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當中6.7% (一百位)的受訪者可被界定為「過度消問題患者」,他們的性別比例接近,男性佔40%,女性則佔60%,異於西方國家女性患者佔較高的比例的現象。 研究將一百位患者列入「過度消費組」,並從餘下的總體受訪者中以隨機抽樣方法選出一百位受訪者為「非過度消費組」以作出配對。 故此,本會於4月初推出一份關於本地網上購物包裝問卷調查,成功收集102份網上問卷調查。 本會希望瞭解市民網上消費習慣的同時,亦同時審視網店有出現過度包裝的問題,以收集足夠資料,向消費者、網購平臺及政府提出改善建議。 本會亦希望透過是次問卷調查所得出的資料,讓市民明白到網購包裝對環境所帶來的負擔,同時呼籲網店能夠減少包裝,或轉用可重複使用的包裝物料,攜手減少浪費,珍惜地球資源。 帶領同學開展調查的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傳理學部高級講師鄭嘉麟博士認為,購物網站為消費者帶來方便,只要安坐家中簡單按鍵便能購買心儀貨品。

隨著全球人口增長,過度的消費模式導致地球資源枯竭、環境污染和氣候變化。 過度消費調查 香港作為國際城市,在不同天然資源的消耗量(例如用水量和海鮮消耗量)一直高踞前列。 近年,世界各地致力推動可持續消費,確保在滿足當代人基本需要和改善生活的同時,盡量減少使用自然資源、有害物質、製造廢物和污染物。

過度消費調查: 網上購物 慎防過度消費

同樣的,小氣配偶或家人的一句提問:「你花那些錢有得到同等的快樂嗎?」或許可以幫助你認清事實。 過度消費調查 可是網購包裝材料可不止「兩膠」,充氣袋可以是2或4號膠;泡泡紙標示為4號膠;膠袋亦可以是2、4及5號膠;發泡膠則大多是4或6號膠。 市民如需要進行「三紙兩膠」以外的回收,便需要到較偏遠的「綠在區區」或不定期舉辦民間自發的「不是垃圾站」。 新冠疫情在各國實施的封城,對消費者行為帶來很大的轉變,甚至催生了新興消費趨勢,零售業者必須瞭解這些新興族羣,以及其消費行為的意義,才能為未來做好更充分的準備。

  • 不妨假設你將外出喫飯列入三餐的預算之中,但有個外人一眼就看穿,你想去外面喫飯其實是為了找樂子。
  • 調查亦發現一半受訪者認為網上購物令他們減少到實體商舖購物的次數。
  • 而在產品、推廣、地點及價格四種可持續行銷因素中,逾三分二消費者認為「產品」最重要或非常重要,價格排最後。
  • 衝動消費對紓復情緒有一定作用,美國有研究指出消費者在購物時能挑選自己喜歡的商品,令其覺得能夠控制自身的處境,有助走出傷痛,令人感到快樂。
  • 例如社交平臺開始興起直播銷售,由具備名氣的網絡紅人或店主親身充當主播,實時推銷或試用商品,過程中與觀眾即時互動或解答疑難,營造全新的購物體驗,及增加客人的信心,刺激其消費意欲。
  • 當你面臨這些決定,請迅速計算一下,沒買到昂貴等級功能而後悔的可能性很小,你為了避免後悔卻得多花多少錢。

因此保護環境是需要消費者、企業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三方缺一不可。 部份目標明確,省錢儲蓄來買樓投資;但原來也有好些人選擇及時行樂,以致先後出現「月光族」及「精緻窮」等新生代的生活態度。 協恩中學四名學生為此現象感到好奇,於是在指導老師和消費者委員會(消委會)職員的協助下,參加「消費文化考察報告獎」(消化獎),以「沒錢的貴族人生」為題作出深入考察,不僅贏得高級組冠軍,更讓我們瞭解到新一代的消費概念。 調查分析到消費者購買意向與行為的差異,實際上與可持續資訊傳遞的程度相關。 消費者最重視的可持續時尚產品資訊來源為產品環保包裝(70%)及店鋪陳設(57%)。 當消費者透過這些渠道接收越多可持續資訊,消費者的購買意向會與其購買行為更為一致。

