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工作是環保署減廢及回收工作的一部分,當局並沒有為個別工作項目涉及的開支金額及渠道進行細分。 此外,我們亦積極透過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支持非牟利團體進行教育活動及鼓勵社區回收工作。 在過去三個年度,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批覈予各非牟利團體作為推動減廢回收及教育活動的費用詳見附件六。 (七)政府已於二○一五年七月向立法會提交《2015年促進循環再造及妥善處置(產品容器)(修訂)條例草案》,以便就產品容器推行強制性生產者責任計劃,並首先涵蓋飲品玻璃容器。 實施生產者責任計劃,將有助妥善處理廢產品容器所產生的環境影響,環保署會按實際所累積的經驗進行檢討,考慮日後是否有需要及如何擴大範圍,以涵蓋其他種類的產品容器。
意即參考其他城市,改以「可回收垃圾」及「不可回收垃圾」等二分法收集可回收物料。 由此免卻行人或旅客在公共空間分類回收廢物的麻煩,由此提高整體回收率。 根據食環署年報顯示,2018年透過路邊三色回收桶處理的廢塑膠全年只有57.4公噸,即平均每日157公斤,數字遠遠低於全港每日棄置的2,300多公噸垃圾塑膠。 本港廢物分類回收情況令人失望,申訴專員公署週一(11月30日)宣佈將展開主動調查,向環境局及環保署對廢物回收桶的管理措施,以及廢物回收計劃的執行成效進行調查。 廢物分類回收桶在本港設置多年,但其成效一直備受質疑,本港廢物回收率每況愈下,三色桶設置計劃實須改善。 為便利和鼓勵市民使用社區回收設施,環保署通過智能回收系統先導計劃,於2020年11月16日推出「綠綠賞」智能積分卡,讓市民憑卡賺取電子積分及兌換禮品。
三色回收桶: 分類回收桶
環保署會檢視這些回收桶的分佈及使用情況,例如若發現某處的回收桶經常被濫用,混入大量廢屑而影響回收成效,署方會作出適當調整,以保持回收服務的效率。 在「增容量」方面,原本與現有回收桶直接相連的垃圾收集部分,會改為收集回收物,將增加回收物如廢膠的收集容量,又能減低市民把廢屑誤放回收桶的機會。 三色回收桶2025 全港路邊公共空間約共有1,800套三色回收桶,現由食環署管理。
- 因爲家庭有害垃圾包含有毒物質,如果處理不當,會危害人類及環境。
- 此外,環保署、食環署及漁護署亦經常檢討廢物分類回收桶的推行情況。
- (三)廢物分類回收桶對提高市民環保意識和培養廢物回收習慣已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們一向將分類回收桶的相關資訊結合於廢物減量、重用、在源頭分類廢物以及循環再造的整體教育及推廣宣傳。
- 反過來說,「大站」通常是「中轉站」,雖是人來人往,但大家都忙着要「轉車」,就是停留等候,亦只集中在大堂裡。
- (五)政府現已採取以「減廢為先」的廢物管理策略,在各方面推動減廢回收。
另外,市民的回收活動不限於使用回收桶,例如部分居民或清潔工人會把回收物料直接售予回收商,或透過以物易物等活動進行回收。 此外,環保署亦透過各項宣傳及教育計劃,鼓勵市民把廢物減量,並在源頭分類廢物以便循環再造。 環保署會繼續有關監察及跟進工作,避免有可回收的廢塑膠被大量棄置。 另外,我們從業界得知本地市場對乾淨及已分類的回收物料特別是廢塑膠,仍然保持一定的需求。
三色回收桶: 寒柏:關於地鐵站內的「三色回收桶」
