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大嶼願景(英語:Lantau Tomorrow Vision),簡稱「明日大嶼」,是前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2018年度施政報告中提出的大嶼山發展計劃。 施政報告指出,「明日大嶼」將是未來、三十年香港的長遠發展願景,項目計劃在交椅洲和喜靈洲附近分階段填海興建人工島,填海面積達1,700公頃。 除人工島填海外,「明日大嶼願景」亦包括北大嶼山周邊水域的近岸填海工程、興建策略性交通基建及升級現有道路基建等工程[1][2]。

督察組批評海南多個建在填海地上的項目「違法違規用海」,而當地的相關部門對項目「未批先建」等違法行為處罰不足。 其中民間組織「保護海港協會」成功引用《保護海港條例》,迫使香港政府縮減在灣仔的填海計劃。 香港終審法院在2004年頒下判詞,指香港政府只能在有「凌駕性的公眾利益」下,才能推翻《保護海港條例》的規定,在維港範圍內進行填海。 香港目前面積約1100平方公里,當中有40%都被劃作郊野公園範圍,已發展的面積少於25%,而截止2017年末的數字,香港現時有6%的土地來自填海。 早在1842年中國把香港島割讓給英國後,港英政府就開始填海造地計劃。 香港各區都有許多類似的棕地,有意見認為政府可先發展這些棕地,興建房屋。

明日大嶼利弊: 明日大嶼拖垮香港?3大學者和你拆解

他續指,本港多條鐵路系統均是用鐵路加物業發展方法,透過物業發展權給予相關公司,由它出資興建及營運鐵路,政府均不需要投入公帑。 明日大嶼利弊 香港媒體早前引述消息指,這個名為「明日大嶼」計劃建議在香港島和大嶼山中間的水域建造多個人工島,總面積約1,700公頃,耗資約5000億港元(約638億美元)。 計劃公佈後,引起外界迴響,一些香港市民在10月14日舉行遊行,要求政府取消計劃,其中不乏帶同自己小孩一起遊行的家長,香港媒體引述這些家長說,他們認為林鄭月娥的計劃將耗盡香港的財政儲備,也會進一步破壞香港的海洋生態。 團結香港基金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葉文祺歡迎計劃,相信人工島能應付龐大的房屋需求,也為多元產業提供商業空間,對香港長遠發展起關鍵作用。 不過,港島西至大嶼山東北連接路在C島着陸,與A島仍有相當距離,不便利前往商業區的交通,建議考慮在A島增加隧道出口,或者將登陸點移近A島。

  • 撥款於立法會工務小組委員會審議時,因項目存有巨大爭議,討論一直未能達成共識。
  • 我們估計每個公營房屋單位的社會價值平均為300萬元(這是十分保守的推算,最近二手公營房屋的轉讓價大部分都遠超300萬元),14萬個單位的社會價值共4200億元,加上約一萬億元拍賣土地的收入,兩者合共14200億元。
  • 他又指,經過嚴格的工程標準控制及採用嶄新的填海技術,人工島可以克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預料人工島比現時低窪地區(如元朗)的棕地,具更高抵禦天然災害的能力,更能防範水浸[92]。
  • 包括智慧燈柱、智能水管網絡系統、生態海岸線設計、區域供冷系統及可持續城市排水系統等。
  • 前任香港特首董建華牽頭成立的香港智庫「團結香港基金」早前提出一個跟林鄭月娥的建議十分類似的計劃,建議在大嶼大和香港島之間的水域填海2,200公頃。
  • 他又指出,香港每年會產生1,500萬公噸惰性建築廢料,適宜用作填海用途。
  • 綠色和平補充,現時棕地充斥逾50個非法電子垃圾拆解場,不但進口有毒的電子垃圾污染環境,而且浪費土地建屋發展的機會。

近期,港金管局重新發行通脹掛鉤債券(iBond),香港金融業職工總會研究部指出或可能是為政府的長期赤字,及為未來的「明日大嶼」計劃開支發債做「熱身」。 明日大嶼利弊2025 明日大嶼利弊2025 紀惠集團行政總裁湯文亮表示,在商言商來看「明日大嶼」計劃,首先是現在樓價高企,與市民收入脫了節,公營房屋不足,整體來說是有需求。 明日大嶼利弊2025 其實,有需求就已經足夠,即是在「明日大嶼」上所建的房屋不會浪費,「明日大嶼」不會變成鬼城,有這個理由,「明日大嶼」就可以上馬。 其中,海南省近年大興土木,目前已完成填海建設或獲批填海的人工島至少11個,總面積約1845公頃。

明日大嶼利弊: 無主動公佈:無新聞公報 諮詢網站「潛水」

要填海,寧願填一塊大規模的地方,總比東填一塊、西填一塊為好,因對環境的影響會小一點。 明日大嶼利弊 再說,土地面積夠大,可有一個較好的城市規劃,甚至是一個智慧型的城市規劃。 香港「開埠」最早期於1840年代,所謂Victoria,即是中環;人們在中環開始發展,最初在灣仔、上環、西環居住,然後向東延伸到北角,向西延伸到堅尼地城。 所以,香港基本上是按着社會發展、人口增加而擴大城市範圍,沒有機會作詳細的城市規劃。

從追求最大社會利益的角度出發,政府應該增闢土地直至額外土地的邊際社會效益下降至剛剛能夠彌補增闢土地的邊際社會成本,首要考慮應該是社會利益而非賣地收入。 惟當局一直僅以「繼續研究或努力解決問題」等理由推搪,而發展局在社交平臺回應環團拒絕出席簡介會時,更明言「不應再停留於討論推展或不推展」,對各界疑慮視而不見,更令人質疑已有既定立場,一意孤行硬推明日大嶼。 有立法會議員亦坦言,「直至 1 月下旬也一度以為公眾諮詢並未展開……甚至立法會祕書處也表示不清楚」,可見諮詢何其「鬼崇」。 明日大嶼利弊 而發展局 1 月 31 日寧願於社交媒體撰文回應對有關評論感到「莫名其妙」,仍要待 11 個環團在 2 月 6 日召開聯合記招,批評公眾諮詢鬼祟展開後,當局 2 月 7 日才首次發出新聞公告,公佈諮詢網站和表示歡迎公眾發表意見,諱莫如深才更教人莫名其妙。 自由黨黨魁鍾國斌表示,現時將軍澳大部分地方都是填海得來,當日如果沒有此決定,將軍澳「50萬人住喺邊度」?

