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自己有這個條件和責任將外國最好的東西帶進來,同時將中國最好的文化遺產透過文字外銷出去。 我曾經在英國劍橋的某一,忽然想到,原來全世界最多的母語是中文,而全世界最多人用的語言是英文,我的角色是掌握這兩種全世界最重要的語言,讓這兩種語言在溝通,一方面輸入,另一方面輸出。 周:1979至1984年我在英國,5年間,我投稿到香港的報章,後來,我覺得文章不輯錄成書很浪費,於是經過修飾編排後,把稿件影印寄給何紫,他幫我出版一本又一本書,期間出版了4、5本,數量可能更多。

  • 周:我去英國前,《信報》的林行止先生對我說:「你現在去英國,幫我留意一件事,就是蘇格蘭爭取獨立,你有什麼消息便盡快報道。」這句話給了我啟發。
  • “科技小院”由中國農業大學張福鎖院士團隊於2009年在河北省曲周縣白寨鄉率先建立,是集人才培養、農業科技創新、新技術示範推廣於一體的科技服務平臺。
  • 這是我當時很大膽的翻譯理論,最初提出時給人質疑,現在普遍接受了。
  • 當年,我不時到山邊社,但我們難得會停下來聊天或請教正經事,因他太忙了,我看着他走來走去,忽而聽電話,忽而指揮工作,或是埋頭苦幹改稿排版,所以我不敢多去打擾他,從未邀請他去喝下午茶,因為他根本沒有時間。
  • 它是一本超現實小說,作者Michael Bullock是加拿大詩人,他是中文大學翻譯系金聖華教授的好朋友,當時金教授是我的上司,經她介紹,我認識了這位作者,他願意給更多人讀到其作品,同意我翻譯他的書。
  • 給您推薦這本 周博士的 《極簡蔬果汁》,營養美味的蔬果汁/昔靈活簡單的創作方法,88種食材的營養功效……

綠野林不是一個慈善團體,沒有義務或使命做派發福利的工作。 我們背後沒有財團或大施主包底,又不去尋求不會接受主流社會團體經濟援助。 我們相信派發福利不是改善社會現況製造祥和的最佳方法,反而促使世界觀價值觀與生活方式的轉化(即移風易俗)才最有效達到此目標(包括真正幫助基層人士脫苦海)。 由於我們的努力,周圍更多人更快飲食、做活、生活習慣、思想、世界觀等等每一方面都真正綠色,經過身心靈的療癒,活出激情、活力澎湃的生命,個人轉化令世界隨而轉化,人類文明轉危為安,充滿慈悲大愛,眾生亦得以盡享大地恩情,世代生生不息。 1988年,周兆祥與友人創立本地環保組織綠色力量,一年後創辦綠田園有機農場;其後又在1995年和2004年先後創立香港素食學會和綠色生活教育基金[6]。

周兆祥博士: 推廣食生

從認知角度,這樣的踐行是開創性的,即所謂世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 她得到一位自然療法的醫生幫忙,設計了包括排毒治療、臭氧治療、呼吸練習、帶氧運動、瑜伽、靜心、觀賞, 更全面食生,喝大量果菜汁(包括小麥草汁)的療法。 食生(即英文living food),喫仍然有生命的、含豐富酵素的食物。 周兆祥博士 一般未經加熱的食物,例如干冬菇、已過期不能再發芽的豆、白米都失去了幾乎全部的酵素,毫無生命力,對人的益處遠遠不及食生。 凡是種子(例如糙米、杏仁、腰果等)的酵素都處於睡眠狀態,最好先浸水開始發芽才喫,這樣酵素就活化,對人體更有益得多。 曾在這裏擔任兼職廚師的「素食教煮」Ken Kwong,也藉著邊做邊學,親身體驗raw food的好處。

  • 在第二部分中作者按不同功效,周博士將88道蔬果汁/昔分爲“喝出美麗”、“喝出潔淨”、“喝出開心”、“喝出活力”、“喝出精壯”5個大類除了製作步驟外用到的每一種食材均附有精美圖片及功效解讀。
  • 周:我跟一般做法是不同的,一般是出版社先有出書計劃,然後找作者或譯者;我剛相反,我認為那本書很值得翻譯成中文就去做,查詢版權時,我通常是先接觸作者,然後作者請我聯絡出版社,信來信往多次便成事。
  • 2007年,《樂天復康中心》的主管級員工,被公司推薦接受「全港第一屆綠色生活導師培訓計劃」,同年,三名員工順利獲得畢業証書時,《樂天復康中心》並榮獲「全港綠色烹飪比賽」的冠軍寶座,為《樂天復康中心》展開綠色院舍服務邁向新的一頁。
  • 回想當初開設「綠野林」,周博士希望能慢慢改變香港人的飲食習慣,由葷食到素食再到「食生」,惟這並非一朝一夕做得到。
  • 周兆祥積極推廣綠色生活,認為人該與環境和諧共存。

