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潭凹又名牛湖墩,位於西貢東郊野公園,是熱門的遠足活動起步點,亦是麥理浩徑第三段起步點。 北潭凹輕鬆易行,踏進了家樂徑後,到處有茂盛的楓香樹。 我們又遠眺平靜的海水,並從高角度回望土瓜坪村、燈塔,是假日到郊外放鬆打卡的好地方。 慈沙古道由百多年前起,已經是九龍人往來沙田的主要道路。 由沙田博康邨出發至慈雲山,大約一小時左右就可以完成。 若想行多一點,可以追加一小段麥理浩徑五段,行程總共兩小時,中段亦有士多作為補給點,沿路可欣賞整個九龍及維港美景,景觀十分優美。
由伯公坳出發是比較容易的路線,大約需3小時,如加上停留及拍照的時間相信會更多,逆光拍攝芒草的話,出來的視覺效果更為優美浪漫。 西貢萬宜水庫東壩除了是看日出的好去處外,最著名的是有罕見的六角形火山岩柱,是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的重要景點之一。 行山港島 白堊紀時代火山爆發後, 熔岩冷卻形成的天然景觀,非常壯麗。 踏入秋冬,大棠紅葉把遊人引到大欖郊野公園楓香林,而從大棠出發,舊日用來連接鄉村的山徑,現在轉而引領遊客到千島湖清景臺,觀賞大欖湧水塘的壯麗景色。
行山港島: 香港「天空之鏡」──流水響及鶴藪水塘
香港仔水塘原先為大成紙廠私人擁有,後來被政府買入,繼而發展為上、下水塘,最終被列入法定古蹟的主壩。 而香港仔水塘中的上水壩比下水壩較為出名,因該處有一條充滿歐陸式建築風格的石橋,十分適合取景拍攝。 回顧西隧歷史,其於1993年9月動工,由四大財團組成香港西隧公司,以「BOT(興建-營運-轉移)」模式營運30年專營權,造價70億元,於1997年4月30日通車。 不過,西隧往港島的最繁忙一小時車流量,卻有上升趨勢,甚至超出設計容量。 西隧每小時單向設計容量為4,200架次,今年2至4月的車流都輕微高出4,200架次,其中3月高達4,464架次,即容車量達到106%。 至於東隧車流,同樣遠遠超出設計容車量,即於最繁忙的一小時其實三隧均面對擠塞問題。
香港給人的印象多是昂然聳立的摩天大廈,但其實香港山多平地少,郊野山林佔總面積的約四分之三,是名副其實的郊遊天堂。 香港公共交通網絡發達,要到郊野尋幽探祕毋須舟車勞頓。 以下為你介紹香港10條初級行山路線,適合情侶及一家大小遊玩,只需輕裝上陣,就可飽覽山海美景。 西環泳棚位於西環的泳棚建於50多年前,本來是為了讓游泳的人士提供更衣空間。 如今成為了香港現存的最後一個泳棚,現在已經好少人游泳,不過卻吸引不少攝影愛好者來到西環泳棚看日落和打卡。
行山港島: 港島行山好去處|六大港島行山路線 名山、水塘、海岸景色共冶一爐
龍虎山是香港大學的後山,由香港大學站步行幾分鐘就可開始上山,沿克頓道上山,可以去到龍虎山郊野公園,郊遊徑沿途上有不少開埠初期遺跡,可邊行山邊學習香港歷史。 行山港島2025 位於香港島南區的大潭水塘,路程雖長,但幾乎全程平路,非常輕鬆易行。 這條親子行山路線的主要景是大潭上水塘水壩,這座高100呎的水壩曾是香港史上最大的水壩建築物,現時看來仍極為狀觀,絕對會為小腦袋帶來震撼。 行山港島 回程時,你可決定向陽明山莊方向走,也可原路返回巴士站,乘車到西灣河或赤柱用餐。
- 薄扶林水塘於1863年落成,是香港最古老的儲水設施,全長3.5公里的遠足徑橫跨薄扶林郊野公園和龍虎山郊野公園,讓您在太平山腳下飽覽港島西如畫的自然風光。
- 兩條路線的終點都近太古城,一家人可在那裏喫晚飯,一日節目圓滿。
- 西隧每小時單向設計容量為4,200架次,今年2至4月的車流都輕微高出4,200架次,其中3月高達4,464架次,即容車量達到106%。
