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灸療法是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的理論,對陽氣虧虛的病證進行因時制宜的治療方法。 因此,天灸療法多選擇在一年中天氣最熱的季節,即三伏時節進行。 其適應症也多為陽氣不足而發的病症,如哮喘、鼻敏感、慢性腹瀉、慢性支氣管炎、慢性咳嗽、胃痛、水腫、痛經、月經不調,疼痛症如肩、膝關節疼痛,體虛、易感冒、經常手足怕冷、疲勞等。 因此,對於有保健需要的人士來說,天灸療法可能是較好而且不痛不苦的選擇。 鐘女士,33歲,經痛問題困擾多年,每次月經需服止痛藥和發熱貼來舒緩疼痛,如果在月經前進食生冷會更痛。
另外,懷孕婦女、6個月以下嬰兒以及對天灸成分藥物敏感的話,也不宜進行療法。 中醫天灸 藥物:天灸中選用的藥物配方會因病情而有所不同,根據不同病徵或病人身體狀況作出調節。 在天灸中可用辛溫助陽的藥物,例如甘遂、細辛、麻黃和附子等,當中再加入白芥子、丁香、肉桂等具發泡作用的藥物,並以薑汁作為介質,令皮膚產生溫熱感覺。
中醫天灸: 三伏天貼藥日期:
不過以上任何一種病按照中醫理論都有各種辨證,如辨證屬實證或熱證的疾病便不宜天灸治療。 傳統的天灸多在三伏天及三九天進行,稱為「三伏天灸」及「三九天灸」。 三伏天是一年中陽氣最旺盛的時候,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時機。 三九天則是一年中寒氣最重的時候,此時陰極陽生,可以加強三伏天灸的治療效果。 天灸療法是按照曆法在既定日子、採用刺激性的藥物、敷貼於特定穴位之上,通過藥物對穴位的刺激,激發經絡、調整氣血,有助防治疾病。 天灸療法的成效速度因人而異,部分人敷貼後可能很快就有效果,有些人卻要持續天灸兩三年後才漸見成效,臨牀研究結果顯示,以三年為一療程進行天灸治療的效果會比較理想。
現代中醫主要使用溫熱藥物敷在穴位上,治療各種寒性疾病,例如鼻敏感、哮喘、咳嗽、消化不良、慢性腹瀉、月經病、手足冰冷、痛症等,達到「冬病夏治」、強身健體的作用。 鼻敏感、消化不良,以至腰頸背痛,這些都是都市人經常患上的小毛病。 近年消費者越來越注重養生,除了進食保健品以增強抵抗力外,又會接受一些中醫療法以預防疾病。 坊間認為,天灸有助治療呼吸道及腸胃消化系統等疾病,然而其實際療效如何,是否人人適宜? 本會參照中醫學角度,介紹天灸療法的原理和治療方法,希望讓讀者認識對這種中醫學療法。
中醫天灸: 鼻敏感 症狀似傷風感冒
因此,在貼敷藥物後局部皮膚有機會出現發紅、灼熱、瘙癢、疼痛、起泡或色素沉著等情況,此皆屬預期的皮膚反應,是產生療效的一個過程。 東華三院轄下的中醫中心推行天灸療法多年,製作嚴謹,到診者先經過中醫師評估合適後再提供治療,效果理想。 本院今年的天灸療法現正接受報名,詳情請參閱以下各中心的聯絡資料。
加上天灸療法能夠增強人體正氣, 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正氣愈旺,抵抗力就愈強。 冬病夏治-天灸療法 經常於冬季發作的鼻敏感、哮喘和慢性咳嗽,為較難根治的呼吸系統疾病。 中醫根據「冬病夏治」的理論,按照陰陽五行運作原理的「天灸療法」,在特定時間為患者進行穴位敷貼,以溫通經絡調整陰陽平衡,從而增強免疫力,減低冬季疾病發作的機會。 答:選擇做天灸治療時,最重要是瞭解到底自己是否真正有需要做天灸,還是隨波逐流,聽人家說好便去試,或者是盲目相信宣傳媒體上所說的適應症和效果。 選擇接受天灸治療時,宜先徵詢中醫師意見,醫師會根據閣下的身體狀態評估後給你意見或治療的理據。
中醫天灸: 三九天:
中醫認為於「三九」三天敷貼在適當穴位或患處,有行氣活血、加強人體抗寒及抗病能力,改善及治療體虛、易感冒、哮喘、鼻敏感及慢性支氣管炎等慢性病患者的病情。 此外,「三九天」之天灸療法亦可作「三伏天」天灸的補充和延續,加強治療效果。 答:近年很多中醫診所都有提供三伏天灸治療服務,其實除在夏至後的「三伏天灸」,在冬至後亦有「三九天灸」。 三伏天灸其實已存在多時,不過並非如現時那麼普遍。 天灸治療的興起,正值反映市民關注保健防病的心態,希望藉中醫療法強身保健,減少生病。 天灸本身除了貼藥防病的治療,更重要的是向普羅大眾宣揚中醫理論的養生觀念,例如「人以陽氣為本」,「邪正關係與患病」等。
