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金局昨回應指出,強積金乃跨越三四十年的長線儲蓄投資,其間無可避免經歷不同的經濟週期。 積金局續指,過去21年間,強積金有14年錄得正回報,而錄得負回報的年度其後通常亦能夠回升。 進階一點的資產配置策略,是以數據分析配合買賣準則,進行「戰術性資產配置」(tactical asset allocation)。 當中一種既簡單,又適合強積金環境使用的,是運用「技術分析」。 積金局建議,計劃成員應定期(例如半年或一年)審視強積金投資組合,並根據個人的投資目標和風險承受能力等因素作出相應調整,至於缺乏投資知識和時間管理強積金的計劃成員,則可考慮「懶人基金」。 在歐洲的不穩、 通脹、 加息陰霾等因素下,中、港股票作為強積金最重要的資產類別,過去 12 個月以來,已錄得第 10 個月的負回報,這突顯了捕捉市場的難度 、分散投資的重要性以及要聚焦長線投資。
- 在美國加息週期,他認為投資者要謹慎投資債券市場,預期債券回報表現未必理想。
- 有家長透露涉事中心截至本月中仍如常推銷課程,以所謂「暑假檔期課程緊張」為由遊說家長,加上有預繳折扣、學券等優惠,誘使家長預繳大筆學費,當中有家長報稱損失逾5萬元。
- 收入方面,50歲後要開始有心理準備隨時因為市道而收入大減,除了拓展現有的人力資本及延長收入之外,還要盡早學習運用金融資本去增加收入。
- 強積金自2000年12月成立至今已經接近十九個寒暑,幾乎全香港的打工仔都槍口一致地覺得強積金是被政府「搵笨」,每月供款後就被基金管理人扣起大筆管理費,回報又沒有起色,供款多年,蝕多賺少,戶口結餘對退休幫助不大。
- 股票市場低迷影響強積金錶現,強積金研究機構積金評級主席叢川普(Francis Chung)發表網誌,估算4月份將是強積金曆年以來最慘烈的首四個月開局。
- 第一信用(08215)前主席、電影出品人冼國林昨日於Facebook公開他的強積金(MPF)年結單,他的強積金帳戶原有444.33萬元,至年底結餘只剩394.8萬元,於去年虧蝕近50萬元,幅度達11.1%。
因此,現時市況下,並不建議轉至如保證基金、債券基金等投資風險較低的組合。 叢川普預計強積金總資產將由 3 月底約1.121萬億元下跌5.39%至4月底約1.060萬億元,相等於每名強積金成員的平均賬戶結餘由約244,400元下跌至約231,200元。 股票市場低迷影響強積金錶現,強積金研究機構積金評級主席叢川普(Francis Chung)發表網誌,估算4月份將是強積金曆年以來最慘烈的首四個月開局。 在460 萬名強積金成員當中,估算 強積金蝕錢2025 3 月份每人平均損失約超過 3,200 港元,2022年首季累計則損失約16,600 港元。
強積金蝕錢: 布氏鯨浮屍送解剖查死因 專家促立法監管觀賞瀕危水族
如果要從「掘頭巷」走出來,就是要採用沒有「主觀選擇」及「價位預測」的投資方法,而其中一個可行的方向,就是運用「資產配置」。 強積金蝕錢2025 雖然強積金錶現有升有跌,惟積金局表示,在2000年12月開立並持續收取供款至2019年12月底的供款帳戶,累積強積金平均42萬元;至於還有自願供款的帳戶,同時計及強制供款及自願供款,累積強積金平均超過100萬元。 強積金制度於2000年12月1日起實施至今已近20年,截至2020年8月總資產超過1萬億元,當中約3200億元是扣除收費後的淨投資回報。
- 不少老師傅都利用網上平臺接觸年輕人市場,陪月及裝修便是典型例子,這類以個人化經驗為主的行業,能結合互聯網提升資產運用,亦是50歲後人士提升人力資本的重要平臺。
- 若計算今年強積金整體表現,更累積蒸發逾13.5%,意味香港打工仔共蝕約1,600億元,平均每人強積金戶口蝕近3.4萬元。
- 溫鋼城認為暫時市場絕大部分的產品均會持續向下揚,建議較進取的投資者,可以把新供款放到原有進取的投資組合當中,希望做到趁低吸納的效果。
