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夜晚去結識女性,有一個很套的開場白:「總覺得好像在那裏見過你?」,當然這個開場白現今不會再出現,但香港畫家楊學德就用了同一句「好像在那裏見過你」今次畫展主題。 我們能決定的東西很少,大氣候要怎樣,我們都不能改變,能改變的只有自己的態度,生命過去,自己留下一些甚麼。 以「麥兜粉絲」自居的楊學德,人到中年仍帶點童真,他會對着茶餐廳餐牌沉思,幻想每道菜的味道,但最後還是叫食慣的紅燒豆腐飯。 他筆下的世界卻顛覆瘋狂,○二年出版的《錦繡藍田》所描繪的藍田邨,全是荒誕絕倫的聯想,如以頭髮當髮菜賣的乾貨店老闆、從雞屁股抽彩券的瘦男等。 他亦提到一哥向他們分享在鄧小平面前煮一餐的經歷。 當年一哥在包玉剛和鄧肇堅爵士引薦下,到釣魚臺煮一餐。

  • 德哥,縱橫香港漫畫界幾十年,上星期藝術家白雙全到畫廊來探我時,我們聊起德哥的個展,原來他也是德哥粉C,八十年代開始看他創作的漫畫。
  • 他們不知道,筆者也一樣喜歡楊學德,而且打算一有餘錢就收藏他的作品。
  • 像她的寫作過程吧,從隨手拿來的紙張到原稿紙,文字在「搬家」的過程中經歷改變。
  • 我們能決定的東西很少,大氣候要怎樣,我們都不能改變,能改變的只有自己的態度,生命過去,自己留下一些甚麼。
  • 他擅長多種中西畫法,令人眩目的色彩,抵死的黑色幽默,以及對草根階層的眷顧,使其作品深受本地及外國讀者注意。
  • ⽽在⼆零⼀零年,他擔任香港著名動 畫系列《麥兜噹噹伴我⼼》的美術指導。

「已經輕手了,至少沒有畫生鬚的女人,藍綠色皮膚的人也刻意減少。」楊學德說話不慍不火,笑容帶點傻氣,與記者想像中的口沬橫飛麻甩佬形象大相逕庭。 而今次展覽又有一張以國旗做題材的作品,叫:「哦!你戀英!」畫中幾個中學生,把一個男同學的內褲脫了下來,內褲就是一支英國旗的pattern,而整張畫都是紅、藍、白,就是英國旗的顏色。

楊學德: 楊學德

畢竟經過幾段論及婚嫁卻無疾而終的感情或許是因為這樣,面對婚姻楊紫瓊變得保守。 奧斯卡影后楊紫瓊與前任法拉利公司CEO尚陶德結婚了! 兩人在2014年相識,相戀一個多月就毅然決然訂婚,愛情長跑19年之久,終於在彼此親友的見證下結婚。 60歲的楊紫瓊感情並非一帆風順,經過的幾段感情都希望她息影,但她太瞭解自己無法做個傳統的生兒育女、相夫教子的少奶奶,所以寧願不嫁豪門也要追求自己的夢想。 聞說有小童看罷《麥兜》電影中的「綠臉人」,嚇得嚎啕大哭,更有人不忿天真無邪的麥兜,被楊學德筆下的騎呢醜怪麻甩佬玷污,要求麥兜作者麥家碧不再合作。

畫作直接易明,在海旁長堤上,有人本來揹着結他想去海邊Busking,岸上充滿了海豹,海鷗吱喳不斷,如此嘈雜,於是不唱了。 至於情歌,他想留給觀眾去想,「情歌是愛,愛有很多種。」從前他嘻嘻哈哈過日辰,通頂時還點播一首《非常夏日》,今天連情歌都不再唱了,彷彿另一種熾熱與漫長,誰也回不去了,他唯有繼續畫下曾經的回憶畫面。 楊學德的作品以「騎呢」[1]、「麻甩」、「核突」見稱,常自嘲不如好友小克般受女讀者歡迎,但其作品得到行內人高度評價[2][3]。 按記憶重構的《錦鏽藍田》被稱為史詩式、經典,並以法文《Qu’ elle était bleue ma vallée》及英文《How Blue Was My Valley》出版。 楊學德曾參與瑞士、意大利、法國、臺灣等地的漫畫聯展,亦曾在香港舉辦個人《狂草展》,及不時與小克或其他漫畫家合辦聯展。

