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由於香港發生了一些不令大陸愉快的反華事件,再加之香港物價好似已沒有以前的吸引力,大陸遊客大量減少,旅遊業就此疲軟,機票酒店自然就便宜了。 隨著中產階層的人口增長,設施齊全的大型私人屋苑相繼面世,其中包括美孚新村和太古城。 在廣廈千萬間拔地而起的同時,有不少港人仍住在寮屋區內,甚或在唐樓天台搭建木屋作棲身之所,不過香港整體的居住情況已較五十年代大大改善。 運動服隨著李小龍《死亡遊戲》一片而流行,至七十年代末香港廠商替不少國際品牌生產牛仔褲,年輕人對牛仔褲趨之若鶩。 混搭先鋒 Bianca 50年代香港服裝2025 Jagger話題從社會文化再轉回來時尚。 由 Bianca Jagger詮釋混搭最為適合,她整個人生都大膽嘗試混搭。

綜觀海峽兩岸均採用「旗袍」的稱謂,只有香港交替使用「長衫」和「旗袍」,因而「長衫」一詞散發出香港獨特的文化氣息。 80 年代可謂是時尚界的大放異彩的時期,關之琳普通一個便服造型也配搭了已是最時尚的 Chanel 腰帶,感覺休閒卻不失型格。 說到鍾楚紅,她更在 80 年代已經嘗試了現在流行的「男友風」穿搭,oversize 50年代香港服裝 T-shirt 配搭牛仔褲,在西斜的陽光下拍攝,也太可愛了。 A.P.C.一個屬於法國的時裝品牌,由JeanTouitou創始於1988年。

50年代香港服裝: 長衫資料中心 – 歷史背景

另外32所學校受到左翼份子控制,譬如職員及教師。 一項新法例在1952年通過,授權政府關閉被視為有強烈政治色彩的學校。 [29]當時難民大多向基督教堂尋求教育及社會服務。 由於有大量中國大陸人口在短時間內移入香港,因為房屋供應嚴重不足,在山嶺搭建的木屋迅速增多,寮屋人口密集,又缺乏消防設備,大型火災頻生。 1951年11月,九龍城東頭村大火燒毀木屋5000多間,災民20000多人,1953年12月25日的石硤尾大火受災面積更達45畝,毀木屋7000間,災民60000多人。 其後1954年亦有大坑東木屋區大火;1955年有石湖墟大火、九龍花墟村大火、銅鑼灣馬山木屋大火等;政府為了安置居民,促成徙置大廈的誕生。

  • 長衫與旗袍(Qipo),有說是廣東話跟普通話的分別,但事實剪裁及布料有所不同,這個容後再說。
  • 70年代初,中國還在文革中,當時服裝,無所謂流行,只是一種。
  • 有人說,香港是一座繁華熱鬧的城市,有數不盡的高樓大廈和中西方文化碰撞之美;也有人說,它是一座浮躁又孤獨的水泥森林,燈紅酒綠,紙醉金迷。
  • 2001年,又一本傳播時尚潮流資訊的雜誌《milk》在香港創刊,迎合了又一次掀起的潮流熱潮。
  • 東叔於1979年已在深水埗欽州街小販市場售賣布料,年過80仍堅持守崗位。
  • 二次大戰後,大批內地的移民湧入香港,在山坡或市郊搭建寮屋居住。

香港,除了現代都市、世界金融中心、購物天堂,除了維港夜景、迪士尼海洋館…還意味著什麼? 50年代香港服裝 對於從小看香港電影長大的我而言,香港更意味著港片裡中西元素混合的老街巷,意味一條路名就能聯想起一部電影,意味著王家衛、張國榮…懷著香港老電影的情結,我到香港尋找我的電影記憶。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曾霖 實習生 張雯)近日,爪哇集團以100億港元(約合84.23億人民幣元)將位於香港灣仔頂級寫字樓大新金融中心出售給中國光大集團。 爪哇集團成立於1956年,是帶有濃厚香港本土氣息的房企。 從最西邊的堅尼地城站出發,搭乘百年雙層巴士,我們來看一看這條經典的路線上,有哪些不可錯過的風景。

50年代香港服裝: 潮流趨勢,現在可能是個誰說了都算的東西

不同於其他年代,20世紀20年代有著夢幻般的浪漫,這更讓許多女性觀眾想去那個年代一窺究竟。 雖然時尚是一個更廣泛的概念,但它已經縮小到現代織物,服裝和配飾。 本土潮牌CLOT、CMS的誕生,潮流媒體《milk》《yes》的誕生。 黃偉文、徐濠縈、黎堅惠表達自我的潮流態度,也是這一時期應運而生的產物。

