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大澳端午舟遊湧被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錄」當中。 「龍舟遊湧」有別於一般的龍舟競渡,傳統龍舟拖著載有菩薩神像的神艇在大澳水道巡遊,以潔淨社區,祈求平安。 當龍舟拖著神艇通過橋樑前,橋樑均要升起,以示對神明的尊重。 採青︰健兒先把龍舟劃到楊侯廟附近山邊,採下青草放進龍口,象徵賦予生命。 接神︰龍舟拖著神艇,依次序到楊侯廟、新村天后廟、關帝廟及洪聖廟,眾人帶祭品入廟,擲聖盃以得神明認可,迎接4廟代表菩薩的神像並暫置於神艇內。

龍舟的排列次序亦有規定,依次為扒艇行、鮮魚行和合心堂,三個行會龍舟健兒穿著的制服顏色亦有默契,扒艇行為紅色,鮮魚行為白色,合心堂為黃色。 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大澳端午龍舟遊湧近年廣為人知,每逢端午節,均有不少市民遊客專程往大澳觀看遊湧和龍舟賽事,順道遊覽大澳。 自去年初出現的疫情雖然對不少活動造成影響,但大澳端午龍舟遊湧是少數仍大體按照傳統規模繼續進行的活動,主體形式不變,相當難得。 還有不少民眾專程前往大澳觀賞「龍舟遊湧」活動,香港市民莫先生一家四口前往大澳觀龍舟賽,體驗「遊湧」活動,他們表示大澳的鄉土氣息濃厚,更有節日氣氛。 來自菲律賓的Lorraine在港讀書,今年是第一年來大澳體驗端午節,她認為非常有特色,希望未來還有機會前往體驗。

大澳端午龍舟遊湧: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 – 大澳端午龍舟遊湧360°影片

當確定了魚羣位置後,漁民馬上從扒艇上放下兩艘大舢舨,划向魚羣位置,沿魚羣外圍迅速放下漁網,包圍魚羣,然後將網底繩索收緊,把魚羣困在袋形漁網之內。 扒艇每次作業為期六至十天,曾是收入最豐厚的捕魚行業。 在新龍舟建成後舉行的儀式,將雞血加入酒中,製成「雞紅酒」,灑在龍舟上以潔淨龍舟。 大澳端午龍舟遊湧 大澳端午龍舟遊湧 為了讓團員對大澳漁民文化有更深入瞭解,導賞團更包括一場生曬鹹蛋工作坊,讓團員親自嘗試製作這種傳統古法炮製的大澳特色食品,從中感受過往大澳漁民的生活智慧。

端午節當天(農曆五月初五)早上,神像會被放在龍舟上,巡遊大澳各水道、穿梭棚屋之間,沿岸居民焚香拜祭,最後歸還予各廟宇。 2011 年,大澳端午龍舟遊湧與長洲太平清醮、大坑舞火龍、盂蘭勝會獲列入第三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可說是香港具歷史價值的宗教儀式之一。 大澳端午龍舟遊湧2025 大澳端午龍舟遊湧是一項以龍舟進行的祭祀儀式,每年端午節於大澳舉行。

大澳端午龍舟遊湧: 大澳端午傳統「龍舟遊湧」祈福

來自深圳的遊客趙先生與妻子端午節當天早上5點出門前往大澳,為了來香港體驗端午節氣氛,觀賞獨特的「龍舟遊湧」活動,他們認為香港對傳統文化保存得很好,感到的香港節日氣氛很濃厚。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提出保育世代相傳的地方傳統,為社區和羣體提供認同感和持續感。 大澳端午龍舟遊湧活動的保育,是一個非常切合《公約》精神的例子。 在各方面的努力下,近年大澳居民及移居市區的後代,都會在端午節匯聚,參與龍舟遊湧活動,讓「舊」傳統再度成為社區盛事,成為維持推動社區關係與認同的「新」動力。 非常幸運,龍舟遊湧於2011 年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有幸得到衞奕信勳爵文物信託的資助、並邀得幾位香港師傅的參與,為大澳建造了三艘新龍舟,為延續龍舟遊湧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從2013 年開始,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每年慷慨資助「大澳龍舟遊湧及文物教育活動」,讓這個國家級項目得到延續,在凝聚社區之餘,更發揮著文物教育之果效。

