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特區政府正式宣佈香港第一條貧困線的定義準,是在2013年。 在參考了歐盟、國際經合組織的標準,把入息中位數的五成定為貧困線的基準。 堅尼系數香港 也許很多人忘了,當年的政務司長林鄭月娥身兼「扶貧委員會」主席,特首梁振英還信誓旦旦每年搞一次扶貧高峯會,但效果如何,市民有目共睹。 今天看到有媒體評述,扶貧措施「止血但不痊癒」,梁振英、林鄭月娥兩屆政府是「越扶越貧」。 今年九月,Wealth-X最新出爐的《全球富豪報告2018》指出,在香港,淨資產達2.35億港元(3000萬美元)的有一萬多人。 在世界排名前五名的富豪之都,香港力壓紐約、東京、洛杉磯、巴黎,雄踞榜首。

  • 若我們要等待這些滯後的數據,才作出政策調整,便只會是追落後,亦有可能愈追愈落後。
  • 就如上述洛桑2021報告,採取了一個較為公平的數字,香港的堅尼系數排名便升了12位,不過仍只是在64個經濟體系中排名48,顯示香港的貧富懸殊在64個經濟體系中,仍是處於最高的三分一之中。
  • 舉例說,一名獨居市民月入兩萬,以及一對夫婦月入共四萬,按人均計算雖然收入相同,但由於食住等部份生活成本能夠分享,二人家庭實際上的經濟能力可能較好。
  • 明明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上個月才公佈中國大陸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內地政策也繼續強調「共同富裕」重點應該放在增強前線羣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不能只看整體數字表現。
  • 因此,在貧富懸殊的分析中,我們主要是處理「收入不均」的現象,而沒有處理「財富不均」的現象。
  • 2020年1人和2人住戶貧窮線訂在4,400港元及9,500港元。
  • 「橄欖型」社會結構近年獲視為較理想的社會格局,所謂橄欖型,就是「兩頭小中間大」,即是極貧、極富的人口在社會上佔很少,中間階層佔多數,這反映社會貧富兩極化的問題並不嚴重,社會資源配置也較為合理。

惟當局5月23日只在官網發布文件,統計處並沒有舉行簡布會,政府亦沒有發新聞公佈,連堅尼系數的內容都大幅刪減。 如進一步分析香港收入分佈的狀況,香港收入差距過去五年受到不同力量所推拉。 堅尼系數香港2025 導致收入差距擴闊的因素包括人口高齡化(因長者大多收入較低)及住戶人數減少(因少人數的住戶傾向收入較少)。

堅尼系數香港: 樂施會聯同合作夥伴幫助小燕的劏房加裝雜物架,又添置書櫃及把原本放在雪櫃上的電視安裝在牆上,小燕一家的生活空間因此得到明顯改善,兒子也很喜歡參加支援中心的英文班和活動。

堅尼系數的調節需要國家通過財政政策進行國民收入的二次分配,例如對民眾的財政公共服務支出和稅收等,從而讓收入均等化,令堅尼系數縮小。 試想像,一個三口之家擠在連一張桌子也放不下的狹小空間,孩子平日很多活動,例如:做功課、玩耍等都只能在牀上進行,這對他們的身心發展會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 一年過去,家長都學懂如何為子女準備健康飲食、亦對照顧子女膳食重拾信心。 超過七成小朋友的營養攝取量有明顯改善,過半小朋友減少便祕和偏食。 世界上存在「籠屋」的地方恐怕不多了,人均GDP排在亞洲前列的香港,卻不缺乏這種慘不忍睹的用鐵籠把自己鎖在其中的居所。

無論採取什麼計算方式,香港自回歸以後貧富懸殊問題持續惡化,仍然是不爭事實。 然而鄧偉江指,本港人口老化問題嚴重,他們的收入計算為0元,加上一、二人家庭結構上升,變相出現更多低收入家庭,此兩項因素均令堅尼系數上升,在此消彼長情況下,由於人口老化及一、二人家庭問題影響更大,因而導致堅尼系數微升。 鄧偉江坦言,人口老化及家庭細小化是本港社會變遷的自然現象,預計本港堅尼系數未來仍然會上升。 堅尼系數香港2025 三、醫療、教育和房屋津貼等「實物形式社會福利」,其實並不是直接對基層市民提供收入補貼,而是他們因為以低於成本或市場價格使用相關服務,而間接得到的補貼。 例如一個長者使用公立醫院服務十天,成本價四萬元,這位長者只交了一千元住院費,雖則政府補貼了三萬九千元,但這位長者的生活實際上並沒有任何改善。 二、以「原本住戶收入」計算的堅尼系數,其實已計算了綜援、長者生活津貼、生果金等現金福利所帶來的作用。

