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之後,遷居崇謙堂村的愈來愈多,教會決定在單層聖堂之加建一層,1951年竣工。 龍躍頭新屋村 下作接待室和主日學課室,1957年起用作幼稚園,由著名歷史學者羅香林出任校監。 1903年,寶安縣的巴色會(今崇真會)退休牧師凌啟蓮在「松冚塘」買地建屋,並從鄉間僱用客籍工人到來耕田,閒時向他們傳揚福音。

圍內佈局基本依舊,正中主巷盡頭為神壇,供奉文武二帝,與正門相對。 龍躍頭新屋村 龍躍頭鄧族由錦田鄧族分支而來,據說在十四世紀時已在此建村,圍村門樓的石額刻有「覲龍乾隆甲子歲」字樣,所以圍牆可能於該年(乾隆甲子年即1744年)才興建。 龍躍頭新屋村2025 龍躍頭位於新界粉嶺聯和墟東北面,俗稱龍骨頭,亦稱龍嶺。

龍躍頭新屋村: 祠堂村 (龍躍頭)

石廬與崇謙堂雖屬龍躍頭文物徑的一部分,但不對外開放,想入內參觀的遊人只能望門興嘆。 古蹟辦曾與他磋商交換條件,希望將石廬列為法定古蹟,用作龍躍頭文物徑遊客中心,讓業主在旁興建丁屋。 但最後未獲地政總署批准,此後石廬一直棄置,逐漸破落。 崇謙堂村另一位顯赫人物是徐仁壽,他是華仁書院的創辦人,1932年將辦學權轉給耶穌會。

  • 祠堂呈三進式,是香港最大和最古老的祠堂之一,建堂石材據說來自東莞,說明鄧族財才富足。
  • 他於1923年遷居崇謙堂村,與彭樂三換得土地,次年興建兩層高的大宅「石廬」。
  • 老圍部分圍牆於1991年由北區政務處撥款進行緊急維修。
  • 江西人鄧符協於北宋年間遷居岑田(今錦田),後人有一房於元代後期遷往龍躍頭,其後子孫繁衍,逐漸建立五圍六村。
  • 龍躍頭位於新界粉嶺聯和墟東北面,俗稱龍骨頭,亦稱龍嶺。
  • 1949年之後,遷居崇謙堂村的人愈來愈多,教會決定在單層聖堂之上加建一層,1951年竣工。

他於1923年遷居崇謙堂村,與彭樂三換得土地,次年興建兩層高的大宅「石廬」。 此建築採用西式風格,有突出門廊和陽臺,與周圍的傳統村屋形成強烈對比。 提起粉嶺龍躍頭,大多數人只想到鄧氏的古老圍村,較少人留意由基督教客家人建立的崇謙堂村。 1999年古諮會在龍躍頭開闢一條文物徑,串連12處地點。

龍躍頭新屋村: 香港巴士大典

1997年年初展開全面修復工程,工程由古物古蹟辦事處及建築署古蹟復修組監督,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資助四百萬元工程費用,並於翌年完成。 老圍位於香港新界粉嶺龍躍頭,是龍躍頭鄧族聚居的圍村。 老圍門樓及圍牆於1997年1月31日被列為法定古蹟。 新圍又名覲龍圍位於香港新界粉嶺龍躍頭,是龍躍頭鄧族聚居的圍村,為龍躍頭「五圍六村」之一。 圍村門樓於1988年先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圍牆及更樓則於1993年被列為法定古蹟。 龍躍頭文物徑的構思源自古物諮詢委員會,經古物古蹟辦事處籌備多年而成,並得到當地居民、北區區議會、建築署、北區民政事務處,以及香港賽馬會、衞奕信勳爵文物信託、香港旅遊發展局等機構的鼎力支持。

