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近車來車往的大埔道,但這兒常有猴子出沒,所以在涼亭中喫東西要相當小心。 第三日麥理浩徑第四段至第七段,約32公里一開始要先挑戰大帽山,於大帽山段終點有蓮姐士多,但熱食都是杯麵及魚旦燒賣之類。 之後的行程大部份都是馬路為主,難度不高,只想加快腳步盡快完成。 最後麥徑第10段,由田夫仔至屯門,全長15.6公里。 麥徑第7段由城門水塘出發,行6.2公里,經過草山及針山至鉛礦坳。
對我而言,這段充滿陰影,試過在針山路上兩次「爆偈」。 麥理浩徑3段2025 有次是「毅行訓練」,要連走「針草帽」,我在針山已經喫不消,但最後不知為何又能捱到去荃錦坳,完成人生首次針草帽。 第5段由大老山開始,行10.6公里至大埔公路。
麥理浩徑3段: 馬鞍山 Ma On Shan
如天氣不太熱,自問體力經驗足夠的話,其實最好一次過走完麥徑第九、十段,為什麼呢? 原因是第九、十段的交匯點在田夫仔營地,既沒有交通工具,甚至要走出去也得大花時間。 兩段路加在一起,路途雖長達22公里,但大部份時間都是向下走或平走,無需消耗太多體力,甚至可以作緩步跑。 所以,如兩段一起走,由荃錦坳直到屯門,最為上算。 城門碉堡是二次大戰時期香港醉酒灣防線的主要部分,位於孖指徑山坡及地下的軍事設施,由隧道連接不同的觀測臺及機槍堡。 麥徑第6段首先會經過一間砲兵觀測所,其入口沒有被封閉,但漁護署指部分建築物已存在超過半世紀,勸遊人不要入隧道及斷壁殘垣,而在下雨後更切勿入內。
- 依麥理浩徑標示在伯公坳的林道盡頭(標距柱M178)繼續登山,在開揚山野登上不少樓梯,並經過一電塔架。
- 離開關帝廟後,繼續在上上落落的麥徑穿梭,但上落幅度不大。
- 經驗豐富之人,可以在石面上左彈右彈,轉眼間就落到去,但如果有點畏高或者信心不足,則要慢慢落。
- 這片草原對出正正是東江水的出水口,香港從內地購買的食水會於這裡流進大欖湧水塘,大量食水湧進塘內,流水聲潺潺。
- 而由於起點位於田夫仔露營場,附近冇交通工具,最快只可以徒步由清快塘行3公里山上起點,因此唔少人都會一次過行埋麥徑第九、第十段。
- 離開金山家樂徑的路口,沿金山路再行多一會兒,便到了一個馬路路口,轉左行。
記者認為這兩段麥徑中最辛苦也是感覺最漫長的,就是由水浪窩上馬鞍坳,要在不足5公里的路,上攀超過400米;初段行馬路,之後接上山路。 在上山的馬路上,記者體會到用一對行山杖的好處。 馬路廣闊而石屎地面又凹凸不平,所以不用理會路況,用力向後撐行山杖,就能產生很大的推力,彷彿裝上兩個摩打上山。 想起之前沒有帶行山杖上大帽山及草山的馬路,記者認為用雙杖行上山馬路,速度會快很多。
麥理浩徑3段: 麥理浩徑第十段 (田夫仔 – 屯門何福堂) 遊記按此
萬宜水庫是香港最大的水塘,於1969年開始計劃興建,1971年動工,1979年建成啟用,總儲水量2.8億立方米。 在1960年代,香港正鬧水荒,四天才供水一次,使得政府在1965年,繼船灣淡水湖後,再斥巨資興建萬宜水庫。 進入金山路,很快便到達九龍水塘的堤壩,可看到水塘波平如鏡,猴羣對著遊人的背囊或膠袋虎視眈眈、想搶走食物來喫的樣子。 麥理浩徑3段 麥理浩徑3段2025 從石臺上看,可以俯瞰大欖湧水塘的千島湖景色,水塘中的由黃沙圍邊、墨綠飽滿的小島,如星羅棋佈,散落蔚藍湖水之上。