- 西環泳棚位於西環的泳棚建於50多年前,本來是為了讓游泳的人士提供更衣空間。
- 犀牛石位於赤柱南邊,因其外形奇特如犀牛而得名,是斜炮頂上眾多形狀獨特的侵蝕岩石之一。
- 到達終點後,可以乘車返回元朗市中心,一嘗馳名的「B仔涼粉」和元朗區的各式美食。
- 此處建成水塘前,原是十數個小山丘,今日的「千島」,其實就是昔日小丘的山峯。
- 到南朗山行山的話,上山途中一定要記得回頭欣賞270度無敵海景。
無論是龍虎山瀑布還是小水池,都是您拍攝和分享到社交媒體的好題材。 您有興趣觀賞香港在 Instagram 行山港島2025 上最有名的景點之一嗎? 犀牛石位於赤柱南邊,因其外形奇特如犀牛而得名,是斜炮頂上眾多形狀獨特的侵蝕岩石之一。
行山港島: 打卡點:破邊洲
它位於在昂平高原上,行上昂平高原難度不高,是親子郊遊的好去處。 如果你經常行山,想挑戰一點高難度的山峯,不妨在昂平高原再上大金鐘頂峯,不過,如發現不夠裝備就不用勉強,可以停在昂平高原欣賞風景亦可以。 簡易版的路線會由飛鵝道的馬路出發,上山沿途的景色比另外一條在井欄樹起步中級難度行山路線較為遜色一點,不過如果你只是為看芒草而行,上到山頂一樣有美麗定芒草影相。
- 起點在聖若瑟書院與香港公園之間,盡頭是馬己仙峽道,全長不足500米,但重點是可以近距離與纜車同行。
- 港島行山徑四通八達,互連互通,貫穿大潭、香港仔、薄扶林等水塘。
- 您有興趣觀賞香港在 Instagram 上最有名的景點之一嗎?
- 「寶雲道」於1888年落成,是香港繼皇后大道及堅尼地道之後興建的第三條主要道路。
- 這條親子郊遊路線 ,糅合自然景觀與歷史古蹟交織而成,由大潭水塘一直延伸至位於黃泥涌峽徑的前英軍西旅指揮部。
- 部份上山路線不太清晰,建議與有經驗人士陪同,或者問下附近的行山者。
香港的水塘郊遊路線為遠足者提供了多條容易到達的遠足徑,而薄扶林水塘就是其中一條最受本地人、遊客及一家大小歡迎的遠足路線之一。 薄扶林水塘於1863年落成,是香港最古老的儲水設施,全長3.5公里的遠足徑橫跨薄扶林郊野公園和龍虎山郊野公園,讓您在太平山腳下飽覽港島西如畫的自然風光。 城門水塘是最受歡迎的行山路線之一,可輕鬆欣賞大自然美景,是親子郊遊的好去處。 沿着水塘道或教育徑漫步,無論是遊走山水之間,或是深入白千層樹林,都令人樂而忘返。 如果對香港歷史感興趣,不妨走到城門戰地遺蹟徑,探索二戰香港痕跡。
行山港島: 港島親子行山路線推介!四大親子郊遊路線
我們更希望以環島行作為起點,讓大家瞭解及實踐「無痕行山」,享受「與大自然同行」的綠色行山之樂。 簡介:紫羅蘭山(Violet Hill)原名高峒山,位於淺水灣和赤柱交界,高433米。 他的西面鄰近山峯比它還高3米,高436米,但卻沒有名字。 紫羅蘭山的吊鐘花,集中在黃泥涌水塘附近,上山不久已可見。 東壩位置偏遠而且揸車進入要事先申請,從北潭湧步行最少要 2.5 小時;大家可選擇乘的士或9A 專線小巴來往西貢北潭湧與萬宜水庫東壩。 沿途景觀都十分開揚,隱約可以見到無敵海景,整個過程一點都不喫力。
行山港島: 港島行山路線7大推介:初級必去西高山看日落、大潭水塘百年石橋好去處
這裏不但紅屋外型適合打卡,入內可以看到活生生的蛇和蜥蜴,小孩不會覺得沉悶。 走在這親子郊遊路線也大有機會看到野豬,雖然大家不應餵飼,但也可和小孩一起觀察一下,增加對野生動物的認識。 第一次行時不妨只走主路,熟悉部分郊遊路線後,便可嘗試轉入「鰂魚湧樹木研習徑」。 這條易行的親子行山路線會帶你經過戰時爐竈遺跡,孩子可以瞭解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香港。 兩條路線的終點都近太古城,一家人可在那裏喫晚飯,一日節目圓滿。
