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說, 香港的垃圾已經接近飽和, 終有一天這座城市將要被垃圾完全包圍。
實在是個異類。 都市生活多采多姿,你又有沒有想過原來在鄰近的香港竟然有一位年輕人竟選擇過野人的生活? 畢業於名牌大學的莫皓光,毅然到郊區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簡樸生活。 他家裡沒有華麗裝飾,只有花草小鳥與他作伴;沒有洗衣機,平時用人手洗衣服,用柴火煮飯。 近年,有更多家長樂意帶孩子親近大自然,去農莊玩樂,是不是一個成功的轉變呢? 野人卻認為,大部分家長去農莊,只是一個「消費、打卡活動」,純粹在社交網站分享的圖片之中,「綠色嘅畫面增加咗」。
野人莫皓光: 港大高材生莫皓光,歸隱山林13年,喫靠種,穿靠撿,甚至別叫「野人」,有意義嗎?
香港綽號野人的環保人士莫皓光,一家3口住在郊區的村屋中,且已堅持10多年來不開冷氣,面對酷暑他有自己的「獨家避暑祕訣」。 11月,莫乃光入稟高等法院,指控譚偉豪選舉宣傳超支、未有詳細申報選舉經費,要求頒布譚偉豪當選無效。 莫乃光出生於香港,已婚,1976年畢業於北角衛理小學[2],1982年畢業於香港華仁書院,[3]其後曾於1985年及1987年於美國普度大學先後獲得電腦電機工程學士及電機工程碩士。 婚前,莫皓光與阿牛便決定好了歸隱山林,婚後,他們果然放棄了城市中的繁華與便利,而後經過多方的考量,選擇了一處遠離城市的鄉村落腳。
但他們為秉承「環保不代表降低生活質素」的宗旨,最近也添置了一部二手洗衣機及熱水爐,以應付洗滌孩子的衣物及洗澡需要,並減輕太太的負擔。 《香港01》找來有食用過期食品經驗、人稱「野人」的環保人士莫皓光進行試食,他一家人平日常購入快將過期的食品,除了食品價錢低廉,更能減少不必要的浪費。 畢業於香港大學教育系的「野人」莫皓光,以前也和其他人一樣,熱愛打電玩、看電視,享受冷氣的舒適感,但他從新聞得知香港逐年耗竭的資訊後,他彷彿醒悟一般,決定改變生活習慣。 他獲得香港浸會大學碩士學位後,決定遠離城市的物質生活,搬到村屋,在郊外種田,過著從簡而居的生活。
野人莫皓光: 城市中的野人
風中, 有新鮮泥土混合著青草的氣息, 野人莫皓光 也有鮮花伴生著陽光的明媚感,
「我們一家人的生活方式,是盡量不依賴物質來換取快樂,嘗試在大自然中簡簡單單地生活,就已經很開心。」麥皮的爸爸莫皓光,外號「野人」,畢業於香港大學,與太太過著素食、環保、回歸大自然的鄉村生活已經超過十年。 野人莫皓光 許多父母在孩子出生前,過著自己喜歡的二人世界生活,但孩子出生後,整個家庭的生活模式都會圍繞小朋友作出改變。 然而,麥皮的出生,對野人夫婦倆追求自然的生活方式,並沒有帶來影響,反而更堅固他們的信念,深信這種生活對孩子的成長最好。 香港一名高學歷「野人」莫皓光喜愛大自然活動,他從名校畢業後就決定放棄城市生活,搬到村屋、種田當農夫,從此與大自然相處。
野人莫皓光: 家裡10多年沒裝冷氣! 野人「靠獨門祕訣降溫」簡單又省錢
他找不到相關行業的工作, 便自己成立了一家宣導環保理念的公司,意在喚醒大家的環保意識。 只不過,莫皓光沒有技術性產品進行支撐,僅僅憑藉一些活動和宣傳,很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不過雖然沒有一個明確的規劃, 但是想必有相當多的大學生, 都相信自身畢業後能夠一展宏圖,