堅尼系數香港: 計算堅尼系數不是用來卸責

他認為樓價可以很高,炒風很強,也可以是有錢人的玩意,但政府卻要有適當的政策安置市民大眾的住宿需求,讓各行各業的人都能大展所長,不一定只侷限於金融業,政策應能平衡不同持份者的基本利益。

那為何香港負責勞福政策的官員,去到此時此刻仍在「科普」堅尼系數不同計算方式? 統計處處長鄧偉江解釋,由於2011年至2016年經濟暢旺,部份職位如老人院舍員工、清潔工等有出現空缺,變相基層職位的工資相對上升,加上最低工資落實,令堅尼系數下降。 「橄欖型」社會結構近年獲視為較理想的社會格局,所謂橄欖型,就是「兩頭小中間大」,即是極貧、極富的人口在社會上佔很少,中間階層佔多數,這反映社會貧富兩極化的問題並不嚴重,社會資源配置也較為合理。 在收入差距方面,據美國人口調查局提供的數據,1973年,收入最高20%的家庭收入佔美國總收入的44%;2002年佔50%;而到2012年,這一比例已經增至51%。 對收入最低20%的家庭而言,他們的收入佔美國總收入的比例從1973年的4.2%,2002年的3.5%,降至2012年的3.2%。

堅尼系數香港: 改善外判工權益 加入年度加薪機制

換言之,即使近年政府在解決長者貧窮問題上已推出如長者生活津貼等措施,仍不足以扭轉收入分佈越趨懸殊的趨勢。 一、堅尼系數及上述數字只反映住戶收入分佈的情況,並不計算住戶的資產,所以在相關討論中,較適宜使用「收入分佈」(income distribution)等字眼,而非「財富分佈」(wealth distribution)。 事實上,如果計及近年物業價值飈升,財富分佈更不平均,則貧富懸殊的情況可能更加嚴重。 上述的討論與分析,是希望大家在分析與評論時,採取一個客觀與較為公平的比較。 就如上述洛桑2021報告,採取了一個較為公平的數字,香港的堅尼系數排名便升了12位,不過仍只是在64個經濟體系中排名48,顯示香港的貧富懸殊在64個經濟體系中,仍是處於最高的三分一之中。 相對鄰近地區如新加坡,以及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的最新堅尼系數,本港貧富差距最為嚴重。

統計處除了公佈以「原本住戶收入」計算的堅尼系數,亦公佈以「除稅及福利轉移後住戶收入」計算的堅尼系數。 後者的數值比5年前下跌0.002,反映收入差距在計算醫療、教育和房屋津貼等「實物形式社會福利」後有輕微收窄。 堅尼系數香港 堅尼系數香港 政府統計處早前公佈最新的收入分佈數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反映收入差距的堅尼系數,數值越高(最大為1)代表該地區的收入差距越嚴重。 2016年香港的堅尼系數是0.539,較5年前上升了0.002,是歷史新高。 此外,政府今份報告只包括按住戶人均計算的堅尼系數,雖然能撇除住戶人數差異的影響,但不是沒有侷限。 舉例說,一名獨居市民月入兩萬,以及一對夫婦月入共四萬,按人均計算雖然收入相同,但由於食住等部份生活成本能夠分享,二人家庭實際上的經濟能力可能較好。

堅尼系數香港: 家庭收入差距大 堅尼系數未反映

鄧偉江被多番追問本港貧窮懸殊差距是否日趨嚴重、今屆政府福利政策是否未見成效。 他未有直接回應,僅稱貧窮懸殊是一個複雜的概念,0.539的堅尼系數只能反映現今收入差距擴大,但未有計及低收入、高資產因素、醫療、教育及房屋等福利開支增加。 相反,他指除稅及福利轉移後住戶每月收入為0.473,是回歸以來以來錄得跌幅:「從未試過」,反映政府的現金支援以及過去經濟暢旺、失業率低的社會狀況。 無論如何,雖然在今份《香港的住戶收入分佈》報告,堅尼系數改善至0.397,但按住戶原收入十等份劃分的貧富差異擴大至16倍,職業收入的差距亦增至14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除稅前、福利政策介入前的貧富懸殊仍然嚴重。 這不只是扶貧委員會、勞福局要留意的事實,如何締造更公平、多勞多得的市場環境,讓市民能在各行各業都得到優質回報,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創新科技及工業局以至財政司司長的責任。

