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政者往往可以開殺價,要求政府接受自己的方案,但最終良好政治終歸是妥協的藝術,我們也要接受現實。 以發展粉嶺高爾夫球場例,收回整個球場發展房不是新鮮事,不少團早在數年前提出,但時任政府寸土不動,若罔聞。 在小組的報告中,建議收回部分球場發展房屋,正是反映民意的結果。 如果從政者硬要聚焦收回整個球場,不取中庸之道,只變成姿態大於實際,短期內不會取得任何實質成果。 在另一個具爭議性的填海議題上,我希望社會也可回歸理性思考,放眼未來。 再者,當時正值中國改革開放,本港貨運物流業發展蓬勃,但政府物流產業配套不周,沒有規劃足夠用地,在貨櫃用地需求激增的情況下,新界面貌急劇轉變。

  • 當中,最敢於表達反對意見的葉劉淑儀,指由於政府規定所有擁有哥球會會籍的行會成員不可參與有關高球土地的討論,故其表態發言不存在破壞行會「集體負責」或「保密」原則。
  • 小組有成員指出,現時政府的造地機製出了大問題,不單規劃及審批慢,而且漏洞百出。
  • 例如專責小組根據政府的《2030+規劃遠景策略》,指香港長遠欠缺1,200公頃土地,但專家組質疑,香港需要的土地其實不需要1,200公頃那麼多。
  • 填海而來的新市鎮經常被批規劃不當,既然是土地儲備先行,又如何釋除公眾對規劃的疑慮?
  •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成立之後,本著真理愈辯愈明的精神,提出以「大辯論」的方式集思廣益,凝聚社會對土地供應的共識。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報告指短中期(現在至2026年)土地短缺情況尤為嚴峻,建議3個土地供應優先選項,包括棕地發展、利用私人新界農地儲備、利用私人遊樂場地契約用地作其他用途。 3者可說是未來8年短中期的土地供應希望所在,惟總計只能提供320公頃土地,實際的土地缺口卻高達815公頃,尚欠近500公頃,而且有委員分析,這3個選項各自存在挑戰。 「填海要花這麼長的時間,又會造成無法逆轉的破壞,是不是可以多做一些規劃、瞭解和諮詢呢?」作為環保團體一員,李美華非常關注填海對環境的影響。 她以港珠澳大橋的填海工程為例,施工期間,工程船的來往為海豚帶來幹擾,令海豚放棄了該處,施工完成後兩三年仍未見蹤影。 李美華認為填海對環境的影響深遠,明白社會必須向前,關鍵在於政府有否提供足夠資訊,例如土地用途、受惠羣體、選址的生態價值、如何迴避和緩解對生態的破壞等,說服公眾支持方案。 與此同時,林鄭月娥上任特首後,推出「土地大辯論」,並應民間要求,將粉嶺高球場納為拓地選項之一,供土地供應專責小組考慮。

土地大辯論: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

不過,小組可以怎樣平衡利益羣體,凝聚社會共識,繼而選取最能夠惠及大多數香港人的土地供應方案,仍然是個未知數。 《香港01》早前曾經根據小組文件整合有關選項,並參考各個發展區的發展比例,計算可建單位總量。 以短中期方案為例,若全部順利推展的話,最多可建成100萬個單位。 文件指出,考慮到周邊用途的兼容性,建議利用碼頭容納工業及棕地相關作業,如物流、環保工業等。 文件提及,政府已識別部份位於荃灣、沙田及九龍區的污水處理廠及配水庫,相關設施可搬至巖洞作可行性研究,預計可騰出的地面的土地約有1至28公頃。

  • 結果言人人殊,各執己見,枝節橫生,與凝聚社會共識的原意背道而馳。
  • 他舉例指,正因政府在整個土地運用上欠缺規劃,導致工業需求落在鄉郊地帶,在近二、三十年間形成棕土問題。
  • 換言之,不打高球及少去郊野公園的人都是在補貼着使用這兩種土地的人,而且補貼額很大。
  • 有委員更直言,香港弄致今時今日如斯田地,實為「人禍」。
  • 其中佔地172公頃粉嶺高球場,是各契約用地中面積最大,並將於2020年屆滿,而社會一直有聲音要求收回土地發展。
  • 「我們不缺乏土地,我們缺乏對新界土地有長遠、有願景的規劃。」伍美琴解釋,過去香港城市發展主要集中在九龍及港島,但佔地88.5%的新界卻沒有好好規劃,埋下今日土地不足的惡果。
  • 全國政協常委唐英年亦指點心紙式問卷是操作錯誤,惟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表示不認同[47]。

