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sung Galaxy A53 5G 作為一部建議零售價為 HK$3,998 的中階智能手機,用家渴求需要的功能、配置,其實都應有盡有,作為一部智能電話,它有足夠電量、熒幕夠靚,有 5G 流動上網,而且前後鏡頭都令人滿意,而且設計外觀也特別講究,絕不輸旗艦機,一般用戶來說這個配置與價位可說是相當合適。 至於操控方面,Surface Laptop 5 內建了全尺寸的孤島式鍵盤設計,按鍵具備一定鍵程,按鍵按打面積亦足夠,即使長時間打字仍算舒服。 另外,在商務筆電基本上都內建指紋登入功能的今日,Surface Laptop 5 在生物認證上仍只支援 Windows Hello 人臉辨識功能,未有內建指紋辨識器,確實有點可惜。 開箱2025 Surface Laptop 推出到第 5 代,其實外形一直沒有太大改動,仍然是採用金屬材質簡約淨色機身設計,所以拿上手手感算不錯,而且感覺頗為實淨。 此外,它的厚度及重量分別只有 14.5mm 及 1.297kg,這個配置雖然未去到極為輕薄,但以金屬筆電來說,要拿出街使用仍然方便。
不過即便如此,它與上代的差別其實不大,新增功能幾乎沒有,甚至兩代前的 10 Pro 支援的 AirVooc 無線充電功能,在今代亦被取走,加上它的內置喇叭音質確實只屬一般,這些缺點令 OnePlus 11 變得有點「雞肋」,確實是十分可惜。 所以 OnePlus 11 充其量只是硬件升級的新旗艦,頂多加入了支援 Dolby「全餐」及空間聲音,但它的缺點,令入手意慾確實有所下降,幸好它的定價不算昂貴,算是彌補了一點以上缺點帶來的缺陷。 OnePlus 11 仍然是用上了與前代 OnePlus 10 Pro 一樣的 6.7 吋 3216 x 1440 解像度 120Hz 更新率 LTPO AMOLED 熒幕,不過今代就加入了支援 Dolby Vision 規格,令大家終於可以在 OnePlus 手機上欣賞到 Dolby Vision 格式的影片。
開箱: Redmi Note 11 Pro 效能中低屬水平
不過還是有很多人不知道 MagSafe 究竟是什麼,今天就讓我們來介紹這強大的 Magsafe 以及三款我自己用過的 MagSafe 行動電源推薦。 將 ROG STRIX HIVE 拆開,內有 1 塊 PCB,但是其表層 PCB 好像沒有任何訊號阻隔設計分離 USB 部份和音效部份,華碩強調使用了 ROG HYPER-GROUNDING 技術來提供更純淨的音質。 這次的 BIOS 說明書有提及 HYDRANODE 的風扇功能,但是在使用說明書上卻沒有提到其風扇部份,反之卻提及 HYDRANODE USB 一詞。 按使用說明書的內容,HYDRANODE USB 是 BIOS 內的一項功能,針對的不是風扇,而是 ROG STRIX HIVE 的開關,所以此晶片可能別有用途。
Beats Fit Pro 支援主動降噪功能,外部兩個以及內部一個咪高風,能夠檢測耳機接收到的噪音,並進行降噪處理。 小編在多日測試中,發現它的降噪功能與 AirPods Pro 相若,在地鐵、巴士上都可有效消除引擎的轟轟聲。 配合耳機本身的佩戴貼合度與入耳式耳塞,能阻隔部份主動降噪效果較弱的人聲、高頻聲響。 IPad Air 5 螢幕為 10.9 吋 Liquid Retina 顯示器,內建 P3 廣色域和抗反射鍍膜,色彩表現上也很出色,無論是玩遊戲、閱讀、看影片,都能在任何光源下完美展現色彩亮度。 小米 Poco X3 Pro 屏幕、效能都不差,使用時間非常出色,喜愛機不離手,長時間都要玩手遊的用家,或者會非常適合,特別係平價加 4G 雖然弱一點,但在低價市場可能會成為殺著。
