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大規模項目生地變熟地的時間會由最少六年減至四年;大規模項目生地變熟地需時則由13年大幅減至七年,當中的環評程序會縮短到18至24個月。 青富苑商場以外,包括兩座住宅樓宇及其他配套設施,如停車場、幼稚園等。 新落成公屋 根據去年運房局提交文件,當時預計於2019/20年至2023/24年的五年期內,房委會預料合共提供7.17萬個公屋或綠置居單位,及2.37萬個其他資助出售單位,兩者合共約9.53萬個單位。 房委會早前公佈,截至2022年6月底,在過去12個月獲安置入住公屋的一般公屋申請者,平均公屋輪候時間為6.0年,當中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平均公屋輪候時間為4.1年。 據房委會提供的列表顯示,2022至2024年的公屋落成地區分佈主要在深水埗區、葵青區及屯門區,其中在市區方面共約7,600夥;在擴展市區方面則有約17,100夥;在新界區方面就有約13,700夥。 從以上的公屋落成數據顯示,大埔第9區的公屋落成數量多達6,800夥,是各地區項目之冠,其次則為東湧第100區的5,200個單位。

  • 據區議會文件顯示,政府擬於柴灣祥民道發展公屋項目,《香港財經時報》報道該計劃資料,以及未來5個年度的公屋落成地區和單位數量。
  • 逾6.7萬夥公屋單位,當中於2021/22年只有8000夥落成。
  • 這類公屋租金較同區傳統公屋低,入住者可保留輪候傳統公屋的位置,之後遷入傳統公屋。
  • 至於 年度及之後落成的公營房屋項目,大部分處於初期規劃及設計階段,並受多項因素影響。
  • 委員會明年會制訂加強組件供應鏈的措施,包括為業界在北部都會區提供生產和儲存用地,促進與大灣區的協作,加快房屋供應。

房委會稱,於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間,房委會已就九個新公營房屋項目諮詢區議會。 政府當局指,政府會與房委會和香港房屋協會緊密合作,全力提量、提速、提效、提質,推高首五年公營房屋供應量,縮短公屋輪候時間。 申請人只可從「擴展市區」、「新界」、「離島」選擇其中一個,作為未來編配公屋的地區。 房委會指一般申請者的輪候時間,與過往數季相若;至於長者一人申請者平均輪候時間亦維持不變,仍是3.9年。 至於上季開始公佈的「公屋綜合輪候時間」指數,由於簡約公屋仍未落成,尚未有單位可供編配,故繼續與公屋輪候時間看齊為5.5年。

新落成公屋: 香港公共屋邨

據2021年7月29日上蓋工程公開開標中,裙樓部分為社會設施,地面層設巴士總站,地庫三層為公共停車場,提供輕型汽車位500及電單車泊位338個[11]。 對比去年9月底的字,當時共有234,600宗申請,而最新的申請宗數下降4,700宗,減幅主要在非長者一人申請,較上季的99,100宗減少2,900宗,而一般公屋申請則較上季的135,500宗減少1,800宗。 2015年7月起,香港部份公共屋邨及居屋被揭發食水含重金屬量嚴重超標的事件。 其中啟晴邨、牛頭角下邨第一期、水泉澳邨、榮昌邨樣本含鉛量,超出世衛標準。

2018年5月15日,基礎及地庫建造工程進行公開開標,共收到20份標書全部被接納。 工程造價介乎澳門幣三億七千五百萬至澳門幣六億三千九百多萬,工期由858工作天至1080工作天[9]。 因社交平臺Instagram熱潮,令不少外國遊客都會專程到屋邨拍照。 日本藝術家藤原力曾經於橫濱、城崎、馬尼拉、安山與杜塞道夫等城市展開城市探險計畫(ENGEKI QUEST),而今次來到香港,到彩虹邨創作一本冒險遊戲書,參與者可以自行「探險」,尋找當中的細節[28]。 不少熱愛攝影的人仕都喜歡拍攝公共屋邨的外貌特色,及後慢慢演變成以公共屋邨作背景,拍攝人像硬照或影片。 當中較為人知曉的有石硤尾南山邨、彩虹邨、觀塘樂華南邨、觀塘坪石邨等等。

