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們可以是「原始」,指本身被製造成該積,例如其他塑膠製品的顆粒原材料;或是「次生」,指因暴露於風、浪紫外線下而分解或變形的塑膠碎片。 微小的碎片來自較大或整個塑膠物品,包括硬塑膠(例如瓶,容器等)或軟塑膠(例如包裝紙,袋子等),也可以來自發泡膠(例如外賣盒或釣魚浮標)。 它們也可以通過輪胎的磨損和合成材料製成衣物的洗滌而產生。

海洋環流是由全球風場和潮汐所推動的大型洋流系統,而地球上有五個主要的海洋環流:北太平洋與南太平洋環流,北大西洋與南大西洋環流,以及印度洋環流。 目前每個主要環流都有垃圾帶,而在其他較小的環流也經常發現新的垃圾帶。 幽靈漁具是指被遺棄、拋棄或遺失在海裡的漁具,裡面有許多是塑膠製品,包括網、線、陷阱和浮標等各種材料。

微塑膠: 微塑膠會帶來甚麼問題?

在2016年召開的第二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微塑膠的污染被列入環境與生態科學研究領域的第二大科學問題[4]。 2017年,二十國集團漢堡峯會通過「二十國集團海洋垃圾行動計劃」,將微塑膠問題上升到了全球治理層面[5]。 而上述食鹽樣本中的微塑膠,可能就是來自受污染的原料或產品的塑膠包裝。 如果是來自受污染的原料,這可能與原料污染的程度、不同種類塑膠的使用率、回收棄置率、化學結構在不同環境包括熱力、紫外線及氧化等的穩定性有關。 2019年,首度有科學家針對英國倫敦空氣中的塑膠汙染情形進行調查,並且和法國巴黎、德國漢堡和中國東莞的調查結果比對後發現,每個城市的空氣中都明顯存在微塑膠,但倫敦最嚴重,空氣中的微塑膠含量分別是東莞的20倍、巴黎的7倍、漢堡的3倍。

  • 當然,有一些成衣製造商正在尋求解決微塑膠纖維的方法,比如在洗衣機裝置濾網等,但這並未碰觸到問題的核心。
  • 其次,我們在購買新衣服前要三思,想清楚自己是否真的需要,不要盲目追求潮流。
  • 史東甫說,目前業界檢測海水中微塑膠含量主要用傳統拖網方法,其研究對象主要為大於50微米的微塑膠。
  • 在最大的環流裡,這些垃圾帶可涵蓋百萬平方公里的面積,而裡面最多的物質就是塑膠。
  • 在淨灘行動中檢拾過無數個「甩皮甩骨」的破膠樽,禁不住浮想聯翩:許許多多「失落的一角」究竟跑到哪裡去了?
  • 根據 IUCN 最新的調查報告,微塑膠造成的污染遠超過我們想像。

把處理好的溶劑放入流式細胞儀中,它就可以識別出1至50微米的微塑膠,並自動計算其含量,每個樣本只需10分鐘左右就能得出結果,提高了效率,而且能避免誤差。 史東甫說,目前業界檢測海水中微塑膠含量主要用傳統拖網方法,其研究對象主要為大於50微米的微塑膠。 例如透過浮游生物網的網格捕捉海水中的微塑膠,如此僅能取樣大於或等於100微米的微塑膠,太小的就會漏網而出。 此外,研究人員需靠人眼在顯微鏡下逐行逐行地統計處理過後的微塑膠數量,要花費數小時以上,較為麻煩。 微塑膠2025 TOPick曾於2020年委託香港都會大學(舊名「香港公開大學」)檢測和認證學系研究團隊,為市面常見10款、涉8個品牌共30瓶樽裝水,測試各樣本中大於100微米(μm)的微塑膠含量。 結果發現,市面逾9成品牌樽裝水樣本,不論是礦泉水或蒸餾水均含大於100微米(μm)的微塑膠,其中一瓶最多可含46顆微塑膠。

微塑膠: 自然環境中有微塑膠?又來自何處?