過度消費調查: 香港教育大學調查發現近5成青少年過度消費

有大型研究發現,女性「購物狂」的比例遠高於男性,因市面上不少消費品均以女性為對象,價錢上相對低廉,加上現代女性經濟獨立,消息能力相對提高。 此外,女性患上抑鬱的個案較多,部分抑鬱患者會以不斷購物來渲泄,造成較多女性「購物狂」的現象。 過度消費調查 東華三院社會服務科主任表示,本港近年破產數個案字高企,該機構轄下的健康理財家庭輔導中心,去年就收到約七千宗因欠債而求助的個案,其中17%是由過度消費所致,當中25歲以下的青少年屬高危羣組,因消費過度而求助的個案高達四成。

網購為青年帶來更方便快捷的消費模式,卻可能導致他們衝動和過度消費。 Elizabeth Ferrell的相關定義,衝動消費即「在消費者計劃以外的、突然的消費」,過度消費則為「超出自己經濟負擔的消費」。 數據顯示在2014至2018年間,於統計前一年內曾經網購的本地15至24歲青年比率由30.5%增至52.1%。

過度消費調查: 環保觸覺的跟進工作

這種新興的消費模式無疑會為消費者帶來方便,然而,網上購物活動亦有機會成為消費者過度消費的陷阱。 香港浸會大學月前進行問卷調查,發現有七成半受訪者曾經在網上購物時越買越多,亦有六成受訪者曾經對自己在網上購買的貨品感到後悔。 學者認為,網上購物有機會導致過度消費,甚至購物成癮的問題。 難得自主學習機會 訓練多元技能 「精緻窮」這個名詞,未必很多人聽過,包括協恩中學四位同學——梁珈晞、沈珞、戴慧明和吳嘉詠在內。 過度消費調查 不過,她們偶然在網絡上發現後,引發好奇心,決定去探究年輕人的消費模式和金錢觀念。

另有領隊表示,最常發生旅客貪小便宜影響整團權益,進而產生糾紛,像是曾有旅行團規範搭機一人只能帶兩件行李,偏偏有人帶了三件以上,引發爭議。 過度消費調查 每日更新針對市場變化的投資分析,即使大熊市都搵到贏錢方法! 經一亦定期專訪不同投資猛人為你指點迷津,深入淺出拆解脈絡。

過度消費調查: 青少年及家庭服務

為趕上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步伐,消費者、企業和政府須共同努力,使香港於可見未來成為「可持續」宜居城市。 調查指出,網路社羣是促進消費的主要因素之一,82%的消費者會因為Facebook及Instagram上的文章而產生購物慾望。 有54%的民眾曾經因為買一送一、免運費等促銷活動,買下不需要的東西;近四分之一的民眾(24%),因為名人代言而衝動購買不需要或不適合的商品。 超過半數的民眾(54%)表示擁有的衣服比實際需要的多;超過七成(72%)的民眾曾經在衣櫃裡發現標籤未拆的衣服。 過度消費調查 負責統籌調查的香港理工大學時裝及紡織學院可持續時裝及創新碩士課程副主任範迪表示,有消費者對可持續產品有購買傾向卻無實際購買,或因消費者認爲可持續產品未能滿足其對設計和性能的要求。

