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有標準門票的訪客可參觀M+除「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展覽(包括B2層及二樓西展廳)外的所有展廳。 而「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展覽門票可供訪客參觀M+所有展廳,成人門票為港幣$240,特惠門票則為港幣$150。 設於博物館地下大堂的《南瓜》(2022)和「香港:此地彼方」展覽,以及大樓B1層將免費開放予公眾參觀。 位於西九文化區、亞洲首間全球性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M+宣佈將於2022年11月12日(星期六)慶祝博物館開幕一週年之際,舉辦由首席贊助滙豐支持的首個特別展覽「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展期至2023年5月14日(星期日)。 與此同時,M+公佈將於2022年11月12日(星期六)生效的標準門票與「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展覽的售票安排。 展覽將展出 320 多件展品,突顯宋懷桂作為藝術先鋒、商界精英、時尚教母和文化大使的多重身分。
鄭在今年9月赴日本時見到組件實物,至佈展時纔看到作品全貌。 泰德現代美術館館長Frances Morris曾說草間有種管理瘋狂(managing madness),這也是草間予外界的印象。 鄭道鍊表示,這次草間對展覽主題和作品詮釋持開放和尊重態度,具體表明自己的好惡,只有對展示方式,如某些作品擺放的間距或組合提意見,笑言「她非逢事必管(micromanager)」。
草間彌生展覽: 生活 POWER-UP
M+就舉辦全球首個以宋女士為主題的博物館展覽「宋懷桂:藝術先鋒與時尚教母」,從多角度探索她獨具魅力的形象。 展覽按主題分為五個部分,從宋懷桂的藝術創作,到舉辦時裝騷和培訓第一代中國模特兒,展示其在1980年代培養中國創意文化和引介國際化的現代生活方式。 草間彌生展覽 展品包括罕見檔案資料、出自世界知名時裝設計師之手的時裝、電影戲服和影片、藝術作品以及大型壁掛藝術裝置。 「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按時序及主題出發,展出草間彌生創作生涯最早期到最近期的作品,審視她在日本、美國和歐洲等地所發展的藝術創作。 展覽共分六個主題,分別為:無限、積累、全面連結、生物宇宙、死亡、生命的力量,涵蓋多種媒介的作品,包括繪畫、裝置、雕塑、素描、拼貼、流動影像和檔案資料。 「無限鏡房」從來是草間彌生最搶鏡的作品,這次不同一般密閉的鏡房,草間先以鏡面鋪蓋不規則空間,綴以懸浮氣球,裏面再有一間方形小鏡房,恍若「鏡中有鏡」。
草間彌生原本修習傳統日本畫,1957年移居到美國,以前衛破格的風格和美學打響名堂,1966年更成為首位參與威尼斯雙年展的日本女藝術家。 至今草間彌生創作過無數的藝術品,產量豐富,由圓點南瓜 無限鏡房到繪畫、行為藝術、流動影像等等,多年來保持獨樹一幟的個人風格。 及至後期的創作,生命的力量和藝術的療癒力成為草間彌生重要的主題。 戰爭、工業發展和環境破壞令人迷失,她亦為充滿暴力的世界感到痛惜。 於是她宣稱「創作藝術是為了治癒全人類」,這在她色彩轉趨鮮艷的畫風中得到印證。 展覽按時序及主題出發,從 6 個主題審視草間彌生的藝術創作。
草間彌生展覽: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9月新展:「凝視三星堆」將展出120件逾千年文物,一探古蜀文明的高峯 新文章
