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古城海邊的北面是鰂魚湧公園,南面向山一面則鄰接另一大型屋苑康怡園與康山花園,西面建有有蓋行人天橋連接太古坊。 經:德立街、紅棉路支路、琳寶徑、遮打道、昃臣道、幹諾道中、林士街天橋、幹諾道西天橋、西區海底隧道、西九龍公路、青葵公路、長青隧道、長青公路、青衣西北交匯處、青朗公路(汀九橋)、屯門公路、屯門公路巴士轉乘站、屯門公路、皇珠路、海皇路、湖景路、湖翠路及龍門路。 經:德立街、紅棉路支路、琳寶徑、遮打道、昃臣道、幹諾道中、幹諾道西、西區海底隧道、西九龍公路、青葵公路、長青隧道、長青公路、青衣西北交匯處、青朗公路(汀九橋)、屯門公路、屯門公路巴士轉乘站、屯門公路、皇珠路、龍門路、湖翠路及湖景路。 鰂魚湧開經:英皇道、糖水道、東區走廊、維園道、告士打道、夏愨道、天橋、幹諾道中、林士街天橋、幹諾道西天橋、西區海底隧道、西九龍公路、青葵公路、長青隧道、長青公路、青衣西北交匯處、青朗公路(汀九橋)、屯門公路、屯興路、青山公路—青山灣段、海榮路、海皇路、湖景路、湖翠路及龍門路。 經:湖秀路、湖山路、湖翠路、海皇路、皇珠路、屯門公路、青朗公路(汀九橋)、青衣西北交匯處、長青公路、長青隧道、青葵公路、西九龍公路、西區海底隧道、幹諾道西、港澳碼頭通道、幹諾道中、民光街、民耀街、康樂廣場、幹諾道中、夏愨道及紅棉路。

1883年太古洋行於鰂魚湧設立太古船塢、太古糖廠及香港汽水廠,使鰂魚湧成為當時香港最龐大工業區。 同年太古公司亦於鰂魚湧旁康山設有水塘,為各廠房供應淡水。 1892年太古興建全港首個吊車系統,接駁鰂魚湧至柏架山,以接載太古員工和附近居民,直至1932年停駛[9]。

鰂魚湖: 鯽魚

鰂魚湧的人口主要來自北角人口以及企業的擴展,除了在這些企業工作外,因為地理位置上遠離廣府人聚居的深水埗區一帶以至其餘族羣聚居地,外區中產較少遷入,很多閩籍富豪亦經常在鰂魚湧上班[6]。 不少以閩南話為母語的臺灣人以及新加坡人亦很喜歡在鰂魚湧置業,區內也有些價格較低的住宅,也有筲箕灣以及柴灣人口的第二代置業。 鰂魚湧的人口主要來自北角人口以及企業的擴展,除了在這些企業工作外,因為地理位置上遠離廣府人聚居的深水埗區一帶以至其餘族羣聚居地,外區中產較少遷入,很多閩籍富豪亦經常在鰂魚湧上班[6]。 鰂魚湖2025 鰂魚湧的範圍隨着時代的變遷亦有所不同,而且在政府的規劃圖及學校網,鰂魚湧一帶的地區一直都歸入北角的範圍。

回顧這些照片,發現今年又已踏入秋季,又到了廣告時間。 更多的紅葉路線,請瀏覽綠洲專題「香港紅葉‧本土‧紅」。 位於屯門大欖湧水塘的「千島湖」聲名遠播,全年遊客大旺。 西貢也有個「千島湖」,即是登上太墩俯瞰西貢內海的大小島嶼,但上山路段較崎嶇。

鰂魚湖: 太古城居民斬反修例蒙面示威者事件

淸代嘉慶二十四年刊行的《新安縣誌》尚未出現鰂魚湧地名,可以推測當時本區人煙稀少。 港府在開埠以來集中資源發展商業中心中環以及在南洋商家聚居的銅鑼灣(如新加坡首富的信和廣場)。 鰂魚湖 戰後的1950年代,由於出現中國可能收回香港的不確定性,很多東南亞企業遷出香港,但有不少在1960、1970年代陸續迴流。 隨着戰後銅鑼灣以及北角人口已達到飽和,區內的需求帶動起原屬北角東部的鰂魚湧建立起一個全新的商業及住宅區。 鰂魚湖 因為北角以及鰂魚湧有大量閩籍商人和中產聚居,區內有不少閩籍商家的企業,包括南洋首富郭鶴年的嘉裏中心亦設於鰂魚湧,開始帶動苦力聚居的鰂魚湧發展成港島第三個商業中心,而區內居民以早期北角居民以及其後代為主,包括商人以及中產,以及早期因郭春秧而聚居在北角的日本人。

  • 但直到現在,香港的學校網在東區依然是分成「北角及鰂魚湧」(14區)和「筲箕灣及柴灣」(16區,原屬第15區的筲箕灣於2007年併入第16區)。
  • 962A線為老牌式定點服務屋苑的巴士路線,二十年來一直為屯門碼頭一帶的居民提供直達中上環及金鐘的服務。
  • 鮮紅色的吊鐘花份外艷麗,在草叢相比之下十分明顯易找。
  • 由於香港政府銳意發展東區,因此很多政府部門總部及公營機構由中環和灣仔搬遷到東區,如鰂魚湧辦公,當中更包括不少的總部,令東區承接了部分原本屬於其他區域的政治中心功能。

