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初年,雞婆山成了盜巢,商視鯉魚海域猶如鬼域, 故附近居民便稱其為魔鬼山。 於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時,便選了在魔鬼山興建一系列的軍事設施,包括炮臺、交通壕、火藥庫及碉堡等。 這些建築於1902年落成啟用,當中包括歌賦炮臺的兩座6吋大炮 (1909年將其中一座擴大為9.2吋)及砵甸乍炮臺兩座9.2吋大炮。 到了30年代,由於調防關係,歌賦炮臺的一座6吋大炮於1910年移走,魔鬼山其餘三座9.2吋大炮亦先後被移往香港島的赤柱炮臺及鶴咀半島的「博夏勒炮臺 」。

香港早年對外出售木材,而三面環山的柴灣曾經盛產木材,因為木材可作柴薪之用,柴灣之名由此而來,「西灣」本名反倒叫人淡忘。 相反位於柴灣東面的小西灣,其小柴灣或柴灣仔的名字卻未能留下來,形成有趣的歷史對照。 離開觀景亭,再走300米便到達終點歌連臣角道,不到2小時便可走完全程。 參觀完古蹟後,回到砵甸乍炮臺轉左方可接上將軍澳華人永遠墳場通道,沿斜路落山或接上衛奕信徑續登魔鬼山碉堡和歌賦炮臺,再返回油塘站完成行程。

砵甸乍山: 魔鬼山 Devil’s Peak

及後,英軍在砵甸乍指揮下進犯長江口,攻克吳淞、寶山和上海,至1842年7月又佔領鎮江,最終在同年8月兵臨南京城下。 砵甸乍在1820年獲委任為信德的行政官,據聞在任內促進當地交通;之後他在海得拉巴(今印度境內)任同職。 但後來因為健康理由回國休養,並於1840年4月27日獲冊立為從男爵。 大家都開心上山,安全落山,一起行山闖蕩去! 歡迎以 砵甸乍山  Payme   AlipayHK  砵甸乍山 贊助 Tim Sir 的努力! 她給予的並非絕景山水,而是一種豁然開朗之佈局。

  • 到了30年代,由於調防關係,歌賦炮臺的一座6吋大炮於1910年移走,魔鬼山其餘三座9.2吋大炮亦先後被移往香港島的赤柱炮臺及鶴咀半島的「博夏勒炮臺 」。
  • 跟隨遺址方向,約花1小時參觀整個礦場,有時間不妨找找角度拍攝天空之境、日落維港。
  • 而漁護署的郊野樂行網站,對於鍾愛香港郊野的市民及旅客,更是不可多得資訊寶庫。
  • 其西爲馬塘坳,分隔歌連臣山;其東則爲黑角頭。
  • 砵甸乍後於1847年出任開普殖民地總督,復在1848年至1854年出任馬德拉斯總督,並於1851年獲擢升為中將軍階。
  • 經過百年古樹及1902年建成的鯉魚門燈塔後,可使用全程唯一公廁。

在該行人徑之左側分別有兩道小山徑下走至岸邊。 友人曾下走燈塔旁的那道小徑,說視線受樹木所阻,沒甚麼風景可言。 砵甸乍山 及後我隨他下走該徑中段另一道山徑,約十分鐘可下降至海岸。 想來這兩道山徑都是釣魚人士所闢,筆者沒有在上文路徑中提及。

砵甸乍山: 魔鬼山行山|交通方法

小休後到北面的探射燈工事,設計類同,東北可見將軍澳跨灣連接路、日出康城、將軍澳工業村及「香港三尖」之一的釣魚翁。 折返觀測站後,左轉往上走約5分鐘往砵甸乍炮臺。 地質導賞員蔡慕貞在香港電臺《悠遊香港》提到,礦場的花崗巖達1億4千萬年歷史。

一般行山人士只會到鯉魚門石礦場、魔鬼山碉堡及歌賦炮臺,忽略了這個以首任香港總督砵甸乍爵士(Sir Henry Pottinger)命名的二戰遺址。 想找一段交通方便的入門郊遊徑,起點距離柴灣市中心不遠的砵甸乍山是好選擇。 沿途蝶影處處,中途有一觀海亭給遊人歇息,欣賞清水灣半島及東龍洲的島嶼風景,還有柴灣與小西灣的市景。 颱風「山竹」後建成的新防波堤守護着馬環村,牆身畫上色彩繽紛的壁畫,十分醒目。 短暫停留三級歷史建築鯉魚門天后宮,相傳此地方1753年海盜鄭連昌建成,至1953年及1986年重修。 沿路設官方或手寫的指示牌,一直往礦場方向就不會迷路。