草間彌生年幼時患上神經性視聽障礙,有幻覺與強迫症,其經典波點也是源自於她小時候盯着桌布時所產生的幻象,因而透過藝術撫慰心靈,創出多個藝術作品,為自救,也是為治癒全人類。 此遊戲地景除了有來自「加州情景園」這個公共空間的多張長椅,還包括三件雕塑,分別是不同構形的《Octetra》;來自非永久遊樂公園「兒童之國」的遊玩金字塔;還有來自派德蒙公園遊戲地景的遊玩小丘。 這些遊玩雕塑鼓勵大家結合身體與想像力,嘗試動手動腳、爬上爬下,發掘耳目一新的感官體會。 「香港:此地彼方」希望透過展品展現香港從戰後到現今所經歷的各種轉變,多角度呈現香港視覺文化,讓觀眾一同感受這個城市的脈動。 展覽首先探討了人類與技術之間的複雜關係,著眼於日本神道教的AI根源以及Ada Lovelace和Charles Babbage的早期實驗。 不僅為人類提供了人工智能世界可能發生的事情,還提供了更多信息。
- 在剛過去的7月1日,M+為慶祝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二十六週年免費開放所有展覽大受歡迎,單日訪客突破23,000人次,再創開館以來新高。
- 展覽展出草間彌生早期到近期的作品,涵蓋繪畫、裝置、雕塑、影像等多媒介;以及3組必看的新作品,共逾200件作品。
- 展覽按時序及主題出發,從 6 個主題審視草間彌生的藝術創作。
- 其中《夕照大海(面對逼近的死亡)》是草間彌生於1957年首次從日本飛往美國,從高空看見太平洋遼闊的景緻,令她深感着迷。
- 即使對藝術範疇不太熟悉,應該也曾經聽過亞洲藝術家「草間彌生」這個大名。
- 此部分重點介紹宋懷桂為Pierre Cardin在中國開展事業的歷程。
- 在裝設了四面LED屏幕並一直旋轉的箱子中,一名身穿太空衣的旅人在不斷變化的虛擬景觀中邁步前進。
《草間彌生:1945年至今》全書共400頁,內容詳盡、插圖豐富,由鄭道鍊及吉竹美香合編並為之撰文,M+視覺藝術副策展人譚雪凝及獨立研究員兼作家亞麗克絲・鍾斯亦於書中分享洞見。 全書收錄了策展人論文、專題文章、草間彌生的圖像年表、藝術界權威的圓桌討論記述,還選錄了草間彌生創作的詩歌、宣言、過往訪談,以及一些從未發表過的文字作品。 《草間彌生:1945年至今》的英文及中文版將於2022年9月15日起在M+網上商店供公眾預訂。 此外,M+將於展覽期間舉辦一系列公眾活動,邀請訪客參與策展人講座、放映會和各項專為一家大小而設的活動,讓訪客更深入瞭解草間彌生的藝術創作,詳情將於稍後公佈。
草間彌生展覽: 香港「藝術科技」的前景:相較於被高度關注的現當代藝術,數碼藝術仿如「不入流」的存在?
草間彌生更特別為這次 M+ 個展帶來 3 組全新作品,座落於 M+ 的不同角落,與場地及觀眾互動。 吉竹美香記得,草間工作室裏擺了許多南瓜模型,都是她未有機會製成雕塑的作品。 另一於M+展出的一組兩件新作《南瓜》(2022),有別於從前渾圓、芥末醬色的波點南瓜,她認為較具人類特徵,分別似高個子和矮胖子,「感覺它們會活過來,會變成大堂的亮點」。
卡丹Pierre Cardin 的服裝,以及一條模特兒身穿皮爾. 卡丹在展示的影片,而「時尚」二字或許就是大多人對於Madame Song的認知,亦是她人生故事的重頭戲。 M+鼓勵訪客把握最後機會,在2022年11月11日(星期五)或之前透過指定線上預約平臺預約免費參觀M+。 2022年11月12日(星期六)至2023年1月31日(星期二)期間入場的標準門票以及「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展覽門票,將於2022年10月13日(星期四)上午10時起在網上公開發售。 M+贊助人及會員可於2022年9月29日(星期四)至2022年10月12日(星期三)的優先預訂期內預訂「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展覽門票。 延期舉辦,這場身臨其境且充滿戲劇性的展覽探索了其157年的起源,改編和重塑,從手稿、 Salvador Dalí 到 Tim Walker 的演繹,將透過展覽瞭解各個年齡段都喜愛《愛麗絲夢遊仙境》的全球演變。
草間彌生展覽: 特別展覽須另外支付票價差額