直到現在,我已寫了250多本書,總算超額完成了當時的作家夢。 周兆祥博士 牽一髮動全身,一食一飲必然產生蝴蝶效應影響深遠。 提供盡可能完美的食物與食法既是轉化人間的最好辦法,也是造福世界的最大功德。

周兆祥博士: 環保教主周兆祥 女兒棄牛津赴美升學

我寫時心中有脈絡,預先想好每月寫什麼主題,一篇接一篇寫出來,內容主要是總結我在外地留學5年的觀察,反思不同的題目:談教育、談人際關係、談環保、談健康等等,全書有一個中心思想,就是東西方如何結合,創造未來的社會。 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兩者都有許多問題,是否有第三條路? 可否將兩者最好的、東西方最好的,結合成一條新的出路? 這書就是探討這問題,提出的想法都頗烏託邦的,但我覺得現在再提出也不遲,我們仍可按這個基礎去發展。

這是我當時很大膽的翻譯理論,最初提出時給人質疑,現在普遍接受了。 沈:那時代的版權觀念與現在的有點不同,60、70年代,人們翻譯作品不用考慮通知作者或出版社;時代變遷,人們慢慢對此觀念有所改變,現在的出版社會認真處理版權的問題。 周兆祥身體力行素食數十年,並於網分享健康飲食食療之道。 近年致力研究靜心、氣功、按摩、生機飲食、斷食、手療等,並出任綠色生活教育基金創會主席,定期主持「綠色茶座」、「禪食午餐」、「高能量晚會」、「Club O幸福日營」、「愛心圈」、「LifeFlow 斷食營」等活動[6]。 周兆祥博士 那時這個海臭得厲害,整個吐露港都臭,出現紅潮。

周兆祥博士: 健康素食科學抗癌 牧師籲茹素顯愛心

周博士認為,新冠病毒來襲,無疑是地球向我們發出的警號。 香港這個高度商業化的地方,一個很講求實際的社會,竟可以容納一間這樣的小型出版社。 周兆祥博士 何紫一人獨力經營,沒有許多資源,能維持這麼久,真是很難得。 那個時代,只有紙本出版,需要兼顧許多工序──排版、設計、校對、印刷、發行等等,現在不同了,可以在電腦網上做,這容易得多。 周:談起翻譯,我提倡的不是整本書的翻譯,我甚至去到一個極端的看法──沒有一本書是需要翻譯的。

另一本我編譯的《核能與現代生活》[3],告訴香港人核子發電是危險的,希望有一日傳到中華大地,讓更多人知道核能不是好東西。 此外,我編譯一本叫《藥物問題揭祕》[4],發現西醫藥廠千瘡百孔,包括收買醫學界去用他們的藥,背後有許多黑幕,這本書對我的影響很大,原來這個世界是這樣的,香港人竟然不知道? 周:我去英國前,《信報》的林行止先生對我說:「你現在去英國,幫我留意一件事,就是蘇格蘭爭取獨立,你有什麼消息便盡快報道。」這句話給了我啟發。 周兆祥博士 我是主修翻譯的,不懂政治,但我覺得我有一種比別人不同的訓練,看到翻譯不是搬字過紙那麼簡單,翻譯工作是文化溝通的橋樑,我認為自己有更加多的任務。 於是,我將自己的工作定位,就是將全世界最好的東西,帶給我們的民族。

周兆祥博士: 好萊塢明星都在追捧,香港「周兆祥博士」“食生”完全指南!

只可惜,受到近月來疫情影響,「綠野林」即將完結她的歷史任務,餐廳部分會在本月底結業,改以另一種方式繼續推廣raw food。 「餐廳的壁畫,都是我一筆一筆畫下來的!」但換個角度看,這也是學習如何「斷捨離」。 我在小院做的科研更能直接幫助到農民,也讓我更加明白了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徐俊平坦言,留在小院確實會影響讀博期間的科研產出,但是通過紮根在科技小院的經歷,讓他越來越體會到一線工作的價值和意義不僅體現在覈心期刊上發表的論文,也在祖國大地上。

