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小喫進入了文藝創作之中,更加深化了這份共同感。 近年麥嘜與「魚蛋」、缽仔糕及雞髀「合作」發行的地鐵車票,也就是挪用了這份本土意識的其中一個商業例子。 香港街頭懷舊小食 近年香港各式小食店都關門大吉,不禁令人回想起當年牛頭角下邨滿街木頭車買鹵味牛雜臭頭腐的光景,實在是一代人對於香港街頭小食的集體回憶。
另一段短片也揭示了小販對環境所帶來的不便,如阻塞通道,老人因小販濺出的水而滑倒,小孩給濺出的滾油燙傷等;矛頭直指向街邊流動小販,更深刻地指出了熟食小販所帶來的問題和禍害。 香港街頭懷舊小食2025 [20] 而市民也認識到潛在問題,腦海對街頭切開擺賣的西瓜、豬雜小販販賣的豬頭及可能染有霍亂孤菌的膠碟等畫面記憶猶新。 香港街頭懷舊小食 香港旅遊發展局對本文所述資料,包括商店、餐館、貨品及服務等概不負責,並對此等資料,不作任何保證或陳述,包括其商業適用性、準確性、足夠性及可靠性等。 是一種帶有香蕉味的白色圓條狀軟糕, 以糯米粉、粘米粉、糕粉、砂糖和香蕉油等製成。
香港街頭懷舊小食: 懷舊小食食譜合集|碗仔翅芝麻卷冷糕10大港式小喫 還原古早味道
腸粉是種用米漿製成的香港小食,在酒樓常見的一般有餡料,如鮮蝦、牛肉等,街頭的腸粉多數是「齋腸」,由於腸粉本身沒有什麼味道,所以主要是靠醬油來調味,一般會配上甜豉油、麻醬、甜醬和辣醬食用。 提起魚蛋,怎能遺忘燒賣,香港的燒賣主要分兩類,一種是在酒樓喫到的蝦肉燒賣,主要餡料是豬肉和蝦肉,成本格價較高。 香港街頭懷舊小食 而在街頭見到的則是魚肉燒賣,跟魚蛋一樣,主要餡料是廉價魚肉,一般我們會蘸上豉油和辣椒油來喫。 魚蛋堪稱是香港人的小食王,魚蛋由成本便宜的魚類和麵粉製成,當中咖哩魚蛋最受歡迎。 香港人的生活步伐急促,不會浪費一分一秒,小販不花數秒就用竹籤串起了魚蛋,食客更可拿著邊走邊喫,像魚蛋這樣的小食就正中香港人的心意。
- 近年香港各式小食店都關門大吉,不禁令人回想起當年牛頭角下邨滿街木頭車買鹵味牛雜臭頭腐的光景,實在是一代人對於香港街頭小食的集體回憶。
- 「街頭小食」的認同、敍述、論述及香港身分
- 魚蛋
- 新城內的food court 「得米美食檔」不但引入了不少特色小食店,甚至還找來了當年在牛下無人不知的牛雜店「八座小食」重新營業!