上文節錄自第108期《香港01》周報(2018年4月23日)《 土地供應大辯論揭幕 是時候重塑土地利益格局》。 據行業人士透露,就算大陸發展商成功投地,也要靠本地龍頭替其「打通脈絡」。 土地大辯論 相關政府部門各自為政,且十分官僚,批覈需時,要求複雜。 本地法規上亦有「陷阱」是不足為外人道,要熟行的人「指點迷津」。 本地承建商、材料供應商都與本地地產商關係極佳,連本地工人的數量亦有限。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雖然被譽為最自由的經濟體系之一,但幾大本地發展商都形成了自然的寡頭壟斷,駸駸然形成一股巨大的勢力。

土地大辯論: 土地大辯論的反思與啟示

「政府的丁地,很多時是長期空置,成為在整個土地大辯論,隱藏了的土地資源。」陳劍青指,政府將居住問題的矛頭指向原居民,實質大量閒置丁地為政府擁有。 他所屬的本土研究社本年四月進行研究,發現7塊面積達1公頃或以上、合共超過10公頃的閒置政府丁地。 陳劍青認為,政府手上的土地並非不夠,重點在於如何選取和分配。 閒置丁地未善用「市民覺得我們把地圈起,又不讓政府發展,其實這是錯覺。」侯志強舉例指,閒置校舍散佈鄉村式發展地帶,未被政府善用。 涉及階級或階層之間的利益對立,政府不可能指望得到各種政治團體的一致支持。

與此同時,民間不同團體亦提出「反規劃」,以「民間方案」取代政府計劃,當年環保團體環保觸覺指出,新界東北新發展區的範圍旁邊,有幅員遼闊的粉嶺高球場,提出收回球場建屋,建屋量可等同整個新界東北發展計劃。 要對此問題作判斷,便要回帶看看收回高球場土地爭議的來龍去脈。 佔地172公頃的粉嶺高球場,早於2012年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在第三階段公眾諮詢前,已進入「風眼」。 當年政府推展新界東北新發展區項目,是繼啟德發展區後本港最大型新發展區項目,但卻被指控規劃上只敢收回非原居民村、放過原居民村。 2018年7月1日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慶回歸酒會後與傳媒見面時表示於10 月的《施政報告》會交代如何處理土地供應問題,不會等到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年底的最後報告。

土地大辯論: 土地大辯論的幾個問題

盡早填海,三數年已可見成效,原本被「封印」的土地亦會迅間被「解封」。 只要大量填海,越填越多,筆者估計,連環保團體的聲音也會越來越鬆散。 志願團體也要資本經營,如果政府決心填海,本地財閥士紳還不趕緊建屋賣樓,還有餘閒去捐錢嗎? 至少,政府要擺出這個「下定決心」的姿態去解決問題,纔可以把「冰山劈開」。

填海的最大好處是我們可在一大片新的土地由零規劃,有更大彈性和空間平衡住屋及經濟發展的需要。 此外,新的土地不會使原有市區的環境更擠逼,又能引進智慧城市技術,為市民帶來更舒適的居住和生活環境。 當然,在填海發展期間,我們須注意海洋環境,按環評報告落實不同的保育及補償方案,令城市得以可持續發展。 土供組最終報告建議,優先研究發展高球場以東約32公頃土地,因為局部發展方案可於短中期內釋出鄰近現有基建且具交通網絡的政府用地,有助紓緩短中期土地嚴重不足問題。

土地大辯論: 公眾參與

但是,必須指出,讓香港居民住有所居,並且增加居住面積,應是上述3類土地需求之優先。 5個月的大辯論,政府和土地專責小組應聚焦香港中低階層居民的居住困難,譬如,公屋輪候時間延長,更多家庭不得不租住「房」;越來越多年輕人望樓興歎,即使有能力首次置業卻不得不購買面積細小的「納米單位」。 《香港01》早前參考各區發展比例,估算專責小組18個土地選項的可建單位數量,當中棕地極具發展潛力,預計可興建17.9萬至35.6萬個單位。 不過,對沒有足夠魄力解決土地問題的特區政府而言,這似乎並非增加土地供應的首選;從發展局文件所見,當局既擔心動用《收回土地條例》向私人發展商收地的過程冗長,又指棕地分佈零散、難以逐幅發展、開發成本高昂。

