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除了單純的數據備份,很多會購買移動固態硬盤來給自己的輕薄筆記本擴容:電腦開機態下會始終連接移動固態硬盤,不止是存文件,會在裏面直接裝應用程序,用法和內置硬盤一樣。 移動固態硬盤的高速,還帶了來另一個體驗優勢:連上電腦後,它能夠和系統無縫銜接,你幾乎感受不到傳統機械硬盤的那種遲鈍感。 由於兔斯霽是外觀黨,所以直接選擇了三星 T5 SSD 外置ssd 移動硬盤,容量爲500G,外觀小巧輕便,且支持 UASP 模式,最高讀寫是540MB/s(需要 USB3.1 Gen2)。 本體的接口是Type-C,同時還附送了 Type-C 外置ssd 線纜和 Type-A to Type-C 線纜。 我們可以把採用 TLC、QLC 芯片的固態硬盤理解爲一個水瓶:無論它的容量多大,往裏灌水(寫入數據)的速度,都會受限於瓶口大小(閃存芯片的寫入速度上限)。 目前,採用更貴更好的 SLC、MLC 芯片製造的固態硬盤產品,基本只提供給企業用戶;而我們普通消費者能買到的固態硬盤,普遍採用的是 TLC、QLC 芯片。

  • 外置便攜式SSD市場上選擇愈來愈多,比較出名的WD及SanDisk近來都推出不少新款式。
  • 目前我們常見的協議有 USB2.0、USB3.0、USB3.1 Gen1、USB3.1 Gen2,雷電 3,像蘋果的新款筆記本就是用的雷電 3,理論傳輸速率可達 40Gbps。
  • 這次我們一共挑選了 13 款移動固態硬盤作爲對比選品,原則是有閃存芯片生產能力的原廠品牌優先,其次是本身就有知名度的第三方大品牌。
  • 如果你的移動固態硬盤,主要用來給筆記本電腦外接擴容,那麼隨機讀寫速度更高、接口協議更新、更小巧便攜的單品,會更適合你。
  • 一是認準 USB 3.0 Gen2,這纔是真正的 USB 3.0,沒有標註這個的都是僞 USB 3.0。

一是認準 USB 3.0 Gen2,這纔是真正的 USB 3.0,沒有標註這個的都是僞 USB 3.0。 二是看傳輸速率,宣傳最高傳輸速率是 500M/s 左右的,就是 USB 3.0 Gen1 的協議,900M/s 外置ssd 左右的,纔是 USB 3.0 Gen 2。 至於雷電 3 嘛,實際速度是 USB 3.0 Gen2 的 3 倍左右,當然價格也隨着翻倍,主要用於專業需求,有錢就上。 這兩者的區別相信大家都知道,SSD 的優勢在於體積小、讀寫速度快、抗震性能強,劣勢在於容量小价格高。

外置ssd: 移動固態硬盤單品推薦

雖然年中HDD、SSD售價稍為炒上,近日終於回落不少,值得這時候入手。 《香港01》科技玩物記者就在2022年初落腦場為大家對多達32款的外置便攜式SSD/HDD硬碟進行格價,看哪一款的性價比最為吸引。 WD、SanDisk外置便攜SSD硬碟實試,值得入手4大理由! 外置ssd2025 外置便攜式SSD市場上選擇愈來愈多,比較出名的WD及SanDisk近來都推出不少新款式。

相同技術條件下製造的 TLC、QLC 芯片,比 SLC、MLC 芯片便宜許多——這都是廠商犧牲了性能和壽命換來的。 大多數用戶的需求,只是單純的數據備份和存儲:平時用來用來存影視劇集、照片、和重要的工作文件,或者在不同的設備間傳遞數據。 就拿 1TB 容量的三星 T5 移動固態硬盤舉例,它的實際容量是 1,000,000,000,000 ÷ 1024 ÷ 1024 ÷ 1024 ≈ 931 GB。

外置ssd: 關於 macOS High Sierra 和 Apple 文件系統(APFS )

固態硬盤一般用 TBW(Terabyte Written,可寫入 TB)這個數值來標稱寫入壽命。 但實際上,硬盤廠商爲了保證口碑和降低售後成本,一般都會保守地標一個較小的數字——但就連這個數字,99% 的普通用戶都用不完。 這兩個速度決定了訪問零碎文件的效率,以及打開應用程序的時間和流暢度。

  • 至於雷電 3 嘛,實際速度是 USB 3.0 Gen2 的 3 倍左右,當然價格也隨着翻倍,主要用於專業需求,有錢就上。
  • 此外,V2EX的網友提供了一組數據:iMac(USB 3.1 Gen2)+T5 500G,讀寫速度穩在520MB/S,幾乎快達到理論最高值了。
  • 對比速度只是第一步,想要買到一款質量好、壽命長的產品,我們還得更深入一些,看芯片。
  • 我們可以把採用 TLC、QLC 芯片的固態硬盤理解爲一個水瓶:無論它的容量多大,往裏灌水(寫入數據)的速度,都會受限於瓶口大小(閃存芯片的寫入速度上限)。
  • 如果想有較好保護性的HDD,ADATA防震HDD都只需要$325,相當抵玩。

