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的藏品,既有價值不菲的錢幣郵票,也有歷史照片信札文件,小至箭頭,大至纜車,林林總總,品類繁多,大而言可分為自然歷史、民俗及本地史三大類。 我們從當中選取部分收藏作簡單介紹,請登入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博物館統一藏品管理系統 查看。 展覽新增多媒體節目及拍照區,以增加互動及趣味性,讓參觀者感受昔日香港的情懷。 本館亦製作了一套全新影片,由當年參與「香港故事」製作的館長、設計師和文物修復員等幕後人員,分享「香港故事」的製作理念、趣事和挑戰。

香港文化博物館(英語:Hong Kong Heritage Museum)位於香港新界沙田市中心,是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的一所綜合性博物館,內容涵蓋歷史、藝術和文化等範疇。 博物館耗資超過8億港元興建,2000年12月17日正式對外開放。 館內設有12個展覽場館,陳列面積達7,500平方米,於當時為香港最大型的博物館。 2009/10年度總參觀人數達到479,000人次[1]。

香港歷史藏品展: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2004年的書展在7月21日至7月26日舉行,本年是香港書展第15屆,書展試辦國際文化村,參與國家有法國及新加坡等。 本屆以「開卷有益,豐富生活」為主題,展出的書籍超過1萬種。 在香港貿易發展局主辦首屆香港書展之前,香港的出版商會自行於中區之香港大會堂舉辦書展。 1988年灣仔會展中心第一期落成,和1989年11月開幕之後,本土出版界感到有必要把書展發展為一個規模更大,更專業化,更能服務業界的平臺,因此要求貿發局協助業界主辦書展。

  • 為了是次展覽,「甜夢博士」把她原本的私密房間打造成一個多媒體的互動學習區,讓小朋友在舒適的環境中輕鬆地認識世界歷史文化。
  • 今次是亞洲首次以列支敦士登親王視角出發的展覽,觀眾可瞭解幾位親王的藝術品味,及賞析東方和歐洲在藝術和建築方面的文化交流。
  • 在一眾藏家之中,劉作籌、葉義、鍾棋偉、黃貴權、何耀光等都是眾所周知熱愛中國文物的藏家。
  • 本館亦製作了一套全新影片,由當年參與「香港故事」製作的館長、設計師和文物修復員等幕後人員,分享「香港故事」的製作理念、趣事和挑戰。

而博物館則透過展覽的闡釋,把它們之間的關係一一勾畫出來,並以文字道出它們的意義和故事。 此外,博物館更會安排攝影師,在活動當日加設為每個參與是次活動的參加者(及同行照顧者、親屬或朋友)於教育專區特定的場景內拍攝紀念照片。 位於新翼大樓的「別館」是香港藝術館最大的展覽空間,樓高達9公尺,可容納巨型藝術品。 展廳採用通透的建築設計,能有效利用天然採光,在策展上更靈活多變。 有別於傳統展覽空間,其天井設計配以玻璃幕牆,令自然光與室內展品相映成趣,同時加強室內與室外的連結,為你帶來難忘的觀展體驗。 香港歷史藏品展 觀眾可透過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網站,西九文化區網站或手機應用程式,以及票務夥伴平臺購買或預約即日至12月份的門票。

香港歷史藏品展: 香港歷史博物館|「囍緣 – 館藏婚嫁文物選粹」

2007年的書展在該年7月18至7月24日舉行,首次邀請專家學者提供意見,設定大會主題為「閱讀香港」。 香港歷史藏品展2025 香港歷史藏品展 會展中庭擴建,大會制定一系列疏導人流措施,包括增加展期至7日、增加「上午進場票」,票價為10元,鼓勵市民在上午時段進場。 這是以星空下的沙漠營地為主題的區域,觀眾可循「探索隊」在文化探索旅程中留下的探索日誌和營地裏的各類物件,追尋展覽中不同主題的精選展品,並瞭解當中的有趣內容。 此外,營地中亦備有關於人類文明、世界歷史和文化等不同主題的書籍,讓觀眾可樂在其中輕鬆閲讀,和探索隊員一起參與文化探索之旅。

是次講座會從這幾方面探討中國大陸、南海、東南亞,以及遠至歐洲的文化發展與交流,並引導大家在觀看展覽的同時,重新思考我們獲得新知識的不同方法。 是次講座中,來自大英博物館的講者將與參加者分享策展理念,透過不同文物背後的故事,與參加者探討二百多萬年來人類發展的足跡,以及文明的發展如何改變世界。 香港歷史藏品展 香港不少人有收集特定物品的嗜好,當藏品達到一定數量時,就會鑽研其特色和歷史。 香港收藏家協會由這些志同道合的人組成,他們定期聚會,分享藏品,交流心得。

