擊中對方壺的尾部,使之前進離開得分位置,並讓己方的壺佔 據此前對方所處位置。

地壼球: 地板冰壺對象

冰壺(Curling) 是一種西方寒冷地區的古老活動。 隨着它於1998年成為冬季奧運會比賽項目後, 再加上每四年一屆的冬奧電視轉播,引起更多人的注意。 在缺乏寒冷天氣或完善的冰壺場地設施的地區,亦掀起了推動地板冰壺(Floor Curling) 的熱潮。 19世紀時期,冰壺遊戲由在英國傳至歐洲和美洲,並且漸漸的普及起來。 在1982年國際冰壺聯合會成為世界認可的組織,自此冰壺運動成為了一個世界認可的體育運動。 及後在長野冬季奧運中,男、女子的冰壺賽首度成為了正式的比賽項目,其後奧委會更在2006年開設混雙項目與2008年開設輪椅項目[3][4]。

地壼球: 器材

地壺球對體能要求較低,適合不同年齡及能力人士組隊參加。 小至幼兒園學生,大至退休長者,包括殘障及智障人士,均可一同參與,確實體現傷健共融精神。 透進行地壺運動、動腦思考策略與技術並重,刺激手腳神經連結,透過運動鍛鍊軟弱的肌肉使其強健。 地壺比賽不到最後一刻都難分輸贏,前一秒自己的壺還在最中心點,勝望在即,下一秒可以被對手的壺擊出計分圈,反勝為敗,刺激無比,熱血沸騰。 自2014年開始,慈善團體 Just Education 一直支持在香港推廣地板冰壺 (Floor Curling)和冰壺(Curling)活動,協助組織有關發展和培訓工作。

地壼球: 團隊建立及公司培訓

因此,隊員之間要有溝通默契,排兵佈陣,通過每次的訓練溝通學習良好溝通技巧,提升與人對話能力和團隊合作性。 地壼球2025 地板冰壺2018年起在,香港社區、中小學、長者中心慢慢被推廣。 地板冰壺打破了地域限制,只要在光滑地面都可以進行。

地壼球: 我們的宗旨

5、擊出並變線(hit and roll)。 擲出的壺擊中對方壺的側翼,將之擊出得分區域,同時利用此次撞擊修正 己方壺的滑行軌跡而使己方壺佔據有利位置。 用一個壺擋住對方可能挪出的路線,從而保護另外的位置更有利的己方壺。 用一個壺撞擊此前投出的己方壺,使之前的壺能夠繼續向前移動,通常是使之移動到圓壘裡。 後擲出的壺以弧線的移動軌跡越過己方先前擲出的壺進入得分區域,這樣就是以先前出的壺作為保護壺,保護後擲出壺的有利位置。 近年​新興運動在香港學校積極推廣,愈來愈受大眾關注,地板冰壺更成為中小學爭相納入校本課程的對象。

及後,更擴展到中國內地,臺、泰、馬和歐洲等地。 ​Floor Curling 地板冰壺是源自於加拿大1980已有原型,之後在英國和加拿大開始發展,概念取自冰壺,而地板冰壺不受限制地點,所以其後坊間需求都慢慢上升,地板冰壺好玩刺激,不需太多體力,老少咸宜。 任何一方隊員在比賽期間有意或無意用身體或器材碰撞或接觸在賽道上的地壺,會視作嚴重犯規,當局將直接判輸。 冰壺需要在 44.5米長 x 7.5米寬的冰面上比賽,而地壺球只需要在 9.7米長 x 1.6米寬的平坦且光滑的地面便可進行比賽。

地壼球: 「聽聽!兒童有需要」 創科學習 x 社區考察

因此我們一直沿用Floor Curling 這個各地同類型活動普遍使用的名稱和它的中文譯名- 地板冰壺,推動這種可以在旱地上玩的,與傳統冰壺(Curling) 極其相關的運動。 地壼球2025 地壺球賽前擲亳決定哪支球隊先發球,持後手的隊伍通常有優勢。 每局開球由首球手發球,然後是第二球手,最後是隊長。 每局結束時,地壺球最靠近中心點的一方贏得比賽。 獲勝隊的得分是比對方球隊的任何地壺球靠近中心點的地壺球數量。

地壺球賽前擲亳決定哪支球隊先發球,持後手的隊伍通常有優勢。 每局開球由首球手發球,然後是第二球手,最後是隊長。 每局結束時,地壺球最靠近中心點的一方贏得比賽。

校方曾組隊參加香港首屆校際地壺球錦標賽,最後奪亞,袁主任回想起也別有感受:「看著他們凝神貫注地發球, 很有運動員的風彩。」她指校方將繼續推廣地壺球,希望有朝一日能普及全港。 每場比賽兩支隊伍,每隊3名出賽隊員及1名後備隊員。 每局3名隊員出賽,每人可以投擲兩次,次序不限,一局比賽6人,共投12壺結束。

獲勝隊的得分是比對方球隊的任何地壺球靠近中心點的地壺球數量。 賽道:賽道長8.8米、寬1.6米, 發壺線(分3個發壺線:6歲以下、6-12歲或65歲以上或傷健人士、12歲以上)、計分圈、中心點、邊線、欄線。 發壺可在發壺線任何位置開始,準備發壺時可以把壺向後拉離發壺點,以便增加發壺動力,發壺時隊員身體及地壺都不能碰到發壺線,否則發出的壺為無效壺。 新加坡地壺球協會及香港地壺球協會將於2023年9月20日於新加坡舉辦「雙城獅子盃地壺球錦標賽」。 兩城各派出三對地壺球隊(共九人)進行團隊隊制賽,爭奪首屆「雙城獅子盃」。

地壼球: 我們的理念:傷健老幼共融

但在圓心線之後,每隊僅有一名隊員可為己方的冰壺刷冰,且僅有主將可為對方之冰壺刷冰[8]。 地壺球又名地板冰壺、旱地冰壺、陸地冰壺,是由冰壺所演變過來的一項新興運動。 冰壺起源於16世紀的蘇格蘭,是當時人們在冬天玩的一種石球遊戲。 在17世紀的比賽中,參加者用的石頭被加上一個手把。

地壼球: 得分方法 : 以負方最接近紅心的壺開始計算,每有一個在標靶內的勝方壺,得一方,最多得四分

地壺運動 (Floor Curling),是香港新興的全民體育運動,不分男女,長幼,傷健,等等均可齊齊參與。 地壼球2025 玩法簡單又充滿挑戰性,是一個講求專注,技巧和策略的運動。 小朋友可以贏大人,傷健老幼可以一起組隊,玩法多變,突破年齡及體能限制,長幼傷健,都能享受箇中樂趣,老少佳宜。 中國香港地壺總會是非牟利機構,總會會長呂文輝先生 (Benny) 致力推動地壺運動,將地壺帶給香港各階層的朋友,透過地壺運動得到樂趣,提升隊員之間的默契,領導力及專注力,從訓練和比賽中得到啟發及提升。 不需要真冰場地設施,在平滑的地上,便可依照冰壺的基本規則,進行與冰壺計分和比賽相同的活動,不分年齡或身障人士均適合參與。 中國香港地壺總會是一個致力於推動地壺運動的非牟利組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