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項目中,互通系統平臺發揮作用,讓參與的服務中心可獲得有長者的醫療紀錄,以助提供服務。 筆者相信,無論對疫情的即時回應,或者長遠規劃一個健康具抗逆力的社區,「社區工作」及「社醫共生」都是一條可行的出路。 近日新填地街唐樓先後出現確診個案,政府早前決定向4幢唐樓發出隔離令,並將多幢位於油麻地及佐敦的樓宇納入強制檢測範圍,其後更推出「封區」措施,但政府未能掌握居民名單,令抗疫行動變得困難。 事實上,許多社會服務機構早已植根社區,亦正在推行與基層醫療相關的服務計劃。

  • 印尼「美都新聞網」(medcom.id)報導稱,拉姆裏指出,中國數十年前還是個窮國,但現在已成為世界上經濟、軍事實力和影響力第二大的國家。
  • 今年,他還開辦了一個大米加工坊,提高了經濟回報,併爲周圍農戶提供就業機會。
  • 透過與沙田醫院內科及老人科、威院急症室、非緊急救護運送服務等部門,以及安老院舍等團隊合作,八成需住院的晚期病人可從急症醫院(威院)轉至療養醫院(沙田醫院),表現超越同類計劃。
  • 以樂暉長者地區中心為例,現時服務約三千名長者,若政府在區內推動基層醫療,中心將能動員社區人士接受服務。
  • 故此,不能單靠資訊,也要深入社區發展的具體項目,而擁有地區網絡的社會服務界,正好可以協助市民在建立健康行為上,擔當更重要的角色。
  • 加拿大駐臺北貿易辦事處則是與亞伯達省駐臺辦事處共同邀請加拿大在精準醫療、數位醫療以及 AI 智慧醫療公司與會。

巴巴多斯作爲加勒比島國,希望能與中國企業在開展陸上合作的同時,也開拓更多海洋基礎設施建設的合作機會,以技術互通促進民心相通。 農民們唱着歡快的歌曲,手臂有節奏地揮打着一簇簇稻穗,脫落的稻粒如雨點般灑落,濃郁的谷香在空氣中瀰漫。 過往「社」及「醫」分工清晰,鮮少交流知識及理念,容易各自為政,造成斷橋現象。 2) 社醫中的「醫」並不單指醫生,也包括不同的醫護專職,例如護士、物理治療師、營養師、藥劑師、心理治療師及公共衛生學家等。 記者從會上獲悉,香港安老服務協會將發揮行業協會牽線搭橋的優勢,積極協調港方資源和力量,積極參與南沙養老服務,增強南沙多元化高品質的養老服務供給,助力跨境養老服務融合發展。 據南沙區民政局介紹,此次簽約標誌着南沙與香港在養老服務領域的規則銜接、機制對接進一步走深走實,兩地養老服務合作邁入新階段。

醫社合作: 醫護行者頻道

除了社福界,社區中不同的持份者都在自己的本位上影響其社羣的健康,改善社羣之間的健康生活。 例如地產發展商會考慮包括基層醫療及健康生活設計的屋苑,學校會留意小食部的食物是否健康,餐廳會設計均衡營養、多菜少肉的餐單,各區會增加讓居民運動的空間等等。 醫社合作 任何人只要可影響一羣人的健康生活模式,都是社醫共生中「社」的一分子。 2017年,食物及衞生局就聯同醫院管理局及社會福利署,推出醫社合作為本的「智友醫社同行計劃」。 此計劃於同年2月以為期兩年的先導計劃形式展開,目的是透過四個醫管局聯網以及約20間長者地區中心的合作,加強基層醫療服務,為社區內患有輕度或中度認知障礙症的長者及其照顧者提供適切支援。 智友醫社同行計劃於本年正式常規化,服務已擴展至七個醫管局聯網及全港約40間長者地區中心。

以改善長者晚年抑鬱問題為例,「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於2016年推出,由港大與數間志願機構合作,透過培訓「精神健康急救員」長者義工,在社區中識別出有精神健康風險的長者。 計劃首三年,200多名長者義工深入民間,接觸到約4300名有抑鬱風險或徵狀的長者。 醫社合作 展望未來四年,該計劃將擴展全港十八區,讓義工能援助周邊有需要長者。