  • 當龍舟拖著神艇通過橋樑前,橋樑均要升起,以示對神明的尊重。
  • 他希望透過這項活動,鼓勵更多學生了解大澳的社區與文化歷史,並培養他們的興趣,延續這個活動。
  • 相傳屈原是戰國時期(公元前403至211年)楚國的大臣,亦是一位十分偉大的詩人,可惜他不受楚王重用,被流放到荒僻之地,不久楚國首都更被攻下。
  • 走進大澳,這個位於大嶼山西北部的千年古老漁村,濃濃的海蝦味撲面而來,水面一排排古老的用木柱支撐的高架屋——棚屋烘托出獨特的漁鄉風情。
  • 龍舟的排列次序亦有規定,依次為扒艇行、鮮魚行和合心堂,三個行會龍舟健兒穿著的制服顏色亦有默契,扒艇行為紅色,鮮魚行為白色,合心堂為黃色。

每逢端午節,鄉民隆重其事、熱心參與之餘,龍舟遊湧更吸引了不少遊客慕名而來,一睹這項令大澳人自豪的文化遺產風采。 大埔鍾氏及石氏遊夜龍的習俗,據說與南宋末年宋帝昺南逃有關,當時宋帝昺在廣東惠東一帶海上遇險,獲當地七個姓氏漁民救起,遂賜予包括鍾氏及石氏「宋朝國王,天子同家」等稱號。 後來鍾氏及石氏漁民在1940年代來到大埔元洲仔聚居,亦將遊夜龍傳統帶來香港,遊夜龍的目的同樣與祈求水陸平安有關。

大澳端午龍舟遊湧: 香港大澳端午龍舟遊湧 細說百年傳統

不少愛戴屈原的百姓划船尋人不果,只好向江水中投入米糰,希望保護屈原之身免被魚蝦吞食。 大澳端午龍舟遊湧2025 因此後來每年端午節,人們都喫糉子、劃龍舟以紀念屈原。 廖教授每年都會招募學生參與龍舟遊湧服務學習活動,今年就有十多名學生報名參與。 他希望透過這項活動,鼓勵更多學生了解大澳的社區與文化歷史,並培養他們的興趣,延續這個活動。 當時大澳發生瘟疫,死了很多人,祖先就以「遊湧」方式,以龍舟拖著載有神像的小艇,沿大澳水道巡遊祭祀,其後疫症神奇消失。 他表示,大澳遊湧有一百五十多年歷史,百多年來都是在五月初五當天舉行遊湧,遊湧的意思就是沿著水道一路燒衣,驅散遊魂野鬼,之後「遊神」祈求保佑水陸居民的平安。

  • 歷經百多年傳承的大澳端午龍舟遊湧,將大澳社區緊密維繫在一起,是大澳鄉民的重要傳統習俗之一。
  • 除了有拖著供奉神祗的神艇外,龍舟在通過大澳水道上的行人橋時,橋面均會升起,理由是不讓人站在神祗之上,以示尊敬。
  • 作為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澳端午傳統龍舟遊湧,已開始緊鑼密鼓的籌備工作。
  • 遊湧後,原本安排典禮和龍舟比賽,三艘木龍舟亦會參與其中,不過由於疫情,連續兩年的典禮和比賽取消,但大澳各龍舟會亦自行出動龍舟,繼續與其它龍舟會聯誼比拼,增添端午節的熱鬧氣氛。
  • 比較傳統的人會在節日前準備好材料,自行製作糉子;但大部分香港本地人都會從酒樓、街市或其他食品店購入已製作好的糉子,再帶回家蒸煮食用。