- 在460 萬名強積金成員當中,估算 3 月份每人平均損失約超過 3,200 港元,2022年首季累計則損失約16,600 港元。
- 梁耀康表示,強積金不應捕捉市場時機(market timing),就長綫投資而言,見到股市跌更應開心,因可以累積更多基金單位。
梁耀康提到,強積金投資着重長綫回報,年輕不用太理會短期升跌,但臨退休則不太適用。 假設打工仔明年將要退休,強積金主要持有股票基金,股市升至34000點水平時應該減持,因為股市升跌難以預計。 對於成員最痛是香港及中國股市,積金評級股票基金(香港及中國)指數2022年年初至今跌26%。 至於表現最強的是貨幣市場基金年初至今回報持平,雖然無正回報,惟不用蝕已能稱冠。 據積金評級數據,9 月份強積金賬面虧損估算約為 697 強積金蝕錢 億元,即457 萬名強積金成員每人平均帳面虧損約1.52萬元。
強積金蝕錢: 收入:善用年金投資及扣稅額
隨着市場下跌,強積金總資產亦下跌,並首次跌破2020年7月時達到的里程碑—1萬億元的重要關口,估算跌至約9,650億元。 知多些:根據《強制性公積金計劃—計劃成員累算權益統計分析強制性公積金計劃—計劃成員累算權益統計分析2020年9月》,2019年強積金帳戶數目為1010萬個,由446萬人持有。 較早前,積金局公佈今年首季以不同理由(包括退休、提早退休等)提取強積金的申索個案為4.7萬宗,按季跌23%。 當中以「永久離港」為由提取強積金的申索個案為7,500宗,涉及金額20.14億元,按年增4%。 康宏理財助理聯席董事林正宏認為,管理強積金不應被市場帶着走。 由於強積金着重捕捉長綫資產升值的機遇,不應以短綫作為買賣準則。
中國政府為反壟斷及鼓勵生育,監管機構七月起不斷狙擊多個行業,令中國科網股、教育股、手遊股及奶粉股相繼大跌,無數把強積金投資於中港股票MPF(強積金)基金的香港打工仔不幸成為犧牲品。 強積金蝕錢2025 單是7月份,全港450萬名強積金成員平均每人輸了8,400元,380億的財富蒸發掉,上班一族欲哭無淚,不少人對中港股票基金更失去了信心。 BusinessFocus記者比較了近年全港各大強積金基金的表現,再分析了打工仔可作出的各種選擇,綜合成「MPF自救三招」並寫成此文章。 希望各位讀者參考後,有助揀到表現最佳的MPF基金,令強積金投資「贏多輸少」,有助安享晩年。
強積金蝕錢: 強積金大出血 打工仔蝕到喊 上半年人均虧損3.2萬 歷來最慘
叢川普又指,若客觀地透視 2022 年強積金這筆1,406億元的虧損,等於每名成員大概損手30,000港元或平均兩個月薪水。 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 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 截至 6 月底的強積金總資產預計約為 1.061 萬億港元,是自 2020 年 10 月底以來最低水平。 本來取消強積金對沖的法例正在草擬階段,準備於今年年底提交立法會審擬。
但當遭遇經濟不景,卻未必每位市民有相關知識調配財產,而遇市場大幅波動,會花時間在強積金上左調右撥的市民更是少有。 一眾上班族縱想安穩過活,分配在不同基金的資產卻在市場裏浮浮沉沉,結果到退休一刻有如猜謎開估。 相反,現時太保守的,應把握退休前資產增長期,稍為提高資產增長能力,盡量多累積金融資本,減少對人力資本的依賴。 在同一風險下,不同的資產配置技巧可以有不同的回報,尤其是「戰術性資產配置」,如「100減歲數」,能增加強積金的回報。 例如50歲後的MPF強積金管理,太進取者如100%持有股票基金,便會於2020年第一季蝕了很多,但現時不要立即變得保守而轉去100%持有債券基金,而是應該按風險目標重新檢視持有物及投資策略。
強積金蝕錢: 「金融資本」 退休前高速增長