香港歷史藏品展: 展品焦點:館藏逾18,800套 年代上溯新石器時代下及當代

近年更舉辦展覽,公諸同好,使更多人認識過去的社會面貌。 正在中央圖書館地下展覽廳舉行的香港歷史藏品展,讓大眾有機會緬懷昔日時光。 此外,還新增了多媒體節目和拍照區,增加了互動和趣味性,讓參觀者感受昔日香港的情懷。 香港歷史博物館還製作了一套全新的影片,由當年參與「香港故事」製作的館長、設計師和文物修復員等幕後人員分享了「香港故事」。 專區還輔有多媒體裝置,以聲音、光效、感觀、錄像等媒介讓參觀者對舊物往事細味回甘。 多位研究不同範疇的學者和專家將主持講座,從展覽內容及展品出發,以不同的角度與參加者探討世界文化的發展及不同文化背後的故事。

  • 照片不但可以留下影像記錄,與其他人分享,更可以反映社會民生的風貌及城市景觀的變遷。
  • 「影藏歲月──香港舊照片展」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主辦,香港歷史博物館籌劃,並得到夢周文教基金會支持,為今年「家是香港」運動中「活力香港」的一個重要項目。
  • 隨着第一條馬路 ── 皇后大道沿港島北岸建成,濱臨海港的地段率先發展起來,至19世紀後期範圍包括了今西環、上環、中環和下環(今灣仔),並取名維多利亞城。
  • 位於新翼大樓的「別館」是香港藝術館最大的展覽空間,樓高達9公尺,可容納巨型藝術品。
  • 在網絡未發達的年代,他會逐間舊式雜貨店詢問,例如旺角先達廣場、好旺角中心等,花費大量時間及精力。
  • 是次互動遊戲將讓參加者把大英博物館的展品及香港舊物配對起來。

在這次名為“囍緣 – 館藏婚嫁文物選粹”的展覽中,選取了超過60組珍貴的婚嫁藏品,展示本地華人的傳統婚姻禮儀和習俗。 這些展品見證了昔日良緣的結成,涵蓋了上世紀70年代至近年市民的慷慨捐贈,包括各類結婚文書、裝奩器物、禮服、花轎和歷史照片等。 這些展品講述了從提親、訂婚到結婚的各種禮儀舊俗,例如過大禮、送妝奩、接新娘、擺喜酒等,追溯華人婚俗的源流,感受時代變遷中傳統的演變。 列支敦士登王室是歐洲最古老貴族之一,歷代親王熱愛藝術收藏,藏品在私人藝術收藏界佔重要地位。 劉作籌熱愛鑑賞書畫,另一位已故著名藏家葉義則獨愛竹刻。 葉義之所以對中國文物的收藏全情投入,背後有一個崇高的目的,就是為了發揚中華文化和振興傳統工藝。

香港歷史藏品展: 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故事」

展品的背後藏有各種不為人知的「情」史,它們沒有被藝術史所譜頌,卻是香港歷史與文化保存上重要的一環。 2008年的書展在7月23日至7月29日舉行,大會主題設定為「閱讀世界‧走向世界」。 為配合北京舉辦奧運,特設「奧運書籍展區」,展出50本與奧運會及體育運動有關之書籍。 大會撥出4個免費攤位予香港出版總會與「苗圃行動」作「一書燃希望─四川賑災重建學校贈書籌款計劃」。 香港書展(英語:Hong Kong Book Fair)由香港貿易發展局主辦,是亞洲最大型的書展之一。

香港歷史藏品展: 可口可樂玻璃樽將停產!收藏俱樂部會長:綠色玻璃瓶纔是香港特色

香港文化藝術發展中心 (Hong Kong Arts and Culture Development Center) 成立於2007年,其前身是由400多個文化團體共同成立的「和諧建港慶回歸系列活動籌委會」。 籌委會在香港回歸10週年時,曾在兩地舉辦了一系列以青少年人為載體的文化推廣活動及大型文藝演出,頗受兩地文化界重視,此後籌委會負責人成立「香港文化藝術發展中心」,繼續向新一代推廣文化藝術及國情教育。 第一節: 導師將向參加者講解一些寫作小說的技巧,並且與他們一起閲讀小說《百物一天 — 香港1935》選輯內容,同時啟發他們發揮創意,以此故事為基礎,為小說構思一個全新的結局。 講者將從多元角度出發,輔以是次展覽中的一些文物為例,與觀眾探討世界文明的發展軌跡,以及與人類共同關心的議題。