堅尼系數香港: 樂施會的支援項目

因此樂施會除了就長者、在職、婦女、少數族裔四個面向應對貧窮問題,也進行全面宏觀的政策研究,令更多人關注本港貧窮問題的全貌。 由於在2007年前,統計處只公佈稅前和福利轉移前的堅尼系數,而相對大部分國家都只是公佈除稅及福利轉移後的堅尼系數,自然凸顯了香港收入不均的情況。 自2007年起,每5年統計處會利用人口普查或中期人口統計所得資料,就收入不均情況作更詳細分析,並公佈由稅前和福利轉移前的堅尼系數,至除稅及福利轉移後的堅尼系數。 由於香港獨居長者及兩老家庭數目近年增加迅速,統計處亦會就只包括有經濟活動成員的住戶計算堅尼系數。

堅尼系數香港: 「貧窮說」公眾教育活動

本港貧富懸殊問題愈來愈嚴重,反映貧富差距的堅尼系數,由2001年0.525,上升至2011年的0.537,最新的2016年堅尼系數更高達0.539,媲美「窮人地獄」美國紐約(2015年堅尼系數0.551)。 因此,思考貧富差距的問題,既應思考如何減低收入的差距,亦應思考如何收窄高低收入者生活質素的差異。 隨著香港人口不斷高齡化,政府須要更採取有效的退休保障改革,才能收窄貧富差距。 堅尼系數香港 可想而知,堅尼系數只是處理收入差距的單一統計數字,並不能完整地描述貧者與富者實際在生活體驗及生活質素上的差距。 實際上許多低收入人士根本無法乘著整體經濟發展而受惠,生活反而可能越來越差,必須依賴政府現金津貼過活。 前言

堅尼系數香港: 香港有條件令更多人幸福

任何社會都需要尋找有效的手段去實現公平與正義,但世界上並不存在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手段。 大陸改革開放四十年,貧困人口減少了大約7.5億,被視為世界奇跡,北京的中央集權體制在減貧方面功不可沒。 法國的黃背心運動 自2018年11月17日開始的法國黃背心運動,持續多個月引起世界關注。 堅尼系數香港 每年10月17日是「國際滅貧日」,樂施會希望藉着這別具意義的日子,喚起公眾對貧窮的關注,加入扶貧的行列。 貧窮問題複雜而多樣,扶貧方式亦不只一種,樂施會新一年的「貧窮說」公眾教育活動以「Together Empower!」為主題,代表樂施會與夥伴團體一起結合力量,一起為貧窮人建立面對逆境的能力,讓扶貧效果持久深遠。

堅尼系數香港: 數字統計

施瓦布教授提到現時世界五個失衡的系統,其中一個便是社會上不斷惡化的貧富差異(disparity)。 當然,施瓦布教授的信中亦提到法國黃背心運動,作為反映社會失衡的一個標誌。 如上述,過往不少的國際比較都是以香港的稅前和福利轉移前的堅尼係數,與其他國家/地區的除稅及福利轉移後的堅尼係數比較。 以由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所發表的《世界競爭力年報》(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爲例,它採取的其中一個指標便是堅尼係數。

堅尼系數香港: 財富堅尼系數

由於我對法國的認識有限,對於有關法國黃背心運動的前因後果的不同評論,不能判斷其可信程度。 以統計數據及國際比較來說,法國的貧富懸殊的指數可算是十分之低,但是在法國人,特別是當地基層巿民心目中,法國的貧富懸殊問題仍可以是嚴重的。 我們亦應留意到上述的堅尼系數,只是反映收入不均的程度(income gap),並非是財富不均 (wealth gap)。 從巴黎聖母院災後復修籌款一事來看,富商的巨額捐款也會引起示威人羣的強烈不滿,「仇富」的解說,有一定的可信性。 法國的失業率高,位列歐盟第四(低於希臘、西班牙及意大利),亦可能是原因之一。