他提到,即使同屬混合資產基金,股債比例每隻都不同,風險及回報亦有分別。 打工仔的強積金受託人雖然由現有僱主決定,但同一受託人必會提供多種不同MPF基金供打工仔選擇,並容許每年轉換基金,故上班一族必須「做功課」,細心研究選擇最賺錢最穩定的期金。 例如讀者可透過「積金評級」(mpfratings.com.hk)等網站,分析受託人旗下各MPF基金的短中長期回報率,從而選出風險及回報率最適合自己的選擇。 強積金(MPF)於2018年的表現未如理想,MPF帳麪人均要蝕錢。 據基金評級公司晨星的數據顯示,今年MPF平均回報跌8.3%,相當於累及打工仔帳面蝕698億元,人均身家輸1.6萬元。
強積金蝕錢: 專家:MPF全數撥作保本
開支方面,50歲後要更加註意醫療開支的增加,亦要制定一下退休後的開支預算。 退休後沒有了人力資本的收入,便要看看金融資本的收入能否滿足自己的開支預算。 退休後的金融資本一般只能承受2%至4%的按月波幅風險,在此風險下大概能提供2%至4%的年均回報收入。 收入方面,50歲後要開始有心理準備隨時因為市道而收入大減,除了拓展現有的人力資本及延長收入之外,還要盡早學習運用金融資本去增加收入。 近年的公私營年金,可說是退休後收入的重要一環,大家宜盡早深入瞭解,比較不同的年金計劃。
強積金蝕錢: 強積金首9月慘蝕2589億 打工仔上月均輸1.8萬 今年來虧足5.65萬
這種筆者叫「贏要谷,輸要縮」的調配策略可說是(又拋書包)固定比例投資組合保險策略(CPPI)的山寨版。 強積金蝕錢 看到這裡,讀者可能會質疑宏利MPF回報只是「個別事件」;因此,筆者就公開自己的恒生強積金錶現(見圖2)看看今年是否「賺錢中」。 積金局又表示,過去21年間,強積金有14年錄得正回報,而錄得負回報的年度其後通常亦能夠回升,例如在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強積金錄得30.2%負回報,但2009年及2010年已分別回升並錄得26.6%和7.8%的淨回報。 強積金顧問公司駿隆集團最新數據指出,強積金2022年3月每人平均蝕3202元,而今年至今人均蝕16,318元。 有家長表示,今年3月獲中心職員邀請參加開放日,其間被推銷報讀綜合課程,聲稱支付留位費可獲贈學券,下次報讀可扣減費用,結果支付了40天課程,學費約9,000元,只上了8堂即遇結業。 強積金蝕錢 溫鋼城認為暫時市場絕大部分的產品均會持續向下揚,建議較進取的投資者,可以把新供款放到原有進取的投資組合當中,希望做到趁低吸納的效果。
強積金蝕錢: 股票基金最高跌9.18%
不過他提醒,未來價格尚存再破底的機會,不排除再有10%或以上的跌幅,因此建議現有資金可以投放到保本產品或以現金手持,減低風險。 港股近日表現受壓,恒生指數急挫,週二(26日)跌穿20,000點大關,昨日主板成交金額約1348億元。 正因投資市場暫乏樂土,溫氏促供款人續以均衡佈局為上策,把注碼分散在環球股債,切忌在動盪市中貿然慌忙換馬。 中投傲揚基金經理溫鋼城指,環球市場暗湧處處,尤其是3月1日乃中美談判死綫,也是美國政府停擺的限期;及至3月29日又到英國硬脫歐的關鍵日子。 香港各界商會聯席會議週四(5日)與建制派會面,會上電子業商會榮譽會長陳其鑣指政府堅持取消強積金對沖是「雪上加霜」,更形容取消強積金供款是「全港爆炸」。 要求永久撤回取消強積金對沖的聲音,在市民生活的艱難時期再次出現。
強積金蝕錢: 過去3年表現最佳10大北美股票基金
每天報章財經版及電視財經臺充斥大量某某號碼上望某某價位的資訊,這些「主觀選擇」及「價位預測」資訊的供應,是源於香港人對這些資訊的需求。 強積金亦不例外,各受託人為其計劃成員舉辦的投資講座,亦大多以明年市場預測作為講座主題;各傳媒財經版的強積金報導,亦慣常訪問專家們下半年建議選擇什麼基金。 這些「主觀選擇」及「價位預測」的投資方法,就是造成強積金供幾多蝕幾多的主要元兇。 面對全球投資市場都普遍出現龐大沽壓,並無資產能倖免,強積金成員躺中也中槍。 不過,強積金始終屬長期資產,隨便更改投資組合的資產配署安排並不明智。 在強積金中,即使認為基於聯儲局加息引發的資產拋售潮未完,最多隻可變更兩成資產分配作出技術性調整,好像將兩成債券基金調至貨幣市場基金。
強積金蝕錢: 香港文匯網