每年端午節,大澳三個傳統漁業行會,即扒艇行、鮮魚行和合心堂均舉辦傳統龍舟遊湧活動。 三個行會成員於農曆五月初四早上划着龍舟、拖着神艇,到大澳四間廟宇「接神」,請出代表楊侯、天后、關帝、洪聖的小神像,接返各行會供奉祭祀,並於翌日端午節正日進行遊神活動。 遊湧正日時,龍舟拖着載有神像的神艇巡遊各水道,沿途施化金銀衣紙,超渡水中亡魂,以保日後闔境平安。

大澳端午龍舟遊湧: 香港十八區景點

目前在楊侯古廟,就放了至少3個幾十年前的龍舟頭,大小不一,可見龍舟文化在當地的普及。 不過,當時的龍頭沒有現在雕刻精美,也沒有上色,但木頭的質地卻相當堅硬,歷經風吹日曬,也保留完好。 他指,目前香港龍舟幾乎全部在大陸製作,但大澳傳統龍舟的做法,和坊間有不同。 大澳端午龍舟遊湧2025 大澳端午龍舟遊湧 大澳端午龍舟遊湧2025 包括龍根用3條,耐用靈活,而一般只是兩條以減低成本;大陸龍頭多數用小木頭,而和大澳龍頭用整塊大木頭雕刻而成,無論是耐用性和美觀均有差距,後者需要更多的時間。 在大澳,家家戶戶的男丁自小就開始扒龍舟,已經是當地的特色,故每逢端午遊湧時,無須特別訓練,男丁夠人就開船,跳上龍舟遊湧,「因為從小玩到大」,樊森記更讚這種水上運動,比踢足球更好,因為後者容易受傷。 龍舟衝線的一剎那固然緊張刺激,但其實起步階段更為關鍵,比賽中的首五槳是團隊精神的最大指標。

大澳端午龍舟遊湧: 龍舟遊湧儀式

大澳 3 個傳統漁業行會:扒艇行、鮮魚行和合心堂,於端午節前一天(農曆五月初四)早上,均會派出成員劃龍舟,拖著神艇,到楊侯古廟、新村天后廟、關帝廟、洪聖廟迎接各個小神像。 據當地漁民稱,長洲端午遊龍(或稱「端午遊神」)有上百年的歷史,也是以潔淨社區、祈求水陸平安為目的。 遊龍由平安堂統籌、三個漁會的傳統木龍舟組成,分別為福緣堂、合意堂及善慶堂,長洲人俗稱這三艘大龍舟為「三仔乸」,以福緣龍為龍公,合意龍為龍乸,善慶龍為龍仔。

大澳端午龍舟遊湧: 端午節由來

遊湧︰各行會的龍舟拖著載有菩薩神像的神艇巡遊各水道。 龍躉︰各行會的龍舟停泊處,小神像會暫安放於此,予人供奉。 現今大澳龍舟,每條可坐32~36人,具體參加人數要到端午節當天才定。 原本都是本地居民參與,不過近幾年,大澳傳統龍舟協會也開放了龍舟6個名額,給中學生來體驗扒龍舟。 樊森記指當地人甚至認為端午是「比過黃曆新年還要重要的節日」,「以前相當熱鬧,比現在多一倍」,不過近年來隨漁業下滑,不少大澳漁民移居外地,熱鬧氣氛不如以往,不過就多了不少大陸遊客來體驗大澳傳統。 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已流傳過千年,是源自嶺南一帶的傳統,而龍舟劃過的水又稱「大吉水」,寓意吉祥。

大澳端午龍舟遊湧: 歷史

以今年的鍾氏為例,他們於五月初四晚上十時在鍾氏穎川堂會址問杯,決定初五凌晨的出巡時間及採青地點,最後擲得上午一時為供奉的神像掛紅、三時出船遊夜龍,採青地點則為汀角路雅景花園岸邊。 鮮魚行和合心堂的採青和接神儀式於五月初四進行,扒艇行則於五月初五端午節當天進行。 接神儀式過後,三艘龍舟便拖著載有菩薩神像的神艇巡遊各水道。 除了有拖著供奉神祗的神艇外,龍舟在通過大澳水道上的行人橋時,橋面均會升起,理由是不讓人站在神祗之上,以示尊敬。