土地大辯論: 三隧分流 過海隧道新收費懶人包!8.2起率先試行「633 方案」︰紅隧、東隧劃一收$30!年底按時段收費超複雜?即睇詳情! 新文章

本港尚未發展的棕地多達760公頃,相等於40個維園,如果能用作起樓,能供應的單位大增,但當中仍有不少問題未解決。 本星期一(6月7日),前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出席環境諮詢委員會後接受傳媒訪問,指出2018年該小組「土地大辯論」的報告顯示主流民意並未支持郊野公園邊陲建屋,因此相關方案優先次序排在較後位置。 剛好在同一天,經民聯又發佈了《香港十年建屋計劃》建議書,提倡先在元朗大欖及沙田水泉澳兩個試點開發郊野公園邊陲提供40多公頃的土地建屋,長遠再把郊野公園總面積的3%即約1,329公頃土地改劃成住宅用地。 現時,很多方法如發展棕地、綠化帶、農地和高爾夫球場建屋等,都會增加地區發展密度,令城市更擠逼,同時又須找地方重置本身的作業使用者,引發不同的社會問題。 此外,在現時的地理限制下,我們在保護郊野公園的同時,通過填海開發土地是無可避免的。

土地大辯論: 發展內河碼頭

早於2017年,曾俊華競選行政長官期間,便曾經向鄉議局提出「混合模式」,提出興建丁屋和居屋混合式多層大廈。 土地大辯論 小組本身沒預設立場,這是應該的,但並不意味小組成員不能思考,不可有自己觀點。 ”在黑龍江省綏棱縣長山鎮,衆鑫農業專業合作社社員叢樹海告訴記者,近幾年合作社添置了不少大馬力農機,秋收效率大幅度提升,秋整地也有了更充足的時間和更高的作業水平。

土地大辯論: 經濟不停學

當時土供組指球場餘下140公頃的土地仍可繼續舉辦國際高球賽事及球員培訓,已平衡土地及體育發展需要。 土地大辯論 小組又指,局部方案若涉及高密度發展,將集中於舊場目前作停車場的部份,對球場生態及保育功能影響較少。 但政府於2020年10月又公佈,會把相關土地續租給香港哥爾夫球會3年,每年收取1元象徵式租金,當時政府稱屬「特別過渡安排」,租約今年8月屆滿。 餘下140公頃土地則以1000元象徵式租金續租至2027年,其後會按市價三分一收取地租。 土地專責小組的諮詢文件批評《香港2030+》關於土地需求的評估,沒有考慮市民希望「住大些」的訴求,沒有考慮人口老化需要更多醫療和安老設施,也沒有考慮建立土地儲備以滿足社會發展。

土地大辯論: 土地供應諮詢

土地是香港珍貴資源,幾千公頃的土地如何配置,涉及數以萬億計的資產,怎可能沒有人披上各種外衣爭奪利益? 土地大辯論2025 根據小組的工作指引,小組並無決策權,但政府卻營造了一種印象,使公眾以為小組很有影響力,那麼不知何處飛來的火力,時會十分猛惡,我們怎可沒有心理準備。 土地大辯論2025 猶幸經過數十小時的會議,從各人的辯論中,我看不到有誰是不顧社會總體利益之輩。 土地專責小組提出18個土地供應選項,大部分香港居民缺乏應有專業知識和經驗來判斷其中哪幾項應優先採納,即使5個月公眾諮詢結果,有幾項得到半數或以上民意支持,也未必是最適宜的。

土地大辯論: 政府今深夜收回西隧 三隧即推「633」收費

反對派政治團體推動民粹主義,愛國愛港政治團體不能不在各種矛盾中努力尋找平衡點,特區政府和土地專責小組難以獨力引導土地大辯論取得預期成效。 鄒廣榮期望,公眾可以踴躍參與,冀大辯論可以做到教育市民的功能。 黃澤恩也期望大辯論可做到「educated debate」,給予機會公眾對話,凝聚共識,「意見不同無問題,希望可以提供足夠資訊予大家;第二是提供平臺,讓不同人有機會發表,單獨講又可以、面對面講都可以。」即使未能凝聚共識,黃澤恩仍期望可以有主流意見。

土地大辯論: 報告及回應

在加快流程方面,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報告建議政府應突破現有框架,研究如何加快造地,可考慮的方向包括成立專責統及處理大型開發項目的架構、引入巿場力量,以及便利民間推動發展項目等。 此外,現時土地供應的資料不全,當局每年只向立法會交代造地「流水帳」,不講需求,只講政府造了多少地,民間根本無從知悉缺口。 土地大辯論 據悉,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成立之初,政府只提供至2046年土地供應為3600公頃、需求為4800公頃的兩組數字。 經小組力爭,政府才提供土地缺口的分項數字,包括房屋、經濟及基建用地,以及短缺的年期(短中期及中長期)。 小組有成員指出,現時政府的造地機製出了大問題,不單規劃及審批慢,而且漏洞百出。 例如2046年前預測香港需要4800公頃土地,卻未有計及大量重要因素,最明顯的漏洞是未有考慮大灣區發展,甚至出現有計骨灰龕用地需求卻無計醫院用地需求的荒謬情況。