鍾志平博士 是傑出的工業家和領袖,致力回饋社會,廣受尊敬。 他於1985年與工作夥伴合力創辦了創科實業,業務蒸蒸日上,後來更發展成為跨國企業,在電動工具市場上佔據領先地位。 鍾博士亦是鵬程慈善基金的創辦人和主席,該基金以培育兒童和年輕人為主要目標。 雖然科學家正研究怎樣從水裡阻截和移除微塑膠,可惜至今仍未找到有效而可持續的方法;這確是一項艱鉅的挑戰。

  • 在海洋中,微塑膠主要分佈在海水錶層,這些微塑膠最終沉積到海底,即使在全球最深的海域馬裏亞納海溝也有大量微塑膠沉積,甚至明顯高於其他海底沉積物的含量[7][8]。
  • 此外,在超過8萬5千種化學物質中,有數千種屬於內分泌幹擾劑。
  • 對於內分泌幹擾素的普及,米爾普麗稱之為人類生存的首要威脅。
  • 有中大醫生指出,若長期吸收微塑膠,會增加患上血管硬化、癌症的風險。
  • 世界各國最新研究紛紛顯示,微塑膠可透過食物、空氣和水在人體中累積。
  • 雖然此方法已通過概念驗證測試,但要應用到實際環境中仍充滿挑戰。
  • ,現今許多塑膠所聲稱的可分解只代表可以變成更小的塑膠碎片。

當我們以可持續消費為原則,減少使用塑膠用品、轉用可降解塑膠,甚至探討實行措施如擴大塑膠徵費、增加回收率等,去降低塑膠污染對環境和生物所帶來的傷害,自然也對我們有益。 WHO這份報告只是微塑膠研究的開端,由於微塑膠不只出現於水中,也存在空氣和大量食物中,WHO希望未來幾年內能再提交一份完整報告,以告訴全球人類,當人類「全面暴露」在微塑膠污染中,對健康有什麼影響。 世界衛生組織日前發現,市面上多牌飲用水都含有「微塑膠」,世衛專家表示,已知人體能排出塑膠微粒,民眾暫時不用太過驚慌。 但專家也強調,目前科學界對微塑膠污染影響的認知極為有限,呼籲更多人投入研究。

微塑膠: 無處不在的「微塑膠」

研究人員不確定造成空氣中微塑膠濃度差別的因素,但推測可能與各自不同的實驗方法有關。 微塑膠(Microplastic,又稱塑膠微粒,指直徑或長度少於5毫米的塊狀、細絲或球體的塑膠碎片)對海洋生物造成的危害,近年來已受到重視。 然而,美國亞利桑拿州立大學團隊日前在美國化學學會會議上首度證實,微塑膠可以被人體器官吸收並累積,這項最新研究發現隨即造成熱議。 史東甫的研究團隊於是構思採用流式細胞儀來檢測較小的微塑膠。 史東甫說,流式細胞分析儀原本是一種光學信號的儀器,能利用激光來檢測流體中的細胞和顆粒。 團隊先將一罐5公升海水樣本中大於50微米的微塑膠過濾出來,再將剩下的、含有小於50微米微塑膠的海水樣本濃縮到10毫升;並以尼羅紅染色劑標記微塑膠。

既然環境中塑膠無所不在,你知道你喫進了多少塑膠嗎? 根據全球第一份相關報告指出,每個人每週大約喫進5公克、等同一張信用卡的塑膠量,一年下來就喫進了超過250克的塑膠。 受到洋流的影響,澎湖成了西太平洋海漂垃圾的攔截點。 這裡的海漂垃圾量驚人,海洋公民基金會顧問巫佳容來到澎湖研究海廢議題已有4年,她向《報導者》表示,在澎湖海灘上看到的垃圾是有厚度的,「有些地方踩下去甚至會到大腿!」而淨灘活動雖經常舉辦,但過了一個冬季,東北季風一吹,卻又會恢復原狀充滿海漂垃圾。 有鑑於塑膠汙染的嚴重性,歐盟即將於明年(2021)7月3日啟動全面性的塑膠禁令,多項一次性塑膠產品將被禁售與禁用;加拿大明年也有相關禁令。

微塑膠: 每年150萬噸

回收物是在回收中心靠機器或人工來分類,不需要由家庭或個人來進行分類。 這種方法有利有弊,贊成者認為可以提高參加回收的人數,不過反對者認為會增加汙染,造成某些回收物最後只能掩埋了事,此外這種方法處理起來更花錢。 添加物是指在塑膠產品的製造過程中加入的化學物質,使產品擁有更強固、更安全,或增減彈性等各種性質的需求。 常見的添加物包括防水劑、阻燃劑、硬化劑、軟化劑、色素和紫外線穩定劑。

