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1982年3月拆卸,原址現在變成港鐵港島綫的天后站出口及2座39及51層的柏景臺。 1950年代前銅鑼灣東角填海前,大坑是銅鑼灣的核心地區,直到1950年代銅鑼灣海旁大規模填海後,大坑纔在法定地區上加入大坑的名字,而新的大坑是銅鑼灣的分區,而法定地址仍可加上銅鑼灣,代表大坑為銅鑼灣的分區,為銅鑼灣大坑或大坑。 銅鑼灣[註 1](英語:Causeway Bay[註 2])位於香港島,是一個工商及住宅混合的地區,隸屬灣仔區,原本是當地海灣的名字,因海灣形似銅鑼而得名,銅鑼灣避風塘則在正中,在填海工程後海灣的銅鑼形不復見,但「銅鑼灣」卻成爲了當地整個地區的名稱。 港島銅鑼灣的「灣」以「環」為讀音(長沙灣/土瓜灣為例): 香港粵語常以陰平的「灣」作陽平的「環」[1]。 歷史上當地名爲「銅鑼灣」的海灣因為填海而兩度北移,原海灣範圍變成了現今的維多利亞公園,現今的「銅鑼灣」海灣僅指興發街、維園道和鴻興道之間的海域,而銅鑼灣地區的範圍東至屈臣道、麥連街及蜆殼街,西至告士打道天橋,南至銅鑼灣道及禮頓道。 而現時灣仔站大堂及月臺均設有免費由電訊盈科提供的Wi-Fi熱點[8],同時於車站1號月臺的行人通道亦設有「iCentre」免費上網服務設施[9]。
- 而在2012年亦曾有立法會議員關注車站擠迫情況嚴重[15]。
- 由機場前往博覽館站只需約2分鐘;由博覽館站前往市中心約需28分鐘,快捷方便。
- D/E/F出口與B/C出口分別位於上、下行兩端之東、西面兩大堂,站內並無非付費區通道相連;西面大堂(B、C出口)下另設已入閘區通道延展至南面大堂,兩層之上為A出口。
- 同時新大堂將興建5個新出入口,藉以疏導銅鑼灣區地面及車站大堂的繁忙人流,工程預計在2012年完工。
80年代開始,在監視政府的區議會事務上,雖然區議會是以選區為主,18區為副,銅鑼灣一個選區(西部)劃入區議會灣仔區,希望帶動灣仔區的住宅發展及分享商業設施,二個選區(東部)連維園劃入區議會東區,希望帶動東區的商業發展及分享文娛設施。 銅鑼灣世貿中心地鐵出口2025 而50年代以前,現大坑北面亦是銅鑼灣的核心範圍,而今鵝頸選區亦有1/3地方(堅拿道天橋以東)在法定分區銅鑼灣內,成為銅鑼灣商業區的擴展。 因為銅鑼灣天后廟,使銅鑼灣、跑馬地以及大坑自開埠以來即以閩籍人口為主要多數,建區以來有濃厚的天后文化[註 4],附近東角一帶至今仍是全港最多閩籍同鄉會的地方。
銅鑼灣世貿中心地鐵出口: 商店數目
位於銅鑼灣西的東角,位於現時在崇光百貨附近的東角道,以及東角Laforet商場(原為東角Nu 銅鑼灣世貿中心地鐵出口2025 Face Sogo)。 另一方面,因為銅鑼灣東角的稱呼,銅鑼灣東角周邊也有「東區」的別稱,現時仍保留的痕跡包括禮頓道的電訊盈科電訊大廈及怡和街的華人銀行東區大廈等。 而現時銅鑼灣站的位置,地鐵站建成前則經常被稱為東角,指銅鑼灣東角,意思為維多利亞城之東的一個海角。 東角的位置大約是現時維多利亞公園與波斯富街之間的地區,即東角道附近。
- 此外,市區的大單位亦有大量的富商聚居,如柏景臺、城市花園等,但市區更多唐樓,住在半山區的小單位以及唐樓的人口不是富商。
- 此舉使銅鑼灣(東)市區發展一直向南伸展到天后廟道及大坑北面等本來交通不太方便地區和向北加強北角邊緣的發展和重建(如城市花園,豪廷峯等)。
- 東面大堂(東角中心(崇光百貨)地庫)、西面大堂(銅鑼灣廣場一期地庫)及南面大堂(時代廣場地底)於站內不設非付費區通道相連,當中東面大堂規模最大,設最多出口及商店;西面大堂之上另設閣樓售票層;而乘客在南面大堂須經時代廣場B2層來往地面。
- 至於通往月臺南大堂的行人隧道及南大堂則全數採用白色焗漆板,以配合南大堂所處的時代廣場的形象。