行山港島: 新手初級行山路線!1小時內輕鬆登頂 港島/九龍/西貢
鶴咀海岸終點為海岸保護區,再向前行就是海洋研究中心,可以看到殺人鯨的標本。 大潭水務文物徑擁有超過20個香港法定古蹟,是結合風景及歷史的行山路線,在整段文物徑中包含大潭上水塘、大潭副水塘、大潭中水塘和大潭篤水塘等四大水塘。 政府將於8月2日收回西隧專營權,重掌隧道費的自主權,三隧分流終可於同日正式實施,西隧減價至60元,紅隧、東隧則同步加價至30元。 過海塞車問題纏繞港人已久,然而究竟是次方案,究竟能否疏導交通卻始終成疑。
行山港島: 港島行山好去處 5. 香港仔水塘
而且流水響郊遊徑輕鬆易行,2小時就能行完整條路徑,新手都啱行! 流水響水塘位於新界東北八仙嶺郊野公園內,流水響水塘湖面平靜如鏡面,倒映出落羽松紅葉及白千層的樹林,故有「天空之鏡」、「港版輕井澤」的稱號。 而踏入秋冬,流水響落羽松紅葉轉變成橙黃色,景色更唯美,適合拍照打卡。 如果想影到「天空之鏡」,可選擇陽光教柔和的時間,如上午8時至9時左右,光線柔和、湖面倒影會更清晰及漂亮。
行山港島: 港島好去處2023|17大景點+6大一日遊路線推介 行山/親子/影相好去處
在古洞街市落車後,過去對面馬路「古洞南路」的村口石屎小路前進。 見到公廁後,再向前走大概2分鐘,就是到達分叉路,右邊是走上配水庫,左邊是直達古洞水塘。 輕鬆行1小時打卡路線的話,建議大家走左邊的路,直去水塘。 東洋山位於西貢區,東洋山高533米,每年一到11月都是芒草季節,整個山頭就會開滿芒草,場面壯觀又美麗。 今次介紹2大東洋山芒草行山路線,適合行山新手,以及想觀看更多美景,同時又想挑戰行山難度的朋友。
行山港島: 英倫風法定古蹟- 香港仔水塘
「灣仔自然徑」即是灣仔峽道,起步在舊灣仔郵政局旁,由灣仔港鐵站經太源街(玩具街)直上便到。 歌連臣角位於香港島東區,大家可以從小西灣出發,到達小西灣海濱花園往右邊行直到見到梯級,就是龍躍徑的起點。 再行上斜路,往樓梯行就會到達「歌連臣角道」,之後就向下斜方向繼續行。 由昂平高原上走至大金鐘的路程不長,20分鐘即可到山頂。
行山港島: 港島行山好去處 2. 西高山 看日落美景
由於通往歌連臣角碉堡的入口非常隱蔽,向前行至看到欄杆,欄杆後有條隱蔽小徑,越過欄杆,從小徑入便石通往炮臺碉堡。 去程:東湧市中心乘搭新大嶼山巴士3M,於伯公坳站下車 回程:昂坪乘搭新大嶼山巴士23,前往東湧市中心。 挑戰虎吼石河前請做足準備,衡量清楚自己及隊友的能力。 由於部分碎石有機會是鬆散浮動,因此登山人士要十分小心,盡量將腳下石頭踩實才一步一步上去。
從灣仔舊郵政局出發徒步上山,出發初段是長斜路,會比較辛苦。 但後段沿路是寬闊石屎路,步行約45分鐘,便可以看到香港仔水塘,非常壯觀。 行山港島2025 舂坎山位於港島南區,因沿途奇石眾多而吸引不少人前往。
通常行針山都會從城門水塘主壩起步,沿麥徑登山,開瑞水塘一段都是十分輕鬆,行1.6公里左右,就會到達針山的山腳。 行山港島2025 虎吼石河、一線生機以至鳳凰山都需要手腳並用,而且部分地段都幾了險要,對於行山新手有一定的難度,而且要有足夠的行山裝備,建議新手最好找到有經驗的行山人士陪同才來挑戰。 白崖其實只佔地貌面積大約10分之1,大家想拍攝更美的景色可能需要用高空拍攝,才知景色有多漂亮。 如果你是行山新手又沒有裝備的話,可以先遊覽東龍島,選擇環島行,大約需時3小時,但路程較為輕鬆易行。
與之前多條路線相比,紫羅蘭山至孖崗山稱得上是較難行的港島行山路線,行程長四小時之餘,又要經過兩座山峯,但路上卻常有優美花海景色,是具挑戰性而又優美的山徑。 這條屬於衛奕信徑第一段途經的路段,通常會由黃泥涌水塘沿大潭郊遊徑起步上攀,在1、2月時路上常有吊鐘花盛放,當由紫羅蘭山山峯走過山坳,更有機會看到吊鐘花叢。 灣仔峽至香港仔是港島市區熱門的行山路線之一,屬最初級的入門遠足路段。