出生於江蘇靖江縣,年十三歲 (1956)離鄉到港拜師學藝,幫師半年後便在尖沙咀創業,客人包括李麗華、樂蒂、林黛等,高峯時曾聘用十六位師傅,亦曾收徒弟多名。 越戰結束後轉入製衣辦房工作,以中式裁縫的經驗揉合西式裁剪技巧開創另一番事業。 馮師傅當年曾出版裁剪書籍十多本及開班教學,踏入耆耄之齡仍熱忱於傳藝工作。 1951年,十名女警畢業,編入各區刑事偵緝部,香港首次有女性執行文書工作以外的治安工作。 1957年6月,東華三院的護士發起集會,要求廢除女性婚後停用的規定。

50年代香港服裝: 社會文化

至於一年一度的維港渡海泳和工展會趁墟,更是城中盛事。 不過,自一九五七年原子粒收音機面世,同年商業電臺啟播,便帶動了香港的廣播業發展。 一九六七年無線電視臺啟播,及於一九七一年由黑白轉為彩色廣播後,收看免費的電視成為了市民的主要娛樂。 電視文化塑造了不少經典角色,亦帶動了粵語流行曲的熱潮。 一九六二年香港大會堂落成啟用,香港政府在公共圖書館、博物館與演藝場地方面作出更大的承擔,日後在大會堂舉行的各種活動和展覽,為香港市民的文化生活增添色彩。 「一起走過的日子:六、七十年代香港社會」展覽於歷史博物館大堂舉行,免費參觀。

  • 在1953年曾經服務石硤尾大火失去家園的災民[19][20]。
  • 香港郵政將於2017年10月17日(星期二)以「旗袍」為題,發行一套特別郵票及相關集郵品。
  • 出生於江蘇靖江縣,年十三歲 (1956)離鄉到港拜師學藝,幫師半年後便在尖沙咀創業,客人包括李麗華、樂蒂、林黛等,高峯時曾聘用十六位師傅,亦曾收徒弟多名。
  • 雜誌媒體都在教導我們什麼是混搭mix & match。
  • 然而這個說法也不完全無道理:由開埠起,除了長衫香港人也穿西服。
  • 婦人穿的就是旗袍的形式,上右圖則是香港聖保羅中學在1930年代以旗袍作為制服。
  • 除了黃偉文、徐濠縈、黎堅惠這種專業在時尚上搞事的icon,也很少見香港男女明星會走機場街拍或帶貨的路數。

梁馮兩位師傅憶述六十年代香港有很多長衫師傅,中環區店舖要求高,只有手工細膩的師傅才能在中環區上班,最高峯時有二、三十位。 梁師傅笑言:「由十幾歲開始,造到幾十歲。」年華在香港中西文化交匯的核心地帶逾半世紀,見證香港長衫隨著社會時代經歷盛衰和蛻變,發展成無可取代的標誌性服裝,並獲納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香港長衫留住了顧客、師傅、香港的美好年華,其製作技藝誠然值得承傳保育。

50年代香港服裝: 上世紀30年代時髦的油頭又開始風靡了 時尚總在輪迴

2010年香港時尚界,造型師隱居幕後,明星歌手靠引領絕對時尚的局勢有所轉變,一批真正專著於時尚造型領域的人才更多的受到人們的注意,成為越來越多人的時尚偶像。 如香港知名時尚買手徐濠縈、時裝文人黃偉文、黎堅惠等一批時尚專才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50年代香港服裝 香港藝人陳冠希的品牌CLOT不斷發展,引領了明星開店的潮流,徐濠縈以多年時裝經驗,採購大量型格潮服,大秀女性主義。 50年代香港服裝2025 葛民輝、古巨基等人也發揮自己的潮流觸覺,連臺灣藝人羅志祥、五月天的阿信都殺入香港,分別開出了「STAGE」和「STAYREAL」潮店。

50年代香港服裝: 經濟

燙髮踩高跟鞋,旗袍絕不馬虎;油頭穿皮鞋,長衫絕不湊合。 在英倫風格的影響下,香港男人的服裝以西式爲主,如T恤衫、西褲。 除此之外,當時的電影也不乏反映出女性在社會上遭遇到的問題、女性意識的覺醒、以至她們勇敢反抗的故事,例如朱石麟導演的《各有千秋》、《新寡》,長城出品的《我是一個女人》等。