- 今時今日銅鑼灣已成為香港最重要的購物,娛樂,公共娛樂中心之一。
- 位於銅鑼灣西的東角,位於現時在崇光百貨附近的東角道,以及東角Laforet商場(原為東角Nu Face Sogo)。
銅鑼灣西面的行政分區屬灣仔區,法定區份仍是銅鑼灣,東面法定區份也是銅鑼灣,分別就是東區和灣仔區管治下的銅鑼灣。 19世紀末,由於來往香港島東西需繞路或坐船經過銅鑼灣甚為不便,故此興建了一條連接海灣的海堤,即是現今的高士威道。 這亦是銅鑼灣的英文名「Causeway Bay」(海堤灣)的字源。 1880年代,政府在銅鑼灣先後再進行了2次填海工程,共取得50英畝土地。 其中一地便是由現時的銅鑼灣道填至現時的高士威道,高士威道對出的海灣,被修建成香港第一個避風塘。 天后、大丸、炮臺山等是銅鑼灣個別地方的俗稱,但沒有具體範圍。
銅鑼灣世貿中心地鐵出口: 港鐵特惠站
而北角(以及鰂魚湧一帶的移民則以戰後移民為主,和南洋華僑的關係遠不及銅鑼灣一帶的,如1950年移居香港的蔡素玉(即鍾嘉敏恩師)居於北角,與銅鑼灣沒有關係,亦和南洋華僑沒有關係。 因為銅鑼灣商業區光污染,聲音污染嚴重,他們的物業被收購後又遷入天后、跑馬地以及炮臺山一帶,或租出物業成為樓上舖,跑馬地一帶的閩籍人口比北角更密集,基督教會香港閩南堂總堂亦設在跑馬地,分堂則設在北角和香港仔。 銅鑼灣世貿中心地鐵出口2025 銅鑼灣亦是新加坡、南洋移民史、歐美閩籍人口移民史的一部份。 此時北角已存在,而且天后一帶的貿易擴展到渣華道,但銅鑼灣的人口更密集。 銅鑼灣、大坑、跑馬地一帶至今一直是香港福建人以及南洋華僑的集中地,小福建社區則在戰後移民潮才伸延到北角,此前維多利亞城各族羣亦有,銅鑼灣的人口以福建籍為大多數,尖沙咀以及深水埗區以廣府人和四邑人為多數。 現時灣仔站設有兩層大堂,而當中車站下層大堂與1號月臺設於同一層。
之後2屆選舉(94,99)區份擴大,用東南西北加法定地區已不可行了,全港各分區也沒了東南西北,而由94起劃分區份基本和下面的選區分析一樣了。 銅鑼灣世貿中心地鐵出口 銅鑼灣北,銅鑼灣南大約是現在的維園選區和天后選區的加大版,銅鑼灣中大約是現在的銅鑼灣選區。 而全港性建設仍以法定分區為基礎,區議會地區決定都是各細選區(如維園選區)自己處事,但有少量決定是以18區(如18區中的灣仔區)為本位。 銅鑼灣的消費區早期以南洋閩籍華人為主,後來又加入鄰近的北角以及灣仔區人口消費,再後來更發展成港島以至世界最主要的消費區,不少居於山頂的富商也到銅鑼灣消費(此前以到中環為主)。 新加坡人口其實大都由福建經香港轉入南洋,他們部份也曾在銅鑼灣居住,因為北角較後開發,他們大都是經銅鑼灣下南洋,不少人如顏福偉,經香港到南洋,來港後又回銅鑼灣一帶居住,胡文虎等南洋華僑世居於大坑一帶。
銅鑼灣世貿中心地鐵出口: 告士打道 280 號, 銅鑼灣, 香港
項目由恆隆地產、新世界發展及香港地下鐵路公司合作發展。 基座為香港遊樂場協會的修頓室內場館及商業部分,商業部分前身為運通泰大酒樓,現時為華人置業的灣仔電腦城。 大部份港鐵站內的大堂都設有街道圖,指示出港鐵站鄰近的酒店、文娛設施、購物中心、主要大廈及其最近港鐵站出入口。 銅鑼灣站位於軒尼詩道和記利佐治街地底,設有上下兩個側式月臺,都裝有月臺幕門。 1號月臺(港島綫往柴灣方向)喺上層,而2號月臺(港島綫往堅尼地城方向)喺下層。 喺互聯網服務上,大堂同月臺都設有免費由電訊盈科提供嘅Wi-Fi熱點,乘客可以喺等車嗰陣透過手提電腦或個人數碼助理(PDA)上網。
對於很多遊客甚至香港人而言,現時已經很少人提起東角此地名[11][12]。 大丸百貨開業後,因為該百貨公司成為香港地標之一,每年亦有大量利潤,於是多家日資百貨公司先後在銅鑼灣開業,令銅鑼灣成為港島主要購物中心。 銅鑼灣西亦有了大丸之稱,大丸雖然已結業20年,但此名稱在小巴仍沿用至今.