「回收環保站」、「回收便利點」及「回收流動點」收集不少於8種回收物,包括廢紙、金屬、塑膠、玻璃樽、四電一腦、小型電器、慳電膽及光管、充電池等 [註14]。 為鼓勵公眾回收塑膠,提升處理廢塑膠的成本效益,環保署在2020年1月起於本港三個不同地區:東區、觀塘及沙田,推行為期兩年的「塑膠回收先導計劃」。 此計劃以服務合約形式聘請承辦商向區內已登記的公私營住宅、學校、公營機構、社區回收中心和「綠在區區」等提供免費收集非工商業廢塑膠回收服務 [註5]。 為鼓勵居民進行源頭減廢,環保署推行「家居廢物源頭分類計劃」,協助物業管理公司、業主立案法團或業主委員會於屋苑或住宅大廈範圍內設置廢物分類回收設施。 三色回收桶 此計劃有效提高回收物料的收集數量,減少廢物的棄置量 [註3]。 由於此計劃為自願參加性質,加上須透過物業管理公司、業主立案法團或業主委員會方能參與計劃 [註4],所以並非所有屋苑都設有「三色回收桶」。
- 上文節錄自第175期《香港01》周報(2019年8月12日)《內地新政策治垃圾 港塑膠何去何從》專題報道中的《三色回收成效有限 源頭減廢是根本》。
- 環保署回應稱,正檢討回收桶的定位以決定未來路向,預期長遠位於市區路旁回收桶的使用需求會下降,回收桶角色會改變,甚至隨着「綠在區區」社區回收網絡的逐步發展及其他因素,可能會完全被取代。
- 意即參考其他城市,改以「可回收垃圾」及「不可回收垃圾」等二分法收集可回收物料。
- 1989年,舊金山市通過了“綜合廢棄物管理法令(AB939號)”,要求各行政區在2000年以前,實現50%廢棄物通過削減和再循環的方式進行處理。
而為了達至「易通報」,回收桶會貼上附有智能二維碼和熱線號碼的新標貼,讓市民通報回收桶滿溢、損毀等事宜。 環保署亦會加強監察回收物收集服務,包括回收物的收集、運輸及分揀工序,以及下游循環再造處理能力等,確保合適的可回收物得到妥善處理,轉廢為材。 環保署稱,將提升回收桶的服務效率,並於新回收物收集服務合約中,加入一系列新增要求,加強公眾對妥善處理回收物的信心。 2017年時政府當局曾表示會研究提供「混合式回收桶」的可行性。
三色回收桶: 三色回收桶
筆者認為,港鐵一口氣設置了160組「三色回收桶」,已算是十分難得,如要「每一個車站內有至少兩組『三色回收桶』」,其實就只是174個;即港鐵就只欠目標14個而已,這算是很大的落差嗎? 三色回收桶 據筆者觀察,很多港鐵站也不算太大,兩組「三色回收箱」,已算是很不錯了。 反過來說,「大站」通常是「中轉站」,雖是人來人往,但大家都忙着要「轉車」,就是停留等候,亦只集中在大堂裡。 這些「大站」的大堂面積,又不見得會比一般地鐵站大很多,其實一樣在「大堂」上放兩套,亦已足夠了。 新設計的回收桶和廢屑箱預計於2022年起逐步推出,以替代現有設施,進一步支持市民進行乾淨回收和前線人員的收集工作。
環保署回應稱,正檢討回收桶的定位以決定未來路向,預期長遠位於市區路旁回收桶的使用需求會下降,回收桶角色會改變,甚至隨着「綠在區區」社區回收網絡的逐步發展及其他因素,可能會完全被取代。 申訴專員公署介入調查,意味環境局及環保署除了須正視回收服務承辦商的問題之外,或許這亦是契機讓當局重新研究「三色桶」的回收策略是否長遠可行。 當局應審慎考慮是否有其他比起路邊「三色桶」更有效鼓勵回收的辦法,從細節開始改善本港回收率低迷的現況。 可是隨着三色桶的服務範圍擴大,香港的都市固體廢物回收率卻未見跟隨上揚,反而出現下跌跡象。 2014年回收率尚有37%,直至2018年的回收率已下跌至30%,距離當局期望於2022年達至的55%回收率的目標相距甚遠。 三色回收桶 申訴專員作出調查同時,環境局及環保署亦可循回收途徑及跟進管理兩方面瞭解回收桶增加但回收率下跌的成因,並作針對性措施解決。
三色回收桶: 活動合作
「廢物源頭分類計劃」的參與率與日俱增,可見源頭分類計劃自二○○五年推行以來,有助提高公眾對減廢及廢物循環再造的認知。 過去數年從工商業、家居(主要包括住宅、公共機構及公眾地方)等不同源頭產生的主要廢物種類的回收及棄置在堆填區的數量的統計詳見附件三。 三色回收桶2025 (三)食環署以外判方式,委聘一傢俬人公司提供可循環再造物料收集服務。
三色回收桶: 環保議題
