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90年代開始,立法機關及民間不斷爭取增加高齡津貼的金額,1997年後的聲音便愈來愈大。 到2003年,當年的衞生福利及食物局曾研究設立「特惠高齡津貼」,即向不高於訂定資產及收入水平的長者提供當時705元的高額高齡津貼雙倍的金額。 其後,政府在2009年把高額高齡津貼與普通高齡津貼的金額劃一增加至每月1,000元。 直至2012年的特首選舉,其中兩位候選人的政綱中都提到「特惠生果金」的理念。
不過,整體而言,隨着強積金的成熟及上述的改善,需要透過年金與長者生活津貼配合的退休人士,在比例上便會逐步減少。 政府年金長者生活津貼2025 社會福利署沒有明確回答,不過署方再三提醒申請人需要如實填寫婚姻狀況,如申請人的婚姻狀況為「已婚」或「同居」,不論其配偶或同居人士有否領取長者生活津貼或其他津貼,都必須填報其配偶或同居人士的個人、入息及資產資料。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剛剛發表了2023至24年度的財政預算案,其中一項措施是為向現時正領取社會保障金額的合資格人士,額外發放相當於半個月的長者生活津貼(措施亦涵蓋至綜援補助、高齡津貼或傷殘津貼)。
政府年金長者生活津貼: 申請條件
根據樂施會2009年進行的調查[5],有近三成(27.5 %)受訪者表示即使自己或家人有經濟需要亦不會申領綜援,而當中最主要理由包括「不想依賴政府」(68.2%),和「不想自己或家人被看低」(27.2%)。 自該措施推出後,長者綜援個案的增長率由98/99年度的10.9%,下降到00/01年度的1.7 %[4]。 00/01年度香港的經濟環境仍然欠佳,因此相信長者綜援大幅下降的主因是新制度取消了大量原本合資格長者的領取綜援資格。 政府年金長者生活津貼 現時長者領取的綜援金金額偏低,以單人健全長者為例,每月可領取3,200元的標準金額(2015年),連同其他特別津貼,每月所得的平均綜援金額約為5,548元[1],約等如工資中位數的37%[2]。 如果沒有全職的照顧者可以看護,則可申請「長期照顧服務」,主要提供服務,例如居家服務、長照機構服務、日間照顧等,再以失能程度及經濟狀況,給予不同程度的補助金額。 長者生活津貼將會在2018年進入一個新的重要發展階段,政府會在6月1日起實施每月3,485元的高額長者生活津貼。
- 而由於處理準備事務的人手聘請需要盡快進行,因此開設職位的2千多萬撥款必須盡快處理,以避免進一步影響長者生活津貼的推行時間。
- 2012年香港特區行政長官選舉,候選人之一的唐英年在其政綱宣稱:如其當選,會將香港老人每月津貼增至港幣3000元;另一候選人梁振英則宣稱會推出「特惠生果金」,將俗稱「生果金」的高齡津貼增加一倍[8]。
- 2012年10月,政府公佈長者生活津貼計劃細節,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指出,長者生活津貼不同於高齡津貼。
政府為了安定老年人的生活,內政部設有老人福利法,編列老人的相關福利,其中的經濟安全,更是規劃了生活津貼、特別照顧津貼、年金保險制度(如國民年金)等措施。 而且長者生活津貼的受惠人是65歲或以上的香港居民,而生果金的受惠人就是70歲或以上的香港居民。 社會福利署沒有具體說明此情況,不過提醒申請人必須如實申報自己、其配偶或同居人士的入息及資產狀況;如果被發現蓄意隱瞞及漏報,就有機會觸犯法例,申請人需償還有關款項及接受刑責。 首階段「香港年金計劃」的反應未如理想,相信因為退休人士對有關計劃的概念並不掌握,未必知道購買多少年金可為自己帶來最大的得益及入息保障。