大澳端午龍舟遊湧: 端午節|大澳龍舟遊湧延續百年傳統 龍舟比賽復常

大澳端午龍舟遊湧是指每年端午節於香港大嶼山大澳的傳統活動,使用龍舟進行祭祀儀式。 這項活動於2011年被列為香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這項活動起源於19世紀,當時大澳發生瘟疫,當地漁民於端午節將各廟宇神像放在小艇上於水道巡遊,結果瘟疫消除,便成為了每年一次的習俗。 傳說百年前,大澳發生瘟疫,村民請出載有神像的龍舟在水道巡遊,疫症神奇消失,從此,龍舟遊湧成為了大澳傳統習俗,2011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五月初五端午節當天早上,各行會的龍舟拖著載有菩薩神像的神艇巡遊各水道,象徵潔淨社區,保祐水陸居民平安。

大澳端午龍舟遊湧: 意義不凡的 傳統龍舟端午習俗

龍舟拖著載有神像的小艇巡遊各水道,並沿途為水中的幽魂「化衣」(焚燒金銀衣紙),兩岸的棚屋居民也同時向巡遊的龍舟焚香拜祭。 這項有超過 100 年歷史的宗教儀式,更被列為香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端午節當天參加導賞團的市民一早齊集在大澳,參與這場有過百年歷史的盛會。

大澳端午龍舟遊湧: 大澳端午龍舟遊湧 2023

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主任廖迪生分享,每年他都會帶領不少學生來大澳幫忙端午活動,學生們在活動中獲益匪淺。 比較傳統的人會在節日前準備好材料,自行製作糉子;但大部分香港本地人都會從酒樓、街市或其他食品店購入已製作好的糉子,再帶回家蒸煮食用。 現在的遊湧,已經看到不少年青的新面孔參與其中,鄒興華認為是一個非常好的轉變,反映年輕人認同遊湧的傳統價值。 大澳端午龍舟遊湧2025 他又相信年青一代重新認識自己的文化身份,重視自己社區的傳統,這就發揮了社區凝聚力。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華人傳統節日端午節的大日子,除了喫糉子,又怎少得了觀賞扒龍舟? 而在大嶼山的大澳,更有外間難得一見、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大澳端午龍舟遊湧」。 紮根大澳社區多年的女青Y Eco 大澳端午龍舟遊湧2025 Tour大澳文化生態綜合資源中心今年趁着端午節,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大澳龍舟遊湧導賞團」,由導賞員帶着遊客深入大澳,瞭解龍舟遊湧當中的文化底蘊,讓城鄉關係拉得更近。 在舉行儀式的龍躉和廟宇內,有一本印刷精美的《大澳端午龍舟遊湧》刊物免費派發,原來刊物是由幾名香港科技大學的教授和學生合力製作而成,圖文並茂地講解遊湧的文化背景和當日的遊湧程序。 大澳端午龍舟遊湧2025 作為這本刊物的主編、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主任廖迪生教授,認為延續傳統文化很重要,加上大澳遊湧已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因此參與了大澳遊湧的傳承。

大澳端午龍舟遊湧: 深入大澳紀錄文化 端午龍舟遊湧微紀錄片計劃開放報名

導賞員先帶領他們前往區內著名景點大涌橋,觀看開橋儀式,一艘艘龍舟在大橋吊起時緩緩駛入水道,象徵着龍舟遊湧正式開始。 一行人隨後轉往舉行傳統儀式的大澳楊侯古廟,瞭解龍舟遊湧的由來和祝福社區、驅除瘟疫的目的。 團員更獲安排到訪當地居民張先生居住的棚屋,站在臨海的棚頭近距離觀賞龍舟遊湧之餘,更能聽張先生分享只有老一輩大澳居民才知道的昔日遊湧點滴和水上人的傳統習俗。 大澳端午龍舟遊湧起源於 19 世紀,當時大澳發生瘟疫,漁民於端午節將神像放在小艇上於水道巡遊,結果瘟疫消除,此後成為年度習俗。