數年前,有人曾統計過,原來在87個地鐵站內,只有160組「三色回收桶」,即每一個地鐵站分不到兩個,加上有傳媒拍攝到,站內仍有很多膠樽被棄置在「普通垃圾桶」 (一般沒有分類的) 內,認為港鐵「辦事不力」。 另一方面,環保署於7月至8月進行了公眾參與活動,透過巡迴展覽收集市民對未來新設計的回收桶和廢屑箱的意見。 相關部門正因應市民意見微調設計,並計劃於明年起在個別地點陸續進行實地測試,在參考測試結果後將敲定最終未來設計。
三色回收桶: 回收
2013年,舊金山已經成功將80%的生活垃圾轉化爲可回收垃圾或者肥料。 三色回收桶 2009年,舊金山通過了“垃圾強制分類法”,規定住民必須嚴格遵守廢棄物品分類,嚴禁私自翻撿垃圾箱內的可利用物,否則按盜竊罪論處,同時對於違規的各住戶型採取不同等級的罰款。 早在1921年,舊金山政府就要求垃圾回收必須由公司來管理,取締個人回收垃圾的行爲,從而產生了“落日清潔公司”和“清潔工協會”,也就是如今舊金山的綠源再生公司。 1989年,舊金山市通過了“綜合廢棄物管理法令(AB939號)”,要求各行政區在2000年以前,實現50%廢棄物通過削減和再循環的方式進行處理。 同時,以家庭爲獨立個體施行垃圾分類收集,並有機構定期上門收集可回收物品,銷售收益用來抵付垃圾處理費用的政策。
三色回收桶: 三色回收桶成效低或綠在區區取代
環保署曾於2003年資助港島區的屋苑參與乾濕廢物分類回收試驗計劃,居民可把乾濕廢物分開處理,再交予回收商。 環保署指出,當時收到的廢物量雖然有所增加,但處理物料的工序重複,而且成本高昂,收集過程中亦產生不少衛生問題。 環保署表示,現行回收桶收集紙張、金屬及塑膠的分類回收方法,既方便市民,亦合乎成本效益,而且切合本地需要。 環境局局長邱騰華今日(十二月十三日)主持「新三色,你要識」新設計分類回收桶啟用典禮,儀式在鑽石山龍蟠苑舉行。 邱騰華說:「新設計的三色分類回收桶有兩款,分別由金屬和塑膠製成,適應不同建築物和地點的需要。」 金屬製的回收桶由不銹鋼製成,體積較小,將被放於室內。 塑膠製回收桶由聚乙烯製成,容量較大,放置室外,既符合成本效益,亦可防止盜竊。
三色回收桶: 三色桶當垃圾桶 一半廢物不能回收 環保署檢討成效 回收桶垃圾桶分開擺減誤投
環保署沒有飲料包裝所耗用的紙料、塑膠及金屬物料數量的統計資料。 (八)環保署與本地回收業界一直有緊密的聯絡及溝通,並密切監察回收物料的市場動向,過去亦曾聘用顧問公司就本港廢物回收的狀況進行專項研究。 為協助本地回收業應對上述挑戰,由政務司司長領導的推動回收業可持續發展督導委員會正統籌相關部門積極跟進和落實多項政策和支援措施,藉以支持回收業以提升香港整體廢物回收率。 政府會持續檢視這些措施的成效,及時跟進和推行優化,確保它們合乎本地回收業界的需要,以及促進綠色循環經濟。 【明報專訊】香港路邊三色回收桶的回收率一直偏低,申訴專員公署早前宣佈主動調查三色桶的管理工作。 負責收集逾2000組三色回收桶物料的承辦商碧瑤綠色集團主席吳永康表示,市民放入三色桶的物料中,約一半是不能分類的「垃圾」,反映市民回收意識仍薄弱,「將三色桶當垃圾桶用」。
三色回收桶: 環保署接管全港公共空間三色回收桶 料2022年推新設計垃圾桶
可是,有傳媒於二○一三年揭發負責收集三色回收桶內廢物的承辦商將回收到的廢物丟棄到垃圾站和其他垃圾桶。 近日有廢塑料回收商表示,由於廢塑料出口價格下跌,他們已停止收購該廢料,因此估計有不少廢塑料被送往堆填區丟棄。 答覆:主席: 政府於一九九八年推出《減少廢物綱要計劃》,設置三色廢物分類回收桶是上述計劃其中一項減少廢物及增加回收量的措施。
三色回收桶: 【專題】市民懶分類清潔 三色回收桶成效不彰
此後,食物環境衞生署(食環署)、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等部門在全港各公眾地方提供廢物分類回收桶。 與此同時,環境運動委員會亦透過各項推廣計劃,向屋苑及學校派發三色廢物分類回收桶,以加強教育及推廣回收的效果。 三色回收桶 環保署再在二○○七年把「廢物源頭分類計劃」擴展至工商業樓宇(包括所有非住宅大廈,例如教育機構及非牟利組織,即大專院校、醫療機構及社區設施等)。 計劃實施至今已有超過2 000個屋苑(包括所有共185個公共屋邨)參加,覆蓋超過80%全港人口,參加計劃的工商業樓宇超過930幢。