新落成公屋: 政府曾預告未來10年建屋「頭輕尾重」

但值得注意是,按去年底公佈的《長遠房屋策略》目標,未來五年尚欠5.55萬夥公營房屋單位才達標,即意味要達至《長策》提出的未來10年建30.1萬夥公營房屋單位目標,5年之後要「追落後」。 新落成公屋2025 2016年7月25日,澳門特區政府已計劃在位於慕拉士大馬路的舊發電廠地段,興建公共房屋及社會設施,預計提供1,000個單位,在大樓建成後考慮將位於黑沙環中街的政府綜合服務大樓遷至該處辦公。 新落成公屋2025 在澳門城市規劃委員會全體會議上,政府介紹該用地的規劃條件圖草案。

  • 政府今年內會就人工島填海範圍、土地用途、交通基建網絡及財務安排作出建議,目標是明年開展環評程序,填海工程2025年上馬。
  • 2016年8月30日,舊澳門發電廠用地移平方面,有關探土服務項目由澳門土木工程實驗室提供。
  • 當局指,今年初起,有個別公營發展項目的工程進度受疫情影響,導致勞工短缺及建築材料從內地運送到港等問題阻延了項目進度,現時勞工供應及來港運輸安排已大致上恢復正常。
  • 2017年12月7日,澳門立法會第一常設委員會首度與政府官員細則性討論“社屋法”,當中慕拉士大馬路的舊電廠地段將興建1,500個社會房屋單位,但當時未知戶型單位數量。

該地塊面積接近12,000平方米,建議用作興建公共房屋、社會設施、政府綜合服務中心等用途,而樓宇最大許可高度為海拔120米,計劃興建約1,000個公屋單位。 新落成公屋2025 部分委員提出將原有舊發電廠設施如何做好處置,政府回應指當局日後會與相關部門協商,為配套設施制定退場計劃並逐步進行處理。 至於舊發電廠的煙囪拆卸期間可能將影響周邊環境,政府指工程部門現已委託專業機構,進行發電廠拆卸前的環境影響評估[3][4]。 【公屋輪候|房屋供應】香港房屋供應問題持續,輪候時間及人數高居不下。 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及,政府料於未來10年落成約36萬夥公營房屋,而根據房屋局最新預測,未來5年(2023/24至2027/28年度)的公營房屋總建屋量可達12.77萬夥。

新落成公屋: 屯門

公屋輪候時間高企,特首林鄭月娥上週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表示已全數覓得興建31.6萬個公營房屋單位的330公頃土地,可以滿足未來十年長策。 根據房委會於今年9月預測,於2020/21年度至2024/25年度的五年間,共有逾9.5萬夥單位落成,約七成為公屋或綠置居。 當中於2021/22年度有最多公屋單位落成,有逾2.1萬夥,大部分來自屯門區第54區地盤及皇后山。 新落成公屋 至於資助出售房屋,未來五年料有逾2.8萬夥落成,當中於2024/25年度有最多單位落成。

菁田邨除商場以外,還包括五座住宅樓宇及其他配套設施,如停車場、幼稚園等,提供5 183個公屋租住單位,可容納約13 000人口居住。 新落成公屋2025 和田邨除商場以外,還包括四座住宅樓宇及其他配套設施,如停車場、幼稚園等,提供4 232個公屋租住單位,可容納約11 000人口居住。 「簡約公屋」連同加快興建傳統公屋,未來五年公營房屋建屋量會由上一個五年期約105,000個增至158,000個,增幅約一半。 逾6.7萬夥公屋單位,當中於2021/22年只有8000夥落成。 而約2.17萬夥於2021/22年度落成,大部分來自屯門區第54區地盤及皇后山,分別有9400夥及8900夥,該年度的單位落成量為五年來最多。

新落成公屋: 預計2031年落成

文件指出,當局將會進行詳細的環境技術評估,包括微氣候硏究和環境評估硏究,以確保有關計劃符合環境及噪音等各方面的要求。 他強調,當局會從土地供應着手,提量、提速、提效、提質,建立穩定、能持續增加供應的長遠計劃,並掌握供應主導權。 此外,菁田商場鄰近為欣寶路公共交通交匯處,提供多條巴士路線服務,而屋邨內亦設有時租車位供居民和顧客使用。 新落成公屋 場內提供大小不同的商舖,適合經營多種不同行業,例如快餐店、餐廳、超級市場、便利店、診所及其他零售和服務行業。