醫社合作: 社會企業

此次多國區域合作論壇出席國家涵蓋日本、澳洲、加拿大、馬來西亞、立陶宛、香港及臺灣。 日本生技協會總監 Yoshiaki Tsukamoto 表示,今年邀請日本國際藥廠、投資公司及 CDMO 公司來介紹日本生技產業生態系,期望與日本藥廠洽談合作的公司均以新創公司為主。 印尼總統府祕書處28日表示,「印尼已準備好3萬4000公頃土地供投資,投資者可以投入房地產,像是蓋醫院,或是大學和基礎設施」。

在早前的社聯會議上,機構分享一些服務計劃經驗,例如由香港仔坊會營運的社區藥房,嘗試處理不同社羣的用藥問題。 對於一般街坊,其團隊設計不同活動以介紹用藥知識,藥劑師也為街坊提供藥物諮詢,提高街坊自我照顧的能力。 對於長期病患者,其「社區取藥易」計劃則提供免費、免診取藥和跟進用藥服務,提高病患者的用藥遵從性。 威爾斯親王醫院(威院)社區老人評估組於2013年在沒有額外資源的情況下,在沙田區推行「安老院舍晚期醫護服務」。

醫社合作: 「社醫共生」+「社區工作」——香港舊區「抗逆.抗疫」新方向(文:陳永新、黃小慧) (09:

佐科威日前訪問中國成都時,向中國企業家提供印尼新首都「努山塔拉」(Nusantara)3.4萬公頃土地的投資機會。 醫社合作2025 上文節錄自第182期《香港01》周報(2019年9月30日)《 醞釀三十年 萬事俱備 基層醫療欠了什麼東風?》。 因應近期出口衰退,貿易局要求外館加強邀請新買主,特別著重新應用產生的新市場。

2023大灣區—東盟經濟合作(前海)論壇由中國—東盟中心、深圳市前海管理局、深圳大學大灣區—東盟研究中心、廣東高科技產業商會聯合主辦,設置區域合作論壇、智庫合作論壇、產業合作論壇、商會會長論壇四個分論壇。 加拿大駐臺北貿易辦事處則是與亞伯達省駐臺辦事處共同邀請加拿大在精準醫療、數位醫療以及 AI 智慧醫療公司與會。 加拿大辦事處表示,加國在數位醫療指數排名全球第二,同時也是全球第八大醫材市場與第九大製藥市場,擁有超過 1000 家企業,營收規模高達 874 億美元,透過此次論壇結合臺灣在 ICT 產業優勢,未來有更多合作機會。 澳洲邀請 12 家當地臨牀試驗公司;澳洲政府積極支持生技產業,包括透過政府斥資 200 億元澳幣成立醫學研究未來基金、國際企業能享有研發稅收優惠政策,以及澳州生技產業的專利能有稅率優惠。 印尼前海洋事務統籌部長拉姆裏(Rizal Ramli)今天在一場名為「印尼-中國經濟關係10年」的線上論壇表示,「大國間交流是很自然的,但必須評估新的雙邊協議是否對印尼有利,這很重要」。 我們有機會獲得大約20枚獎牌;(我們的)另一個目標是增進與各國和地區大學生之間的友誼和合作。

醫社合作: 醫社合作  晚期病人有選擇

而社福機構在基層醫療上擔當不可或決的角色,政府需為這些機構提供適切援助,在醫護知識的範疇上為他們充權,才能讓醫社合作發揮最大果效。 雖然透過與醫管局合作實踐醫社同行是好嘗試,但林漢煒認為,該計劃的進行方式過於割裂。 例如,計劃透過社會福利署分配醫管局的醫護人員給長者地區中心,但若中心本身已聘請護師,該護師便要向醫管局的護師作交代,交接派發接收個案的過程中,或有地位不對等的情況出現。