深水埗黃金、高登腦場格價|想買便攜式SSD或HDD於WHF、PS4/PS5打機之用,但落場款式多,又不知道各款規格如何。 今次記者落腦場為大家格盡21款外置便攜式SSD/HDD硬碟,更為大家評價哪一款最抵玩。 儘管移動固態硬盤抗摔抗衝擊,在安全性方面比機械移動硬盤強很多。 除了陪着主人翻山越嶺,整理時用作素材備份,移動固態硬盤還會接在錄機上用於高質量視頻的拍攝。

外置ssd: 速度只是表象,

最後就是品牌和容量了,比較著名有的三星、Intel、閃迪、東芝,傳統機械硬盤廠商西數,還有性價比不錯的海康威視。 外置 SSD 一看芯片二看主控,建議大家還是選擇頭部廠商的產品,硬盤有價xjj無價啊。 至於大小,建議大家都 500GB 起步,1TB 主流,道理你懂的。

好一點的產品讀寫速度可以上 500m/s,傳多大的視頻都足夠了。 同場加映:實試WD、SanDisk兩款最新款式便攜式外置SSD,以及分享4大選購便攜式SSD硬碟的重點。 想買外置便攜式SSD硬碟時,發現款式太多,花多眼亂不知買哪一款好。 而且最近疫情嚴重,不便外出格價,因此今次記者就為大家走訪深水埗黃金、高登腦場,揀選及格價21款熱門的外置便攜SSD硬碟,好讓購買前作參考。

外置ssd: 關於 macOS High Sierra 和 Apple 文件系統(APFS )

但是上過小學信息課的我們都知道,到了電腦上,系統會以 1024 爲進制單位來計算容量,這就造成了很多人買回來後,發現硬盤容量“縮水”了。 漏斗的口徑遠大於瓶口,水流(數據)會優先高速灌入漏斗中,然後再以相對緩慢的速度流進瓶子裏。 對比速度只是第一步,想要買到一款質量好、壽命長的產品,我們還得更深入一些,看芯片。 此外,V2EX的網友提供了一組數據:iMac(USB 3.1 Gen2)+T5 500G,讀寫速度穩在520MB/S,幾乎快達到理論最高值了。 MacOS 也有類似於 Windows to Go 的功能,可以將系統裝到外置硬盤,然後隨身帶着。

外置ssd: 移動固態硬盤單品推薦

今次就為實試這兩個品牌最新款式,以及分享4大選購便攜式SSD硬碟的重點。 而存儲芯片的性能越好,廠商的技術實力越強,則“爆緩存”後的平均寫入速度越快,整體體驗也越好——畢竟,一次性塞下大量文件,纔是移動固態硬盤最常見的使用場景。 兔斯霽在安裝完後,需要重新備份 SSD 中的系統,Time Machine 顯示需要備份約 370G 的數據。 在備份之間,兔斯霽需要打開很多應用來工作,此時偶爾會出現應用響應慢的問題(鼠標指針爲轉動狀態),可能是因爲數據傳輸太頻繁吧。

外置ssd: 速度只是表象,

APFS 是 Apple 專門爲 SSD 設計的文件系統,具體的性能和優點我也不多說了,可以查看官網瞭解更多。 兔斯霽已經詢問了 Apple,經過對方的高級顧問確認是可以支持的。 但由於目前 High Sierra 本身還有較多 Bug,網上也反饋了各種問題,所以兔斯霽暫時就沒有更新。

外置ssd: 關於 macOS High Sierra 和 Apple 文件系統(APFS )

SSD 價錢愈來愈平,不少人都會買來當外置裝置,容量比手指大,速度也相當不錯,若果要經常儲存大檔絕對是首選。 而近日 WD 就為 My Passport SSD 系列加入 4TB 型號,如果有極高容量需求,這隻擁有大容量又細隻的外置 SSD 就是一個便攜的新選擇。 速度上仍達到 1,000MB/s 讀寫,再加上比一般 2.5 吋 SSD 更細小,也是較為少見的 4TB 容量。 在售價 $3,698 下,甚至比內置 2.5 吋更便宜,因此要擴充或 Backup MacBook 絕對是不錯的選擇。 對於不太憧硬件的用家,只需用 USB 就可以即時擴充容量,簡單方便。 因此,專賣外置 SSD 的店舖銷情都不錯,而且預算多了用家也是 1TB 、 2TB 起跳。

外置ssd: 移動固態硬盤單品推薦

大家在選擇的時候要注意,自己的筆記本電腦支持哪些接口,像新款的 MacBook 系列就只有 外置ssd Type-C 接口。 如果你的筆記本電腦兩種接口都有,建議還是選擇更新的 Type-C,這是趨勢。 如果要經常聯機使用,或者用來做 win to go,還是建議選擇 SSD。