楊學德: YEUNG Hok tak 楊學德

常聽到「有今生無來世」,但在楊學德的幻想中,除了人死後可能會有afterlife,建築物也會有。 在作品《長相廝守》之中,他將小時候住過的公屋樓宇隱藏於一大片森林內,幻想它安息在深山幽谷,等待人們「之後」再次入住,一同相聚。 我們都希望能夠與心愛的人天長地久,對楊學德來說,鍾愛的事物也一樣,即使今世不能相守在一起,也盼望下世能夠再續前緣。 英國文化曾是香港歷史一部分,但現在去英化、去殖代、去西化的大氣候下,這個事實已經好少人提,即使戀英也只能偷偷戀。 第二幅是《夜半時肚餓》,幾近整幅畫都是深夜裏獨剩一架電車徐徐於海中駛行,楊學德說,這是送給移民外國的香港人。

「舊居」對於韓麗珠是「所有道路和走廊,在我可以到達目的地之前,都會突然改變。」 ── 〈舊時居所〉。 從一個地方搬到另一個地方,或者說搬家從來都是心煩事,過程中會因為各種狀況而要繞路。 重訪故居,往昔的部份已隨搬家在位置空間的轉變而逝去,熟悉都變成陌生。

楊學德: 城市的再現 移民與離愁

98年開始在曱甴漫畫期刋連載漫畫,開展漫畫生涯。 2002年出版首部個人漫畫集《錦繡藍田》廣受關注,從此在香港漫畫界留下注腳; 法文版在2007出版。 其後繼續出版六冊《標童話集》及二冊《不軌劇場》等漫畫集。

  • 舊時夜晚去結識女性,有一個很老套的開場白:「總覺得好像在那裏見過你?」,當然這個開場白現今不會再出現,但香港畫家楊學德就用了同一句「好像在那裏見過你」為今次畫展主題。
  • 當成長時的屋邨,電車、舊式巴士與碼頭,變成符號置於各種想像場景,他的筆觸是一貫半開玩笑的幽默,如今卻流露多一分離別的失落。
  • 一圈一圈的圖案像是變幻,是作家思考時的變化,韓麗珠的《回家》就是在內心出發,對城市、親近的人、物件等面向,思考「家」的根本與變幻。
  • 多年來,藝術家發展出了獨特的具象美學,並於近期形成了一種與緊迫社會政治現狀息息相關的繪畫實踐。
  • 楊學德的作品以「騎呢」[1]、「麻甩」、「核突」見稱,常自嘲不如好友小克般受女讀者歡迎,但其作品得到行內人高度評價[2][3]。

楊學德曾參與瑞士、意大利、法國、臺灣等地的漫畫聯展,亦曾在香港舉辦個人《狂草展》,及不時與小克或其他漫畫家合辦聯展。 2002年自資出版首本個人漫畫集《錦鏽藍田》,2004年起與小克於《東touch》雜誌連載漫畫專欄,二人惺惺相惜,創作上時有交流。 楊學德在《東touch》的專欄結集成《標童話集》系列,與小克的《僞科學鑑證》系列書名相對。 於2008年起,在《太陽報》連載四格漫畫專欄《不軌劇場》,亦結集成書。

楊學德: 作品

過程中,作家有著很多的思考,在紙上那些旋風形的圖案,便是隨她思緒畫到紙上的。 楊學德2025 楊學德2025 一圈一圈的圖案像是變幻,是作家思考時的變化,韓麗珠的《回家》就是在內心出發,對城市、親近的人、物件等面向,思考「家」的根本與變幻。 像她的寫作過程吧,從隨手拿來的紙張到原稿紙,文字在「搬家」的過程中經歷改變。 約楊學德做訪問,隱約記得上次約他好像已是五- 七年前(翻查過,是九年前),坐著坐著大家就起中年品味──中年人都愛後印象派、講現代主義建築美學、談創作、也談了一點社會現狀。 問他奈良美智喜歡他作品,把它帶到日本開展覽,他總是表現得不好意思。