朱利民指出,垃圾分類只是其中一步,仍需要回收商處理完成回收重用的後續部份。 另外,環境局與食環署正探討規劃新垃圾站,按個別項目的實際情況,考慮在站內提供更多空間及設施,以作初步回收及暫存回收物資。 食環署將於洪水橋洪元路及洪平路交界興建六層高大樓,以重置洪水橋洪堤路垃圾站,環保署與食環署擬在大樓內設立社區回收中心,並已諮詢元朗區議會,冀落實計劃。 若要追溯三色回收桶由來,可回溯至1998年政府推出《減少廢物綱要計劃》,當時食環署、康文署及漁護署等部門在全港各公眾地方、屋苑及學校設置廢物分類回收桶。
換言之,香港超過八成人口可使用其居住地方的回收桶,進行廢物源頭分類回收。 住戶只需把可回收的物料(如廢紙、金屬和塑膠)分類好,然後放置於屋邨或大廈內的回收桶或指定回收地點便可,非常方便。 「家居廢物源頭分類計劃」旨在鼓勵及協助物業管理公司於屋苑/住宅大廈範圍內提供廢物分類回收設施,方便居民參與廢物源頭分類,以提高回收物料的收集數量和減少廢物的棄置量。
三色回收桶: 環保署接管全港公共空間三色回收桶 料2022年推新設計垃圾桶
分類之後的垃圾由專門的垃圾回收公司按照固定日期收取,居民每月繳納一定數額的“垃圾清運費”。 以舊金山爲例,綠源再生(Recology)公司是這座城市的服務公司。 居民免費領取三個32加侖的垃圾桶,每月支付該公司35.18美金的服務費,該公司提供定期的垃圾清運服務。
為加強監察和規管承辦商的表現,食環署與承辦商於二○一四年八月開始的服務合約增訂了新招標條款,詳見附件五。 三色回收桶 食環署設有完整的合約管理機制,食環署監督人員須進行定期巡查和突擊檢查,以監察承辦商的工作表現。 如發現承辦商違約,食環署會採取相應懲罰措施,包括向承辦商發出口頭警告、書面警告和失責通知書。
三色回收桶: 活動合作
此外,環境保護運動委員會又免費派發廢物分類回收桶予各學校,以達致教育及回收效果。 延續上述推廣計劃,環境保護署(環保署)於二○○五年開始在全港推行「家居廢物源頭分類計劃」。 計劃的目的,是在樓宇每層及屋苑範圍內增設廢物分類設施,方便居民在源頭將廢物分類,以及增加可回收物料的種類。 參加「廢物源頭分類計劃」的屋苑,一般以廢物分類回收桶作為主要回收設施,回收物料包括廢紙、金屬、塑膠、舊衣服、舊電腦及電器等,進一步提高廢物回收率和減少棄置廢物。 環保署再在二○○七年把「廢物源頭分類計劃」擴展至工商業樓宇(包括所有非住宅大廈,例如教育機構及非牟利組織,即大專院校、醫療機構及社區設施等),鼓勵市民不論在家居或工作地點,均實行廢物源頭分類。
三色回收桶: 三色桶當垃圾桶 一半廢物不能回收 環保署檢討成效 回收桶垃圾桶分開擺減誤投
入樽機亦具備壓縮功能,可減少容器體積,從而提高裝置的處理和儲存量[註12]。 三色回收桶2025 為配合日後的「塑膠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計劃」,環保署於2021年第一季推出「逆向自動售貨機先導計劃」[註12],以測試逆向自動售貨機在香港的推行成效。 路邊的「三色回收桶」由環保署管理,環保署會派承辦商收集三色回收桶的廢紙、鋁罐、膠樽,並進行分揀程序,其後轉交本地回收商循環再造成「再造產品」或製成「再生原材料」,供應予本地市場或作出口轉售。 可是,因為路邊的「三色回收桶」只有非常簡單的標示,未能有效減低市民不當使用回收桶的機會,回收物也較易被污染。 為推動資源回收,環保署自1998年在各區設置「三色回收桶」,至2020年年初增設了約17,000套回收桶,覆蓋超過八成人口 [註2]。 另外,在全港700多條鄉郊村落的垃圾收集站都已設置了三色回收桶,收集村民送來的回收物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