開箱: Samsung A53 拍攝規格強大不少
今年這兩部新機可說各有特色,尤其是 ZenFone 開箱2025 8,筆者覺得更是近年其中一部手感最出色的旗艦手機,現在就讓 Edward 帶大家到現場體驗一下吧。 3X 鏡頭最高支援 30X 數碼變焦拍攝,用 10 倍以下焦距拍攝,成像都算合格,以 10 倍變焦拍攝雀鳥的相片為例,都能拍攝雀鳥羽毛的質感。 這一次,丁特讓自己的攝影師「阿浲」一人前往同一位老闆經營的燒烤店,事前阿浲表示自己什麼都喫,就算是黑店也很想試試味道。
- ▲TW-E3B 整體設計走日系清新典雅的風格,一共推出墨霧黑、石英灰、煙燻藍、櫻花粉、薰衣紫、橄欖綠共 6 種配色 (圖為薰衣紫與石英灰),充電盒與耳機本體採用相同色調,整體給人一種清新乾淨的氛圍。
- 超廣角鏡由於像素只有 500 萬,拍攝的清晰度不高,而且動態範圍都不理想,亦有嚴重紫邊問題,只可以說跟景深鏡頭一樣可有可無。
- ▲另外,ROG Phone 6D Ultimate 的跟機火牛,支援 65W 電壓輸出,可為手機快速回電,所以即使無電大家也不用太擔心。
- 日前有疑似是必勝客員工在臉書發文抱怨,要擺出《進擊的巨人》披薩要花很多時間,直指「你在跟我開玩笑嗎?餐期最好有空在那邊跟你擺巨人?」《三立新聞網》今天也前往必勝客預訂《進擊的巨人》披薩,從電話預訂到拿取,店員告知要等30分鐘,而拿到後的16吋巨人主題披薩盒,真的非常大,建議走路或開車領取。
- X670E 和 X670 主機板都是配置 2 顆 B650 晶片組,全部的 AM5 主機板都是用單一設計的 B650 晶片組,只在於數量差異,每 1 顆 B650 晶片組都支援 12 組 PCI-E 通道,但在串連雙晶片組的時候須留有 PCIE 4.0 X4 連接下一顆晶片組。
- 無論畫面場景是明亮還是暗沉,都可以看到 C60DL1X 的色彩表現相當不錯,亦有一貫的油潤感覺。
- ▲ASUS 更首度與 RhinoShield 合作,推出專為 ZenFone 8 Flip 而設的保護殼。
▲至於使用時間方面,OnePlus 11 內建了 5,000mAh 容量電池,筆者嘗試以一般生活常用模式使用它,也可以用上接近 2 日才需要充電,由此可見 OnePlus 11 的電量確實十分「長氣」。 ▲最後筆者以安兔兔評測、PCMark for Android 的工作 3.0 及 Geekbench – Vulkan 測試 OnePlus 11 的整體系統運作效能,結果分別獲得 1,285,430 分、10,510 分及 8,725 分,由此可見 OnePlus 11 整體來說確實有旗艦級的表現,用作主力機使用亦沒有任何問題。 ▲至於音效方面,OnePlus 11 除了內建了雙喇叭外,亦支援 Dolby Atmos 及空間聲音,尤其是後者,令大家可以在 OnePlus 11 上享受到沉浸式音效。 不過筆者用來睇片後,覺得它的高、中音表現算是不錯,人聲亦清晰,不過低音就幾乎沒有,而且音量較大時低音位更會出現拆聲情況,效果不算理想。
開箱: 微軟 Surface Duo 開箱簡單動手玩:平板還是手機?