- 答:天灸本身不是用來治療疾病,它可改善從中醫角度屬陽虛和氣虛的狀態,防止因氣虛或陽虛生病。
- 簡單而言,就是根據中醫理論,於特定的日子,用特定的藥物貼敷於特定穴位以防治疾病的療法。
- 雖說是療法,但如果身體出現輕度灼熱感、潮紅,或是出血、出水泡,就是天灸副作用之一,應盡快尋求中醫協助。
- 對一般人而言,貼藥後當皮膚有熱燙感後便可除藥,貼藥需時長短還要因應所用的藥物而定。
- 此外,「三九天」之天灸療法亦可作「三伏天」天灸的補充和延續,加強治療效果。
- 天灸療法又稱「發泡療法」,治療會使貼敷部位皮膚表面充血、潮紅或起泡,以達到治療目的。
「天灸」一詞首見於唐代醫家孫思邈的《千金要方》中,到了清代《張氏醫通》記載運用白芥子敷貼在穴位上治療哮喘的病例。 三伏天灸除了在穴位上敷藥外,還講究治療時間,三伏天是農曆的概念,農曆認為每年三伏的期間是天氣最炎熱的日子,在這段時間做三伏天灸,可以補益陽氣,改善陽虛狀態,在天氣寒冷的季節便會減少因陽虛而患病。 小朋友俊俊,8歲,於2022年5月確診新冠肺炎,當時症狀嚴重,包括高燒攝氏39.2度三天不退,喉嚨痛如刀割,呼吸不順。 轉陰性後出現久咳不止,稍吹風或說話則出現喉嚨痕,日夜都反覆乾咳,不但困擾生活更令家長十分擔心。 三伏天灸是在夏季小暑後的三至四個特定日子在穴位敷貼中藥,產生溫熱效果;三九則在冬至起的三個九天進行治療。
中醫天灸: 中醫生活小品(鼻塞)
另外,孕期的女性身體情況比較特殊,不能隨意擾動氣血,要聽從專業醫師的指導。 福州市第一總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師李睿提醒,曬背不當容易造成中暑、曬傷。 中醫天灸 紫外線對皮膚的損傷很大,曬背的時間把握不好,很容易曬傷。 對紫外線過敏者、服用易發生光毒反應藥物的人羣要避免日曬,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患者也不適合曬背。
中醫天灸: 物理治療 針灸 運動 衝撃波 中醫中藥
現時有把三伏天灸療程列為四次、五次、甚至六次,傳統上並無此記載。 即使時代改變,現代人的患病模式和體質不同,但沒有人能證明加強灸是否有必要。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中西醫結合科主任醫師熊新貴提醒,三伏天儘量保證飲食清淡,山藥、茯苓、薏苡仁、蓮子等食物可健脾祛溼,溼氣偏重的人羣可適當食用。 新華社長沙7月23日電(記者戴斌、帥才)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熱、潮溼的時節。 中醫專家提醒民衆,三伏天暑溼較盛,易損傷人體陽氣,中暑、心血管意外等疾病高發,要注意科學養生,合理運動,適當食補,在醫師的專業指導下選擇合適的療法提高免疫力。
中醫天灸: 【醫師EASY】保健排毒|拆解坊間去濕足貼祕技 醫師推介養生藥湯及穴位祛濕法
首要條件是增強患者的體質,因此適量的運動鍛鍊對鼻敏感患者是必須的。 尤其月經期間容易手足冰冷,腰痠腹痛,血塊多的虛寒體質的女士。 不過部分患者有機會貼天灸後月經提前或量多的情況,最好讓醫師評估下你的情況稍作調整。 若在敷貼期間,出現皮膚過敏反應(如皮膚燒灼感、潮紅、瘙癢難忍等),需立即停用。
中醫天灸: 「三伏天」中醫天灸療程
蠶豆症或皮膚敏感人士應先向醫師瞭解藥物成分,以免用藥後產生不良反應,影響健康。 夏天「三伏天灸」後,不少人會在冬天進行「三九天灸」,鞏固「三伏天灸」的療效,對於體質虛寒、體弱的患者,作用更加顯著。 「三九天」正值年中最寒冷的時間,此時陰極陽生,天灸便有助調整身體機能。 中醫根據「冬病夏治」的理論,發揚出一套按陰陽五行運作的「天灸療法」,在夏天最熱、陽氣最盛的三天,為患者進行穴位敷貼,以溫熱通經絡調整陰陽平衡,從而增強免疫力,減低冬天疾病發作的機會。 王小姐,35歲,於上年6月確診新冠後,每逢入夜一直咳嗽,鼻水倒流,咳時背部痕癢,胃口轉差易飽。
中醫天灸: 【天灸2022】有效治療鼻敏感? 中醫話你知有何注意事項!