- 飛機欖又名甘草欖,以前賣甘草欖的流動小販會揹着欖型的容器在街上叫賣,由於當時大多是唐樓,樓層並不多,買家可在陽臺扔錢給小販,小販便會將甘草欖扔給買家,就如放飛機般,因此有飛機欖此名。
由此可見,「雞蛋仔」、「碗仔翅」、「魚蛋」等小喫的出現本來就承傳著強烈的民間智慧,除了「廢物」再利用外,也有著減低成本或以吸引客源等道理潛藏其中。 承傳中國傳統的小喫其實在港也不難發現,有如不同種類的唐餅、茶果、水晶飽等,都是仍然流傳著的小喫。 香港街頭懷舊小食2025 蛋撻就是承傳了廣州的飲食潮流,也因為英國的下午茶習慣使蛋撻發揚光大。
香港街頭懷舊小食: 香港懷舊小食5. 雞蛋仔
臭豆腐是一種兩極化的香港小食,有人覺得臭豆腐的味道奇臭無比, 但有些人卻對它的獨特味道愛不釋手。 臭豆腐其實是種發酵食品,把豆腐浸在「臭滷」中一段時間,經發酵後便產生出獨特的臭味,不過臭豆腐聞起來臭,喫上去並沒有臭味的。 如果你不能在菠蘿包中找到鳳梨,不要失望,因為它只是外形長得像鳳梨而已。 無論你走進哪家茶餐廳或麵包店,它無處不在,菠蘿包也成為香港下午茶的首選之一,這個甜鹹口感的小點心給了香港人一個暫時逃脫緊張工作的理由。
- 「魚蛋」是五、六十年代開始的小喫,當時所運用的材料,是製作潮州白魚丸所剩餘材料,或不太新鮮的魚肉以減低成本,混合再經油炸而成。
- culture) 。
- 現在,「街頭小食」已可以在茶樓、便利店及酒店內品嘗到;縱然街頭風味是否存在有待商榷。
- 近年便利店售賣熱食,最初開設售賣日式小食的櫃位,如日式魚蛋,日式蝦丸、薯餅等;隨後跟隨潮流售賣德國香腸,這都顯示了本地「街頭小食」被忽略。
- 或者這些「街頭小食」不能持續地在酒店的餐廳及茶座裡出現,但這都顯示了它們的文化價值被接納和被認同。
- [29]
- 教師每每購買「街頭小食」時,都要留意身邊有沒有相熟學生,以免成為他們的壞榜樣及使自己聲譽受損。
粉粉的、黏黏的、甜甜的,是70-90年代的流行街頭小食之一。 新品式:麵三館(Min Saam Gun),外觀上看起來很像日本的拉麵,原材料採用香港最新鮮的牛肉和臺灣手工麵,新鮮牛肉與濃鬱好喝的湯汁成為特色。 新品式:龍蝦寶寶(Lobster Bobo by Eddy),招牌就是蝦,各種蝦的美食,腸粉包裹著大塊的蝦肉、乾魚籽等,淋上龍蝦湯,鮮滑爽口。 粥,其實是廣東的小喫,一口一口吞下去,不僅溫暖你的胃,更溫暖你的心。
香港街頭懷舊小食: 香港必試的地道街頭小食
另外,「街頭小食」的店鋪也不只限於地鋪,它們開始進駐了商場的店鋪。 使越來越多地方可買得到這些小喫,深化港人與小喫間的接觸。 有時候行過小食店,有沒有看到人人都拿着公雞碗,站在街上喫豆腐花? 香港天氣炎熱,逛街逛得累了,就會買一碗冰凍豆腐花消暑。 除了基本的豆腐花,可以選擇配搭紅豆沙、綠豆沙、芝麻糊、薏仁和花奶等。 不夠甜的花,還可以加上冰糖水、薑味或桂花味糖水,每碗只售$5內,非常抵食。
而近年更有不少雞蛋仔新食法,例如配合雪糕,或加入不同口味如朱古力、香芋及斑蘭等等,成為極受歡迎的新一代街頭小食。 有如「雞蛋仔」已不單是從前般只有一種味道,現在更可選擇芝麻、椰絲、朱古力等新口味。 缽仔糕也不單是黃糖及白糖,還有冰糖、蔗糖,更有南瓜及綠茶味。
香港街頭懷舊小食: 香港懷舊小食3. 糯米餈
[30] 蛋撻也曾有過不少新改良,燕窩蛋撻、金箔蛋撻等,都有過光輝的日子。 上海生煎包也有改良了的煮法,並成了獨一無二的港式水煎包。 [31] 在穩定的環境下,小喫店鋪都求變來賺取更多營業額,炸雪糕、即炸糯米釀雞翼、脆芋條、一袋袋的「撈撈」涼拌小食等都是港人新創的小食。
香港街頭懷舊小食: 腸粉