政府年金長者生活津貼: 長者生活津貼2023|4大申請資格
低津/職津的成立及持續改善,便是為較低收入的在職住戶15,特別是育有兒童的住戶,提供財政支援。 由於部分領取職津住戶的原收入已高於貧窮線,所以職津除了扶貧外,同時有助防貧,減低收入不均。 表二顯示於2019年2月1日的每月平均綜援金額,除了一人住戶外,其他住戶人數住戶的每月平均綜援金額略低於2019年的貧窮線8;換言之,單靠綜援只能幫助部分受助住戶脫貧。 這也是何以2019年年中領取綜援人數約為31.8萬,當中只有約一半人,即15.5萬人,可以脫貧的原因。
- 即使強積金制度能紓解部份長者的貧窮問題,但亦需待強積金制度經過三十年的成熟期後,才能發揮較顯著功效,因此預期未來十年長者領取綜援的比率將不會出現大幅減少。
- 1當時的強制公積金構思,英文是Compulsory Provident Fund。
- 以一位月入1.8萬元(即接近中位數)的人士計算,及以最新公佈的強積金年率化淨內部回報率減去通脹為2.8%6,供了強積金25年,都只會有現今價值的77.7萬元;供了40年,便會有現今價值的約158萬元。
- 再說,現時長生津的資產審查制度水平也不合理,制度要求長者先花費大部份的資產,政府才給予一些補貼,忽視了長者備有資產應付不時之需的需要。
- 由於香港長者入息保障制度的不足,綜援成為保障長者入息的重要機制。
- 這也是何以2019年年中領取綜援人數約為31.8萬,當中只有約一半人,即15.5萬人,可以脫貧的原因。
社會福利署公共福利金計劃下的長者生活津貼,旨在為本港65歲或以上有經濟需要,而入息及資產並沒有超過規定限額的香港居民每月提供特別津貼,以補助他們的生活開支。 政府年金長者生活津貼 由2023年2月1日起,長者生活津貼的每月金額為$4,060。 在今年10月施政報告中,亦已宣佈計劃將兩層合併,津貼金額定於高額長者生活津貼的水平,而資產上限則定於普通長者生活津貼的較寬鬆水平。
政府年金長者生活津貼: 津貼2023|公共福利基金計劃 – 津貼金額
社署今(6日)日稱,長者投放在年金計劃的一筆過「投保保費金額」不會被納入長者生活津貼(包括高額和普通長者生活津貼)的資產計算,但於計劃下發放的年金會被計算為長者生活津貼下的每月入息。 3上屆特區政府便進行有關退休保障檢討及諮詢,結果訂立了三項重要政策:設立高額長者生活津貼、取消強積金與遣散費/長期服務金的「對沖」及成立公共年金。 政府年金長者生活津貼2025 現屆政府就有關制度先後進行兩次主要的調整,讓更多低收入家庭受惠及所得津貼更多(見上圖)。 由於受惠家庭不一定是在貧窮線以下,政府於2018年4月將低津易名為職津。 特區政府於2012年底重新成立扶貧委員會1,其中一個重要的決定便是訂立官方貧窮線,協助分析本港貧窮情況的形態,制定扶貧政策及檢視其成效。 扶貧委員會於2013年9月公佈2012年的貧窮線,就貧窮人口作出分析。
但要注意某些狀況,例如領有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貼的民眾,主要適用B式。 如申請人經醫生證明身體狀況不適宜親自提出申請,其申請可由社會福利署(社署)署長委任一名受委人代其辦理。 1973年設立的高齡津貼是最早期的長者現金支援,當時為75歲或以上長者提供每月55元。
政府年金長者生活津貼: 公共年金助中低收入人士退休