銅鑼灣世貿中心地鐵出口: 銅鑼灣
銅鑼灣站位處於香港香港島灣仔區銅鑼灣,是一個重要的居住、上班、購物、服務、休憩、娛樂和消閒的地區,鄰近設有時代廣場、崇光百貨、希慎廣場等的大型購物商場。 銅鑼灣站第一期工程包括東、西兩個大堂共五個出口,分別通向軒尼詩道、駱克道、記利佐治街及渣甸坊,[10]並設出口連接與銅鑼灣站同日開張的崇光百貨地庫一層,即現時的B-F出口。 九龍倉於1991年落實將原霎東街電車廠重建為時代廣場,地下鐵路為此興建一條行人隧道,由月臺經波斯富街連接時代廣場地庫,並在時代廣場地庫闢設小型大堂,由王歐陽建築師事務所設計。 銅鑼灣世貿中心地鐵出口 時代廣場在1994年4月13日開幕,該出口亦於同年5月啟用,同時命名為A出口。 另外,由於連接時代廣場的A出口與南大堂是通車後多年才興建,因此連接南大堂的行人隧道須遷就西大堂與位於下層的2號月臺連接。 也因為連接南大堂的行人隧道是位於兩個月臺樓層之間,並打破以往地下車站「離站往上走,乘車往下走」的概念,故往返南大堂及位於上層的1號月臺的乘客亦因此需要特別留意上落樓層。
銅鑼灣世貿中心地鐵出口: 車站改善工程及增建出入口
部份中小學生或較後移民家庭誤以為銅鑼灣只是地鐵站名和地鐵站周邊的地方,40歲以上又是在香港土生土長而有接觸過港島區的人一定會知道銅鑼灣東及西的大概範圍. 而現今的香港學生家長不少亦不是在香港長大,所以已經部份中小學生不知道銅鑼灣的意思和所處的地區了. 近數年,漸漸聽到銅鑼灣的核心地方被說成北角的核心地方,部份報章報導誤把銅鑼灣的核心地方寫成北角,如香港商報某報導把維園所在地的興發街說成北角。 不知道銅鑼灣分區的人只集中在比較後期移民家庭,亦不是主流,但近年有了不少新增的通俗分區帶來了港島以法定地區為地址的混亂,如郵政系統,因為通俗分區沒有一個固定範圍,參看香港行政區劃。
銅鑼灣世貿中心地鐵出口: 出口
銅鑼灣站喺1985年5月31號同港島綫金鐘至柴灣段一齊啟用。 銅鑼灣世貿中心地鐵出口2025 2000年6月,地鐵公司宣佈在當時3條營運中路線的地底車站加裝月臺幕門。 銅鑼灣站設有三個大堂,現時港鐵將之名為「大堂(東)」、「大堂(西)」及「大堂(南)」;為求行文通順流暢,本條目分別稱之為「東面大堂」、「西面大堂」及「南面大堂」。 香港日佔時期,不少地區的行政區劃也有變動,基本上最重要的區份會較少變動,但銅鑼灣區,不但劃分範圍沒有變動,連名字也沒有變動,只是換了日本漢字「灣」(全名:銅鑼灣區)。 2004年1月,前地鐵公司聯同美國廣告公司,由金鐘站至灣仔站及由灣仔站至銅鑼灣站的管道內均設隧視廣告,曾被國泰航空等廣告商租用,長約二十秒,但維持了兩年後則未見有商戶租用[20]。 灣仔站與東鐵綫的會展站並非正式的轉車站,乘客若在兩站間轉乘,無論使用八達通還是單程車票,均會當作兩段車程處理,並繳納再入閘收費。
銅鑼灣世貿中心地鐵出口: 使用情況
值得留意嘅係,呢個站其實喺東角同鵝頸(南大堂),個站起咗之後,東角同鵝頸畀好多人誤叫「銅鑼灣」。 車站於1985年5月31日隨港島綫通車而啟用,而車站東大堂承建商為Marples Ridgway-LTA聯營;而西大堂則由青木建設負責興建;另外位於渣甸街的F出口則由禮頓建築(亞洲)有限公司興建[2]。 銅鑼灣世貿中心地鐵出口2025 此外,由於車站鄰近跑馬地馬場,故此每逢在跑馬地馬場舉行賽事的賽馬日,有不少馬迷會使用該站往返馬場,為車站帶來了額外人流。
銅鑼灣世貿中心地鐵出口: 香港世界貿易中心會
