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州疲敝:益州,東漢州名,管轄範圍約為今四川、貴州、雲南等地,為蜀漢主要領土,此處借代為蜀漢。 《文選》本作「罷弊」,同罷敝,均指疲勞睏乏義。 案:劉備於章武二年( 年)被東吳陸遜所敗,此後人疲物乏,蜀漢國力貧弱。 希望陛下能夠把討伐曹魏,興復漢室的任務託付給我,如果沒有成功,就懲治我的罪過,(從而)用來告慰先帝的在天之靈。 如果沒有振興聖德的建議,就責罰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怠慢,來揭示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自行謀劃,徵求、詢問治國的好道理,採納正確的言論,以追念先帝臨終留下的教誨。 將軍向寵,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軍事,從前任用時,先帝稱讚說他有才幹,因此大家評議舉薦他做中部督。
侍中、尚書、長(zhǎng)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出師表語譯2025 宮中府中,俱爲一體,陟(zhì )罰臧(zāng)否(pǐ),不宜異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爲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然後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
出師表語譯: 【DSE 中文範文】《出師表》諸葛亮 全文語譯、主旨、段落大意、問答工作紙
後主劉禪儘管昏庸無志,諸葛亮還要竭忠盡智地輔佐他,儘管劉備有「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遺詔,他也不存半點僭越之心,因為後主是先主的遺孤。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這是讀葛亮出師北伐的精神力量,也是他後半生全部活動的精神力量。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 應當激勵並率領三軍將士,北伐平定中原。
- 今天(我)將要告別陛下遠行了,面對這份奏表禁不住熱淚縱橫,也不知說了些什麼。
- 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 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也。
-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臣,他們都賢良信實,心志忠貞思慮純正,因此先帝 [劉備] 選拔他們出來,留以陛下(任用)。
- 希望陛下委任臣負責討伐逆賊、復興漢室的任務,如果不能完成任務,就懲 治臣的罪過,以祭告先帝在天之靈。
- 將軍向寵,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軍事,從前任用時,先帝稱讚說他有才幹,因此大家評議舉薦他做中部督。
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出師表語譯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依、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得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出師表語譯: 出師表語譯 第五段
五:追述先帝託孤以來的心情及做法,闡述自己興復漢室的策略和忠心。 六:再次強調每個人的分工與職責,表明自己出師的決心和信心。 侍中郭攸之、費禕、侍郎董允等人,他們都賢良信實,心志思慮忠貞純正, 因此先帝(劉備)選拔他們出來,留以陛下任用。 微臣認為官中的事,無論大事 小事,全部都應諮詢他們,然後纔去施行,(這樣)必定能夠補救缺點和漏洞, 提升效益。 (至於)將軍向寵,品性善良,行事公正,通曉軍事,從前先帝任用他時,就曾稱許他「能幹」,因此朝臣公議推舉他為中部督。 微臣認為軍中的事, 不論大事小事,全部都應諮詢他,(這樣)必定能夠使軍隊團結和睦,人才優劣, 各得其所。
- 今天下三分,益 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 優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妄自菲薄:毫無根據地、過分地看輕自己。
- 「廣開言路」意在「親賢臣」,「嚴明賞罰」意在「遠小人」。
- 2爾來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放在整數和零數之間。
- 我認為宮廷中的事情,不論大小,全部都要和他們商議,然後纔去施行,那就必定能夠補救缺失,彌補漏洞, 以及獲得更大的效益。
各方面的職責分明,要求明確,此情懇切,表達了誠摯的希望,顯示了作者對自己和對朝廷諸臣的嚴格要求。 出師表語譯 最後十二個字,再一次流露出出師前複雜的心情和對劉氏父子的深情。 第三層(第3-5段):推薦文臣、武將中的賢良,提出親賢臣遠小人的建議(親賢遠佞),這是三條建議的核心。
出師表語譯: 全文要點
臣本是一介平民,在南陽隱居耕種,只求在亂世中苟全性命,不求在諸侯間 揚名顯達。 先帝(劉備)不嫌臣出生卑微、見識鄙陋,反而屈辱自己,紆尊降貴, 出師表語譯2025 三次到草舍來看望臣,詢問臣對當前天下大事的看法;臣因而感動振奮,於是答 應為先帝奔走效勞。 後來(先帝)遭受戰敗,(臣)在敗軍之時接受任務,在危 出師表語譯2025 難之時肩負使命,至今已經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臣處事小心謹慎,所以在臨終 出師表語譯2025 時把(輔助陛下、復興漢室等)國家大事託付給臣。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西漢之所以興隆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東漢之所以衰敗的原因。 先帝在世的時候,每逢跟我談論這些事情,沒有一次不對桓、靈二帝的做法感到嘆息痛心遺憾的。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忠貞誠實、能夠以死報國的忠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麼漢朝的興隆就指日可待了。
出師表語譯: 出師表語譯 第六段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之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穆,優劣得所也。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亮死節之臣也,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出師表語譯: 出師表語譯 第四段
他們都賢良信實,心志思慮忠貞純正,因此先帝(劉備)選拔他們,留給陛下(任用)。 微臣認為宮中的事情,不管大事小事, 全部都應該諮詢他們,然後再去施行, 出師表語譯2025 (這樣)必定能夠補救缺點和漏洞,提升效益。
出師表語譯: 諸葛亮《前出師表》
公元223年,劉備病死,將劉禪託付給諸葛亮。 諸葛亮加緊從政治、外交、經濟、軍事上全面進行北伐準備。 在外交上,派使者聯吳;韜光養晦,對魏國勸降書不作答覆,以低姿態麻痺敵國。 出師表語譯 第一部分(1~5段)作者以敏銳的政治洞察力,分析了當前形勢,提出了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的主見。 第一部分(第1-5段):作者以敏銳的政治洞察力,分析了當前形勢,提出了三條建議。
出師表語譯: 諸葛亮自述生世志向(第六段)對全文的意義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臣,他們都賢良信實,心志忠貞思慮純正,因此先帝 [劉備] 出師表語譯2025 選拔他們出來,留以陛下(任用)。 出師表語譯2025 微臣認為官中的事,無論大事小事,全都諮詢他們,然後纔去執行,必定能夠助益錯誤之處,填補疏漏之處,方能提升效益。 (至於)將軍向寵,品性善良,行事公正,通曉軍隊事務,獲任用於先帝在位時,先帝稱許他說「能幹」,因此朝臣公議推舉他為中部督。 微臣認為軍營中的事務,全都諮詢他,必定能夠令軍隊團結和睦,人才優劣,各得其所。 侍中郭攸之、費禕、侍郎董允等人,他們都賢良信實,心志思慮忠貞純正,因此先帝劉備選拔他們出來,留以陛下任用。 微臣認為官中的事,無論大事小事,全部都應諮詢他們,然後纔去施行,必定能夠補救缺點和漏洞,提升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