- 包括休息時間,花了3小時完成約10公里的麥徑第3段。
- 唯一要注意的是,別要餵猴子,沿途盡量不要食東西及拿膠袋出來。
- 這裏是以前村民往返市集的山路,所以村民興建廟宇,以保平安。
- 沿引水道前行,眼前的景物由掃管笏鄉村景,漸變為黃金海岸一帶中密度市郊區,繼而再變為屯門碼頭和屯門市中心密麻麻的樓宇,變化有趣。
- 起點是大網仔路北潭湧閘口,終點原為於掃管軍營,自2009年起更改為元朗保良局賽馬會大棠渡假村。
過程當中需要一口氣攀過四個海拔約400米嘅山峯,包括:巖頭山、畫眉山、雷打石山和雞公山,所以一定要有充足體力先做到。 相信大家只要做足準備便可挑戰成功,途中仲可眺望塔門、蚺蛇尖、馬鞍山等景色,風景一流。 記得跟隨慢隊出發;在這段上山路,初嘗使用一對行山杖,不太習慣,有時會絆腳,慢慢才能掌握「左手右腳、右手左腳」的節奏。 「TrailwalkerGo 出戰毅行3」訓練計劃共有6堂,除兩堂室內課外,還有4堂山野訓練,首堂是9月中16公里的「針草帽」,連走麥徑第7及8段,由城門水塘行到荃錦坳。 麥理浩徑3段2025 由於行山徑受颱風山竹影響,第二堂山野訓練事隔一個月後,在10月20日上堂,路線是比針草帽更長的麥徑第3及4段。
麥理浩徑3段: 千島湖詳細路線介紹:
看完伯公廟後,回到馬路,繼續沿麥徑第10段前行,行至馬路盡頭,接上石級。 由於馬路不闊,要勞動多名消防員在旁提點,龐大的消防車才能調頭離開。 由田夫仔露營場繼續下降,不久右方便是田夫仔村。 田夫仔村面積頗大,以往的農地今天已變得野戰場,而那村屋羣則依然屹立在野戰場空地後方。 田夫仔村是客家村落,一直隱藏於深山之中,已有四百多年歷史,全盛時期人口達數百人。 港英政府年代曾忽略此村的存在,直至二戰後為郊野公園劃界,才發現這深山之中的鄉村。
由此依著麥理浩徑的標誌杆行走,會先後經過北丫和白臘的路口,後段可窺見遠處的東海島嶼。 難度:★★☆☆☆ 距離:約15公里 時間:約4小時 麥理浩徑第十段可說是麥理浩徑第九段的延長版,路徑以林務車路及引水道的水泥路為主,除了距離較長外,整體難度不高。 景色方面,麥理浩徑第十段會途經大棠楓香林、千島湖清景臺等熱門郊遊熱點,而尾段屯門引水道都有開揚的屯門景色,風景不俗。 麥理浩徑第八段的主要線路攀越香港的最高峯大帽山。 在涼亭旁沿著麥理浩徑牌樓後的石級路上走,登上一大段較費力的石級後,山徑轉趨平緩,林蔭道也漸轉為開揚。 麥理浩徑3段 兩旁綠草欣欣,後方亦可回望第八段所經過的草山。
麥理浩徑3段: 難度:★★★★☆ 距離:約10公里 時間:約4小時
大浪四灣之中,西灣名氣最大,大灣最遼闊,東灣最幽靜,但個人偏好鹹田灣,因為灘後有澗,澗上有道簡陋的小木橋,點綴了景色。 現時週日下午有小巴來往東壩及北潭湧,我等過一次,可能那次人多,差不多一小時纔上到車,所以最近一次由東壩離開,我望了那條等搭小巴的人龍,便毅然踏上那條我曾發誓不想再行的馬路。 金山及孖指徑一帶是二次大戰期間英軍為防禦日軍入侵香港而建的醉酒灣防線中的軍事據點之一。