香港歷史藏品展: 【西西新書】西西粉絲以繪畫詮釋西西詩作 舉辦插畫展 細味西西對動物無盡關懷

香港藝術館自1960年代開館以來,接收過不少令人難忘的禮物。 超過一萬八千項館藏中,過半源於捐贈,最早的藏品當中便包括由遮打爵士遺贈的大批外銷畫作。 鑑與藏,對於不少藏家來說不僅是興趣,更是一種生活的追求。 他們透過鑑賞來發掘文物的價值,還包含他們對作品質素以至藝術家品格的欣羨與追求。 那些展示於藝術館玻璃展櫃裏的豐碩文物,不少原是收藏家視之為珍寶、視之為命的藏品。

香港歷史藏品展: 專題展覽廳

香港藝術館作為「香港的藝術館」,以香港視點策劃展覽,演繹多元萬象的藝術世界,提供新的角度欣賞傳統,讓藝術連結生活。 為期10天的展覽展示了朱氏深遠的影響力,展出的40多件雕塑和畫作包括來自亞洲的博物館永久收藏,栩栩如生的名人雕塑,以及朱氏得意之作、融合傳統與現代的“中國草書”雕塑。 是次展覽的焦點是真人原大李小龍雕像的揭幕,藉以紀念一代巨星逝世50週年。 這個獨特的雕塑捕捉了李小龍截拳道踢腿動作,製作難度甚高,展現了朱氏高深的藝術造詣。 香港歷史博物館於1998年9月28日開幕,佔地18,500平方米,其中常設展廳佔地7,000平方米。 這裡一直致力於向香港居民和遊客介紹香港的歷史,包括香港及南中國一帶的考古發現、珍貴文物、民間風俗及歷史發展等等。

香港歷史藏品展: 常設展覽廳

文澤爾一世親王在1735至1740年間擔任神聖羅馬皇帝使者,前往柏林和巴黎。 裏戈(HyacintheRigaud)為他繪畫兩幅肖像。 親王在位期間增加了王室收藏的種類與數量,令藏品更為多元化。

香港歷史藏品展: 香港歷史藏品展/陳天權

香港書展自1990年起每年7月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是香港夏季的盛事之一,為出版社提供推廣新書的平臺,為讀者提供接觸新書及會見作者的機會。 由於入場費用便宜且書類廣泛,每年都吸引大批香港市民和遊客進場。 不少書籍會選擇在書展期間出版,並且在書展內舉行簽名會,希望為新書宣傳速銷。 書展每年都會與多家出版社與專業機構合作,定出一個獨特主題,並且圍繞主題舉辦各項活動。

香港歷史藏品展: 文化課程

為推動原創文化發展,書展首設「創意空間」,展示漫畫家幾米、劉雲傑、李志清和許誠毅的手稿,以及香港著名設計品牌G.O.D.住好啲創辦人楊志超的創意設計。 香港歷史藏品展 香港歷史博物館的精選藏品已在常設展「香港故事」中陳列,讓參觀者彷如回到昔日的香港,感受這城市的巨大歷史轉變。 由於這些藏品都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藏品管理組便肩負起重大的使命去照顧它們。

但它與今天屹立於露明道的上帝古廟門框無關,因兩者的石對聯完全不同。 雖然近幾年在香港書展也出現了不少電子閲讀器的攤位,但香港出版界對於電子閲讀[49]的重視程度並不足夠。 文澤爾一世親王(Prince Joseph Wenzel I)(1696–1772年)是一位受人敬重的軍事指揮官和外交家。 在波蘭王位繼承戰爭(1733–1738年)期間,他與普魯士王儲(後繼位為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1740–1786年在位)在救援軍中一道作戰,其後兩人多次互通書信及外交禮物,體現了他們的友誼。 今次展出了嵌有卡爾一世親王盾徽的硬石鑲嵌箱,以及嵌有他兒子卡爾.

香港藝術館擴建後由4層增至5層,室內展覽空間增至約10,000平方公尺,展廳亦由7個增至12個,包括兩個新建的頂層展廳及位於新翼大樓的別館。 來到頂層新展廳,你會發現建築材料特別選用夾層玻璃和夾絲網,令自然光更柔和,使你在欣賞展品時不會感到刺眼。 香港歷史藏品展2025 香港歷史藏品展 新樓層除了樓高更高,可放置大型展品外,更設三面落地玻璃,讓你可以270度觀賞維港景色兼打卡與朋友分享。

「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百物看世界 ─ 大英博物館藏品展」展出一百組大英博物館精選的藏品,展示二百多萬年世界文化的精粹。 為配合展覽,香港文化博物館推出一系列教育節目,包括專題講座、展覽導賞、學生和兒童節目、青少年及長者工作坊、社會共融活動、長幼跨代節目等,希望能引起觀眾對世界歷史、文化及藝術的興趣。 香港歷史藏品展 此外,為了回應大英博物館展覽及加入本地元素,文化博物館在特設的教育展廳(專題展覽館五)內加入了一個以香港百組舊物為題的展示,並推出各項適合不同觀眾羣的教育活動。