天灸治療是中醫在每年夏及冬季特定日子裏,在人體特定穴位上敷貼中藥藥膏,使藥性通過穴位經絡而到達臟腑,達致調和陰陽,防冶疾病的作用。 其中以治療慢性疾病,尤其鼻敏感,手腳怕冷,痛經等身體陽虛的疾病為隹。 答:天灸並不用針,而是用由中藥材製成的藥貼敷貼在穴位上,透過藥物刺激穴位,發揮藥物和穴位受刺激的治療功效。
中醫天灸: 進行天灸的日子
同裏鎮衛生院骨傷康復科副主任中醫師徐曉春告訴記者,同裏鎮衛生院中醫館外聘蘇州市名中醫專家16名,以“一對一”師帶徒培養模式,傳承和發展吳門醫派文化,提升了醫療服務同質化水平。 2021年春天,擔心手術風險的黃阿婆在家人攙扶下,抱着試試看的心態,來到蘇州市吳江區同裏鎮衛生院中醫館。 讓她沒想到的是,經過一個多月的服用中藥、鍼灸理療等系統治療,她竟可以自行下牀走動、獨立進餐,經過4個月的調理後生活完全能夠自理。 “現在這個季節,有時一天能開出100多個方子。 走進蘇州市吳江區黎裏中心衛生院中醫科,牆上“五級中醫館”的牌匾赫然映入眼簾。 中醫天灸2025 雖是鄉鎮衛生院,這裏卻備有651種中藥飲片、28種中醫診療設備,擁有19名中醫類別執業醫師,還有蘇州市中醫院的4名外聘專家定期坐診。
中醫天灸: 冷熱交替容易鼻敏感、鼻竇炎發作?! 中醫師教你對抗過敏性鼻炎5個保健貼士
每位醫師使用的處方會有不同,大部分藥物的確屬於辛溫類:如溫化寒痰的白芥子,溫肺類如麻黃、細辛,溫腎類如附子、肉桂,常用甘遂苦寒而逐水飲、延胡索活血行氣則較為特別。
同時,敏感體質的人士,如患有哮喘、鼻敏感、風濕痛症、時常手腳冰冷等患者亦適合使用天灸治療。 中醫天灸 天灸治療相對某些治療法簡單方便,而且副作用少。 但不是每個過敏體質適合使用,若是濕熱體質,正在感冒發燒患者、孕婦和兩歲以下嬰兒就需要避免。
本身患有鼻敏感,每逢冬春季會加重,但自確診後每天早上均出現嚴重的鼻敏感症狀。 考慮到久病必虛的問題,醫師建議王小姐做天灸,貼敷的穴位包括肺腧、定喘、足三里等,同時配合內服中藥治療1個月,咳嗽、流涕完全消失,目前胃口已恢復至未確診前的狀態。 中醫天灸 中醫會根據患者的體質及疾病,而選取特定的穴位進行藥物敷貼,一般選擇的穴位以背部為主,也用於腹部及四肢。 在天灸當天,患者會在身體穴位,例如肺腧、脾腧、腎腧等穴位上,敷貼中藥藥膏。
而冬天進行的「三九天灸」的作用主要為加強和鞏固三伏天灸的療效,對「三伏天灸」的效用延續和補充。 「三九天灸」與「三伏天灸」相互配合,陰陽並調,夏養三伏、冬補三九,通過這種穴位貼藥能顯著提升人體免疫能力及提高人體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可以令療效相得益彰。 一般適用於鼻敏感、哮喘、關節疼痛、手足冰冷、月經不調等屬虛寒性質的疾病。 針對鼻敏感的患者,多會選用大椎、肺俞、脾俞、腎俞等穴位作敷貼治療,視乎患者皮膚對藥貼的耐受性,成人每次貼藥約1–2小時後除藥,小孩則貼20–30分鐘。 治療適應症—天灸能治百病或只能治療哮喘鼻敏感? 有報道天灸能改善慢性胃痛、腹瀉、痛經、腰痛、關節疼痛等,基於異病同治的理論,部分疾病如屬寒性,又如新冠康復者咳嗽氣促都可諮詢中醫師意見嘗試。
中醫天灸: 中醫天灸 灸治有方
三、選穴天灸選穴要根據辨證選取穴位,按照疾病的虛實、正邪盛衰、補瀉治則配搭穴位,像肺氣虛者可選肺腧,腎虛者選腎腧,脾虛者選足三里,氣虛者選關元、氣海等,如同針灸選穴一樣。 中醫天灸 中醫天灸 四、貼藥時間貼藥時間的長短跟病情和接受治療者的身體情況有關。 如幼童、長者或皮膚容易過敏者貼藥時間不宜過長。 對一般人而言貼藥後當皮膚有熱熨感後便可除藥,貼藥需時多少還要因應所用的藥物而定,一般不應超過四小時。 五、養生指導天灸治療旨在增強體質,扶陽補氣,預防疾病。 對氣虛或陽虛者而言,除接受天灸外患者亦應積極養生,這方面中醫師會對患者提出適合的養生建議,鼓勵病者遵守後強身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