她親自挑選並訓練的中國第一代模特兒,有些後來更成了國際知名超模。 此部分重點介紹宋懷桂為Pierre Cardin在中國開展事業的歷程。 自成為這位法國時裝設計大師在中國的首席代表後,她漸漸被尊稱為「宋女士」(Madame Song)。 幹練的宋懷桂憑藉對中國的認識和她的社交天賦,為Cardin在中國經營獨一無二的龐大商業帝國,並協助他將巴黎馬克西姆餐廳複製到北京。
草間彌生展覽: 香港 M+ 草間彌生展覽必看重點
展覽按時序及主題分類,展出草間彌生創作生涯最早期到最近期的作品,涵蓋她在日本、美國和歐洲等地的藝術創作。 展覽共分六個主題,分別為:無限、積累、全面連結、生物宇宙、死亡、生命的力量,涉獵多種媒介,包括繪畫、裝置、雕塑、素描、拼貼、流動影像和檔案資料。 M+委約創作的大型裝置《神經的死亡》(2022),位於連通博物館大樓地面和地下樓層的光庭,垂掛至B2層的潛空間,可以從大樓內的多個角度觀賞。
草間彌生展覽: 門票詳情:
《人類一號》猶如沒有間斷的對話,反映這位藝術家人生中關注的議題和興趣。 在牛津現代藝術博物館(Modern Art Oxford),Ruth Asawa 將展出其標誌性懸掛雕塑。 深信藝術可以改變生活,透過展覽,可以探索這位有遠見的藝術家如何倡導創造力在社會所帶來的重要作用。 另外,展覽還探討了她的非凡生活,特別是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拘留營中度過的時光。 利用木頭、石頭、鐵板等物料將簡單的美推進另一層次,融合了東方哲學觀點,這些物件提醒人觀看四周、融入當下情境,更懂得欣賞周遭之美,並檢視物與物、物與空間的關係。 而且以點和線做繪畫的唯一元素-「從點開始」和「從線開始」成為藝術家的標誌性作品系列,作品受到國際重量級美術館典藏。
草間彌生展覽: 藝術市場的裂痕到處都是?現時投資藝術品是買入容易賣出難?
1973 年草間自美國回到日本,面對事業挫敗同時痛失至親,以作品探究死亡,喚起人在死後精神重生的希望。 草間彌生的作品色彩鮮艷、風格活潑鮮明,但原來在波點及黃色南瓜背後有不少沉重的故事。 她早年離開出生地日本,以年輕藝術家的身分遠赴美國發展事業,奈何挫折重重並於 草間彌生展覽2025 70 年代回到日本。 儘管作品不獲賞識,又受精神疾患困擾,但仍堅韌不撓,成為同代藝術家中的翹楚。 面對荊棘滿途的人生與事業,她依然創作出生衍不息的作品,以藝術慰藉並鼓舞在動蕩中成長的一代。
草間彌生展覽: 香港‧寶‧藏.Alex Lai「她能在黑夜,給我太陽──獻給潘迪華」展覽:回溯潘迪華的另類藝術旅程
《圓點執念──渴望天堂的愛》(2022)位於B2層的潛空間,是極具規模的沉浸式環境,當中包括草間彌生的經典鏡面空間。 而在地下大堂,公眾可以欣賞到兩件名為《南瓜》(2022)的大型雕塑。 「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是著名藝術家草間彌生在日本以外的亞洲地區舉行的最大回顧展,展出逾200件來自亞洲、歐洲及美國的博物館主要藏品及私人藏品、M+藏品及草間彌生的個人收藏。 展覽由M+副總監及總策展人鄭道鍊及獨立策展人吉竹美香共同策劃,以全新眼光詮釋草間彌生逾七十年的創作生涯,並邀請觀眾一同發掘藝術啟發變化的力量。 是次回顧展呈現了草間彌生作品中蘊含的核心美學元素,凸顯貫穿當中的關於生與死的哲思,以及她對相互連結的追求,並探討草間彌生如何成為全球文化偶像,創作出今天引人入勝且極具影響力的作品。 本次展覽共展出203幅作品,分為無限、積累、全面連結、生物宇宙、死亡和生命的力量6個主題。
草間彌生展覽: 香港‧寶‧藏
作品連通M+大樓地面、地下樓層的光庭,垂吊至B2層的潛空間,令參觀者可從多角度觀賞作品。 網狀的作品以生物突觸的聯繫作參考,緊扣草間彌生的核心主題——「無限」,同時亦表達了「死亡」是重生的必經階段。 空間內滿是大小不一的黑白波點圖案和反射鏡, 甚至天花板也懸掛着波點氣球。
草間彌生展覽: 展覽必去打卡位!