前述根據樂施會的研究,一名長者約需4,613元才能滿足基本生活需要,因此長者生活津貼及生果金制度皆不足夠長者維持基本的生活需要。 年金(annuity)是在大學修讀統計學時進行一項有關人壽保險的研究時所涉獵的範疇之一。 香港年金公司於2018年推出年金計劃時,入門為5萬,上限為100萬元,目標羣組明顯是低收入的退休人士;後來將上限提升至300萬元,是照顧了中等收入至中高收入人士的退休需要。 5綜援受助人可得的援助金額是個人或該家庭在綜援計劃下「認可需要」與「可評估收入」的差額。 現時領取綜援的單身健全長者,如沒有申領特別津貼,每月的「認可需要」包括標準金額3,815元、社區生活補助金360元及與電話有關的津貼130元,他/她每月可得的援助金額會視乎其「可評估收入」(即每月領取的年金金額)而定。 現時領取綜援的單身健全長者,如沒有申領特別津貼,每月的「認可需要」包括標準金額3,815元、社區生活補助金360元及與電話有關的津貼130元,他/她每月可得的援助金額會視乎其「可評估收入」(即每月領取的年金金額)而定。
政府年金長者生活津貼: 社會福利署線上資格驗算
職津分三層:全額、四分三額及半額,收入上限分別為每月不高於從事經濟活動的家庭住戶每月入息中位數之50%、60%及70%。 政府年金長者生活津貼2025 一般來說,前者(從事經濟活動的家庭住戶每月入息中位數)會較後者(所有住戶每月入息中位數)為高。 換言之,除了領取四分三額或半額職津的住戶原來的收入相信都已經是超越貧窮線之外,部分領取全額職津的住戶的收入也會超越貧窮線,所以只有部分領取全額職津及收入低於貧窮線的住戶能夠在數據上視作獲得政府幫助而脫貧。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職津除了協助有需要人士脫貧外,兼有防貧的作用,有助減低收入不均的情況。 換言之,粗略計算,過半數的退休人士若沒有太多積蓄,其總資產(不計算自住物業)都不會超過長者生活津貼的資產上限。
政府年金長者生活津貼: 長者生活津貼2023|資產上限、4大申請資格、金額、審查懶人包
2012年10月,政府公佈長者生活津貼計劃細節,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指出,長者生活津貼不同於高齡津貼。 政府年金長者生活津貼 其設立為加強支援(1)香港65歲或以上,兼(2)自身有需要的長者的生活開支。 政府年金長者生活津貼2025 [29]香港特區政府強調,長者生活津貼計劃目的不為「敬老」,而是「扶貧」[30]。
政府年金長者生活津貼: 長者生活津貼的最新消息
綜援以同住家庭成員為單位來評估申請資格,補助金額會按情況而有不同。 長者生活津只計算個人或夫婦二人的收入和資產,每月發放的金額固定。 2013年2月底,社會福利署率先向29萬名正在領取高齡津貼及通過入息資產申報的長者發出自動過戶通知書。
政府年金長者生活津貼: 高齡津貼(即俗稱生果金)/ 長者生活津貼的申請手續及津貼發放的安排是怎樣?
換言之,粗略計算,過半數的退休人士若沒有太多積蓄,其總資產(不計算自住物業)都不會超過長者生活津貼的資產上限。 因此政府於1999年後對長者領取綜援的資格制訂了新的措施,與子女同住的長者不能再獨立領取綜援。 長者如要領取綜援,其子女(包括不同住的子女)一般需要向署方提供宣稱不供養父母的文件。 有部份家人即使無能力或不願意供養父母,然而基於面子或道德壓力卻不願意填寫有關文件。 政府年金長者生活津貼 另外,申請人亦可下載「公共福利金計劃申請表」,填妥後連同有關的證明文件副本寄回或親自交回社會保障辦事處。 有關廣東計劃/福建計劃的申請辦法,請參閱廣東計劃/福建計劃網頁。
政府年金長者生活津貼: 高齡津貼(即俗稱生果金)的申請資格是甚麼?可領取的津貼金額為多少?