香港歷史藏品展: 社區文化大使2023 – 世界音樂遊世界 —「樂遊」多元樂器混合樂團社區巡演

經過多年的辛勤搜羅、徵集及購藏,本館已建立了一個豐富的香港文物收藏,數量逾140,000件。 書展定於2021年7月14日至20日舉行[38],同場亦設有「香港運動消閒博覽」(7月14日至20日)、「零食世界」(7月14日至20日)及「香港教育及職業博覽」(7月15日至18日)。 香港歷史藏品展 適逢李小龍誕辰80年,書展今年與李小龍會合作,設置李小龍展覽。 2020年6月8日,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公佈,2020年書展如期於7月15日至21日舉行,參展商亦會獲得防疫抗疫基金資助[29]。

所謂攝影術是包含了科學、藝術和紀實等元素,透過光學儀器把眼前影像保存下來。 一八三九年,名為「達蓋爾版照相法」的首個攝影術在巴黎宣佈誕生,並隨即向海外傳播。 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後,順理成章地吸引外來商業攝影師前來,在這彈丸之地成立影樓。 因此,香港可說是早期來華攝影師的重要基地,有助孕育首批傑出的華人攝影師,令香港在攝影術傳入中國的歷程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另一方面,由於攝影技術起步之時,亦是香港城市發展初期起步之時,當年拍攝的舊照片就顯示出香港社會發展走過的足跡,饒具意義。

香港歷史藏品展: 博物館分館

首先,以水泥纖維板為建築材料的外牆,設計概念源自維港的海浪,在不同日照下會產生波浪般的形態。 另外,各層均設有通高全玻璃幕牆走廊,遊人可坐下細賞維港景緻。 今次是亞洲首次以列支敦士登親王視角出發的展覽,觀眾可瞭解幾位親王的藝術品味,及賞析東方和歐洲在藝術和建築方面的文化交流。 列支敦士登王室收藏至今仍保存着阿洛伊斯委託繪製的部分比德邁名畫,如由弗里德里希.

照片不但可以留下影像記錄,與其他人分享,更可以反映社會民生的風貌及城市景觀的變遷。 香港歷史博物館由明日(十二月十八日)起至明年四月二十一日推出最新展覽──「影藏歲月──香港舊照片展」,觀眾可以欣賞到一些從未公開展出過的珍貴歷史圖片,認識香港在過去百多年間的變化與發展,細味香港走過的足跡。 「影藏歲月──香港舊照片展」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主辦,香港歷史博物館籌劃,並得到夢周文教基金會支持,為今年「家是香港」運動中「活力香港」的一個重要項目。 香港歷史藏品展2025 主禮嘉賓包括民政事務局常任祕書長楊立門、歷史博物館諮詢委員會主席伍步謙博士、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馮程淑儀,以及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蕭麗娟。 楊立門於展覽開幕禮上致辭時表示,香港歷史博物館自一九七五年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收藏香港舊照片,藏品至今已超過一萬四千張,曾經透過展覽及出版與觀眾分享研究成果。 楊立門又衷心感謝夢周文教基金會的大力支持,提供超過兩萬張非常珍貴的早期中國照片,供博物館研究及展出之用,讓博物館能順利策劃這個本地最大規模的歷史圖片展覽。

收藏從來不易,要有心有力更要有錢,收藏可口可樂要付出多少心血? Wago強調說:「除咗返工以外嘅時間都搵緊藏品!」以他自己為例,一有空餘時間就會上網尋找「心頭好」,他說:「無論食飯、上廁所、睡前都會上網尋找可樂相關資訊,每日至少花四、五小時。」除了時間,還有金錢支出。 擁有一個迷你倉的他每月基本支出二、三千元,「基本上租個迷你倉要一千蚊,未計買收藏品。」另外,Wago指他們一年最少飛外國3至4次參加可樂交流展,機票連三日住宿,最高甚至花上萬元。 香港可口可樂收藏俱樂部副會長Luke與一眾同好,花上6位甚至至7位數金錢,長年收藏香港及世界各地可口可樂珍品,除了基於個人愛好,更抱着一份保存歷史、傳承歷史命感。

由於2019冠狀病毒病香港疫情限制外地旅客抵港後需隔離14天,加上以往其中一個主要參展商大眾書局結束香港書籍零售業務,參展書商可能會比去年為少。 鑑於去年書展被少女模特兒暄賓奪主,並引起不少書展參觀者抗議,大會決定拒絕有關人士於今屆書展舉辦簽名會的申請。 2004年11月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確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適用於香港,隨著《公約》於2006年4月生效,特區政府於同年在香港文化博物館內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組,以執行《公約》要求的具體工作。 按《公約》第12條規定積極籌劃進行全港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以制訂一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