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曾祖父在19世紀在廣東順德縣一個叫羊額的小鎮,創立了一製造賣絲綢的公司。 他的父親何君澄,更將業務拓展到上海,於1910年間,在當地開了一家名爲「何裕隆」的大寶號。 我們都知道攝影術是從英法兩國啓蒙的,二戰後在美國更加蓬勃的發展,西方一直是攝影藝術中心,很多攝影史講述的大多都是西方的攝影史,但是東方攝影也有他獨特的一面。

以及離世週年後出版的《念⾹港人的舊》(Portrait of Hong Kong, 2017),四本攝影集內所收錄的作品各有差異,未有重複。 《香港追憶》,何藩最為知名的攝影集,由美國出版社 Modernbook 所出版,至今已第七刷。 自 14 歲生日時獲父親所贈 Rolleiflex 雙鏡頭相機開始,便與攝影結下不解之緣,更在第一年便獲得首個獎項。 何藩自 40 年代就已經開始攝影,當然是以菲林作為起步,不過即使今時今日數碼相機極為方便,他仍然是鍾情於傳統的菲林。 他說菲林拍攝當中,除了構圖、按下快門之外,於黑房裡進行沖曬亦是必要的步驟,他在黑房裡沖曬、放大菲林時,那種「光繪」的感覺,給予他藝術創作上無限的滿足。

何藩攝影集: 攝影什麼的

然而他不想走以往走過的路,他一直都在試驗各種的可能性,認為攝影就是需要不斷嘗試,並以此作為自己的宗旨。 他又謙虛地說︰「即使未能到別人所未到,也要到自己所未到」。 看來即使攝影造藝再深,都不能一本通書讀到老;何藩亦指出,敢於接受批評,亦是進步的必要態度,讓別人點出自己考慮不到的地方。 談到何藩本人,在家人心中,他是個浪漫愛沉默的男人。

不是唯一的自然也就缺少了那種此生唯一的摯愛,當然很難攀上高峯,去追尋攝影的極致。 攝影巨匠們都有自己傳奇的經歷,是時代和命運賦予他們的使命,個人的天分和投入雖然在其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但並不是全部使然。 何藩攝影集2025 他們兩個最後爲大衆所熟知又是何其相似,薇薇安死後機緣巧合底片被人發現進而名傳互聯網,而何藩也是電影生涯的終結再重拾攝影,進而互聯網上讓更多的人知道他的作品。

何藩攝影集: 香港追憶

他的母親雷漪秀,在他的心目中是一位富有愛心且充滿藝術氣息的虔誠佛教徒。 說起東方我不由得想起兩個國家——日本和中國,日本由於明治維新運動趕上了西方工業革命浪潮,因爲和西方有更多的交流,導致他們有很多攝影名家,其中的攝影風格也是獨樹一幟的,在世界之林也是不容忽視的。 何藩攝影集2025 何藩對構圖及幾何圖形的鍾愛反映在眾多作品的標題上,有時這個傾向的影響大到把他的創作推至抽像攝影。 香港仔在香港南區的西角,那裏的海灣遼闊,四周島嶼環繞,形成了天然避風塘。 照片捕捉了黃昏日暮下停泊港口的船隻,彷佛依舊在雲霧繚繞中起伏漂泊,泛起熠熠生輝的波紋。 何藩說自己早期喜歡畫意派,中期走寫實派路線,全都下過一番苦功。

  • 通過參加比賽贏得近 300 個地區和國際大獎,亦是多國攝影學會榮譽會員,其中包含英國皇家攝影學會及英國皇家藝術學會。
  • 他的父親擁有一部柯達布朗尼相機,年輕好奇的何藩急不可待的拿起相機,蠢蠢欲動。
  • 何藩的父母碰巧在那段時間到澳門公幹,因這場戰爭而被迫滯留,將近四年無法返回上海愛子身邊。
  • 何藩曾在新亞書院(其後爲香港中文大學成員書院)修讀比較文學,但他並沒有興趣從事學術性職業。
  • 在50年代,香港沒有一所正式的攝影師學校去傳授攝影技巧。
  • 在何藩的作品裡,無論光、影、人物等都掌握得恰到好處,似乎是「決定性瞬間」的最好示範。