醫社合作: 醫院管理局職員合作社

在社醫共生的模式下,公共衛生或醫護專業的實踐需更貼近市民生活化,使健康知識得以普及,市民才能更健康地生活。 若醫護專職在社區內能帶動社區及早認識自己的健康風險、預防疾病的方法、環境限制及護理,這正是基層醫療的根本。 目前衞生署轄下的健康促進處及非傳染病處透過推廣健康資訊,促進市民建立健康生活模式,但港人受到工時長、生活空間小等經濟、就業和家庭環境的限制,明知多運動、多喫蔬果有益身體健康,仍知易行難。 故此,不能單靠資訊,也要深入社區發展的具體項目,而擁有地區網絡的社會服務界,正好可以協助市民在建立健康行為上,擔當更重要的角色。 香港現時有超過200萬慢性疾病人口,即大約每3人就有1人患有慢性病,其中患高血壓、膽固醇過高及糖尿病的比率最高。

醫社合作: 互通系統有助促進醫社合作

因此「醫」需與「社」互補,以瞭解市民生活開始,建構更以人及社區為本的健康服務。 另外,「三無」大廈聯絡業主是另一個難題,因部分業主委託地產代理跟進租賃事宜,與社區沒有連繫。 本文第二作者過往的工作經驗中,曾協助消防處處理大廈維修防煙門的修葺令,要成功聯絡業主是透過租客及地產中介代理,故有地區工作基礎的團隊是非常重要。 因很多的修葺令,如本文提及的消防設備修葺令也是發到單位,不是自住的業主根本收不到通知,在沒有紮根地區工作的團隊介入時,要處理社區存在的潛在危機變得相當困難。 而居民組織亦可運用民政事務處及區議會的地區資源,透過連繫居民一同清潔及維修樓宇,凝聚居民,令其對所住的地方萌生責任感,積極找尋社區解決方案。 《藍圖》特別提出處理兩種最普遍的兩項慢性疾病:高血壓和糖尿病,冀以「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向此兩類患者提供資助,並透過地區康健中心的支援下,使他們在私營服務界別診斷和管理疾病。

醫社合作: 醫護行者對葵涌邨清潔工於疫情下的工人權益的立場書

楊華德表示,未來3年,專家組將在維護好22個示範村的可持續發展基礎上,新建11個水稻示範村和兩個玉米示範村,總面積將達到9000公頃,戶均增收目標爲9000美元,以提前實現佈政府提出的“人人有所食、人人有儲蓄”的目標。 本次商談會買主提出的需求集中在數位檢測、遠距醫療、精準健康、醫療資訊系統與智慧照護復健,吸引廣達、研華、慧誠智醫、仁寶電腦、威強電、緯創醫學等公司到場洽談,平均每位買主與8家我商洽談。 某科技企業表示,開拓醫療應用市場與該公司以往熟悉的消費電子買主大不同,本次洽談會買主精準度高,而且不用花大錢參展或出國,對成效相當滿意。

醫社合作: 【社區醫療.二】從「醫社合作」解決社區需求 修補割裂現況

「醫」、「社」在促進市民健康的工作上,各有獨特優勢與專業角色,日後有必要多加探討如何深化「醫社合作」,提升巿民的健康和生活質素。 另一方面,部份長者在疫情下減少與社區接觸,身心健康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有見及此,我們與各個合作伙伴及健康大使進行不同形式的健康推廣,例如在電話慰問中與長者認知功能練習、網上健康專題講座、健康資訊廣播頻道等,讓長者繼續留意個人健康,預防慢性疾病。 至於其他在社區紮根多年的社福機構也有很龐大的服務網絡,服務單位超過4,000個,能夠接觸不同階層的巿民,尤其是較弱勢的一羣,包括長者、殘疾人士、有特別需要的兒童,少數族裔,以至居於劏房的基層家庭。