明日大嶼利弊: 更多「海洋」主題…

不過事實卻非如此,據統計處最新的推算顯示,推算的家庭住戶數目較上次估算有所上升,平均每戶人數亦由2.8人降至2.6人。 由於房屋需要是以住戶數目而非人口數據為估算基礎,住戶數量持續增長,勢增加對房屋用地的需求。 而且,人口預測還有很多不確定性,在政府統計處較高人口推算情形下,人口頂峯是2051年的接近886萬人,如此可見市民對土地的需求只會日益增加,不會減少。 時任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指出,「明日大嶼」首階段位於交椅洲的填海工程完成後,能提供15至26萬單位,其中七成(即10萬5千至18萬2千個單位)為公營房屋,最終整個項目能興建26至40萬個住宅單位,可容納70至110萬人[29][30][31] 。 他們強調政府向財委會申請公共工程撥款,是按付款日的價格(MOD)計算成本。

在發展局週二公佈的文件中,交椅洲將以鐵路分別接連香港島及欣澳,新界西部海岸亦會增建鐵路。 2018年12月,香港經濟民生民主聯盟公佈委託香港民意調查中心就市民對於在大嶼山東部填海的意見調查。 結果顯示,60.1%受訪市民非常贊成或贊成於大嶼山東部填海以增加土地供應,比不贊成或非常不贊成市民多出24.9個百分點。 另外,有高達86.2%的受訪者認為本港房屋供應不足、居住環境差與香港土地短缺非常有關係或有點關係[124]。 換言之,政府只要做好這些惰性物料的傾卸管理工作,使它們用於填海,便可大幅降低「明日大嶼」的填海造地成本[83]。

明日大嶼利弊: 相關條目

(三)成立專門機構:以專門機構統一處理發展計劃,但負擔起融資角色。 (四)BOT 模式(建設–經營–轉讓):將政府規劃的工程交由民間投資興建,並經營一段時間後,轉交政府接管。 (五)「鐵路加物業」模式:政府透過批出物業發展權,補足鐵路項目興建及營運開支。 明日大嶼利弊 (六)發債融資:以債券形式向私人市場籌集資金,而2004年的五隧一橋債券就是典型例子。 明日大嶼利弊 2019年3月19日,政府表示按2018年9月價格,「明日大嶼」首階段工程總造價初步粗略估算約為6,240億港元,其中交椅洲人工島填海和基建工程造價約為2,560億元。

明日大嶼利弊: 明日大嶼公眾諮詢歷來最鬼祟 一文拆解「三無」爭議

將成立的「項目策略及管控辦事處」,會再加強成本管理及項目管治的工作,而正籌辦的「主要工程項目精英學院」,會進一步培訓公職人員,以策略性和創新的思維推展工務工程項目。 明日大嶼利弊 明日大嶼預留500萬平方米商業樓面,其規模相當於11個中環IFC,商業樓面定位暫時不得而知,但相信發展初期傳統企業未必會即時遷入,上班一族可能要有心理準備。 雖然發展方案中包含擬建鐵路連接港島堅尼地城、元朗及中國內地,但具體計劃尚待公佈,也許港府應帶頭將位處中環、金鐘一帶的政府辦公室遷至人工島,以實際行動支持發展計劃。 疫情反覆連帶經濟受挫,人人勒緊褲頭,政府仍強推造價最少6,240億的明日大嶼,哪有錢?

明日大嶼利弊: 公眾支持的聲音

盧偉國強調,現時樓價不合理地高,政府必須新增土地解決問題,其中填海是一個重要方式,建議政府盡快啟動「明日大嶼」計劃。 今年6月至8月,建造業失業率和就業不足率分別為11.1%及8.1%,為金融海嘯後的高位。 工人現時每月工作十多日,月薪已較以往減少三分之一,嚴重打擊工人的生計。 經民聯立法會議員盧偉國公開表示,現時除了防疫抗疫基金,最重要是推出工務工程,讓工程業界「有工開」。 他認為,「明日大嶼」計劃、郊野公園綠化帶建屋等選項都應該研究,以解決社會深層次問題。 前任香港特首董建華牽頭成立的香港智庫「團結香港基金」早前提出一個跟林鄭月娥的建議十分類似的計劃,建議在大嶼大和香港島之間的水域填海2,200公頃。

明日大嶼利弊: 「明日大嶼願景」

包括智慧燈柱、智能水管網絡系統、生態海岸線設計、區域供冷系統及可持續城市排水系統等。 其次,如果地價顯著下跌,打破地價只升不跌的神話,能夠降低香港經商的成本,增加香港的競爭力,刺激經濟增長,其實是大大的好事。 明日大嶼利弊 同場亦會放映由深水埗街坊一起炮製的《嶼夢初醒之十島九騙》短片,讓大家思考填海興建人工島是否真的能夠解決香港人的住屋需要。 截至2020年9月底,全港約有26萬宗公屋申請,輪候時間長達5.6年,創21年新高,可見市民對房屋的需求愈來愈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