楊學德: 喜歡讀”錦繡藍田(復刻版)”的人也喜歡

都說「家」是讓人安心的地方,但安心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感覺,而「家」又是一個怎樣的空間。 「只是看書」是一系列關於回家及書的展覽,也是對應城市與時代背後的意念,是一場書與空間的探索。 楊學德2025 「在香港,原非所有家庭都能擁有一個書櫃;愛書人賺錢速度比不上買書的速度,兩者呈緊張關係;……」鄧小樺在策展前言中這樣道。

楊學德: 估佢唔到 楊學德

楊學德曾修習平面設計及插圖,從1998年開始在「曱甴漫畫」連載漫畫作品,於2002年出版首部半自傳式漫畫書《錦繡藍田》,肆意宣洩懷舊情緒並描繪了消逝的藍田邨印象。 楊學德 懷舊是香港乃至粵語文化區當代文化中的重要因素:多年來,隨著北方文化南下,懷舊情緒在與消費主義相連的不同文化領域蔓延。 無論是懷念香港電影黃金年代的光輝,香港流行音樂的統治地位,抑或是香港本地漫畫取得的成就——懷舊即是香港身份政治的重要表達形式之一。 懷舊傾向確保了本地社羣的代際親緣及文化歸屬,協調了與外來文化及當代社會變遷的關係。

楊學德: 楊學德 黃進曦的《城外》風景聯展

那兩天他不眠不休,務求沒有一絲出錯,睡覺時間更只有3小時,至上菜一刻,他才知道對象是鄧小平。 楊學德 鄧小平亦在他面前說了一句,「如果不是改革開放,就不會有這麼優質的鮑魚喫到」。 楊學德的作品以“騎呢”[1]、“麻甩”、“核突”見稱,常自嘲不如好友小克般受女讀者歡迎,但其作品得到行內人高度評價[2][3]。 按記憶重構的《錦鏽藍田》被稱爲史詩式、經典,並以法文《Qu’ elle était bleue ma vallée》及英文《How Blue Was My Valley》出版。

楊學德: 出版信息

在⼆零⼀三年,他受邀參與由良美智策展的京都聯合展覽「Meltak Show」。 ⽽在⼆零⼀零年,他擔任香港著名動 畫系列《麥兜噹噹伴我⼼》的美術指導。 他們不知道,筆者也一樣喜歡楊學德,而且打算一有餘錢就收藏他的作品。 我一方面恨喜歡他的人還不夠多,另一方面只憎自己收入太少。 有幾人知道,喜歡楊學德最著名的那個人,叫奈良智美,他在2013年把楊學德拉到去京都開展覽,二人相交之外,Nara San還一次過收集了阿德九幅港督人像畫。

楊學德: 楊學德    生於 香港, 1970

楊學德目前為止出版的九本漫畫書均從不同維度探索了懷舊情緒與記憶,仔細地檢視了1980年代及1990年代香港的都市語境、童年記憶以及當地社會文化的劇變。 楊學德2025 楊學德,成長於八十年代,喜歡懷舊;曾於廣告、設計公司、雜誌社任職。 2002年出版首本個人長篇漫畫集《錦繡藍田》,漸露頭角。 兩年後與小克同在《東Touch》雜誌連載漫畫專欄,並於2006年結集出版《標童話集1》。 他擅長多種中西畫法,令人眩目的色彩,抵死的黑色幽默,以及對草根階層的眷顧,使其作品深受本地及外國讀者注意。 楊學德作品展《好像在那裏見過你》(Have we met 楊學德2025 before)今天起在海港城舉行,展覽分成兩期,共展出逾40幅油畫,以及50多幅紙本水彩作品,都是這兩年內的作品。