醫社合作: 醫社合作不是口號

社醫共生與基層醫療之間所包括的範圍很廣闊,由推動健康訊息,到及早篩查介入,以至社區如何處理病人出院後的復康服務。 當中關連不同的資源再分配,讓不同的社區人士都能參與,共同協作下才能做到。 醫護行者期待繼續與大家分享如何由出生至臨終體現基層醫療的理念,及社醫共生的不同面向及實踐經驗。 醫護行者於2016年已提出社醫共生的願景,當時社會重點提及醫社合作,先醫後社,目的是回應病人出院後的需要,減少迴流醫院並在社區𥚃找到合適的服務,從而疏導醫院人數。 當中例子有「智友醫社同行計劃」、風起航─中風家庭支援行動等計劃、港島東醫院聯網(社區服務)每年討論醫社合作的項目,致力發展醫社合作。 二〇二一年九月初,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舉辦了一個名為「社醫合作的社會服務案例」研討會,並邀請了七個社醫合作項目負責人來分享在社區內為不同社羣需要發展健康項目的經驗。

醫社合作: 推動基層醫療 提高社區自理能力

作為全港最大慈善機構之一,東華三院因應本地家庭、兒童、青少年、長者及殘疾人士的需要,為他們提供多元化社區服務。 「醫管局職員合作社」是隻為醫管局職員專享的員工優惠計劃,為接近70,000名職員和10,000名退休員工提供優質的產品和銷售服務。 在中非合作論壇框架下,根據中布兩國政府協議,中國自2009年8月起實施援布高級農業專家技術合作項目。 截至目前,中國已派出6批60人次專家奔赴布隆迪執行農業技術援助任務。 記者看到,楊華德一行幾位農業專家走在村中,村民們像見到老朋友一樣向他們打招呼,熱情邀請他們到家中做客。

本文第二作者為一名社區工作者,在居民組織經驗中,她觀察到一位在舊區租住劏房的男街坊的轉變,有關經驗說明瞭社區的組織工作經驗對公共衛生議題的參與程度。 她認識的這位男士李生,他起初只抱着觀望態度出席首次街坊會,但參與後他發現,區內原來有很多有心人願意投放時間及才能,回應社區的需要。 他更鼓勵自己樓座的街坊參與社區事務,認識、關心及連繫新入住的街坊,令具流動性的社區可以更新住客資料及建立歸屬感。 她亦發現部分居民對南亞街坊存有偏見,認為他們是亂丟垃圾及傢俱的元兇,但透過發動居民清理樓梯、天台雜物,居民目睹南亞居民的積極參與,改變過往對他們的負面觀感。

醫社合作: 長者抗疫:對「醫社合作」的反思

此先導計劃已於2019年2月起常規化,並已在 年內把服務推展至全港41間長者地區中心,以及7個醫管局聯網。 近年政府在18區發展地區康健中心或康健站,就是以「醫社合作」模式提供以地區為本的健康服務。 中心由非政府機構營運,各機構因應地區的人口特點推出不同的健康介入服務,並盡量接觸不同社羣推行預防及基層醫療服務。 一來為留在社區大部分長期病患者提供服務,減輕公營醫療負擔,二來為當區居民提供包括預防疾病和健康教育,有助推行健康生活習慣、提高「已病者」的慢性疾病管理能力,以至及時識別高危健康風險人羣。 總括而言,政府若要成功推行基層醫療,必先以社區為本,瞭解本港各區的人口特徵存在差異,以數據及實證為前提,才能針對地區健康問題對症下藥。 醫社合作與社區為本是相輔相成的關係,醫護團隊若要了解民情,就需要透過與地區社福機構的合作,擴展社區網絡,以便推廣疾病預防護理資訊。

醫社合作: 「醫社合作」促進巿民健康

社會中的政策直接影響市民的健康,例如劏房的出現是源自現時房屋政策的漏洞,缺乏法律規範下,劏房衛生環境及安全每下愈況,劏房住戶的健康問題便顯得嚴重。 不少人花盡一生儲蓄來治病,也有不少人因為生病而令生活有種種的不便。 由此設計有效「治療」方向,社羣與醫護之間有更多溝通,以討論改善個人以至社會的健康決定性因素。 大家在經驗中學習,跳出以疾病為題的健康講座,改為生活化的實踐平臺,例如在鄰裏廚房中一起健康飲食,鼓勵同行及共學精神,共同改善市民的健康。 衞生署指出,通過改善市民生活方式,可有效預防至少三分之一的慢性病,可見改變社羣的健康行為,對遏止慢性病起重要作用。