14若以強積金管理局最近公佈的過往20年平均回報率5.1%計算,則月入7,200元,供40年強積金,退休時便會約有109萬。
政府年金長者生活津貼: 長者生活津貼及生果金|最新消息
2012年,在計及恆常現金的政策介入後,貧窮線下有300,300個非綜援住戶,當中近半數(48%;即143,500戶,共493,200人)屬於在職住戶,其餘主要為非從事經濟活動住戶2。 這個分析的引申意義便是:要扶貧便要協助這些低收入在職家庭及處理長者退休保障不足的問題3。 前行政長官便在2014年1月的施政報告中,建議推出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 以一位月入1.8萬元(即接近中位數)的人士計算,及以最新公佈的強積金年率化淨內部回報率減去通脹為2.8%6,供了強積金25年,都只會有現今價值的77.7萬元;供了40年,便會有現今價值的約158萬元。 不過,整體而言,隨著強積金的成熟及上述的改善,需要透過年金與長者生活津貼配合的退休人士,在比例上便會逐步減少。
政府年金長者生活津貼: 津貼2023|高齡津貼、傷殘津貼、綜緩:2月1日起金額調高3.7%|長者生活津貼增至4,060元|附申請方法
到2011年,當前一屆政府的中央政策組在探討如何改善退休保障時,我首次提出由政府成立公共退休信託基金,這便是後來簡化成為日後提倡的公共年金。 不過,當時的提議,除了在研討會上有討論,社會上基本沒有討論。 頤年卡全名「深圳智慧養老頤年卡」,是深圳市政府委託平安銀行發行的電子身份憑證卡,提供養老服務及福利,包括免費乘坐深圳地鐵、免費進入深圳市公園及市政府旅遊景區、享受長者飯堂補貼及優惠、享受居家養老服務補助等等。 《十二條措施》亦為港人在深圳前海居住提供生活津貼及住屋津貼,在深圳前海創業或就業的的合資格港人,可申領每月1000元的租房補貼,補貼期限累計不超過3年,另外亦可申請每月1500元的生活補貼,同樣累計期限不超過3年。 根據樂施會委託政策二十一於2010年進行的調查[6],估算全港約有33萬長者符合領取綜援的資格,當中只有57%有領取綜援,即有超過四成(14萬)長者合資格領取綜援而沒有領取。
政府年金長者生活津貼: 津貼2023|綜援計劃標準金額詳情 – 其他補助金金額詳情
[3]現時領取高齡津貼(包括廣東及福建計劃)的70歲或以上長者即使超出長者生活津貼的入息及資產上限,仍然可以繼續領取每月HK$1,515的高齡津貼。 於上星期網誌,我指出除了公共房屋作為減貧及紓緩貧富懸殊最有效的政策以外,列第二至第四位的便是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長者生活津貼及在職家庭津貼計劃。 政府年金長者生活津貼2025 香港的福利制度中,為有經濟需要的家庭提供援助的各項政策(主要包括醫療、教育、房屋及社會福利),會就不同政策目的及考慮因素,設立不同的收入或/及資產限額,所以香港政府基本上沒有一條扶貧線。 當香港按揭證券有限公司推出公共年金計劃時,政府便調整領取長生津資格,讓長生津與公共年金可以作出配合,加強長者的退休保障,詳細的討論可見於2018年5月6日的網誌。 簡單來說,若一名65歲退休男士,擁有100萬(包括強積金14在內),將85萬放入公共年金計劃,每月獲得約4,930元,加上高額長生津每月3,815元,每月便可以獲得8,745元。
政府年金長者生活津貼: 長者生活津貼(長生津)2023
由於大部分退休長者,沒有固定收入,在貧窮線只考慮收入的侷限下,不論有多少資產,也會較易被界定為貧窮。 《2019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指出,在2019年,恆常現金政策介入後,仍有39.1萬名長者被界定為貧窮11。 不過,我們留意到在過往的調查,如在2018年的調查中,居於沒有領取綜援住戶而被界定為貧窮的長者,有80.6%表示沒有經濟需要12。 這或反映貧窮線是由於只考慮收入,便會將那些可能是有資產但沒有穩定收入的長者界定為貧窮。 公共年金的設立,目標之一便是協助退休長者將部分資產轉變成穩定的收入。 政府年金長者生活津貼2025 高齡津貼(俗稱生果金)則為70歲或以上的香港居民每月提供現金津貼,不設經濟狀況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