全球化的影響 香港街頭懷舊小食 但是「街頭小食」的故事還沒有完,香港的全球化也使這些「街頭小食」不斷改變。 現時的「街頭小食」已不再是經典的五十款,有很多新的小喫,都是從外地引入的。
香港街頭懷舊小食: 香港懷舊小食8. 花生糖
另外,也曾有報道指,有酒店露天茶座新設「街頭小食」的「車仔檔」,販賣牛油粟米及栗子。 [iii] 香港街頭懷舊小食 或者這些「街頭小食」不能持續地在酒店的餐廳及茶座裡出現,但這都顯示了它們的文化價值被接納和被認同。 自五十年代以來,咖喱魚蛋大概是香港最傳統的街頭小食,用竹籤篤起光滑彈牙的魚蛋,再浸在咖喱醬裏,十分滋味。
香港街頭懷舊小食: 香港「街頭小食」與香港文化認同
因為港人價值的改變,「街頭小食」因應衞生和健康的關注而進入了店鋪,亦使港人進入了衞生的迷思。 現在,「街頭小食」已可以在茶樓、便利店及酒店內品嘗到;縱然街頭風味是否存在有待商榷。 香港人對「街頭小食」念念不忘,在不同的情況下也可觀察得到,這不是止於個人的懷舊情意,更是香港人的一份集體回憶,也是突顯港人文化身分價值的一個媒介。 在全球化的影響下、店鋪的穩定性及港人的大膽創新和包容,使「街頭小食」更趨多元,種類和口味更多。 不單外來的小喫進駐了本港,也有改良了本土、傳統及外來小喫的例子。 而隨著全球化,香港的「街頭小食」也被帶到了其他地方,並冠以「港式」的名銜。
香港街頭懷舊小食: 香港西多士
話雖三寶,但其實是各樣釀了鯪魚肉的食物,像青椒、尖椒、豆腐、紅腸、茄子、雲吞皮等等,下至滾油裏炸到金黃色,非常香口,不過記得要節制,喫得太多會熱氣。 香港街頭懷舊小食 小販車有不同的設計,每種設計有其所屬烹飪方式,賣其所能烹調的一類食物。 利用鐵模子製作而成的雞蛋仔,傳統上只有奶油原味,但在近年間,市面上推出多款創新口味,如鹹蛋黃、巧克力,甚至綠茶等,極受大眾喜愛。 此外,部分小喫店更會以雞蛋仔包裹冰淇淋,大大增加了它的邪惡指數。 如果你在街頭小喫店聽到咔嚓咔嚓聲的話,那很可能是切碎牛雜時所發出的剪刀聲。
香港街頭懷舊小食: 街頭小喫大滿足
煎釀三寶的名字是指顧客可以用同一價錢,從一堆煎釀小喫中任選三件,這些煎釀小喫通常會釀上鯪魚肉一起煎,更可蘸豉油和辣椒油來喫。 經典式:源記甜品專家(YuenKee Dessert),老字號的糖水鋪,賣的多是傳統甜湯,更以杏仁露、合桃露和桑寄生出名,每份糖水也可配以蓮子/蛋,再加上全雞蛋蛋糕,完美餐後甜點。 經典式:瑞記咖啡(Shui Kee Coffee),經典的西多士做法,搭配香港已少見的玻璃樽奶茶,充滿了濃濃的懷舊風。
香港街頭懷舊小食: 香港最佳牛扒餐廳
筆者每次都不敢用力咬叮叮糖,生怕咬掉了牙,唯有含在口裡等它慢慢融化。 [ii]2006年3月29日,長沙灣一個流動小販為逃避以便服遮掩制服的食環署人員檢控,亡命衝出馬路被車撞至重傷。 2006年6月26日,天水圍天恩邨一名小販因逃避食環署職員追補投河遇溺死亡。
外層香脆,咬進去又鬆軟香嫩,不得不說,香港人對雞蛋仔毫無抵抗力。 剛剛拿到手的熱雞蛋仔,任豐富的奶油香味蔓延,一口咬下去,極其滿足,邊走邊喫饞倒了一旁路人。 香港最典型的小喫可能要數牛雜麵了,小火慢燉的熟爛的牛肉、牛雜,搭配鮮美的湯和麵,每一口都是充滿了濃鬱的牛雜味道。 不過,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它,比如不能接受喫動物內臟的西方國家,所以更讓牛雜麵成為了一種典型的香港美食。 時至今日,這些小食有的依然長賣長有,有的買少見少,有的甚至消聲匿跡。 以下11種懷舊小食,無論是鹹是甜是辣,相信這種「兒時味道」,最後都會讓我們甜在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