▲這就是 OnePlus 最新推出的 OnePlus 11 旗艦 Android 手機,大家可以見到它與上兩代外表上分別不算很大。 ▲ZenFone 8 定價為 $4,998 起,而 ZenFone 8 Flip 定價則為 $5,998 起,以旗艦手機來說確實十分親民。 ▲ZenFone 8 內建了 4,000mAh 容量電池,而 ZenFone 8 Flip 電池容量更高達 5,000mAh,加上速差功能,足夠一日使用有餘。 ▲用家可以在系統模式自設喜歡的效能模式,亦可以使用 OptiFlex 模式,在開機時自動在背景執行部分常用程式,加快打開這些程式的速度。 ▲ZenFone 8 亦加入兩種全新模式,包括:今次未能測試的包圍曝光(Bracketing)模式,以及文件拍攝模式。
隨著幾週前 2022 蘋果秋季發表會,正式宣佈推出 iPhone 14 系列手機,上市開賣後至今無論是新聞媒體或部落客,都以 iPhone 14 Pro / Pro Max 兩款開箱文為主,肯定是因為 Pro 以上款式支援最新動態島外加 CPU、相機模組與電池都是相當有感升級,反觀標準版 iPhone 14 似乎沒有太多討論? 那麼趁著入手後趕緊來進行使用評測,包含相機拍照效果還有許多人關注 iPhone 13 Pro 及 14 Pro 多款式規格比較,透過對照表讓你評估看看究竟值得入手嗎? TCL C 吋和 65 吋型號售價分別為 HKD$20,800 及 HKD$32,800,在 Mini LED 智能電視當中價錢不算太貴,基本功能齊全,能夠支援各種常用應用程式,不過介面操作未算十分方便,需要多一點時間習慣和學習。 畫面及音效方面,屏幕色彩鮮艷清晰,音效播放出色,能夠好好享受影音播放體驗,加上電視支援 144Hz 更新率及遊戲大師功能,用來打機也能提供流暢的遊戲體驗,算是性價比不錯的一款智能電視。 2 根以 SMT 貼片式工藝銲接的 DDR5 記憶體插槽 (上方解鎖),官方 QVL 最高支援 6400 MHz +。 華碩針對沒有內建 EXPO 設定的記憶體提供 AEMP 功能,讓使用者能夠直接套用記憶體設定一鍵提升 DDR5 性能,筆者實測如果使用支援 EXPO 的記憶體,就不會在 BIOS 選項中看到 AEMP 的選項,只會看到 EXPO。
開箱: 【評測】中國大陸電話卡 鴨聊佳 年卡 12GB ,Facebook / Google 一樣可以用
I/O 部份非常有趣,做法也很創新,如果你細心觀察各個 TYPE-A USB 的方向,便會發現 USB 2.0 與 USB 3.2 的方向並不相同,而且沒有任何與音效有關的 3.5MM 接孔,或是 OPTICAL S/PDIF 接孔。 因為主機板 PCB 上根本沒有任何音效相關的晶片,也就是說這片主機板原生不支援音效輸出,除非接上華碩特別附上的 ROG STRIX HIVE。 正面 VRM 主動式散熱片和 M.2 散熱片上還有個自適應巧思,雖然這張主機板完全沒有 RGB,但其實照片中看似銀轉紫黑的顏色,是會反射周遭顏色的金屬片,不論玩家喜歡或排斥 RGB 光害,都能與周遭的配件融合成自己喜歡的味道,穿孔金屬網設計也有阻隔塵埃的作用。 ▲需要特別留意的是,當連結上 TW-E3B 之後,即可在藍牙連接設定的選項中,看到耳機所使用的藍牙音訊規格 aptX 。
開箱: 【評測】ASUS ZenFone 8 / 8 Flip 開箱 香港行貨 價錢 外形 手感 規格
大家可以見到 ROG Phone 6D Ultimate 的包裝盒,與早前 ROG Phone 6 / 6 Pro 基本上是一模一樣,也是採用抽屜式設計。 非專業運動用戶反而建議不要急於一時入手 Apple Watch Ultra ,畢竟該款產品算是第一代,需要時間改版進化,日常沒太大需求下,會建議先入手 Apple Watch Series 系列,等待後續幾年後再換 Apple Watch Ultra 會更好。 自從 Apple Watch Ultra 推出後,從外形和定位相當明顯,蘋果企圖要將 Apple Watch 從健康導向專業極限運動領域,直接挑戰 Garmin 領域,也替 Apple Watch 寫下一個全新里程碑。 反而給秉兒穿戴就會感覺很適合,所以 Apple Watch Ultra 比較適合手腕稍微有肉配戴,整體才會比較好看,或許蘋果後續考慮推出尺寸較小 Apple Watch Ultra 型號,造福一下手腕較細的用戶。 由於 Apple Watch Ultra 錶面尺寸較大,由於我的手腕屬於骨感型,導致配戴起來會有點明顯感覺錶面有點太大,反而 44 公釐 Apple Watch Series 會比較適合手腕細緻的男女用戶。 有人會說 Apple Watch Ultra 螢幕看起來沒比較大,但是利用與 Apple Watch Series 螢幕互相比較,能夠明顯感受到不管是自己或是螢幕尺寸都會來的更大些。