砵甸乍山: 魔鬼山行山|打卡靚景位

乘坐巴士或專線小巴至石澳道「歌連臣角」站下車,沿路口右邊石階步行至車路後,再沿路向上步行約25分鐘便可達郊遊徑入口。 香港郊野蜚聲國際,不少山徑、景觀令海內人士嘖嘖稱奇。 砵甸乍山 部份原因,得力於負責管理及推廣的漁農自然護理署。 而漁護署的郊野樂行網站,對於鍾愛香港郊野的市民及旅客,更是不可多得資訊寶庫。 總結鯉魚門石礦場適合一家大細及情侶拍拖睇日落,可在民居的士多補給。 至於登砵甸乍炮臺難度較高,盡可能在秋冬的日子到訪,否則半條路都被草叢擋住,體力需求大而且影響拍攝。

  • 總括而言,這條路線輕鬆易行,而且景觀優美,沿途更有不少歷史遺跡,內容相當豐富。
  • 與此同時,1841年英國以義律為代表,與清廷商議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的《穿鼻條約》。
  • 隨著12月11日醉酒灣防線失守,守軍亦撤退到香港島。
  • 受制於地圖功能所限,文中路線及地圖只供參考,路段有可能出現偏差,請行山時採用專業行山地圖及正確工具作準。
  • 炮臺於1902年建成,1906年曾設兩座9.2吋大炮,射程達15公里。
  • 離開觀海亭後開始下山,全為下勢甚急的石級道,至歌連臣角道終點止。

1941年12月8日香港保衛戰爆發,由於日軍主力在陸路攻擊醉酒灣防線於城門谷的一段,魔鬼山炮臺未有發揮明顯作用。 砵甸乍山 隨著12月11日醉酒灣防線失守,守軍亦撤退到香港島。 砵甸乍炮臺的炮牀中間生滿雜草,轉右約2分鐘可見地下彈藥庫及另一炮牀,當中有一塊用來測試炮臺沉降的瓦片刻上1925年5月7日,至今已近百年。

砵甸乍山: 砵甸乍山

山坳之北可通往柴灣,而向南則可到達大浪灣。 時至今日,中環砵甸乍街(石板街)仍為香港最富特色的街道之一,而位於港島東部的砵甸山,更是最譽為港島東面觀賞日出之最佳位置。 昆蟲:砵甸乍山郊遊徑初段兩旁林木較密,兩旁欄杆上有不少引人注目的小動物,例如有數之不盡的蜘蛛,很多還是不常見的品種。

砵甸乍山: 砵甸乍山 Pottinger Peak

年五十一,清英鴉片之役,琦善義律草《穿鼻草約》,巴麥尊稱清予英之港島鳥不生蛋之地,難以建房,故斥義律辦事不力,撤之,砵甸乍任其職。 砵甸乍山2025 砵甸乍任香港行政官、駐華商務總監及英方全權代表。 年五十二,抵華,克廈門、定海、鎮海、寧波,道光遣奕經擊之,大敗。 砵甸乍山2025 受制於地圖功能所限,文中路線及地圖只供參考,路段有可能出現偏差,請行山時採用專業行山地圖及正確工具作準。

砵甸乍山: 砵甸乍山簡介

跟隨遺址方向,約花1小時參觀整個礦場,有時間不妨找找角度拍攝天空之境、日落維港。 然而遊人眾多,大量膠樽、食物、紙巾、衣物等垃圾堆積如山,早前更發生火災把整片草地燒焦。 呼籲遊人自己垃圾自己帶走,勿在郊外吸煙或留下火種。

砵甸乍山: 鯉魚門石礦場行山路線|通往遺址的時光隧道 砵甸乍炮臺盡覽海景

值得一提是,對砵甸乍炮臺有興趣的不妨重溫香港電臺節目《香港風物誌》深度介紹。 炮臺於1902年建成,1906年曾設兩座9.2吋大炮,射程達15公里。 砵甸乍山2025 1939年兩支大炮因防衛策略改變而被調往香港島,只餘炮臺座。 因此,砵甸乍炮臺在二戰中不算主要角色,或因此被世人遺忘。

砵甸乍山: 魔鬼山 (貓頭鷹石.砵甸乍炮臺)

定例局在1844年1月11日舉行首次會議,並在1844年2月26日通過首條香港法例。 然而,砵甸乍任內甚少舉行會議,因此總督擁有很大的權力。 砵甸乍接任香港的行政官、駐華商務總監及英方全權代表後,在1841年8月抵華,並隨即出兵,先後攻佔廈門、定海、鎮海和寧波等地。 砵甸乍山2025 道光帝即以身兼協辦大學士的皇姪奕經為「揚威將軍」還擊,但卻大敗而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