楊學德: 作品精選

楊學德的「加鹽加醋」之作,與黃進曦的臥遊風景,並列展出別有一番趣味,兩者畫風看來南轅北轍,但同樣體現了對事物的好奇,好奇心使兩人惺惺相惜,也為觀眾帶來啟迪。 平常我恨自己子彈不夠,沒能把喜歡他的作品都買下來,但如果接下來你們這樣做,我是不會恨你的。 楊紫瓊曾有過一段婚姻、幾段論及婚嫁的感情,26歲時楊紫瓊嫁給電影公司老闆潘迪生,原本以為彼此在同樣的工作圈,應該會更加相知相惜,但前夫卻要求楊紫瓊息影,當個豪門貴婦就好。 楊紫瓊在2004年答應尚陶德訂婚後,尚陶德就多次跟楊紫瓊求婚,但楊紫瓊去多次婉拒,表示自己還沒有準備好。

當成長時的屋邨,電車、舊式巴士與碼頭,變成符號置於各種想像場景,他的筆觸是一貫半開玩笑的幽默,如今卻流露多一分離別的失落。 2002年自資出版首本個人漫畫集《錦鏽藍田》,2004年起與小克於《東touch》雜誌連載漫畫專欄,二人惺惺相惜,創作上時有交流。 楊學德在《東touch》的專欄結集成《標童話集》系列,與小克的《偽科學鑑證》系列書名相對。 楊學德 於2008年起,在《太陽報》連載四格漫畫專欄《不軌劇場》,亦結集成書。 參展的作家及藝術家有韓麗珠、謝曉虹、俞若玫、盧樂謙及何倩彤。

楊學德、黃進曦對同一個地方,演繹迥然不同,黃進曦作品結閤中西藝術元素,受山水風景畫薰陶,近年其創作聚焦香港大自然景色,今次延續這個題材,呈現無垠天空、連綿山巒和開闊海岸。 由楊學德、黃進曦兩人聯展的《城外》(Beside the City),仿效法國藝術家的步伐,遊歷香港多個郊外地區,如大潭水塘、南丫島和香港島東南端鶴咀。 唯一不同的是,兩位當代藝術家,沒有像莫奈和雷諾瓦般,在戶外完成作品,直接呈現自然日光;反之,他們選擇寫生和拍照後運用手上素材,各自在工作室作畫。 作品包括超過四十幅帆布本及數十幅紙本水彩作品,以獨特幽默的戲謔和超脫現實的規範,讓觀眾重溫往昔有趣的生活點滴。

這次展出沒有人像,先展出的是他的舊品味,新嘗試:《海港》,他要畫的,是他心目中一直在消逝的香港。 楊學德2025 其實畫家看幾筆就知道有沒有誠意,看文章幾句就知道作者有沒有心機,看電影三兩個鏡頭就知有沒有功架、實力、想法,瞭解他們的實力,筆者也跟他們一些好友稔熟,知道他們實際生活上的困境。 楊學德 換句話說,就是生活過得較為刻苦,他們deserved有更好的創作環境。 於是他就用這個經驗創作了一個有趣的漫畫故事,關於一個在巴士發生的中國旗爭議,個故事好有趣,本來也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但現在政治高壓,紅線飄來飄去,我只能著大家上YouTube自己看。

「可能我們有類似的生活習慣是,半夜肚餓會到便利店買食物,到了外國,或者不太方便,或者遠少少會有二十四小時便利店,但就算有,可能都不再是叮個燒賣。」他說,畫這幅畫時想着那些移民港人的生活變化,希望可以稍稍排解他們思鄉之情。 今次《今天不唱情歌》展出的新作,都是集中在楊學德近三個月內的繪畫,原來作品呼應的,倒要數回兩年前的畫展《好像在那裏見過你》,定調卻出了不一樣的氣氛。 由漫畫家自述創作歷程和發表經驗,既讓讀者分享創作人的苦樂,也反映出香港出版業生態及傳媒的發展狀況,對香港藝術發展和創意工業發展有著前瞻性的啟示。 看楊學德的處男作《錦繡藍田》,以為他是典型屋邨「臭飛」,他童年卻是「宅男」一名,足不出戶;他筆下的小人物麻甩入骨,楊學德卻愛鑽研歷史、煲電視劇、做家務,甚至跟師奶節目學煮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