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表示,文化局之前礙於經費有限,亦有負責不同文化領域工作,故目前僅修復了1間小屋的外墻,稱將會向文化局撥付更多資源,以盡快修復該區建築。 同年9月下旬,文化局表示計劃年內完成村內第二幢建築物修復工作,並預料在2017年可以完成片區內其餘四幢建築物的修復[15]。 當時神父沒有預算,但夏剛志說:「沒有錢也沒關係,我幫你起教堂。」於是兩人就分頭行事。 胡神父繼續去意大利梵蒂岡募捐,夏剛志就為工程努力。 九澳七苦聖母小堂 例如因為痲瘋病人十分需要通風,所以整個教堂兩邊的牆身都是門,可以全部打開。
- 若從澳門半島前往,先要坐輪船到路環,再從路環搭小舢舨至九澳。
- 1992年,社會工作局將聖母村內的女病患宿舍改建為九澳老人院收容已痊癒的長者,九澳聖母村結束其醫療照料任務[4]。
- 至於聖像方面,局方過去主要對建築物及戶外場地進行修復活化,至當時為止暫未有對區內原有的聖像進行過修復或翻新。
- 該處環境幽靜,風光優美,過往因有病人,一般人心存芥蒂,絕少到來遊覽,如改為休養場所,美化環境,應是一個好去處。
- 路環九澳聖母村建於19世紀末,地點在路環島東端非常偏僻的小山崗上。
- 這是由來自意大利的鬍子義(Gaetano Nicosia)神父所建議,為的是去污名化。
文化局表示自2013年起,持續對當中五間小屋的建築結構、牆體和門窗進行修復。 過程中,文化局以修舊如舊的修復方式,保留原有建築牆身、門洞和走廊,其餘部分以原樣式復原,目前五間小屋均已完成修復;而活動中心(原教堂)的修復工作,文化局將於短期內有序開展。 九澳聖母村(葡萄牙語:Vila de Nossa Senhora),位於澳門路環九澳村旁,先於1885年建立,由原九澳痲瘋院舍、七苦聖母小堂及其他附屬構築物組成,是澳門僅存的、最後一所關閉的痲瘋病院遺址。 九澳七苦聖母小堂 來自意大利的慈幼會神父鬍子義神父於1963年起到村內為痲瘋病人服務,因此於1964年將原九澳痳瘋院更為現名,寓意聖母瑪利亞的助佑,聖母村是個大家庭,院友互稱兄弟姊妹,友助互愛,共同建設家園[1][2]。 1980年代,隨著醫學進步,痳瘋病成為可治之症導致患者減少,癒後多名病人繼續留在村內直至離世[3]。
九澳七苦聖母小堂: 鬍子義神父與聖母村
評定程序完成後,特區政府制定此行政法規,對本澳十二個不動產項目作出評定,其中七項定為紀念物,四項定為具建築藝術價值的樓宇,一項定為建築羣類別。 其中位於路環九澳聖母馬路239號九澳聖母村(七苦聖母小堂)列為具建築藝術價值的樓宇。 此外,九澳聖母村原痲瘋院舍及康樂室舊址被評定為建築羣類別,並為其設置一緩衝區[22]。 2021年11月6日,文化局對聖母村活化和修復舉行開幕展覽「盼望之地─澳門痳瘋病院舍歷史檔案展」、專題講座向市民推介有關澳門痳瘋病院舍的歷史與文化。
當局現時集中修復建築物以及完善周邊配套,至於道路的問題,會先收集意見,希望完成整個活化工作之後,再檢討道路有否改善空間[18]。 聖堂以及聖堂外的大十字架,都分別由當時一位意大利藉的建築師及一位米蘭的藝術家所設計,處處顯出令人寧靜、平安的心思。 而胡神父由修築水池、置發電機等,凡事都親力親為參與建設。 九澳七苦聖母小堂2025 教堂最初設立時,全村沒有一個信徒,但直至胡神父離開時,全村所有人都經已領洗,部分人後來離世,亦有部分人康復後離開了聖母村[27]。 教堂屋頂的8組斜樑將整個教堂劃分為7個部份,與「七苦」(即聖母一生經歷的七件痛苦的事:預言之苦、利劍錐心、舉家逃亡、幼子失散、耶穌受難、懷抱耶穌、埋葬耶穌)的數字相配[24]。 1929年,澳葡政府對院舍建築進行重建,其後於1930年建成。
九澳七苦聖母小堂: 阿聯酋航空為所有乘客提供機上免費 Wi-Fi 服務
1963年,「九澳痲瘋病院」易名為「九澳聖母村」。 這是由來自意大利的鬍子義(Gaetano 九澳七苦聖母小堂 Nicosia)神父所建議,為的是去污名化。 鬍子義神父1963年開始在九澳痲瘋病院侍奉,並於之後創立了九澳聖若瑟學校與雷鳴道主教紀念學校,服務澳門近50年。
- 現今其中一間院舍內的建築變成由澳門戒毒復康協會營運的咖啡室,並不定期舉行藝術展覽[24]。