過度消費調查: 主要發現

東華三院委託港大社工系於2008年至2009年進行調查,以問卷訪問了1400多人。 負責研究的大學副教授表示,研究中有6.7%受訪者經測試後,可被界定為「過度消費問題患者」,多達九成有債務問題,當中約兩成的債項高達30萬元或以上,而且他們傾向有較高的借貸額,而逾半數人更會重複借貸。 中大精神科教授指出,「購物狂」屬病態情緒行為,成因不明,但大多與情緒問題有關,患者初嘗大量購物而獲短暫快感後,長期以此減壓或渲泄,最終成為控制不了的習慣。 患者並非全屬富有人士,曾有當文員的「購物狂」欠下20多萬元債而需向心理醫生求助。

過度消費調查: 【理財解碼】投委會調查 過度消費成後悔之最 90後最難儲錢 找卡數有壓力

香港教育大學指它們連續3年進行「青少年個人理財知識、行為與態度」追蹤調查,今年的調查結果發現香港中學生的理財知識較以往顯著倒退、近5成青年過度消費及認為消費及生活費用應由父母負責。 早前,本會更進行了第2回《可持續消費 知行融樂——消費行為追蹤研究》,監察消費者態度和行為與5年前的首回研究相比,是否有所轉變。 結果顯示,消費者對於實踐可持續消費和支持程度都有進步,有超過70%消費者都會傾向購買附有1級能源標籤、貼有環保標籤或聲稱節水的產品,同時避免購買即棄產品,會修理損壞的電器等。 有87%的受訪者更表示,願意支付額外5%甚至更多的費用,去購買環保或以可持續方式生產的產品或服務。

過度消費調查: 可持續消費 知行融樂–消費行為追蹤研究

大部分受訪者願意將包裝分類回收及重用,可見環保意識提高。 可是大部分受訪者表示在進行回收時卻遇到不少困難,除了上述提過太多包裝物料難以回收外,亦有受訪者表示不知道哪裡可以妥善回收。 過度消費調查 一直以來,政府鼓吹回收「三紙兩膠」(三紙:報紙書刊、辦公室紙及紙皮;兩膠:1及2號膠樽),因此普遍認為塑膠回收箱只收膠樽。 受訪者年齡至少為18歲,過去一年來至少要有一次的網路購物經驗。 縱然消費者抱持購買意向,其實際行為卻與意向形成差異,67%消費者更表示在過往1年只有購買3件或以下可持續時尚產品,反映港澳消費者在實踐可持續時尚產品消費行為上仍有待改善。

過度消費調查: 過度消費的特點

東華三院健康理財家庭輔導中心委託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於二00七年八月至二00八年一月期間,以問卷方式向一千四百多位服務使用者、大學生和市民進行一項「香港人的消費模式及財務狀況」研究調查,並於八月十一日舉行新聞發佈會。 自二00二年開始,香港每年發出的破產令多達萬宗;東華三院健康理財家庭輔導中心自二00三年起提供債務輔導服務以來,因過度消費而欠債的個案約佔整體個案17%;二十五歲以下因過度消費的求助者更高達40%。 過度消費調查 過度消費問題不單對求助者的財務造成極大的壓力,對他們的心理、家庭關係、社交,甚至前途等亦造成負面影響,部分求助人更出現精神問題或自殺的危機。 過度消費調查 網上購物於近年越趨普及,最近更有電視臺以結合網上購物服務作招徠,吸引不少消費者參與其中。

過度消費調查: 過度消費

【2017年1月23日 臺北】年關將近,領到年終、紅包之後,你準備好大肆血拼了嗎? 綠色和平23日公佈臺灣消費習慣與心理調查,推估20到45歲的民眾每年光是花在購買衣服的金額就高達1620億,將近三棟臺北101的造價。 研究結果顯示,「衝動購物」是促成這個驚人數字的部份原因。 環保觸覺(本會)留意到近年網上購物風氣日漸盛行,雖則方便,但網上購物伴隨而來的是各式各樣的包裝,而可作回收的卻屈指可數。 受到新冠肺炎所影響,市民出外購物意慾減少,紛紛「轉戰」網上購物平臺、網店等,網購數量增加,網購包裝亦同時增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