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 不過,僱主若能提出因勞工未交接完整而導致損失,例如致使僱主無法和合作廠商履行合約事項等,僱主可舉證並以民事訴訟求償,不可作為預扣薪資的理由。 病假是受到法例保障,無論員工是否在通知期間請病假,都不會影響通知期。
於有關情形下,讀者及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辭職後請假2025 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 Uwants.com討論區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 (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 ),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如有任何爭議,管理員擁有最終的詮釋權。
辭職後請假: 職場熊報
至於年假薪酬的計法,每日款額相等於員工在年假當天或年假首天(如年假日數連續多於一天)前12個月內所賺取的每日平均工資。 如僱員的受僱期不足12個月,則以該段較短期間計算,也取決於公司慣用的做法。 根據 勞基法第38條第4項 規定,當年度未休完的特休天數/時數,僱主應該折算薪水發給員工,如果沒有折現就應該遞延到隔一年,讓員工有休假延長的權益。 辭職後請假 有些勞工會想在月初提離職,並且把剩下的所有特休假集中「休到離職」、「休到畢業」,並等待下個月月初的新公司入職,這部分是沒問題的,但請假時勞工身分依舊屬於該企業之受僱者身分,須按照企業請假手續進行。 但僱主不得因為交接不完整而擅自預扣薪資,否則僱主違反勞基法第22條第2項所述「工資應全額直接給付勞工」,企業可能面臨2萬至100萬元的罰鍰。
- 同一個情況,有不同的處理方法,要看公司的內部決定。
- 她同時大呻,指該公司訂了不少奇怪規矩,同事們亦難以相處,而且薪金低工時長,直言難以忍受,「呢間公司啲人黐線㗎,所以我先頂唔順走」。
- 有關資料會列明在你入職時所簽的僱傭合約,你可仔細翻閱,若真的不清楚,可向人力資源部查詢。
- 在投簡歷的時候花多些心思,精選和自己意向匹配度高的公司,提高面試效率。
- 其實僱傭條例冇規定辭職後不能放年假,但係年假都係要僱主批准的,所以只要僱主同意就可以喇。
不過如果老闆明確表示很反感請假這件事,那也要斟酌一下現老闆的意見,給他一份尊重,能好聚好散的沒必要鬧翻。 請假有個度,比如一週工作日是五天,不能請三天假,可以儘量將面試安排在一天,面試電話接了儘快處理,讓面試公司將詳情以郵件通知。 在投簡歷的時候花多些心思,精選和自己意向匹配度高的公司,提高面試效率。 有網民於討論區發文,指長期受偏頭痛困擾,無奈需要常請病假。
辭職後請假: 辭職|想轉工/裸辭必做測試!6個問題助你分析應否現在離職、減低不安感!
因為《僱傭條例》的規定只是最低指引,僱主有權因應業務需要而作出調整,只要不少過法例規定就可以。 辭職後請假2025 特別是一些工種較特殊的職業,職務可能涉及公司的機密資料,或較高級別的職位,公司需要花時間做招聘,工作交接亦需時,通知期可以是一個月至三個月不等,千萬不要覺得驚訝。 而有關辭職的指引,在入職時所簽的僱傭合約上有清楚列明,所以不能單方面反口。 根據《僱傭條例》,僱員按連續性合約受僱每滿12個月,便可享有有薪年假,但這些法定年假,不得計算在終止僱傭合約所需的通知期內。 即是說,如僱員是在辭職前預先申請年假,而僱主又批准了的話,這是可以的,但員工在遞交辭職信後纔想申放年假,那就不可以(就算仍有年假配額,也不能申請放取),除非僱主與僱員雙方皆同意,否則未放取的年假是不可代替通知期(法定假期及休息日例外)。
面對一些頻繁請病假的同事,主管或HR不妨嘗試制定彈性上班安排,避免員工因個人事務而請病假;如要修改病假政策,亦應配合關懷軟手段,衡量員工工作表現、身體狀況、行業人才需求等因素,避免影響團隊士氣。 雖然有人會濫用病假,但如果公司本身提供有薪假期,建議公司管理層應視之為福利,切忌先入為主,假設下屬扮病請假;亦不宜因此一下子將病假制度收緊太多,否則可能令下屬反感,破壞雙方關係,甚至引發辭職潮。 辭職後請假2025 辭職後請假2025 當你收到新工offer或者有別的計劃,決定要向公司道別時,除了準備辭職信,更重要的就是要了解辭職的通知期和代通知金。 小編知道大家有很多疑問,故特意準備以下七條公式,教你如何計算通知期和代通知金,學懂這些數學題,就不怕計錯數。
辭職後請假: 提出辭職後該不該頻繁請假面試?
有人屋企一家大小等著他供養,沒有了工作,連生存都成問題;也有人有「父蔭」,工作只是為興趣或消磨時間。 很多HR面試的三板斧:第一步,請您先做一個簡單的自我簡紹;第二步,隨意問幾個無關痛癢的問題,中間夾雜著對自己或公司的吹噓;第三步,很認真地問,為什麼從上家公司離職。 請假面試是現如今很多職場人都會有的一個經歷,尤其是對較為年輕的職場人而言,一言不合就面試,一言不合就跳槽,所以請假去面試已經是很多人習以為常的事情了。 在老闆看來,情況有些不一樣,A仍是在職,心思完全不在工作上,一天到晚就顧著接電話和請假面試,缺乏職業道德。 根據勞基法第79條第3項、第4項,勞工要求離職證明,企業僱主有提供離職證明之義務,若違反則可處2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的罰鍰。
- 如果在通知期內有公眾假期、既定休息日,打工仔均不需要補回。
- 然而,競爭激烈的社會告訴我們,你隨便放棄的工作,其實有很多人也爭著要!