有別於第一部曲的強烈戲劇感,何藩以《人生舞臺》刻劃小人物為「生」與「活」而鼓起的力量,進一步勾勒出香港精神。 何藩攝影集 首部曲《香港追憶》集何藩畢生精華於一冊,自 2006 年問世後始終是最受歡迎的作品。 錯落有致的樓房,線條齊整的石牆與石階,與剛柔並濟的幾何結構⋯⋯如今所謂的「老香港」當時是新興的工業城,人們樂觀地體驗現代,何藩亦勤奮地選定時間前往各個受光線眷顧的地點,饒富創意地調度人物形象與光影角度的關係,將街巷百態凝結如一篇篇極短篇小說。 五六十年代,九龍城寨外小市民在挑柴煮飯,街市小商販賣豆腐,有父子在街邊小食攤喫飯,有西裝友在茶餐廳喫點心……每張照片,都將香港的過往生活活靈活現地呈現在你的眼前。 何藩攝影集 1956年,英國攝影學會推選他爲會士,而它於美國的姐妹機構也於1966年給予何藩同樣的榮譽。

何藩攝影集: 香港‧往日情懷

有見及此,父親建議他到處遊覽時,用攝影去捕捉香港大街小巷的風情。 何藩買了一臺雙鏡頭反射Rolleiflex f3.5相機,那是業務攝影愛好者最常用的款式。 之後許多年取得攝影榮譽的照片,都是從這部相機而來的。 無色彩影像固然過濾了現實中的繚亂景色,但何藩的相片更令人想起某些並非消失在色彩中的東西──在於身體、心態、美學,也在於空氣組成──某些當時根本不存在的東西襲向 21 世紀的眼睛,讓我們實在地意識到香港自彼時至今的得與失。 儘管當時的攝影沙龍對這類充滿寫實味道的街頭攝影並不感興趣,但卻絲毫沒有阻止他的熱枕,並將這種感情融入到作品之中,把香港的城市肌理、血脈和人物化成一幅幅畫。

他們提供一個實用知識、新技術及新美學思維兼備的交流平臺。 攝影界前輩多會通過這種平臺向初學者傳授心得,他們以這種精神一代傳一代,把攝影的心法技術流傳下去。 爲了提高自己的攝影知識和技術,何藩加入了多個業餘攝影師協會。 他成爲了攝影俱樂部的成員,在那裏認識了當時數一數二的攝影師簡光福。 他還加入了香港攝影學會和中國攝影學會,這兩個學會最終任命他爲名譽會員。

何藩攝影集: 人物評價

在50年代,攝影難以躋身爲藝術,要舉行影展,或在博物館展出更是少之又少。 所以 ,無論香港乃至海外,最盛行的展覽方式 就是透過攝影學會舉辦的沙龍影展。 除了攝影作品外,本書更邀得著名導演吳宇森先生賜序,懷念故人,分享情誼,彌足珍貴。

何藩攝影集: 作品

除了菲林與數碼之外,筆者亦問到何藩在彩色和黑白當中如何選擇,他認為黑白攝影可以在他與七繽紛的現實世界之間,加入「某種距離」,使作品帶點超現實、半抽象的感覺,甚至帶有象徵意義的深度,增加觀眾思考的空間。 何藩是最具影響力的華人攝影師之一,以紀實拍攝作品最為人熟悉,在全球獲得極多奬項。 原來何藩於上海出生,十多歲時已經接觸攝影,走到上海外灘拍攝。 後來到移居到香港,何藩繼續拍攝,並且創造了無數佳作。