提起草間彌生(Yayoi Kusama),最iconic的題材相信就是南瓜。 南瓜有如草間彌生的化身,皆因這個生命體對她而言是獨特的,體現了她的信念——「萬物有靈,必需擁抱及讚美當中的差異」。 草間彌生喜歡南瓜大方樸實而不做作,各有不同形態,彷彿有着不一樣的靈魂。 是次展覽不但展示了草間彌生在1998年至2000年創作的舊有南瓜作品,更在M+地下大堂放置了2個特意為是次展覽而製的全新巨型南瓜。 兩個黃底黑點的南瓜一高一矮,並不平衡,就如兩個不同的人在談天。
另外,草間彌生美術館亦展出了草間彌生自 2009 年起創作的《My Eternal Soul》系列,該作品系列於 2017 年初在東京 National Art Center 展出。 宋懷桂在世時,被人尊稱為「宋女士」/Madame Song,她的一生可用多姿多彩去形容;從藝術家、設計師到模特、演員,甚至商人,她涉足的行業與範疇甚廣,擁有多重身份,如果用現在的話語來形容,她就是一個Slash。 雖然這個名字於現在而言,談不上熟悉,但在在二十年前的中國,無論是電影圈、藝壇,還是時尚圈,均廣為人知。 M+為配合展覽,與出版商Thames & Hudson合作出版圖錄《草間彌生:1945年至今》,由鄭道鍊及吉竹美香合編並撰文,M+視覺藝術副策展人譚雪凝及獨立研究員兼作家亞麗克絲・鍾斯亦於書中分享洞見。 書藉共400頁,收錄策展人論文、專題文章、草間彌生的圖像年表、藝術界權威的圓桌討論記述,及選錄草間彌生創作的詩歌、宣言、過往訪談,以及一些從未發表過的文字作品。
草間彌生展覽: M+博物館|設施 — 藝術展覽+戲院+餐廳+天台花園
「如果不是為了藝術,我應該很早就自殺了。」藝術拯救了她的生命,而她充滿生命力的作品也把觀眾帶進一個無窮無盡的奇異境地。 為了慶祝M+成立1週年,本次特展還將策劃一系列工作坊、講座、家庭日等活動向公眾介紹草間彌生的藝術理念。 村上隆(Takashi 草間彌生展覽2025 草間彌生展覽 Murakami)發現了從江戶時代到日本泡沫經濟時期、蓬勃發展的宅男文化的日本獨特感性。
吉竹美香三度策劃草間個展,曾經有一個以鏡房為主題,她解說草間鏡房有不同類型,有的掛滿LED燈如繁星密佈,有的用圓點貼紙令傢俱消融。 今次新作《圓點執念──渴望天堂的愛》(2022)整個空間高9米,可歸類為她自1990年代創作的「圓點執念」系列,為系列中最大規模。 吉竹美香認為此裝置象徵人體,打開我們對外界和自身內在的感知,錯落的氣球則像微觀與宏觀的宇宙。 圓點是日月,是生命泉源,是置身點點星辰中的地球,「而兩顆圓點,草間說過像兩個人試圖連接一樣,這種相互連結很重要」。 這件場域特定作品,需按M+潛空間有如地堡的結構設計,鄭道鍊說草間自知高齡,在疫情前已減少出國,靠工作室團隊作左右手。
展覽展出了100多種作品,包括繪畫、拼貼畫、素描、雕塑和版畫等。 自2008年以來再次在蘇格蘭進行展覽,Tracey Emin的全新作品將在2021年蘇格蘭畫廊 Jupiter Artland 展出。 其中,Tracey Emin 將帶來大型青銅雕塑“I Lay Here for you”,是一個裸露的女性形象,由手工大小的泥塑雕像放大,在藝術家的手中完成,作品充滿了溫暖和脆弱的信息。 該人物躺在畫廊的林地中,與Tracey Emin展示的新繪畫,素描和霓虹作品對話。 除了內容豐富的展覽,M+ 將於展覽期間舉辦一系列公眾活動,包括講座、工作坊和即場參加的活動,讓不同年齡的訪客都能沉浸在草間彌生的藝術實踐和創作之中。 她部分的早期創作探討了她年少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目睹的破壞。
草間彌生展覽: 展覽活動