外置ssd: 速度只是表象,

不過,在近期則有不少人選擇 10Gbps 及 20Gbps 的型號,原因都是錢不是自己,有高規格買高規格下,高階 SSD 就有不少人選擇。 其中, 10Gbps 版本的 1TB 就需要上 $1,080 ,而 20Gbps 版本再貴多約 $500 。 SLC 閃存的直接寫入速度,比目前主流的 TLC 閃存高出一倍以上,壽命更是後者的數十倍;除了容量密度,SLC、MLC 芯片,完爆 TLC、QLC 芯片。 移動固態硬盤的內部結構其實特別簡單:一塊 PCB 電路板、上面是閃存芯片、緩存芯片、主控芯片、橋接芯片。 這類用戶需要關注的速度,就是商品詳情頁上標註“連續讀取速度”和“連續寫入速度”:它們決定了拷貝和讀取大文件的效率。

外置ssd: 關於 macOS High Sierra 和 Apple 文件系統(APFS )

不過兔斯霽暫時還沒有從其他 Mac上啓動這個外置 SSD。 同場加映:PS4玩家,轉用外置SSD存取遊戲速度大為提升,加幾百蚊就可以為主機升級,何樂而不為。 今次記者就教大家如何為PS5/PS4加裝外置SSD硬碟,簡單幾步就可以完成。 同場加映:想買便攜式SSD或HDD於WHF、PS4/PS5打機之用,但落場款式多,又不知道各款規格如何。 原則上,只有原廠品牌才能用上質量最好的閃存芯片,所以我們優先推薦。

移動固態硬盤的工作強度,遠低於電腦的內置固態硬盤,在保修期內耗盡 TBW 基本不可能,所以廠商也並不將壽命作爲賣點。 例如一塊固態硬盤的標稱寫入壽命是 600 TBW,而用戶每天下載 5 部 4K 分辨率的電影,寫入量約爲 50 GB。 那麼,理論上需要 600 x 1024 ÷ 50 ÷ 365 ≈ 33.7 年纔會耗盡寫入壽命。

比如傳統機械移動硬盤的隨機讀寫速度只有幾百 IOPS,但移動固態硬盤卻能達到上萬。 除此,你也可以選擇傳統的2.5英寸 SSD+USB 硬盤盒(務必支持 UASP 模式)。 其實兔斯霽原本是想擴展雷電2接口,因爲速度比USB快很多,而且可以被 macOS 識別是內置硬盤。 但找了一圈發現雷電接口的配件太少,而且價格都太高,故放棄之。 本篇將向你介紹如何在外置 SSD 安裝並啓動 macOS,從而達到加速系統運行的目的,尤其是對於那些不能拆機且僅內置機械硬盤的 Mac 電腦。 如果覺得什麼協議什麼接口的東西很複雜,那在選購的時候,我們只要看這兩個點就行。

用戶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 在我們挑選的 13 款產品中,也只有致鈦木星 10 在商品規格中註明了 340 外置ssd2025 TBW 的寫入壽命。

​不同於此前配備機械硬盤的筆記本電腦,現在的輕薄本基本都採用了固態硬盤,速度是快了,體驗是好了,可往往都只有 256GB 左右的容量,哪能裝得下各種珍藏的資料。 特別是某水果品牌,都接近一萬的售價了還只是 256,升級到 512 還得加 1500,着實不友好。 如果你的移動固態硬盤,主要用來給筆記本電腦外接擴容,那麼隨機讀寫速度更高、接口協議更新、更小巧便攜的單品,會更適合你。 如果你是單純的數據備份用戶,我們認爲持續讀寫速度更高、閃存芯片更好、緩存更大、性價比更高、同時還有密碼保護的單品,會有更好的體驗、和更長的壽命。

不過這個超大備份完成之後,後續的都是小容量備份,就沒有上述問題了。 如果你只是用來做外接儲存、外接備份,不經常聯機使用的話,選購普通的機械硬盤就好了,容量大還便宜,無非就是 60m/s 左右的速度在傳輸大文件的時候需要等久一會而已。 這裏提醒大家,一定要弄清楚自己電腦支持的是哪種接口哪種協議,善用百度,千萬別買錯了。

外置ssd: 關於 macOS High Sierra 和 Apple 文件系統(APFS )

即便花了錢,幾十 MB/s 的速度在真正的大文件面前依然是杯水車薪。 重要聲明:本討論區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香港討論區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 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讀者及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 於有關情形下,讀者及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 香港討論區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 (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 ), 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如有任何爭議,管理員擁有最終的詮釋權 。

外置ssd: 移動固態硬盤單品推薦

它們的常用單位是“MB/s”或“IOPS”,數字越大,安裝在移動固態上的程序運行速度越快,體驗就越好。 對於這類筆記本擴容用戶來說,影響日常使用體驗的除了上面提到的兩個速度,還有另外的“隱藏參數”:“隨機讀取速度”和“隨機寫入速度”。 許多 MacBook 用戶還會給移動固態硬盤安裝 Windows To Go,靠外接硬盤就能實現雙系統切換。 這次我們一共挑選了 13 款移動固態硬盤作爲對比選品,原則是有閃存芯片生產能力的原廠品牌優先,其次是本身就有知名度的第三方大品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