開箱: 螢幕顯示器
將 Apple Watch Ultra 外層包裝攤開後,會感受到一股寒冷的雪山氣流從眼前衝擊而來,據瞭解 Apple Watch Ultra 是根據不同錶帶,內側的設計的主題圖案也會有所不同,像是高山錶環就是現在開箱看到的雪山風景,另外兩款對應海洋與小徑風格圖案。 3.9 x 2.6 吋的玻璃觸控板感覺如絲般光滑,當我在不同的窗口上移動光標,並用兩根手指向下滾動站點時,我的滑動不規則,多虧了 Precision 驅動程序,觸控板在執行更複雜的Windows 10 手勢(例如三指滑動以在打開的應用程序之間切換)時從未落後或出現問題。 雙遠場錄音室麥克風可實現清晰、清晰的通話,而杜比音頻揚聲器可確保音頻輸出同樣令人印象深刻,後者在低音方面略有不足,但在這種外形因素中這是可以預料的。 這一臺 Surface Duo 是朋友從美國亞馬遜訂購入手,6+128 的價格是美金 1399,然後轉運到臺灣的運費是 350 臺幣,這部份也提供給大家參考。 X-Trail e-Power輸出都仰賴前後雙馬達,開起來的確頗有純電動車味道,中低速域飽滿的加速力道,整體動態反應輕盈、順暢,而引擎未運作時,帶來與電動車不相上下的寧靜度,加上頗不錯的車室隔音水準,X-Trail e-Power質感反而有媲美豪華車的水準。
開箱: 為大家帶來全新一代 iPad Air 5 開箱與評價,入手前可先參考本篇
顯示器的三面窄框則讓視覺上的幹擾降至最低,同時 23.8 吋的大小也是最符合辦公使用的尺寸,不只適合長時間查閱資料、處理文書的工作型態,同時也不會有太高的空間限制,可兩臺並列成雙螢幕工作環境,進一步提升工作效率。 FUJIFILM X-E4 最大優點當然是機身極為輕巧,機身尺寸只有 121mm x 73mm x 33mm,但就使用了旗艦機種一樣的 X-Tran CMOS 4 APS-C 格式感光元件,還有 X Processor 4 影像處理器,畫質表現不容置疑,而價錢上卻比起旗艦機便宜一大截。 它比起 X100V 還要細部,但就可以更換鏡頭,而且有齊 FUJIFILM 快門轉盤、配合鏡頭的光圈環、手動增減曝光轉盤,與光有關的相機參數都掌握在你手中,享受最傳統 FUJIFILM 相機操作體驗。 一般翻轉屏使用時要反到相機機身的左手邊,造成用戶視線偏離鏡頭光軸,而 開箱 X-E4 這個多角度翻折式「打直反芒」設計,顯示屏與鏡頭光軸維持統一,取景感覺能更加直觀。 不過相比起 X-E4、X-S10,以機身輕巧為賣點的 X-E4 就沒有機身防手震功能,除非使用內設防手震功能的鏡頭,否則拍攝時就不會有任何防手震輔助;此外本機的 EVF 只會有 0.62x 放大率,相對來說會較其他型號細。
開箱: VAIO SX14 開箱評測:日本製造的輕薄商務筆電,強化堅固性與隱私安全
初代 A7 追求的是輕便經濟的全片幅,第二代 A7 開箱2025 II 打造的是更好的入門全片幅,直到 A7 III 才讓市場意識到,它是設計來超越 Canon、Nikon 的全幅無反。 不可免俗的,我們還是要從外觀與設計開始說起,以工業設計的角度來說,這顆鏡頭的確算是滿漂亮的,但以實用角度來說,這樣的設計其實帶給許多使用者莫大的困擾。 為了流動用家、及對性能有所要求的用家而設計Galaxy Book2 Pro,13.3吋版本只有約870g重(只是比一般平板電腦重些少),就算拎出街使用都不覺累贅。 另外,15.6版本更可以選配Intel更強顯示晶片「Intel Arc Graphic」,官方稱它的性能可媲美RTX 3070 Ti,用來玩3A級電腦遊戲相信都綽綽有餘。
開箱: Apple Watch Ultra 開箱:外包裝環保又精緻