「如果沒有這些地方,香港的基建哪有這麼順利的發展呢?」侯志強認為,棕土問題並非新界人製造,而是源於社會上的發展需要。 他強調,棕土安置建築材料和機械,支撐香港的基建和工業發展,同時養活不少工人。 侯志強指,政府不應貿然將棕土作業者趕走,而是作出合理的安置。

文件指出,土地小組認同局部發展可作短、中土地供應選項;全面發展則只能作中長期選項。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今日(26日)起,展開為期5個月的「土地大辯論」,公眾可就18個未來開發土地選項表達意見。 《香港01》整合了諮詢文件內各個選項的資料和發展優劣,按短中期、中長期及概念性三大類選項分類,供讀者參考。 未來8年本港欠缺815公頃土地,情勢嚴峻,即使做足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建議的3個優先選項,仍欠近500公頃。 有小組委員認為為今之計是加快造地,並全面思考及改變造地策略與機制,報告提出要建立「完善及持續的土地供應機制」,背後其實隱含小組對政府官員現行規劃及審批造地程序的不滿。

又例如赤鱲角機場第三條跑道,由行會拍板至填完,只需5年。 如果能夠走出這種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不難發現香港的土地和房屋問題關乎所有市民,並非你我之間的糾紛;而且其中有不同的紓解問題方法,可以兼容並蓄,發揮更大的效果。 事實上住屋是社會需要,不分種族、背景、年齡、性別,人人都有居住合乎人道標準房屋的權利。 因此,上述「無產階級與有產階級」、「公屋與私樓」、「基層與中產」的二元對立並無存在的理據和必要。

團結香港基金更在施政報告發表前,發佈由藝人劉德華旁白的短片,呼籲公眾支持填海造地[52]。 「其實香港的土地供應和房屋問題,真不是這麼簡單說填海就有(解決)。」土地大辯論中的五加一方案,最早可追溯至2012年的「優化土地供應策略 ─ 維港以外填海及發展巖洞」,到2013年至2014年間逐步收窄為現時的選項。 李美華認為政府談論方案多年,一直將方案渲染成「填了海便有屋住」。

「本土研究社剛剛做了研究,兩公頃土地完全不少!相等於兩個(11人標準)足球場。」她從規劃角度解釋,指土地零碎有時反而是優點,可便於改善居住環境,加上棕地位置交通相對發達,有助減低發展成本,而棕地比較平坦、水電一應俱全,重新建設時可減少污染問題。 若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而論,伍美琴也認為應該優先發展棕地,「因為土地已經遭到破壞,假如透過規劃重建、增加綠化,對生態反而有正面影響。」她建議政府與小地產商合作,令有更多元化的房屋落成,豐富港人的生活環境。 她認為,真正的「規劃」應從「願景」開始,「先想如何發展城市?未來想要怎樣的經濟環境?之後纔去思考政策如何配合、需要多少土地。」換言之,土地開發和分配往往纔是最後一步。 土地大辯論 「我們經常只看『最後』,『前面』全部不知道。」伍美琴說,很多人誤以為把土地分配作不同用途就是規劃,不曾深刻反思「發展」是什麼,更沒有共同制訂願景的經驗。 土地大辯論 土地大辯論2025 另外,小組也有文件提及,「根據第一階段公眾參與活動的結果,公眾普遍支持以『六管齊下』的方式,增加土地供應,當中包括填海」;然而,事實上當時填海反對率達46%,是六個選項之中最高的。 「我除了做智庫,也有政黨背景,(政府)可能想通過我疏導一下;說得圓滑一些,就是如果民建聯有什麼反對意見的話,我幫忙紓解一下;說得直接一點,就是叫我幫忙擺平。」立法會前主席、「香港願景計劃」召集人曾鈺成,是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中最具政黨色彩的委員。

土地大辯論: 小薯茶水間三隧分流 過海隧道新收費懶人包!8.2起率先試行「633 方案」︰紅隧、東隧劃一收$30!年底按時段收費超複雜?即睇詳情!

其中佔地172公頃粉嶺高球場,是各契約用地中面積最大,並將於2020年屆滿,而社會一直有聲音要求收回土地發展。 文件指出,棕地泛指新界因農業活動衰落,而改作其他用途發展的前農地。 土地大辯論 現時香港約有1,300公頃棕地,當中760公頃尚未發展及規劃,佔整體59%。 她指,有與商界頻繁交談,發現絕大部分人士均強烈反對政府的收地決定,反對意見不單因為會破壞球場完整性,嚴重影響本地高球運動發展,更是因為項目硬是將高球愛好者放在社會的對立面,製造分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