麥理浩徑3段: Hong Kong Hiking Trail Masking Tape (Wilson trail and MacLehose Trail) 香港行山徑紙膠帶(麥理浩徑,衛奕信徑)
路徑前半段是寬闊的馬路,前段半則是山徑,整體上易於行走。 每年11月的第3個週末,樂施會均於麥理浩徑舉辦毅行者。 起點是大網仔路北潭湧閘口,終點原為於掃管軍營,自2009年起更改為元朗保良局賽馬會大棠渡假村。 參賽者需於48小時內行完全長100公里的麥理浩徑,最快完成時間約11小時。 在東壩盡處的涼亭轉接水泥山徑,經過山坳後,浪茄灣乍現眼前,灣旁的長臂則是岬角罾棚角咀。 沿著山腹徑行走,便會到達麥理浩徑第一段的終點站。
麥理浩徑3段: 第一站:萬宜水庫東壩
其實,我從未試過一次過行完整條第5段,因為基維爾營交通太不便。 通常,行第4段就會自動駁第5段頭段往沙田坳落山,在沙田坳道上看維港兩岸景色;若想行獅子山、畢架山那邊的第5段,就自然會由沙田坳上山開始。 麥理浩徑3段 麥理浩徑第六段的起點在大埔公路與金山路的交界處。
麥理浩徑3段: 前往萬宜水庫東壩:
麥理浩徑第六段是麥理浩徑中距離最短及需時最少的路段。 麥理浩徑3段2025 路線遊經九龍水塘、九龍副水塘及城門水塘,除可欣賞水塘風光外,亦可細味部分具歷史價值的水塘建築及軍事遺跡。 金山路沿路猴子的數目眾多,而且已習慣遊人餵飼,行走時略感受到威脅。
麥理浩徑3段: 麥理浩徑第四段 (水浪窩 – 大老山) 遊記按此 難度:★★★★☆ 距離:約12.5公里 時間:約5.5小時
途中,還會見到一條往榕樹澳的支路,繼續沿大路行便可,不久落到百多米高的山坳,建議大家在此處休息補給,因為之後就要上399米高的雞公山。 行至山坳位置,是個分岔口,逆時針數,會有4條路可選,首先最右邊的是往榕樹澳的路,之後是麥理浩徑,再之後是登雷打石山的小路,路口不明顯,最後是往北潭的山路。 麥理浩徑3段 如果想中途撤退的話,可走往北潭的路,此路可回北潭路的鯽魚湖。 在北潭坳下車後,左邊的山路入口便是麥徑第3段,而馬路對面就是麥徑第2段。
麥理浩徑3段: 上山前必看有用文章:
山路拐個彎,風景亦一轉,城門水塘映入眼簾,亦代表旅途快將完結,準備落山。 麥徑第9段由荃錦坳出發,行至田夫仔,全程6.3公里,全部馬路。 老實說,這段路真的平平無奇,有點沉悶,有次中途轉行河背水塘離開,亦有次續走第10段,行至大棠,看看紅葉後落山。
麥理浩徑3段: 行上「千島湖清景臺」
這段石級路不長,行至盡頭,是一片大草地,右方有涼亭,左邊則有公廁及小食亭,郊遊人士可作補給。 穿過燒烤場後,再接回大棠山路,沿馬路邊的行人路上行。 前往大欖湧水塘其中一個最方便的起點是元朗大棠,山友可以在西鐵朗屏站乘搭港鐵接駁巴士K66,於大棠山路下車,開展行程,沿大棠山路行上去。 在副壩旁邊走過,麥理浩徑便會踏上最後一段路 – 大欖湧引水道H、I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