她原本修習傳統日本畫,1957年移居美國,很快就以破格而別樹一幟的藝術語言,在美國和歐洲前衛藝術界打響名堂,在藝壇贏得一席之地。 草間於1973年返回日本,之後一直創作不輟,推陳出新,與自己身處的時代呼應共鳴。 作品展示第一位誕生於元宇宙──建立在互聯網上的立體虛擬世界──的人類。 在裝設了四面LED屏幕並一直旋轉的箱子中,一名身穿太空衣的旅人在不斷變化的虛擬景觀中邁步前進。 無盡的旅途隱喻人類進步,也揭示我們的數碼和實體生活的分野已愈來愈模糊。
草間彌生展覽: 草間彌生展覽於M+博物館舉行!日本以外亞洲地區最大回顧展
2017 年 10 草間彌生展覽 月於新宿正式開幕的草間彌生美術館,自此成為遊東京人士的必到處。 特別一提前往草間彌生美術館前朝聖前,現場不設售票服務,於網上提早預約購買門票,以及務必熟讀以下要點。 M+博物館是亞洲首間全球性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總面積達65,000平方米,內設17.000米的展覽空間,當中包括各大展廳、3個戲院、多媒體中心、餐廳及可以飽覽維港景色的天台花園。 M+大樓更特意在幕牆裝有LED屏幕,展出藝術家的流動影像作品,讓在西九海濱長廊及身處維港對岸的市民也能欣賞到出色藝術作品。
草間彌生展覽: 「神經」裝置 注入色彩
《草間彌生:1945 年至今》全書共 400 頁,內容詳盡、插圖豐富,由鄭道鍊及吉竹美香合編 並為之撰文,M+視覺藝術副策展人譚雪凝及獨立研究員兼作家亞麗克絲・鍾斯亦於書中分享 洞見。 全書收錄了策展人論文、專題文章、草間彌生的圖像年表、藝術界權威的圓桌討論記述, 還選錄了草間彌生創作的詩歌、宣言、過往訪談,以及一些從未發表過的文字作品。 《草間彌生:1945 年至今》與特展的週邊設計都在 M+網上商店供公眾預訂。 草間彌生展覽 草間彌生出生於1929年的日本,只有比張愛玲小9歲,從小就喜愛畫畫,但當時母親十分反對她想要成為藝術家的想法,甚至曾經撕毀她的畫作,還教誨小小彌生說:要做藝術家不如做個收藏家(笑)。 後來草間彌生寫信給當時自己很景仰的藝術家喬治亞歐基芙,跟她說想去美國,還獲得了歐基芙的鼓勵,於是真的前往美國發展。 當飛機飛越過太平洋上方時草間彌生所見到的海洋景象,便成為後來草間彌生創下拍賣天價的「無限的網」靈感來源。
草間彌生展覽: 日本鄉村藝術節,20年內吸引數百名藝術家
一條條樹根從銀色盒子中探出,一個個小盒子擺列成一個巨型裝置。 井然有序的結構中長出錯亂而糾纏的植物枝幹,大量重複的組件,造成鋪天蓋地的感覺,顯然可見「積累」主題。 這件作品更標誌了其創作方向的改變,在她探索無限的過程中,生物隨意生長的形態成了其作品的重要元素。 在「草間彌生風格紋身」工作坊,藝術家陳俊軒將帶領參加者從草間彌生的作品中擷取靈感,度身設計仿紋身,展現當下與個人經歷和想法相關的情感狀態。 草間彌生在漫長的創作歷程中創作過多幅自畫像,這些作品沒有如傳統自畫像般描繪藝術家的外貌,而是以多變的風格勾勒其心理及情緒狀態。
鄭道鍊稱,此作可說是展覽主角(centerpiece)之一,因當時草間從美國回到日本不久,正歷人生低谷,陷入抑鬱泥沼,在翌年自願搬進精神病院。 「作品非常個人、如實地呈現她當時的精神狀態。」新版本是M+委約作品,策展人最初提議了數個與草間近年創作意念相關的方案,雙方磋商後決定更新舊作,草間更為此寫了《致我死去的神經》一詩。 草間彌生展覽 作品規模比原作大上數倍,多條鮮艷明亮的「神經」一掃舊作的陰沉,代表宇宙的愛流貫全身,讓她重拾力量。 至於M+大樓B1層及展出大型雕塑《南瓜》(2022)和「香港:此地彼方」展覽的地下大堂將繼續免費開放予公眾參觀。 而著名的波點系列作品中,波點象徵着太陽、地球、月亮及世間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