周兆祥博士: 味精的爭論

他們多數是為了理想做事,尤其是非牟利組織,不會計較版權費。 周:這是我的建議,希望這系列的書有助山邊社刷亮招牌,令人覺得他的出版物更多元化,事實上,出版關懷社會的題材,亦是一種功德。 另一方面,何紫真是有很大的胸襟提攜後輩,我那時是無名小卒,他可能不甚瞭解我寫些什麼,也照樣出版。 周兆祥在1948年生於九龍深水埗[1],少時於該處的唐樓居住了13年[1]。

周兆祥博士: 生命覺醒   讓愛流動

周兆祥十分關心社會,由於他學習過翻譯,所以他有能力出版,介紹世界各地新思潮及知識的圖書。 主題包括翻譯、醫學、飲食、生態、氣功、傳媒、教育、政治、人生思想、催眠致富、倫理學等。 那時國際間剛好掀起反味精運動,說明味精是害人的,它不但致癌,還扼殺了全世界的文化,長此下去,全世界的餸都是百餸一味,就是味精的味道,很快媽咪不再受子女尊重,因為我們不會再喫到「媽咪的味道」,孩子覺得沒有味精的餸不好喫。 當時味精被日本推銷得很厲害,香港人喫什麼也放一點味精;到內地的餐廳,你只要多付一些錢,你點的例湯便附送可以任取的味精──根據北京衛生部說,味精是益腦補身的;在臺灣更誇張,赴婚宴送禮的公價是兩公斤味精。 回想當初開設「綠野林」,周博士希望能慢慢改變香港人的飲食習慣,由葷食到素食再到「食生」,惟這並非一朝一夕做得到。

周兆祥博士: 博士生在田間地頭“自找苦喫”

他生命中最後的幾年,正值我的事業起飛,加上我們生活的地區相距較遠,我住大埔,他住港島,所以見面傾談的機會不多,其實我內心非常感激他。 近月在這裏擔任兼職廚師的「素食教煮」Ken Kwong,也藉著邊做邊學,親身體驗raw food的好處。 他尤其欣賞「食生純素」版的芝士蛋糕,「不告訴你,你真會以為它跟一般芝士蛋糕無分別!」製作這款甜品,先以蕎麥及杏仁打製成餅底,面層的「芝士餡」就以腰果及椰子油,再配搭不同口味攪拌好,然後放進雪櫃冷藏,喫進口同樣香滑美味。

周兆祥博士: 活動場地:

在第二部分中作者按不同功效,周博士將88道蔬果汁/昔分爲“喝出美麗”、“喝出潔淨”、“喝出開心”、“喝出活力”、“喝出精壯”5個大類除了製作步驟外用到的每一種食材均附有精美圖片及功效解讀。 周兆祥博士 周:我對何紫辦的《陽光之家》是鼎力支持的,但對自己的專欄內容印象不是太深刻,那時我寫的專欄太多了。 現在回看才憶起,1989年11月第45期,我寫的這篇專欄很特別,題目叫〈救海〉。 周:我跟一般做法是不同的,一般是出版社先有出書計劃,然後找作者或譯者;我剛相反,我認為那本書很值得翻譯成中文就去做,查詢版權時,我通常是先接觸作者,然後作者請我聯絡出版社,信來信往多次便成事。

周兆祥博士: 活動選單

自從我逐步掌握了(領悟到) 製作蔬果汁/昔的智慧和技藝,整個人變得快樂了、健康了、精神了,甚至越活越年輕;感恩之餘,我努力不懈地把這個好消息傳給各地有緣人,包括你。 ”、“過‘蔬果汁/昔人生’要注意什麼”等問題。 周兆祥博士 給您推薦這本 周博士的 《極簡蔬果汁》,營養美味的蔬果汁/昔靈活簡單的創作方法,88種食材的營養功效……

周兆祥博士: 綠色理念

我想何紫寬宏大量,並對我相當有信心,現在回想,真不知道原因,其中一個可能是這些書沒有虧蝕多少錢,能夠回本,我猜想是這樣,否則他總共出版我12本書定會虧蝕很多。 周:有的,在此之前,我在《號外》月刊、《70年代》雙週刊等刊物寫過,後來我寫的專欄數目愈來愈多。 回想80年代中後期,我全職任大學講師,竟可以同時寫13、14個專欄,有些是每月一次,有些是每週一次,有些例如《信報》是每日一次。 周兆祥博士 當年,我不時到山邊社,但我們難得會停下來聊天或請教正經事,因他太忙了,我看着他走來走去,忽而聽電話,忽而指揮工作,或是埋頭苦幹改稿排版,所以我不敢多去打擾他,從未邀請他去喝下午茶,因為他根本沒有時間。 周:想起何紫先生,我首先要表達對他的尊敬,並感到有點遺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