未來將會陸續推出餘下未完成之流動版CSS及網頁翻新之更新。 鰂魚湖 鯽魚生活於水深20公尺以上,為初級淡水魚,棲息於河川中下游水草較多之淺水域、溪流或靜水水體。 對環境適應力強,體內的糖原使鯽魚能忍受含氧量不高的污濁水[3],生性敏感且警覺性高。

鰂魚湖: 11-29 西貢浪茄

然而很多時市民或會以區內著名地點如麗池、太古坊等地標作指示。 附近有鯽魚湖村、北潭湧家樂徑、龍坑、燒烤場地,沿麥理浩徑第一段前往萬宜水庫東壩。 沿北潭湧家樂徑,可直達北潭,再經榕北走廊接麥理浩徑第三段往雞公山、水浪窩或嶂上、北潭凹。

太古坊的私人會所Butterfield’s於2017年裝修前亦可讓居民申請入會。 太古城的前身為1907年建成的太古船塢,它的紀念碑仍在太古城中心前展示。 1970年代太古船塢遷出後,原址大片土地被太古地產分階段重新發展,由王董建築師事務有限公司(英語:Wong Tung & Partners)設計[2],第一期「翠湖臺」先於1977年落成。 其中洞庭閣以呎價$220開售,220個單位於一日內全數售罄[3]。 962C線憑着「一程過」直達形式,免卻乘搭港鐵多重轉車之苦。 雖然市中心居民可以選擇走線相近的960B/960X線往返屯門市中心,但部份乘客寧願徒步約五至十分鐘來往「屯門官立中學」站選乘962C線,原因可能是該兩線需停靠屯門公路轉車站,且早上開出的960X線於西隧口設站;且該兩線定價較高(現為$24.7),致使本線經常頂閘。

鰂魚湖: 交通

太古城(英語:Taikoo 鰂魚湖2025 Shing)是一個位於香港島東區鰂魚湧的大型住宅屋苑,由太古地產於1975年4月開始興建,後來成為港島東的其中一個部份。 過海隧道巴士962G線:只於星期一至五黃昏繁忙時間由金鐘(西)單嚮往屯門(湖景路),途經中環及上環後,取道西區海底隧道及屯門公路,前往龍門居、新屯門中心、兆山苑、蝴蝶邨及湖景邨,屯門區走線與其他同系列路線相反。 鰂魚湖2025 鰂魚湧附近有大型商場康怡廣場及太古城中心,亦有大型百貨 鰂魚湖 AEON STYLE,購物非常便利。 鰂魚湧美食亦多不勝數,尤其太古坊商業區及太古城大型屋苑,有多間食肆。 鰂魚湧公園亦是居民常到的休憩地方,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亦置於園內。

鰂魚湖: 大型商場

在香港歷史的分區之中,鰂魚湧是北角的一部份,包括早期分區、市政局分區以及校網分區。 但現根據規劃署劃分已獨立發展,不過部分人仍說北角是舊稱呼。 太古城為香港首個設有園藝花園及綠化平臺設計的私人屋苑。 平臺花園亦擺放當年最頂尖香港藝術家的作品,如文樓和李福華等。 除平臺花園外,部份樓宇底層亦設有商舖及停車場,商舖包括超級市場、便利店、銀行、診所及食肆等,方便居民。 其後第二期至最新的第十一期「海天花園」於1979年至1987年分階段完成[4]。

鰂魚湖: 香港行山賞花路線推介

過海隧道巴士X962線:只於星期一至五黃昏繁忙時間由金鐘(西)單嚮往屯門(龍門居),途經中環後,取道林士街天橋、西區海底隧道及屯門公路,前往湖景邨及蝴蝶邨。 過去曾帶大家去十二笏賞吊鐘花,趁還是花期,今日帶大家去「大枕蓋」賞吊鐘花。 「大枕蓋」高408米,位於西貢北潭湧萬宜水庫以北,山頂景觀開揚,可遠眺整個萬宜水庫、斬竹灣、滘西洲一帶。 而吊鐘花即主要集中在大枕蓋與鹿湖郊遊徑之間,大家可乘坐29R村巴由西灣亭出發,即比較容易行。 不過現時入口草叢比較茂密隱祕難找,而且29R村巴班次不多,如多人倒不如搭的士吧,隨時更平呢!

鰂魚湖: 大廈名稱及建築設計

此外,由於香港政府銳意發展東區,因此很多政府部門如會計及財務匯報局由中環和灣仔搬遷到鰂魚湧辦公,亦不少的跨國企業的辦公室選址於如太古坊,例如安永、法國巴黎銀行、LVMH、波士頓諮詢公司等。 除了私人商業區太古坊外,區內亦有大型港島區規模最大的購物中心及商業中心之一的太古城中心和康怡廣場。 作為住宅、商業、購物及娛樂一應俱存之地,鰂魚湧的交通需求相當大,也是香港的交通樞紐,區內有港鐵鰂魚湧站及太古站,而鰂魚湧站更是港島綫及將軍澳綫的交匯點。 港鐵、巴士、小巴、及電車等公共運輸工具都服務著該區。

鰂魚湖: 太古城

區議員趙家賢被刀手咬斷的左耳朵於次日做手術駁回[25],但因為被太古城男居民咬斷時嚴重破壞其耳廓軟骨組織,於手術一週後因情況未有改善,耳廓須要移除[26]。 很多跨國公司的辦公室選址鰂魚湧,例如太古坊,令鰂魚湧以至整個港島東區承接了新核心商業區及經濟中心的功能。 鰂魚湖 太古水塘原址變成了康景花園;太古船塢原址則變成了大型私人屋苑太古城。 鰂魚湖2025 至於太古糖廠位置,現在則變成了太古坊商業區,而汽水廠則變成康蕙花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