很多南洋商家來港也會到銅鑼灣、北角一帶居住,他們不少在銅鑼灣、北角一帶都持有物業。 由銅鑼灣、跑馬地一直到鰂魚湧的華人都是以福建籍為主要多數,亦是香港閩籍華人以及華僑的高度密集區,部份把物業放售後便有其他族羣人口遷至,但整體來說,很多家庭都不願放售區內物業,使人口改變輕微。 但銅鑼灣仍以天后較多人口混居,大坑、跑馬地等交通不太方便的地區,較少外區人口遷入,使人口仍以閩籍為壓倒性多數。 銅鑼灣由開埠到胡文虎等富豪定居銅鑼灣半山至今仍是南洋商家的來港的居住地,他們在區內擁有不少物業,親屬亦大多在天后、北角的豪宅以及銅鑼灣半山、北角半山,但現今的銅鑼灣已非常國際化,更倚靠港島高消費族羣。
銅鑼灣世貿中心地鐵出口: 出口數目
2020年3月,港鐵於灣仔站兩個月臺層近連接大堂的扶手電梯位置加設了長約150米的大型攝影裝置《這是灣仔》,作品由倫敦藝術家Jevan Chowdhury構思,並邀請40多名首席舞蹈員、獨舞員、羣舞領舞員及市民參與[23]。 喺每年嘅大除夕,由於有眾多人流用呢個站去時代廣場睇倒數,因此會出現車站人流擠逼嘅情況,而需要封閉本站A出口。 另外,港鐵喺南大堂及東大堂嘅非收費區各設有2部「e分鐘著數」機,畀乘客買網上服務同埋享用港鐵友禮會嘅會員優惠。
銅鑼灣世貿中心地鐵出口: 車站象徵
銅鑼灣為本港主要購物中心,有多間大型百貨公司及商場,此站人流極高,為前地鐵網絡中第二繁忙的車站,僅次於尖沙咀站[9]。 在除夕等大節日、維多利亞公園或香港大球場等鄰近地點舉行大型遊行或公眾活動時,此站多實施人潮管制,屆時部分出口僅供單方向出或入站用。 1967年發表的《香港集體運輸研究》及1970年發表的《集體運輸計劃總報告書》均有提及於銅鑼灣西部一帶設地鐵站,兩報告均將之稱為「跑馬地站」(Valley Station)。
銅鑼灣古稱鹽船灣,18世紀戴氏家族於海灣東岸建立了一座「鹽船灣紅香爐廟」,即今日的銅鑼灣天后廟。 灣仔站設有1組側疊分離式月臺,當中1號月臺(往柴灣)設於上層;而2號月臺(往堅尼地城)則設於下層,兩個月臺並已裝設月臺幕門。 此外,機場快綫更是旅客及參展商前往亞洲國際博覽館最直接和方便的途徑。
銅鑼灣世貿中心地鐵出口: 車站月臺
現時,銅鑼灣站內提供不同類型的商店供乘客購物或進食,例如有便利店、麵包糕餅店、咖啡店、書店、花店、銀行及速遞等零售業及其他服務商店[4]。 此外,銅鑼灣站也有不少自助服務設施供乘客享用,包括自動櫃員機、自動售賣機、自動照相機等[4][3]。 另外,港鐵於南大堂及東大堂的非付費區各設有2部「會員服務站」,供乘客享用港鐵友禮會的會員優惠[5]。 大坑北面和加路連山(或掃桿埔北面)50年代前屬於銅鑼灣,早年位於銅鑼灣(東)現在已拆毀的銅鑼灣警署,銅鑼灣裁判司署和現在還在的銅鑼灣消防局和銅鑼灣社區中心便要負責全銅鑼灣分區的社會工作。
銅鑼灣世貿中心地鐵出口: 車站歷史
同時新大堂會起5個新出入口(E1至E5),藉以疏導銅鑼灣區地面同車站大堂嘅繁忙人流,工程預計喺2012年完工。 銅鑼灣世貿中心地鐵出口 1950年代前的銅鑼灣的海岸線和現在的不同,現時銅鑼灣西東角周圍的繁華商業區亦是填海得來。 而原銅鑼灣市中心(銅鑼灣(東))以發展住宅為主,亦是銅鑼灣管理的中心。
根據地鐵公司原來的南港島綫(東段)計劃,該綫在其中一個方案(方案丙)為於灣仔站設站,灣仔站會進行擴建,並於莊士敦道地底興建新月臺。 銅鑼灣世貿中心地鐵出口 倘若工程完成,灣仔站會成為南港島綫(東段)與港島綫的轉車站,方便乘客轉乘港島綫列車。 但根據2007年12月的南港島綫方案[21][22],南港島綫(東段)並不會於灣仔站設站,換言之上述計劃已取消。 在灣仔站上層大堂設有便利店及麵包糕餅店等商店提供零售服務方便乘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