50年代香港服裝: 想要買Carven男裝的人需要抓緊時間了 因為不久後就變成絕版了

在經歷了西式時尚與中式風格的相互融合後,香港人的時尚開始很多元、很港範兒。 六十年代出色的粵語武俠片明星,出生於湖北,約兩歲來港,她從婆婆處開始認識長衫,自己十五、六歲出來工作時都穿著長衫,從她口中讀者可以認識六十年代女星穿衣之道。 祖籍江蘇省揚中市,三代都是裁縫,1951年由伯父帶至香港當學徒,從業裁縫六十多年。 粵劇、粵曲、粵語電影、國語電影、電臺節目成了香港市民最大娛樂。 電臺方面,香港商業電臺於1959年8月26日正式開臺,成為繼香港電臺及香港麗的呼聲後第三間電臺。 當時的電臺節目多以廣播劇為主,其中李我的《天空小說》曾風靡一時。

50年代香港服裝: 文化香港最值得去的地方

今日的香港長衫既承襲傳統亦有所改良和重塑,體現出香港社會的多元文化特色和獨特的審美觀。 本土時裝品牌在近兩年有了一些讓人眼前一亮的變化,但要趕上快時尚這撥潮流,提升時髦度只是第一步。 如果價格接近,你願意選ZARA還是MO&Co.?

50年代香港服裝: 香港潮流歷史圖鑑

隨着香港工商業發達,「包伙食」大行其道以解決工人午餐問題,輕便的「飯盒」亦應運而生,快餐文化逐漸形成。 時髦男女則以出入著名酒店的酒廊和咖啡室視為有品味的消費,與沿街購買飛機欖、噹噹糖、麥芽糖、糖蔥餅,以至各種街頭熟食的普羅大眾,各有所好。 50年代香港服裝 二次大戰後,大批內地的移民湧入香港,在山坡或市郊搭建寮屋居住。

50年代香港服裝: 「旗袍挑選技巧」旗袍怎麼穿更顯溫婉典雅 玲瓏有致,風韻?

儘管長衫的黃金時期一去不復返,缺乏普羅大眾的支持,但長衫獨有的魅力仍受小眾擁護。 七十、八十年代,長衫依然是成熟女性出席隆重和喜慶場合的首選。 香港長衫不但沒有失色,反而更見矜貴,身價不跌反升。 展覽期間,文化博物館同時舉辦多項活動,包括10月27日的「時裝文化」講座,由香港時裝設計師鄧達智主講,與觀眾解讀文化及時裝書籍,分享時裝與文化的關係。 展覽廳將變成模特兒天橋,展示本土時裝設計的創意及多元衣化文化,演繹設計師的獨特時裝態度。

50年代香港服裝: 回望百年長衫歲月 香港長衫故事展在廣州展出

1975年無線、麗的、佳視、港臺和商臺鼎立,廣播道被冠以「五臺山」之名。 至於電影裏常見的香港帆船,亦陸續被機動漁船取代。 50年代香港服裝 50年代香港服裝2025 50年代香港服裝2025 此時,巴士和電車仍是主要的陸上交通,車廂內可以找到售票員的蹤影,而新式公共交通工具和行車隧道亦相繼出現。

長衫,也即旗袍,旗袍是20世紀20年代以來女子流行服飾的總稱,而「長衫」,則是香港人對旗袍的稱謂,具有地道的香港地方文化韻味。 長衫原指男裝中式長袍,在廣東一帶沿用已久,及至二十年代通用於男女裝中式袍服,一直是香港普羅大眾和長衫裁縫師傅間的日常用語。 香港女性穿著長衫的風潮肇始於內地服飾文化的改變,特別是五四運動期間女穿男袍的現象,以及1929年國民政府確認長衫為禮服的規定。 旗袍是一種在近代被發明的中國女子的服裝,一種將清朝時期的滿族旗裝長袍和西式剪裁融合而成的衣服,在20世紀曾廣泛流行於中國,以上海和香港的女性為代表。 這時香港女性對華人身份十分自覺,認為長衫最能夠表現她們的體態美。 長衫成為城中女性最端莊的外出服和上班服,是女性在社會和知識上與時並進的標誌。

Select 18是一間位於上環的小店,由印度裔香港人主理,販賣各種香港和世界各地的舊時光。 Select 18的店面不大,物品的擺放亂中有序,亂得很有舊時士多雜貨的感覺,充滿着懷舊氣息,連歌手張敬軒的MV亦都曾經在這裏取景。 對比去美芝,美華氏的古着價格更高,但質素更有保證,店面亦更整齊。 若說去美芝是尋寶,去美華氏則是更舒服一點的淘金。 一入店內你已可以感受到美華氏的風格,有點美式牛仔Feel,但同時又有點日系復古的感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