第一信用(08215)前主席、電影出品人冼國林昨日於Facebook公開他的強積金(MPF)年結單,他的強積金帳戶原有444.33萬元,至年底結餘只剩394.8萬元,於去年虧蝕近50萬元,幅度達11.1%。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 市料餘下數個交易日MPF難扭轉盈虧的困局,如以今年負回報近8.3%計,是自2015年下跌0.9%以來再次呈負數。 其中,預設投資策略 (65歲後基金) 6月份跌2.6%,上半年更跌11.1%;預設投資策略 (核心累積基金) 6月份跌5.1%,上半年跌14.2%。
強積金蝕錢: 今年想蝕錢?除非你…
積金評級最新公佈3月份的強積金錶現調查,估算3月份強積金蒸發約150億港元,導致首季度錄得約 762 強積金蝕錢 億港元虧損,是2年以來最差的季績。 如打工仔在強積金損手之時,再調倉到保守基金,短期內可防止資產一跌再跌,但日後亦可能錯過市場反彈的資產增值機會。 因此,目前在強積金市場蝕錢的打工仔未必需要過份保守或悲觀,在底位繼續供低水的股票基金,亦可視為趁低吸納優質股票資產,可望在下一個升市週期反勝。 有一些投資者經常參考財經界人士的來年大市預測,以作為自己的投資部署。
強積金蝕錢: 人均累算權益超過24萬元?
2022年環球投資市場不穩,港股、美股齊齊大跌,使香港人強積金戶口見紅,有報道指今年截至4月下旬,香港人強積金人均蝕約HK$27,000,單計4月人均已輸過萬元。 過去數年戰績特別出色的多隻北美及環球股票基金,今年閒閒哋跌一、兩成,表現甚至不如多隻保守基金。 不過,強積金畢竟是持續數十年的長線投資,因一時熊市而轉倉至保守基金,恐怕錯失長線資產增值機會。 記者分析強積金過去十年的表現即發現,對年青打工仔而言,每年平均回報率最高的股票MPF基金是投資不二之選。 當中又以美股MPF基金較為穩定及優勝,因它的一年、三年及五年期的每年平均回報率分別達到34.48%,15.34%及14.99%,完美地勝過中港股票MPF基金同一時期的回報率(8.88%,4.37%及9%)。 更重要的是,今年中國監管各行業力度大幅加強,屢屢重罰大企業,令中港股票MPF今年以來慘跌5%,而且前景不明朗;反觀美股MPF基金同期卻大升16.95%,令兩地股票基金回報率的差距更為擴大。
在美國加息週期,他認為投資者要謹慎投資債券市場,預期債券回報表現未必理想。 較保守的投資者可將資產轉移至強積金保守基金,減低資產虧損機會。 如有疑問,建議成員可和強積金投資專家瞭解適合自己的投資部署。 積金局補充,截至今年5月底,強積金自制度在2000年實施以來的年率化淨回報率為3.1%,高於同期的1.8%年率化通脹率,顯示強積金制度長遠經得起考驗。 積金局建議計劃成員應定期(例如半年或一年)審視強積金投資組合,並根據個人的投資目標和風險承受能力等因素作出相應調整。 至於缺乏投資知識和時間管理強積金的計劃成員 , 則可考慮俗稱「懶人基金」的預設投資策略。
管理金融資本要先從風險出發,50歲後一方面不宜太進取,另一方面又不宜太保守,按月波幅3%至5%是很好的風險目標,簡單的資產配置應以股債平均為主。 IFast Global Markets副總裁溫鋼城認為第二季強積金錶現持續波動,建議分拆MPF作兩個部份,約50%撥作保本,另外50%就可撥到股票上。 針對股票,首選美股、其次中國內地、接著是港股、最後才考慮歐洲市場,始終俄烏局勢持續影響歐洲經濟方面。 中、港股票是3月份兼今年以來表現最劣的MPF資產類別,錄得連續三季見紅,亦是在過去 12 個月內的第 9 個月虧損。
駿隆執行董事王玉麟昨提醒市民,投資市場短期波幅較大,若果過度轉換基金更會蒙受損失,建議投資者為強積金安排長線退休投資的部署。 預期市場升跌受着美國加息、環球通脹升溫、俄烏局勢以及內地疫情發展等數大因素影響。 積金局則呼籲供款人無須過分擔心短期的市場波動,更切忌試圖捕捉市況,以免得不償失。 受新型冠狀病毒 (新冠肺炎、武漢肺炎、COVID-19) 疫情影響,打工仔生計大受打擊,強積金錶現亦不如理想。 根據基金研究公司晨星新統計,2020年第一季MPF下跌8.37%,供款人賬面損失合共逾811億元,人均損失約1.8萬元。