- 很多打工仔也會理解錯誤,忘了將通知離職的那一天計算在內,以為下個月的同一日才夠1個月。
- 檢方表示,翁姓警員原隸屬中和警分局中原派出所,疑似在外積欠百萬賭債,無力償還,今年5月受友人洗腦,「下海」兼職做起詐騙車手賺外快。
終審法院曾就一宗已遞信員工在通知期內放取預先安排的年假的案件作出裁決,指上述限制並不適用於僱員辭職的情況,僱員在辭職時有權選擇在所需的通知期內放取法定的年假。 這個情況是有點特別,不能說是先斬後奏,但人家確實是預先安排好的。 不過終審法院曾在2008年就一宗僱員在通知期內放取預先安排的年假的案件作出裁決,判決指,上述限制並不適用於僱員辭職的情況,僱員在辭職時有權選擇在所需的通知期內放取法定的年假。
辭職後請假: 辭職後公司唔批年假 應份攞返嘅AL竟然唔係必然?
另一個狀況係,辭職後身份變得尷尬,遇到上火嘅上司可能仲會畀面色處處留難,於是有啲打工仔會希望縮短上班時間,喺通知期內請年假,等大家唔使面阻阻。 其實僱傭條例冇規定辭職後不能放年假,但係年假都係要僱主批准的,所以只要僱主同意就可以喇。 要記住只要你一作出了辭職通知,僱主是有權不讓你放大假,因為法例講明年假不得計算在終止僱傭合約所需的通知期內。 但現實生活中,很多公司為免麻煩或左計右計,會讓辭職的員工在通知期內清掉餘下的大假,換句話說,其實只要僱主同意,你就可以這樣做,因為對他們來說,也是另一種方便,不用向你補回年假賠償。
辭職後請假: 請假後崗位被領導親戚頂替,我隔天就辭職,一週後領導直接懵了!
作為領導或者老闆,如果不能及時發現員工的異常行為,總會讓公司顯得更加被動。 1.開始頻繁請假接觸過很多同事,為了避免風險和辭職成本,他們在離職前總會找好下家公司。 在我看來,在完成手頭上工作的同時,請假甚至是頻繁請假面試都沒有原則上的問題。
辭職後請假: 辭職後, 一個月通知期內請病假
這次我們以酒店廚師阿文為例,他在2021年2月12日作出離職通知,公司規定的辭職通知期是兩個月,即4月11日會是最後上班日期。 但由於阿文趕着要到新公司上班,他通知上司,他只能工作至3月31日,其餘11日的通知期會以代通知金計算。 如果在通知期內有公眾假期、既定休息日,打工仔均不需要補回。
辭職後請假: 裸辭的他們後悔了嗎?
樓主續指,曾向上司提出可以「扣錢」、無薪假的方式處理病假問題,惟遭對方拒絕,「我有同佢講妳咪扣我錢囉!佢又話唔想」,對公司感到莫名其妙。 她同時大呻,指該公司訂了不少奇怪規矩,同事們亦難以相處,而且薪金低工時長,直言難以忍受,「呢間公司啲人黐線㗎,所以我先頂唔順走」。 假如阿芯在10月18日決定辭職,試用期已過,公司規定僱員辭職的通知期為兩個月。
辭職後請假: 「跳槽」前,至少應該考慮清楚哪些問題?
想找一份工作或者跳槽之前,就先在網上找下看有哪些公司招這個工作,給聯繫方式和招聘信息都記錄下來,然後慢慢做排名,找出最想去的公司在做準備。 這就直接導致了跳槽的風險也越來越高,經濟寬裕還好,如果經濟上稍有窘迫,那跳槽週期間的經濟壓力和心理壓力都不小,所以在職找下家,騎驢找馬的人不少。 因事後有被害人向警方報案,中和警方調閱監視器發現,發現嫌犯竟然很眼熟,進一步調查發現竟然是自己同事,警方約談翁姓警員,翁男見事情東窗事發,索性辭職當起全職車手還債。 建立一個Word檔案,列出所有工作內容及交接事項,如果工作業務會連絡到其他配合廠商,也需整理出所有窗口的聯絡方式。 為了跟前東家完美分手、好聚好散,小編建議也盡量把「休到離職」的計畫提早告訴僱主/直屬主管,方便他們盡早啟動招募計畫、安排遞補人選。
辭職後請假: Q1.通知期與代通知金是什麼?
這份Word檔案完成後,用email傳給直屬主管/老闆,同時也列印出來請主管過目,確認所有事項都可以持續進行,不會因為有人離職而中斷。 辭職後請假2025 不過,對於某啲日常運作比較繁重嘅職位,僱主自然會希望同事可以留低幫到最後一秒。 講到最後,轉工唔係一場戰役,大家留一線,日後好相見,最重要係雙方協商Win win,因為你永遠都唔知道將來喺工作上會唔會遇見前僱主,又或者要尋求前僱主幫手完成自己嘅Reference 辭職後請假2025 check。 終止合約時,雙方都需要給予對方適當嘅通知期(Notice period),而如果比原定通知期早走,就稱之為Short notice。 唔少打工仔本住「魚唔過塘唔肥」嘅金科玉律,都會選擇等公司一出完Bonus就準備華麗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