  • 圍村門樓於1988年先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圍牆及更樓則於1993年被列為法定古蹟。
  • 未來將會陸續推出餘下未完成之流動版CSS及網頁翻新之更新。
  • 龍躍頭(Lung Yeuk Tau)巴士站,位於新界北區粉嶺沙頭角公路-龍躍頭段近龍躍頭新屋村,乃一對設於南、北行綫的中途站。
  • 龍躍頭文物徑是宋朝皇族後人鄧氏聚居之處,沿著文物徑,你可以在多個歷史古蹟中訪尋皇族的蹤跡,認識豐沛的本地生活文化。

新界鄧氏是中原士大夫之後,在西晉永嘉年間因五胡亂華而南遷,次第經江西吉水、廣東南雄、東莞等地移居到寶安。 祠堂村又名慈棠村,是龍躍頭著名的五圍六村之一,是龍躍頭第一條村落不用圍牆保護。 祠堂村村內大部分物業原本都由鄧氏家族所擁有,直至清末民初,有部分來自深圳沙灣及沙頭角印洲塘的外姓人逐漸遷入。 龍躍頭新屋村 彭樂三與凌啟蓮兩父子在村中合建一座兩層高大宅,1910年落成。

龍躍頭新屋村: 永寧圍

龍躍頭的五圍是指老圍、麻笏圍、永寧圍、東閣圍(或稱嶺角圍)和新圍(或稱覲龍圍),六村則是麻笏村、永寧村(或稱大廳)、祠堂村、新屋村、小坑村和覲龍村,五圍六村給沙頭角公路從中分隔。 龍躍頭(英語:Lung Yeuk Tau),位於香港新界粉嶺聯和墟以北,龍山山腳,麻笏河以東。 俗名龍骨頭、龍屈頭或龍嶺,該地有山名龍躍嶺,相傳有龍跳躍其間而得名。 老圍建於一小丘之上,四周築有圍牆,圍內的房屋排列整齊有序,其獨特的防禦措施是於四面圍牆的正中部分建有高臺,用於監察防盜,圍門窄小,內有水井,遇盜賊來襲時,可閉門堅拒而仍有足夠食水供應。

龍躍頭文物徑是宋朝皇族後人鄧氏聚居之處,沿著文物徑,你可以在多個歷史古蹟中訪尋皇族的蹤跡,認識豐沛的本地生活文化。 松嶺鄧公祠是鄧氏的宗祠,建於明嘉靖四年(1525年),紀念龍躍頭開基祖鄧松嶺。 祠堂呈三進式,是香港最大和最古老的祠堂之一,建堂石材據說來自東莞,說明鄧族財才富足。 龍躍頭新屋村2025 後進的祀廳供奉錦田一世祖鄧元亮與夫人、二世祖鄧惟及(稅院郡馬)和皇姑趙氏,還有六世祖鄧松嶺與夫人等木主。

龍躍頭新屋村: 祠堂村

原先的圍門是北向,但由於風水理由,圍門被改建為東向,但地基高出地面,門前有石條梯級方便出入,門口的對聯為「門高迎紫氣 圍老得淳風」。 老圍雖曾經歷多次修建,但其圍牆結構和圍村佈局仍保存完整。 龍躍頭鄧族於14世紀由錦田移居龍躍頭,先後建立了「五圍六村」,老圍興建日期已不可考,但應是五圍中最早建立的圍村。

龍躍頭新屋村: 歷史

龍躍頭(Lung Yeuk Tau)巴士站,位於新界北區粉嶺沙頭角公路-龍躍頭段近龍躍頭新屋村,乃一對設於南、北行綫的中途站。 香港巴士大典現正進行實驗性測試,部分頁面顯示效果有所不同,敬請留意。 未來將會陸續推出餘下未完成之流動版CSS及網頁翻新之更新。

龍躍頭新屋村: 祠堂村

圍內保留了兩口井,現已不用,見證了昔日村民賴以為生的水源。 大部分舊式房屋已拆卸重建,還好圍牆結構和圍村佈局仍頗完整。 龍躍頭(Lung Yeuk Tau)小巴總站,位於新界北區粉嶺聯和墟東北方,為新界專綫小巴54K線的循環點。