螢幕一直是三星的強項,在 Galaxy A52s 開箱2025 當然也不例外,採用 6.5 吋 Full HD+ Super AMOLED 螢幕,最高亮度可以達到 800nits,雖然不到旗艦機螢幕那麼亮,不過 開箱 800nits 在戶外使用還算可以,除非光線太強,不然螢幕內容大多可以看得清楚,也具備濾藍光等功能來減少眼睛疲勞。 三星 Galaxy A52s 包裝盒設計和上一代一樣,白底彩盒上印有 Galaxy A52s 手機樣式,包裝內容物包含手機、保護殼、充電器、Type-C 充電線、退卡針以及說明書,螢幕已經預貼好保護貼,不過這個保護貼還滿軟的,滿容易留下痕跡,換上玻璃保護貼或是其他好一點的保護貼會有比較好的使用體驗。 由於 PCB 空間極為有限,所以主機板沒有加入 Q-RELEASE 一鍵移除顯示卡的設計,只保留了 Q-SLOT 設計,亦即使用特大的卡扣方便使用者按下。 而在首次使用相機的時候,14系列都會詢問你偏好的攝影風格色調(當然後續可以再作調整),錄製影像的時候也可以選擇是一般錄影,或是電影級錄影,不過對一般使用者來說,日常生活的紀錄都已經夠用,唯獨在海邊想要拍星空,若是非全黑的環境,反而會因為開啟的夜拍模式有其他光源(比如路燈)會出現過曝的狀況,這時候就要做比較多的手動調整。 在相機部分,iPad Air 5 一樣只有單顆鏡頭,搭載與 iPad Air 4 一樣的 1200 萬像素廣角相機,可拍攝 4K 影片,如果你是進階的使用者,追求更好的後鏡頭,那就要往上選購到 iPad Pro,iPad Pro 使用 1200 萬像素廣角與 1000 萬像素超廣角相機。 內建的電池為 294mAh 電池,官方表示有長達 24 小時的續航力,實際續航力還是因每個人的使用狀況而異,我們自己測試一週,在沒有特別使用運動功能的狀態下,連續使用 12 小時,電力大概剩下 40% 至 45%。
開箱: 選擇手機的基準
功能上的改進,主要針對電競玩家需要而升級,例如加入 ALLM 自動低延遲模式和 VRR 可變刷新率,都是電競玩家所關心的。 此外,其 HDMI 介面由上代的 2 個增加到 4 個,提供了 eARC 音效回傳功能,而且全已支援 HDMI 2.1,多幾部遊戲主機,又或者要接駁藍光播放器、機頂盒等,都不成問題了。 ▲不過熒幕就內建支援 Dolby Vision IQ 技術,可播放 Dolby Vision 格式的 HDR 影片。
透過高質感的產品開箱、深入的器材剖析,以及機身直出的實拍照片,來介紹並探討 Sony E 接環全片幅系統中的每一顆鏡頭,包含定焦、變焦、ZA、G、GM 鏡頭都在其中,副廠鏡頭亦有涉獵。 在未來「Sony 全系列鏡頭開箱」將以介紹完 Sony 開箱2025 E 環全部的 24 顆原廠全幅鏡為目標,並持續分享關於 Sony 相機系統的所見所得。 但身為從 A7 初代一路走來的使用者,仍然很清楚地記得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Sony A7 系列就只有那麼一顆在中價位以內、十分寶貴的標準變焦鏡頭,但是它的品質卻沒有完全回應這些廣大的消費者們的期待。 Sony FE 24-70mm F4 ZA 最初設計的理念就是輕便,無論是在當時或是現代,67mm 口徑都算是比較小的尺寸。 早期 Sony E 接環高階鏡的金屬設計,握起來冷冰冰的質感相當好,但問題是非常容易掉漆,無論是對焦環、鏡頭轉角處都很容易因為摩擦或是正常使用而落漆,這也造成目前二手市場上的這顆鏡頭品項都不太好。
開箱: 相機拍照:
雖然小英「真人」沒入鏡,但救難包裡的「大波露巧克力」「小英Q版頭像毛巾」也引起網友注意,成功帶動話題。 「非常滿意。」中華隊總教練陳明仁對兩位投手錶現給予大好評,先發投手邱亞恩4.1局8K,加上葉壘1.2局聯手完封多明尼加隊… 日前有疑似是必勝客員工在臉書發文抱怨,要擺出《進擊的巨人》披薩要花很多時間,直指「你在跟我開玩笑嗎?餐期最好有空在那邊跟你擺巨人?」《三立新聞網》今天也前往必勝客預訂《進擊的巨人》披薩,從電話預訂到拿取,店員告知要等30分鐘,而拿到後的16吋巨人主題披薩盒,真的非常大,建議走路或開車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