大澳端午龍舟遊湧: 龍舟比賽

一條龍舟可用8、9年,3條本地龍舟至今亦有4、5年,再過3年就要換新的。 樊森記就希望龍舟傳統可以承繼下去,亦希望更多年輕人來參加。 他們以中介身份,代漁民把漁獲運往區外批發市場出售,從中抽取佣金。

對鄉民而言是莫大的鼓舞,至於如何配合傳承,也是大澳鄉民及各熱心的團體共同努力的方向。 對於大澳水上人來說,「遊湧」是一項重要的祭祀儀式,載着護佑大澳的眾神巡遊各水道,並沿途為水中的幽魂「化衣」(焚燒金銀衣紙),保佑水陸居民平安。 在20項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當中,有10項已被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而粵劇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世界級非遺項目。 採青期間族人還會將稱為「龍蛋」的李子及桃子拋下海,餘下的分發眾人,他們相信喫過能保平安。 採青後,龍舟返回三門仔,族人將神龕送回會址並將附有三色紙的燈籠分發,寓意添丁發財,儀式至此完結。 在三日兩夜的活動中,學生們體驗了大澳棚屋的生活,又參與了龍舟遊湧的義工服務,廖教授看到學生們的轉變,覺得延續這個活動很有意義。

龍舟拖著神艇,依次序到楊侯古廟、新村天后廟、吉慶後街關帝廟及洪聖古廟,把廟內代表菩薩的神像,用神艇接返龍舟會的龍躉。 報名參加大澳漁家影像館主辦「微紀錄片製作計劃」的學員將詳細記錄6月22日(黃曆五月初五)端午正日的大澳龍舟遊湧活動,乘坐遊覽船跟隨著三艘傳統龍舟進行遊湧,全程捕捉「接神」、「遊神」、「送神」等儀式的影像。 活動前夕參加者將在大澳留宿一晚,並進行製作紀錄片的技術培訓。 作為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澳端午傳統龍舟遊湧,已開始緊鑼密鼓的籌備工作。 大澳漁家影像館將推出「微紀錄片製作計劃」,即日起至6月15日開放報名,限額15人。 走進大澳,這個位於大嶼山西北部的千年古老漁村,濃濃的海蝦味撲面而來,水面一排排古老的用木柱支撐的高架屋——棚屋烘托出獨特的漁鄉風情。

大澳端午龍舟遊湧: 大澳端午傳統「龍舟遊湧」祈福

這項活動起源於十九世紀,當時大澳爆發瘟疫,當地漁民於端午節將各廟宇神像放在小艇上在水道巡遊,不久瘟疫消退,自此這活動便成為大澳每年一度的傳統習俗。 現時這項活動由大澳三個傳統漁業行會舉辦,包括扒艇行、鮮魚行和合心堂。 「龍舟遊湧」儀式於黃曆五月初四(6月21日)上午啟動,鮮魚行及合心堂的龍舟到楊侯古廟進行採青儀式,然後到大澳四大廟宇(楊侯古廟、新村天后古廟、關帝古廟、洪聖古廟)接神,用神艇將代表菩薩的小神像接返漁行的龍躉。 五月初五(6月22日)扒艇行的龍舟到楊侯古廟進行「採青」儀式,隨後到四間廟宇接神。

大澳端午龍舟遊湧: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 – 大澳端午龍舟遊湧360°影片

楊公侯王、天后、關帝及洪聖爺,是守護大澳的四位主神,保佑海陸居民平安、風調雨順。 傳統漁民村落聚落的大澳雖以雜姓為主,但鄉民間的情誼深厚,人情味濃。 端午節期間,大澳三個傳統漁業行會(扒艇行、合心堂、鮮魚行)成員均會聚首一堂,合力舉辦擁有百多年歷史的龍舟遊湧活動,以感謝神恩,為百姓祈求平安。 龍舟,對大澳人而言,它不僅僅是端午節慶的一項習俗,更是大澳鄉民酬謝神恩、祈求平安的獨特文化的一部份。 歷經百多年傳承的大澳端午龍舟遊湧,將大澳社區緊密維繫在一起,是大澳鄉民的重要傳統習俗之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