何藩攝影集: 人生舞臺

舊時的手繪電影海報詮釋着當年香港電影事業的如日中天,《胭脂虎》的海報上印有謝賢的名字,還有粵語電影大反派石堅和演黃飛鴻成名的關德興。 ▲舊日中環街市是香港如今僅存不多的包浩斯建築,歡聲笑語也隨年代消逝。 在自動扶梯起點的中環街市前身叫“廣州市場”,經歷幾次重建,亦逐漸殘舊了,差點被拍賣和清拆。 幸好被改造成“城中綠洲”,在街市上層亦增設了畫廊。 在何藩的鏡頭下,叮叮車的三級車廂中,售票員正在工作;那頭一級車廂外,大家急忙地趕上車。

何藩攝影集: 何藩曾在美國發表的老香港 攝影界「一代宗師」代表作

1958年,在美國攝影學會的排行榜上,何藩位列榜首,在隨後的十年他都是排行前十的世界最佳攝影師;何藩同時也獲得其他國際攝影學會任命爲榮譽會員,包括:德國、法國、意大利、比利時、巴西、阿根廷和新加坡。 當時香港的業餘攝影圈發展的相當蓬勃,在境外也得到認同。 其實,何藩亦積極參與,且不停吸收當中養分,也爲攝影界帶來重要的影響。 他活躍於各種業餘組織圈子,譬如他爲攝影學會負責採購及翻閱所有由他採購回來的書籍。 何藩攝影集2025 另外,何藩亦主持很多以他的攝影作品爲主題的講座;在研討會上,他多次重申裁剪相片的重要性。

何藩攝影集: 個人工具

在國際攝影界鼎鼎大名、被譽為紀實攝影界「一代宗師」的何藩,去年病逝前的遺願是,以一批封塵半世紀的舊街頭攝影作品,輯錄成佢退休後出版的第四本個人攝影集,名為《念香港人的舊》,由佢親自執導、獻給所有香港人。 經歷兩年時間的籌備,昨終於正式面世,並於香港蘇富比藝術空間舉行新書發佈會。 佢擅於運用光影的強烈風格,曾為佢贏得近 300 個地區和國際性大獎。 何藩後來花了一年時間重新檢視這批底本,從中挑選出500張佢認為值得公諸於世,並為每張照片親自起題,料不到忽然因肺炎入院,去年6月19日離世當天,大家仍在討論封面的選擇。 何藩家人為完成其遺願,過去一年何藩的家人花了無數的週末,從500張照片中挑選出153張收錄在攝影集,並找出原有的底片,把照片和何藩生前寫下的名稱配對;書中與照片配對的文字,亦是家人從何藩於1959年出版的文集《街頭攝影叢談》選取。

何藩攝影集: 電影導演

《念香港人的舊》一書由著名導演吳宇森以及知名攝影師、攝影研究者與策展人馮漢紀賜序。 每一幅作品皆親自起題,全書交雜著何藩的短文,初出於 1959 年所著的《街頭攝影叢談》。 透過藍蓮畫廊創辦人 Sarah 何藩攝影集2025 Greene 的努力、何藩其家人的協助與 WE Press 香港人出版社共同將這一幀幀已不復見的風景集結、完成並面市。

何藩攝影集: 攝影界一代宗師何藩 最後品集獻給香港人

他的父親擁有一部柯達布朗尼相機,年輕好奇的何藩急不可待的拿起相機,蠢蠢欲動。 他用這部相機拍下一些流傳至今的作品,如從家裏以鳥瞰的角度,拍下窗外下雨的城市,名爲「上海的雨天」;還有著名的「上海外灘」,這作品還爲他在中學贏取了甲級獎項。 日本於12月7日偷襲珍珠港,美國隨即向日本宣戰,中國因而也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 但是,整個上海由1941年開始被日本侵佔 何藩攝影集2025 ,直至1945年日本宣佈投降。 1937年,日本侵華,上海的社會環境相當的動盪;然而,作爲一位富有商人的獨生子,萬千寵愛在一身的何藩,衣食從不欠缺。 由於業務所需,何藩的父親商旅頻繁,在回憶中的他是一位嚴格但善良的父親。