微塑膠: 臺灣塑膠袋用量是歐盟3.3倍,限塑成效待檢驗

在淨灘行動中檢拾過無數個「甩皮甩骨」的破膠樽,禁不住浮想聯翩:許許多多「失落的一角」究竟跑到哪裡去了? 微塑膠2025 微塑膠 微塑膠2025 微塑膠2025 試想像:掉出來的膠塊被風吹雨打大浪衝擊不斷破碎,從大塊到小塊,從大粒到小粒,再從小粒再到微粒,然後沒入浮游生物的口中。

微塑膠: 臺灣海洋管理癥結:政治凌駕專業

早在這份報告之前,總部位於美國華府的非營利媒體Orb Media於2018年即已委託紐約州立大學進行研究報告,調查共9個國家、11個國際知名品牌的250件瓶裝水樣本,發現竟然有高達95%的樣本含有微塑膠。 若以體積來分,平均每公升瓶裝水含10.4個尺寸大於100微米(micrometer, μm)的塑膠微粒;計入尺寸更小的微塑膠,總量則更驚人,平均每公升瓶裝水含有314.6個塑膠微粒。 微塑膠2025 學者推論這些微塑膠的來源,可能大部分來自瓶身與瓶蓋,以及自動裝瓶的生產過程。 至於空氣污染的顆粒則已知會進入人體,每年已導致數百萬人過早死亡。 美國明尼蘇達州大學與紐約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曾從一般市民買入食鹽的地方抽查,以當地中2.3克食用鹽為例,每年約汲取660個單元的塑微膠粒[11]。 華東師範大學的研究人員在2015年從中國超市購入15個品牌的食鹽,發現每公斤海鹽含微塑膠550至681個,不同品牌微塑膠含量未見大分別;而每公斤湖鹽則含微塑膠43至364個;每公斤巖鹽含微塑膠7至200個。

微塑膠: 臺灣便利店「良性競爭」 7-11、全家走塑鬥出招

微塑膠是指長度小於5公釐的塑膠顆粒,可分為初級和次級二種。 初級微塑膠包括融化後用來製造塑膠產品的樹脂小粒,又稱為塑料微粒(nurdles),以及添加在化妝品、肥皂和牙膏裡當作研磨劑的塑膠柔珠(microbeads)。 微纖維則是將數條單獨的塑膠絲線編織在一起形成的纖維,如聚酯纖維、尼龍纖維、壓克力纖維等等。 正常的磨損與拉扯以及清洗會將微塑膠釋放到空氣和水中。

微塑膠: 空氣也有微塑膠!不只大城市,北極也吸得到

再以飲料杯為例,同樣突顯出年增量遠大於減少量的實際狀況。 9年前,環保署以減少一次性飲料杯用量為目的,推出自備環保杯獎勵辦法,當時估算連鎖飲料店、便利商店和速食店的外帶飲料一年賣出15億杯,並評估獎勵辦法應可減量約1成、即年減1.5億個飲料杯。 幾乎所有研究微塑膠的學者專家都認為,只有從源頭減量纔是最根本的解決之道。

微塑膠: 綠色和平重用杯借還計劃:借CUP重用 即給獎賞|Give Me Five Give You Prize

維也納醫科大學 (Medical University of Vienna) 也曾研究過來自 8 個不同國家的成人糞便,發現樣本中都含有微塑膠,其中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 (PET) 和聚丙烯 (PP) 含量最高,廣泛用於蔬果包裝、寶特瓶等食品包裝。 根據調查,全球93%的樽裝水和83%的自來水都含有微塑膠。 而且在我們呼吸的空氣和所喫的食物中均有微塑膠的存在! 這並不代表微塑膠不存在,亦不代表它們帶來的後果不嚴重。 事實上,微塑膠很可能構成了大部份的海洋污染(以塑膠塊的數量計算),所以魚類和其他海洋生物很大機會吞食了這些細小的塑膠塊,最終微塑膠就會出現在人類的食物鏈中。 臺灣許多中小企業在面對國際市場遽變時,選擇痛定思痛、眼光放遠並看清楚自身光景,擬好對策後決心改變,幾年後便華麗轉身,蛻變為永續經營的幸福企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