堅尼系數香港: 每月供款額

多年來,樂施會一直向政府倡議所有政府外判合約應加入年度加薪機制,以確保工友每年獲得工資調整的機會。 同時,當局最爲最大僱主,應帶頭為外判工友提供生活工資,履行社會企業責任。 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主要透過兩種統計調查,收集住戶收入的統計資料。

堅尼系數香港: 單次捐款 每月捐款

樂施會認為,政府盡力加快興建公營房屋的同時,亦要善用政府短期租約用地,興建更多過渡房屋,和增撥資源協助居住在惡劣環境中的劏房戶,提升他們「氣候適應」能力,以應對愈發頻繁的極端天氣現象。 堅尼系數(Gini Coefficient)於1910年代由意大利統計學家Corrado Gini制訂,用於量度社會上收入分佈不平均的程度。 堅尼系數香港 系數的數值介乎0與1之間,數值愈高,表示社會上收入分佈不平均的程度愈大。 如果橫向比較,香港在發達經濟體中的堅尼系數最高,冠絕英美澳紐。

堅尼系數香港: 香港貧窮現況

羅致光在任勞工及福利局局長期間至少兩次表示,堅尼系數應該看「除稅及福利轉移後」,以反映市民在福利政策介入後的實際所得。 但就連他本人亦只說「不應只提0.539」,而非「不應提0.539」,原住戶收入的堅尼系數並非沒有價值。 2012年,統計處發表2011年人口普查的《香港的住戶收入分佈》報告,政府的新聞公報指出法定最低工資令低收入情況有「明顯改善」。 2017年,統計處發表新一份報告,處長在新聞告提及「希望透過發表有關住戶收入分佈的全面數據及研究結果,協助社會各界對相關課題作更深入的分析及討論」。 樂施會透過政策研究,瞭解本港貧窮現象背後的問題,並針對問題推出先導項目;並且運用研究結果,盡力為工友向相關部門爭取更多工作保障。 例如在婦女貧窮上,我們支援地區團體推動墟市;在少數族裔貧窮上,我們與大學學者和幼稚園合作,為非華語學童研發中文二語教學課程,幫助他們從小提升競爭力。

堅尼系數香港: 香港貧富懸殊問題

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主要透過兩種統計調查,收集住戶收入的統計資料。 一是持續每月進行的「綜合住戶統計調查」,按季提供最新的數據;扶貧委員會亦會基於「綜合住戶統計調查」的全年數據作出綜合分析,瞭解貧窮住戶及人口的狀況,以及評估政府各項政策的扶貧成效。 二是每10年的人口普查及兩次普查之間的中期人口統計,基於有關資料分析香港住戶收入分佈的情況。 當然,我們用任何兩地來作比較時,都應知道兩地的歷史、文化、政治、社會及經濟都不同,單是抽取一些指標來比較,會有不同程度的簡化。

貧窮人士失業率持續高企,2022年第一季貧窮人士(即家庭月入低於全港住戶入息中位數的一半)失業率達26.1%,較非貧窮人士高出超過8倍,62%貧窮失業人士為40歲或以上。 貧窮失業人口的失業時期相對較長,六成貧窮人失業達兩個月以上,四分一更失業超過半年。 經樂施會及其他民間團體多年來爭取,現屆政府於2022年施政報告內提出會「就優化法定最低工資水平的檢討機製作出研究,包括檢討週期」。

堅尼系數香港: 最新要聞

堅尼系數反映貧富懸殊,介乎0和1中間,數值愈大,反映住戶收入差距愈大,收入越不平等。 本港每5年公佈一次堅尼系數,統計處根據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數字,計算出按原本每月住戶收入的最新堅尼系數為0.539,而五年前和1971年,香港堅尼系數分別為0.537和0.430,反映香港貧富懸殊進一步惡化。 反映貧富收入差距的堅尼系數出爐,統計處2016年最新數字為0.539,比5年前上升0.002,創45年來新高。 不過,除稅及政府福利後,堅尼系數比五年前下跌0.002,最新數字為0.473,自回歸來首次下跌。 政府發言人解釋,過去5年香港整體經濟穩健增長和勞工市場偏緊,加上最低工資及實施及水平上調,基層工人收入已有明顯改善。 2017年政府公佈以原收入計算的堅尼系數達到0.539,貧富懸殊的情況為人詬病。