據晨星截至上週二(12月18日)數據,年初至今19類基金僅得港元貨幣產品逆市上升,錄得近0.6%升幅;其餘大部分資產皆「見紅」,當中包括中港股票等重創逾一成或以上。 而從2022年初至6月,強積金每人平均蝕32,242元,是歷來最差的半年表現。 最新強積金總資產1.0802萬億元,以強積金計劃成員總數458.6萬計,人均資產值23.55萬元。
強積金蝕錢: 「金融資本」 退休前高速增長
對於新一屆任期的目標,劉麥嘉軒指出,故積金局「最終目標就是幫計劃成員儲多啲錢」。 至於政府計劃未來將其發行的綠色債券和基礎建設債券撥出部分供強積金基金投資,該局正全力與金管局持續研究中。 翻查資料,年初至今強積金基金平均投資回報率累跌9.41%,估算強積金本月再虧損超過644億元,把2022年年初以來的累計損失推高至超過 1,406億港元。 平均每名強積金成員預計4月份要損手超過14,000元,今年累計更要蝕超過30,600元。
強積金的投資週期可長達數十年,期間必然會經歷多個牛市及熊市,打工仔不用因短暫市況波動而慌亂,年輕上班族大可維持進取投資,並隨着年齡增長考慮投資更多防守性基金,以降低週期性市場波動風險。 這些投資北美市場的股票基金,主要投資範圍通常包括Apple、Microsoft、Tesla等大家耳熟能詳的科技股。 受惠於近年美股大牛市,這些股票基金縱使今年回報有所折讓,但中長線回報仍十分可觀。 強積金蝕錢 在18至49歲時,基金會為你投資在較平衡的核心累積基金,50歲至65歲則會逐步把投資轉移到更安全但回報率較低的「65歲後基金」。 若有疑問,打工仔可以致電給強積金受託人查詢,總之多瞭解,多比較,纔有機會找到更佳的MPF基金作出投資。
強積金蝕錢: 強積金首9月慘蝕2589億 打工仔上月均輸1.8萬 今年來虧足5.65萬
打工仔供強積金動輒數十年,究竟強積金回報是否真能應付退休所需? 《香港01》根據強積金顧問公司駿隆集團強積金錶現指數,整理出過去2018年7月至2020年9月強積金錶現,以供參考。 目前全球正陷入滯脹期,經濟停滯及高通脹同時出現,這是相對不利情況,因為經濟不景及失業上升,惟經濟增長很低時,物價卻不跌反升。 林正宏建議,若距離退休日子尚遠,能承受較高風險,強積金的賬戶餘額部分不妨「一動不如一靜」,維持現況,至於新供款則可較為進取,採取趁低儲貨的策略,增加股票基金的比例。 相反,心理壓力較大、或將近退休的人士,則要考慮自己的情況,不宜太過勇進。 他認為,若去年底、今年初未有趁大市高位時調整強積金組合,現階段不宜換馬,因做錯的機會將會更高,當高位沒有換馬至防守性較高的組合,意味大市到低位時,亦有可能不敢換馬至較進取的組合。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姬文風)翹英教育宣佈旗下5間補習中心全線結業,大批受影響家長事發後在網上開設「苦主羣組」,通報各自的損失金額並計劃追討。 有家長透露涉事中心截至本月中仍如常推銷課程,以所謂「暑假檔期課程緊張」為由遊說家長,加上有預繳折扣、學券等優惠,誘使家長預繳大筆學費,當中有家長報稱損失逾5萬元。 另一方面,有曾任職該補習社導師,報稱遭負責人拖欠過千元至逾7萬元薪金;也有自稱前僱員網上大爆該公司早有「前科」,蓄意不支付19名職員的強積金供款,需要通過法律途徑追討損失。 部分受影響家長成立「苦主羣組」計劃追討款項,至今有超過500人加入。 有光顧何文田校的家長透露,為兩名就讀初小的子女,預先繳付一個學年的學費及放學接送費合共50,460元,但未曾上過一堂便告結業。 另一位家長SONIA則表示,本月13日、14日仍接獲中心致電,聲稱「現在交學費可以便宜一點」,於是預繳了半年學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