龍躍頭新屋村: 永寧圍

當你走完整條文物徑,便會發現此區中西宗教並存,中外建築輝映,擁有多元文化特色。 龍躍頭位於粉嶺聯和墟東北方,由新界原居民鄧氏族人所建立,而鄧氏族人亦於龍躍頭一帶建立了合共十一條村落,被稱為「五圍六村」。 龍躍頭位於粉嶺聯和墟東北方,由新界原居民鄧氏族人所建立,而鄧氏族人亦於龍躍頭一帶建立了合共十一條村落,被稱為五圍六村。

龍躍頭新屋村: 香港巴士大典

北行站在龍躍頭垃圾站外,近新屋村54Q號及陳家園;南行站在香港郵政編號606的郵箱旁,近新屋村62號及龍躍頭鄉公所。

龍躍頭新屋村: 祠堂村 (龍躍頭)

圍村門樓於1988年修復完工,於門樓公告為古蹟後,圍村司理同意將圍牆及四角更樓列為古蹟。 當時圍牆及更樓部分已倒塌,修繕工程由政府資助,於1994至95年全面重修。 後來教友增加,教會於1927年興建教堂,借「松冚塘」之轉音,將教堂命名為「崇謙堂」,所在鄉村叫「崇謙堂村」。

龍躍頭新屋村: 歷史

另兩處是崇謙堂(三級歷史建築)和石廬(一級歷史建築),位於崇謙堂村。 龍躍頭文物徑是政府於新界設立的第二條文物徑,1999年12月4日正式開放,長約2.6公里,串連了多所文物建築,市民只需花半天時間,便可領略粉嶺龍躍頭一帶傳統的面貌及居民的生活。 1999年12月4日龍躍頭文物徑正式開放,為香港第二條文物徑。 部份文物包括粉嶺天后宮、松嶺鄧公祠、老圍門樓及圍牆等。 龍躍頭新屋村 寶安鄧氏始祖鄧符協於宋徽宗崇寧四年(1105年)進士及第,獲授陽春縣令,官至南雄倅。

老圍與松嶺鄧公祠之間有座天后宮,據說比松嶺鄧公祠更早建立。 龍躍頭新屋村2025 這是香港少數不靠近海或河的天后廟,可見拜祭天后不單是從事水上作業的人,農民也建廟供奉。 較大的銅鐘鑄於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乃鄧氏為子上契天后的酬神之物;小者鑄於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為鄧門林氏答謝神靈保佑兒子往省城應試一路平安而敬贈。 鄧元亮號銑,正六品承德郎,曾任江西贛縣縣令,相傳在南宋靖康建炎間提兵勤王,在亂軍中救出南逃的「幼宗姬」,後將她許配給兒子鄧自明(號惟汲),原來此女是宋高宗之女、宋孝宗之姊。 宋光宗即位後,終尋獲其下落,以「皇姑」相稱,追封鄧自明為「稅院郡馬」,並賜地於東莞。 皇姑生有四子:鄧林、鄧杞、鄧槐、鄧梓,長子鄧林獲授「迪功郎」,其餘三人為「舍人」。

龍躍頭新屋村: 祠堂村 (龍躍頭)

卸任後舉家落籍寶安岑田退隱田園,建立「力瀛齋書院」,教化一方。 再傳四代分為五大房:鄧元英、鄧元禧、鄧元禎、鄧元亮及鄧元和,在東莞興建宗祠「都慶堂」,設置祠產。 隨年月推進,各房子孫開枝散葉,分散到東莞、茂名,甚至廣西一帶。 鄧元禎及鄧元亮兩房人丁興旺,子孫大部分留駐寶安(後曾名為新安縣),鄧元禎一系聚居在元朗屏山一帶。

龍躍頭新屋村: 永寧圍

凌啟蓮的教名為「乾甫」,彭樂三的教名為「德福」,大屋名為「乾德樓」。 它呈五開間設計,前有庭院,外有厚牆圍繞,凌、彭兩家各佔一半居住。 乾德樓已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但沒有納入龍躍頭文物徑,又不靠近大路,故不為遊人所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