康佩玲舉例指,輕度患者可自行乘坐交通工具,但只限到熟識的地方;中度患者或開始出現幻覺、行動不便、抑鬱等徵狀。 馬來西亞邀請臺馬雙邊專家分享對馬來西亞在生命科學和生技領域現階段和潛在機會的專業看法。 2022 年馬來西亞醫療器械前五名出口國分別是美國、德國、比利時、新加坡和中國,全球出口總額達到 96 億美元。

醫社合作: 積極「去污名化」 提升市民對精神健康關注

在社區推動健康,除了地區康健中心,還應善用已有的社會服務單位,資源及服務規劃上必須有相應配套。 政府可考慮以較靈活的資助方式,如在各區成立「基層醫療發展基金」,促進社會服務機構與地區醫護組織及其持分者合作,達至「未病先防」,「已病早治」及「既病防變」。 長者地區中心按照護理方案及個別需要,為參與先導計劃的長者及其照顧者安排活動和提供服務,以提升/改善長者的認知能力、家居安全知識、自理能力、身體機能和社交技巧,以及減輕照顧者的壓力。

醫社合作: 印尼前官員:與中國合作須謹慎 因北京恐別有用心

林漢煒認為,地區康健中心的優勢是設有五個附屬中心,讓服務伸展至區內民居。 醫社合作 他指出,附屬中心若能直接以社福機構中心為據點,將能借助它們的社區網絡,讓服務覆蓋範圍更廣。 除此之外,不少社福機構都曾推行健康項目,地區康健中心可藉助社福機構的成功經驗,為健康項目提供更多支援,使社福機構的服務在擁有充足資源的情況下得以延續。

醫社合作: 醫護行者頻道

事實上,本港長者抑鬱情況嚴重,自殺率偏高,港府應承擔更多的資源,籌劃更多「醫社合作」的恆常服務,令患者及時得到社工的心理輔導,以及醫護人士的藥物治療,促使長者獲得充分的關顧,減少悲劇的發生。 港府面向人口老齡化,應投放更多資源於樂齡服務,使長者老有所依,讓香港呈現一個人心舒泰、關愛共融的社會。 在疫情下,大眾對健康關注度提升,無論是預防染疫抑或為新冠康復者提供支援與護理,「醫社合作」的服務模式正好發揮重要作用。

本地醫療政策討論中經常提及醫社合作,也許市民會疑問:醫社斷層何以見得? 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數據顯示,本港公營醫院30天內未經預約再度入院的比率約20%,則每五個病人便有一人未能「斷尾」;當中大多在出院後於社區缺乏適當護理,導致病況惡化,需要重新入院。 醫社合作2025 最難堪的是,在香港如此發達地區,居然亦偶有聽聞長者寧願留院也不願重回家園,可見社區資源有多麼的緊絀!

至於東華三院的另外五間醫院則隸屬於同樣是互通系統醫護提供者的醫院管理局(醫管局)。 香港的健康教育大多流於健康講座,以病理為主軸,教育大家不同生活習慣或使用不同用品之間權衡利弊,希望聽眾能作出理性的決策,從而提升健康。 另外,即使聽眾對講者所傳遞的健康知識照單全收,但也未必能在生活當中實踐,或因可能面對的困難而未能成功改變。 正如大部份人都知道少糖少鹽、少食煙少飲酒、多食蔬菜、多做運動能保持健康,但又有多少人可以有足夠時間、資源來實踐? 健康講座的成效一向成疑,單向地傳遞知識,並不能有效推動生活上的改變。

以樂暉長者地區中心隸屬的香港基督教服務處為例,就曾參與賽馬會基金的「齡活城市」計劃,以提升長者自我健康管理的技巧為目標,於觀塘等社區推行「健康.友裏」項目。 林漢煒表示,項目成效顯著,有效改善長者體能,然而該項目卻因資助不足而未能延續。 醫社合作2025 醫社合作 若地區康健中心的發展涵蓋社福機構的健康項目,從中加強定時定點的跨專職醫護支援,將能讓不少服務使用者繼續受惠。 醫社合作 另外,如上文所指,社工能在基層醫療的領域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透過外展工作了解及跟進病人情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