- 望德聖母堂又稱聖拉匝祿堂,是澳門最早的一間華人教堂,在大堂前地的主教座堂建立以前,曾是澳門主教的座堂,為澳門教區成立後第一座主教座堂。
- 據其兒子所述,夏剛志不僅承造樓房,亦做設計,同時也會造藝術裝飾。
2013年7月16日,土地工務運輸局及文化局向傳媒分別證實計劃現時鄰近聖母村的五間小屋,對小屋持續進行修復研究,以及有序的開展修復工程,但損壞嚴重、不具有修復條件的構件則拆除及按原樣重做。 文化局表示多間小屋經歷長期的風雨洗禮,建築物已經呈現不同程度的損壞,包括牆身批盪剝落、屋面結構及橫樑開裂,鋼筋外露鏽蝕嚴重,有潛在安全隱患。 現時已展開其中一間屋的修復工程,修復工程以保護原有外觀、維持原真性為原則,但損壞嚴重、不具有修復條件的構件則拆除及按原樣重做,例如屋面樓板,至於其他可以留用的構件則進行全面加固和修復的工作。
九澳七苦聖母小堂: 交通配套
因該處是痳瘋病院,被稱為“痳瘋村”,至一九六六年間興建“七苦聖母小堂”後,改名“聖母村”。 上世紀初,病人逾百名,至一九八九年已減至四十多人,他們都已痊癒,或因年老體弱,或因無親屬照顧,或因病致身體缺陷,都留在村內生活,種菜自給,或整理花木,美化環境。 九澳七苦聖母小堂 記得卅多年前,筆者當記者時,因該院發生一宗桃色兇殺案,曾前往採訪,而今重臨舊地,病院已人去樓空,成為歷史陳跡。 該處環境幽靜,風光優美,過往因有病人,一般人心存芥蒂,絕少到來遊覽,如改為休養場所,美化環境,應是一個好去處。 2018年6月20日,時任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實地瞭解原痲瘋病院五間小屋的修復工作情況。
建築設計由具折衷主義建築風格的5間單幢平房及小禮拜堂組成,沿着海岸線呈弧狀分佈。 當時每幢平房內設廁所和小廚房,安裝有自來水和排水系統,並設有碼頭作為對外的交通聯繫。 在上世紀60年代,院舍內的禮拜堂及祈禱室因七苦聖母小堂建成,設施改為康樂室用途。 現今其中一間院舍內的建築變成由澳門戒毒復康協會營運的咖啡室,並不定期舉行藝術展覽[24]。
九澳七苦聖母小堂: 主教山小堂
為回應和報答社會,鬍子義神父在1968年於九澳開設一所託兒所,就是現今的九澳聖若瑟學校。 九澳七苦聖母小堂 其後在1977年在聖母村旁興建一座三層樓宇的聖路濟亞中心,為弱智、肢體傷殘及精神病患者提供院舍服務。 1985年開辦雷鳴道主教紀念學校,為一些不少成績或操行未能達標並缺乏照顧的男青年接受教育[9]。
九澳七苦聖母小堂: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旅遊局
也是1930年左右,臺灣第一所,也是現存的唯一一所公立的痲瘋病收容所「樂生療養院」成立。 院內擁有村落式的居住環境,院民也在空地種植開墾,自給自足。 九澳七苦聖母小堂 據澳葡總督頒令,除要充分供應工人伙食,也要在痲瘋病院設立工場及撥出土地讓院民耕種,所得收入撥歸院民所有。 教堂建築頂上的青銅十字耶穌受難像,是一位義大利米蘭的雕塑家方各美斯馬所設計與贈與的,不知道為什麼我覺得這座十字耶穌受難像特別神聖,記得那天我拍完照,仍瞇著眼頂著大太陽看了許久。
九澳七苦聖母小堂: 澳門倫敦人 Churchill’s Table 朝食筆記
該雕像亦採用幾何化線條的藝術語言,置於三角形主立面頂部,受三角形斜邊的視覺引導而成為目光焦點,更凸顯雕像的紀念性。 雖然七苦聖母小教堂以西北為主要朝向,內部的主祭壇卻不是設在主軸線上,而是設在短軸的東北位置,這是非常罕見的教堂設計。 1966年7月24日啟用的九澳七苦聖母小教堂就充份體現上述的設計特點,整座建築物沒有找到一點與古典風格有關的裝飾。 2016年2月3日,澳巴21A路線延長行程至九澳[32]。
九澳七苦聖母小堂: 澳門-九澳七苦聖母小堂
位於路環九澳聖母村內,這座教堂外形獨特,呈正三角形,仿如一個大帳篷。 正面外牆卻是樸實無華,只有在上部的圓形窗口,以及屋頂的十字架耶穌像,由意大利米蘭的雕塑家麥善拿設計。 九澳七苦聖母小堂2025 七苦,是指聖母所歷經的七件最痛苦的事,包括利劍錐心、舉家逃亡、幼子失蹤、耶穌受難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