何藩攝影集: 香港追憶

看到何藩的攝影讓我想起了另外一個攝影師——薇薇安邁爾,他們兩人的經歷可以說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樣都是將攝影作爲自己的興趣來做,攝影並不是他們賴以生存的職業,且他們生活在一個年代,薇薇安是1926年出生,主要的創作生涯是五六十年代。 何藩是1931年出生,主要的創作年代是四五十年代。 以上這幾張照片就是他的作品,最初看到這個我就對這個攝影師產生了興趣,這種明暗的利用和中國寫意的感覺吸引了我。 何藩之後由攝影界轉入電影界,但仍保持對藝術和美學的熱誠。 攝影集中包括了大學學者陳智廷教授從學術角度探討何藩在攝影和電影的視覺連繫;亦有資深影評人,何藩生前摯友羅卡從個人角度憶述他轉型過程。 這幅作品描繪了香港銅鑼灣擴建堤道前田園詩般的遼闊景象。

何藩攝影集: 人物評價

他的作品在當時已獲得廣泛關注,通過參加畫廊比賽贏得近 300 個地區和國際性大獎。 他曾參演多部電影,之後轉作導演直至 75 歲退休。 1931年,何藩出生於中國大陸上海,他在14歲生日時,收到父親贈送的雙鏡反光相機,從此喜歡攝影[2]。 1949年,何藩與家人移居香港[3],曾就讀於聖保羅男女中學及新亞書院文學系(肄業;該校現已合併於香港中文大學內)[4],並開始以香港街頭為內容題材的攝影創作[2]。

何藩攝影集: 香港‧往日情懷

何藩曾在新亞書院(其後爲香港中文大學成員書院)修讀比較文學,但他並沒有興趣從事學術性職業。 之後,他曾經在父親的絲綢廠當經理,學習做生意,但奈何何藩並非經商的人才。 何藩的父母碰巧在那段時間到澳門公幹,因這場戰爭而被迫滯留,將近四年無法返回上海愛子身邊。 當時10歲的何藩獨自在上海十分孤單,由老僕人單伯照顧,他的叔叔和阿姨經常邀請他共進晚餐,但他依舊感到寂寞,經常寫信給他想念的母親。

何藩攝影集: 電影導演

不同的是薇薇安一輩子默默無名,做着保姆工作的同時進行攝影創作。 何藩他年紀輕輕就名動香港攝影界,甚至獲得美國攝影學會等知名組織的大獎。 但他們同樣都是用雙反拍攝,也都是一直用着標準鏡頭來創作。

何藩攝影集: 攝影什麼的

二人多年來形影不離,1958年,Rita醫科畢業後,他們結爲夫妻。 經過多年的分離,何藩和家人在1945年終於團聚了。 當時的上海的情況仍然十分的惡劣,於1947年他們決定舉家搬遷至廣州,但他們在那裏只待了兩年便再次搬到香港。 何藩攝影集 在英國殖民地安定下來後,何藩總算能繼續他的高中學業。

拍攝中,他常以極大的耐心等待「最佳時機」,等待人物形象與幾何結構和線條精心構建的背景不期而遇。 何藩攝影集2025 他喜歡用背光效果或結合煙霧與光線來營造戲劇感和氛圍。 海上或街頭生活、黃昏時被太陽拉出細⻑斜影的巷道和市場是他最愛的取景點。 何藩對香港⺠生的熱愛讓他的攝影作品充滿人文氣息。 相較於前三部作品,此書是最貼近紀實攝影的一系列,在他擅於運⽤光影的強烈風格中,透過幾何線條勾劃出庶民百態,其鏡頭穿梭於平淡生活之間,一探舊時風貌、昔日煙雨,更添上無限詩意。 何藩攝影集 早在半世紀前便聞名國際的攝影大師何藩 (Fan Ho),在其人生最後一段時光中,整理封塵已久且未曾面市的舊底片,耗費一年時間挑選出 500 幅作品並重新掃描剪裁,只可惜作品尚未整理完全,因病於 2016 年離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