這條行山路線由龍蝦灣石刻出發,巖壁上刻著的幾何圖案和抽象鳥獸形態,相信源於3,000年前。 穿過龍蝦灣郊遊徑到達大嶺峒,該處景觀開揚,若算準時間,可看到日落釣魚翁山肩的美景。 走到此行終點大坑墩風箏場,入夜後你可逐漸看到銀河繁星,在漫天星宿下度過美好的晚上。 針山位於新界中部,以前又叫「尖山」,因客家話「尖」與「針」讀音相似。
龍脊是50公里的港島徑第八段,也是最後一段,途經五個不同的郊野公園,最後到達滑浪者的天堂 —— 大浪灣。 港島南的大潭水塘是戰前水塘,路程較長但輕鬆易行,途中經過多個寧靜的水塘、百年石橋,處處都是打卡位。 不少行山人士都選擇站在石拱橋上打卡,以水塘做背景影相留念。 北角寶馬山的紅香爐峯近市區,山峯只高220米,大部分路段斜度較低、樓梯少,適合新手,最快一小時便可登頂。
行山港島: 前往玉桂山方法
上到紅香爐峯,可以俯瞰整個維港美景,亦可以看到香港島至九龍半島的維多利亞港兩岸景緻與高樓大廈。 山頂可以打卡的位置不多,可以容納到不多人士,建議大家最好打完卡影了相就離開,避免阻塞行山通道。 流水響水塘有港版「天空之鏡」之稱,在可觀賞落羽松紅葉,流水響湖面倒影藍天白雲,景色唯美、環境充滿仙氣。
乘南港島綫至黃竹坑站A出口過行人天橋,前往香港仔水塘。 回程相同,亦可到香港仔巴士總站,有前往中環、銅鑼灣及九龍灣等地區的巴士。 乘南港島綫至香葉道的黃竹坑站出口A,隨後步行至黃竹坑巴士總站再到南朗山道休憩花園,沿路直上直升機坪。 行山港島 或是到銅鑼灣乘搭72A、75、107 巴士於黃竹坑巴士總站下車,再沿上述路徑上山。 「龍脊」(港島徑第8段)遠看似龍背而得其名,路勢平坦,非常適合行山初學者。
由西貢出發去橋咀洲,只需十多分鐘,這裡擁有1.4億年前形成的地質奇觀,以及隨着潮夕漲退而限時出現的連島沙洲,吸引不少人於假日慕名而來。 於綠蛋島上步行也要加倍小心,因沿路有不少岩石、石灘,地形高低起伏,都是來自一億多年前的火山岩,拍照時更要小心留神,也留意潮汐時間。 去年漁護署在麥理浩徑10段加建了一個觀景臺,並改名為「千島湖清景臺」,方便遊人欣賞風景,成為打卡熱點。 大館前身是中區警署建築羣,經過多年活化工程後2018年正式開放。 去大館除了可以瞭解中區警署、域多利監獄、中央裁判司署的歷史之外,影相也是不可缺少,像是中庭的空地就是必影的打卡地。 從籌劃活動開始,我們以「綠色」角度出發,為大家舉辦一場精彩的行山賽事,同時致力減少對環境帶來的負擔。
想前往西高山,可以港鐵香港站作起點,先坐15號巴士於山頂廣場落車,再沿住山頂餐廳右邊的夏力道行走約10分鐘,看到涼亭和指示牌後便向左轉,然後繼續前行便可成功走到山頂。 行山港島 步行30分鐘,走過約600多級樓梯,便會到達西高山的山頂! 不過要留意的是,山路並沒有照明,日落後周圍會漆黑一片,謹記帶備電筒或頭燈前往。 龍脊風景美,由石澳半島的觀景站至終點的大浪灣,全程:約8.5公里,大家可以預多點時間去打卡及欣賞風景,大概可以預3至4小時。
南朗山位於海洋公園,路徑相對上輕鬆,而且更是日落打卡好去處,所以十分適合行山初級或情侶。 起點位於黃竹坑地鐵站,沿著南朗山路上,先會經過休憩公園,之復要沿樓梯向上行。 大潭水塘座落於港島東區的大潭郊野公園內,想輕鬆漫步的話,可由鰂魚湧出發,經柏架山道自然徑前往,沿途還會經過百年建築「紅屋」,可細細欣賞一番。 環繞水塘四週有一條家樂徑,全長2.1公里,連同上落山的時間,走畢全程需約1小時。 河背水塘家樂徑以平坦泥路為主,沿途還會經過獨特S型水壩和富詩意的竹林,是郊區短線遊首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