堅尼系數香港: 香港貧富懸殊之堅尼係數

另外,亦由於香港住戶平均人數逐年下降,統計處亦會計算以住戶人均收入為基礎的堅尼系數。 結語 在2018年,政府有兩大扶貧舉措:一是設立了高額長者生活津貼,二是將「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低津)大幅改善至「在職家庭津貼」(職津)。 它們的效果要在2019年年底所完成的2018年貧窮情況分析纔可以顯示出來,甚至可以說職津的全面效果,要待2020年年底的分析才會顯示出來。 上星期(4月28日)的網誌亦指出今年法定最低工資調整,對於紓緩收入不均不斷加劇的趨勢有何效果,要待2021年人口普查的結果公佈(約於2022年年中),纔有分曉。

堅尼系數香港: 樂施會政策研究及倡議(節錄)

樂施會在2020至2022年間推出「慳得有營餸基層」計劃,兩年內為700戶有兒童的基層劏房家庭和獨居長者,提供持續半年,並切合營養需求的食物援助。 政府統計處已展開2021年人口普查,有關數據將用於計算本港最新的堅尼系數。 資料顯示,香港在2016年的除稅前及福利轉移前的原住戶堅尼系數為0.539,除稅後及福利轉移後的堅尼系數為0.473,兩者均創45年來新高,反映本港的貧富兩極化問題持續惡化。 堅尼系數的數值由0至1,數字越高,即是收入不均的現象越嚴重。 由於收集住戶的財富統計資料並不容易,準確度亦十分低,財富組成部分的數字亦不穩定,分分秒秒都在變化中,所以現時香港只有收集住戶收入的資料。 因此,在貧富懸殊的分析中,我們主要是處理「收入不均」的現象,而沒有處理「財富不均」的現象。

從上表所見,香港和法國的貧富懸殊情況,以稅前福利轉移前計算的堅尼系數來看,都是相當之高,香港只是稍為高些(0.539相對0.516)。 但由於法國的利得稅與入息稅都遠高於香港,計算稅後及福利轉移後,香港的堅尼系數便遠高於法國(0.473相對0.291)。 堅尼系數香港2025 2018年,樂施會發表《香港不平等報告》,同時展開「公平咩」倡議及公眾教育活動,創造了名字叫「公平咩」的一頭羊角色,她代入市民身分,引領公眾認識及思考「不公平」的負面影響。 我們希望透過一系列網上創作及活動,提高公眾對「不平等」體制的瞭解;再邀請大家加入樂施會行列,積極回應及抵抗,不讓貧富差距及其他不公平政策持續惡化。 樂施會一直促請政府建立「酷熱指數」或其他客觀指標作為停止戶外工作的標準,以減輕工友中暑的風險。

堅尼系數香港: 貧富懸殊的挑戰

以原收入計算的堅尼系數不只能衡量勞福政策的作用,對於產業政策、在職培訓、就業創業的援助政策都有莫大啟示。 值得留意的是,過去五年政府大幅增加福利開支,而除稅及福利轉移後的堅尼系數,最新數字為0.473,比2011年下跌0.002。 一般而言,0.4為堅尼系數的警戒線,如超過則反映貧富差距出現問題。 這份題為《2008/2009年度世界城市狀況:和諧城市》的報告,首次以堅尼系數作為評定城市財富分配平均程度——即「平等程度」的標準。 這個指數在0和1之間,數值愈低,表明財富在社會成員之間的分配愈均勻;反之亦然。

堅尼系數香港: 巧用收納 改善劏房住戶家居

當中,最簡單及最常用的統計資料便是堅尼系數;系數值由0至1,數字越高,收入不均的現象便越嚴重。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不是說,經濟發展要「提升所有市民的生活水平,讓大家都可以分享到發展的成果」嗎? 如果原收入差距,要靠福利政策和派糖措施才能扶貧,這怎算是人人受惠、齊享成果?

在2020年的報告中,仍是採用香港的稅前和福利轉移前的堅尼係數,在64個經濟體系中,香港排行第60;不過在2021年的報告中,改爲採用香港的除稅及福利轉移後有經濟活動的住戶人均收入的堅尼係數,香港排名升了12位,排行48。 在一般已發展國家/地區而言,城巿的收入不均情況都會較鄉鎮爲高。 香港作爲一個國際城巿,亦是世界上主要金融中心,若要比較香港與其他地區收入不均情況,最合理的比較便是比較香港和其他金融中心的情況。 以美國紐約巿爲例,2015年以它的原住戶收入計算的堅尼係數爲0.551,較香港2016年的原住戶收入計算的堅尼係數的0.539爲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