新落成公屋: 五年內興建三萬個「簡約公屋」單位

房屋署現時未有為公屋的聾人或弱聽住戶加裝火警閃燈,有住戶主動申請亦被拒絕[30],工黨及一羣聾人於2017年12月到平等機會委員會投訴房屋署違反《殘疾歧視條例》[31]。 工黨主席郭永健指出,聾人不應因為先天障礙而被剝奪基本生存權利,他批評房屋署作風官僚,不應以資源為由拒絕聾人或弱聽住戶申請火警閃燈[32]。 聾人機構「龍耳」創辦人邵日贊估計,至少一千戶的公屋有聾人,過往曾經多次向房屋署反映要求加裝火警閃燈裝置,但當局推說沒有這政策,他認為房屋署現在才研究,進度太慢[33][34]。 新落成公屋2025 而舊十字型大廈本來是為出租公共房屋而設計[19][20][21][22][23][24][25][26],不過因居屋計劃反應熱烈才決定將絕大部份樓宇轉作居屋發售,祇有類似居屋版本的新田圍邨裕圍樓樓宇是維持出租之用。 項目的最終落成日會受各種因素影響,例如地盤限制、惡劣天氣、承建商進度、勞工及物資供應情況、外圍因素以及新建築要求等。

新落成公屋: 未來「五年期」預測落成房屋地點及數量

政府又會落實公屋提前上樓計劃,以分階段建屋方式加快落成部分公屋單位,預計未來五年可提供約12,000個單位,讓市民提早約3至18個月上樓。 此外,政府會推出公屋綜合輪候時間指數,以反映申請者綜合輪候傳統公屋和「簡約公屋」的時間。 假設新增申請者和回收公屋單位數量維持現水平不變,目標是在四年內把公屋綜合輪候時間由六年降至約四年半。

新落成公屋: 政府興建「簡約公屋」輪候公屋時間封頂

房委會在1987年起實施「公屋住戶資助政策」(俗稱「富戶政策」),向不再需要資助的住戶減少房屋資助,以鼓勵富戶遷出公屋單位,確保公屋資源合理分配。 租住公屋的住戶(包括中轉房屋住戶)住滿十年或以上,便需要每兩年向房委會申報家庭入息。 而家庭入息超過指定的入息限額的住戶,便須按情況繳交倍半或雙倍淨額租金/暫準證費另加差餉。 招國偉預計,稍後大埔富蝶邨公屋項目落成,涉及約7000個單位,另外預計下年度東湧有兩個大型公屋項目落成,涉及約1萬個單位,相信可為新界區及擴展市區輪候人士帶來喜訊,可望令公屋輪候時間緩慢下降。

新落成公屋: 未來四年7.7萬夥公營房屋落成 東湧佔逾萬 25/26年度最多市區盤

2017年12月7日,澳門立法會第一常設委員會首度與政府官員細則性討論“社屋法”,當中慕拉士大馬路的舊電廠地段將興建1,500個社會房屋單位,但當時未知戶型單位數量。 會上亦透露社屋項目將興建一座行人天橋接駁至東北大馬路,日後社屋項目落成後,居民可透過羣樓平臺,行經螺絲山公園附近道路,步行至海富花園。 換言之,居民亦可由海富花園步行至社屋平臺,再經行人天橋抵達黑沙環[7]。 房屋局表示,根據2023年6月預測,房委會及房協將於 至 年度五年期的公營房屋總建屋量預計合共約為128,800個單位,當中包括約82,800個公屋或綠置居單位,以及約45,900 個其他資助出售單位。 公營房屋供應方面,施政報告建議房屋委員會採用「設計及建造」模式和組裝合成技術加快建屋。

新落成公屋: 未來5年逾9.5萬夥公營房屋落成 七成屬公屋 較長策目標少近四成

香港動植物公園是本港歷史最悠久的公園,1860年動工興建,1864年局部開放,1871年全面落成並開放予公眾參觀。 自1876年起,公園陸續飼養雀鳥及哺乳類動物,後於1975年正式易名為「香港動植物公園」。 園址於1841至1842年為督憲府所在地,而總督兼任駐港三軍總司令,人稱「兵頭」,故公園又俗稱「兵頭花園」。 公園佔地5.6公頃,坐落花園道、羅便臣道、己連拿利和上亞釐畢道之間,雅賓利道貫穿其中,使公園分為東、西部分,兩者由一條行人隧道連接。 新落成公屋 公園東面部分稱為「舊公園」,設有兒童遊樂場、鳥舍、溫室及噴水池平臺花園;西面部分稱為「新公園」,主要是哺乳類和爬行類動物的居所。 除了欣賞動植物外,遊人也可於園中的古蹟徑漫步,參觀七個別具歷史意義的景點,即前主要入口石柱及臺階、紀念牌坊(華人紀念碑)、英皇佐治六世銅像、涼亭(前演奏臺)、花園道閘門門柱、通往噴水池平臺臺階及噴水池,細味公園的故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