- 這種環保式的生活最初並不被身邊人理解,父母擔心兒子喫不飽,朋友笑他傻乎乎的,當時的女朋友忍受不了也和他分手了。
- 風中,
- 蓋因為他之前看了一條新聞。
- 在這個8.9度的下午,記者到訪野人家中,他戴上帽子,正在廚房燒柴煲水。
- 他和太太、兒子過著儉樸的生活,13年來沒有買過一件新衣服,支持環保的他常購買即將到期或剛過期的食品,自給自足,家庭每月開銷僅港幣2000元(約新臺幣7860元)。
- 而為了更好地利用周遭的柴木,他亦添置了一個燒柴的暖爐,更貼近自給自足之餘,亦帶來一室溫暖。
阿牛嫁給他之後,也心甘情願地陪他一起堅持環保理念。 他們的衣食住行樣樣省,不算房租的話,一月也就2000元左右。 認識到環保重要性後,莫皓光便改變了自己的生活方式,過得很簡樸,也會參加一些環保課程。
野人莫皓光: 節目跟隨一直嚮往鄉郊生活的「野人」莫皓光,為了實踐生活上完全的自給自足,遠赴加拿大和日本,穿梭山林和城際之間,走訪不同的脫網族,一起研究如何開展屬於自己的「脫網」人生。
註定與香港這座寸土寸金的城市格格不入。 因為多數人都會選擇在香港發展地產行業以及各類金融行業, 莫皓光的追求環保自然,
野人莫皓光: 工作人員手持長杆,將空中的無人機打落,網友:手法很熟練
新界有位「野人」,本居於市區「印印腳」歎冷氣,某天突然發現城市發展得難以居住,毅然搬到鄉郊地區,每天日出而耕,以柴火煮飯,享受原始田園生活。 「我們本屬於自然。」外號「野人」的莫皓光身體力行說明樂活之道。 野人莫皓光 野人居於錦田八鄉亞公田村,從錦上路西鐵站轉巴士前往,只需大約十五分鐘,即可享受到寧靜的鄉郊環境。 野人一家四口有兩間石屋用於起居生活,屋旁有片菜田,種植番茄仔、生菜和香草等植物;他更擁有一個小型工具倉庫,放滿整全齊備的工具,方便他進行日常建設及維修。 石屋後有他修葺過的斜路,可以通往小山坡,山坡上則有由實習生幫忙建設的兩處平地,日常用於上課。 山坡上放了一把野人用竹自製的椅子,坐着可以遠眺開揚山景,一派悠然自得。
野人莫皓光: 生活熱話
2012年,阿牛和莫皓光結束了愛情長跑,決定步入婚姻殿堂。 在思及怎麼辦婚禮之時,注重環保和浪漫的二人並未選擇完全裸婚,在他們的觀念裏,環保並非是過苦行僧的生活。 在一番精心設計之後,二人有300多個親友出席的大型婚禮只花了2萬元。 阿牛和莫皓光的愛情長跑持續了近十年,這個女孩並非是被哄騙回去過苦日子的。 相反,她十分清楚莫皓光月收入在香港屬於較低收入人羣,嫁給莫皓光後得隨他一起過簡樸日子。 戀愛期間她也已經見識了很多“把野草當做玫瑰”的浪漫和“窮酸”。
野人莫皓光: 野人看城市
這種環保式的生活最初並不被身邊人理解,父母擔心兒子喫不飽,朋友笑他傻乎乎的,當時的女朋友忍受不了也和他分手了。 面對40度的酷暑,莫皓光則習以為常的說「心靜自然涼」。 他也透露,家裡10多年都沒有冷氣,天熱只開電風扇,若是真的熱到受不了,他的獨門祕訣就是「洗冷水澡」,簡單又省錢,但擔心用水過度,每次只沖2分鐘,偶爾也會到溪邊戲水,用最自然的方式解暑。 他,是自然脈絡的總幹事,以身教的方式,並舉辦一系列自然工藝坊,專題講座,生態及文化導賞活動,農村生活體驗營,藉以各世界宣告–人和自然可以和諧共處。 有見廚餘問題嚴重,痛心被浪費的食物,他更曾走到快餐店撿下別人喫剩的薯條。 身體力行呼籲各位珍惜食物,至少把自己的食物要喫光光。
野人莫皓光: 野人莫皓光樂活田野間
或許有人會問,莫皓光如此「不務正業」,雖然每天很節省,但是房租總要交的吧? 確實,莫皓光每月單單房租,就要6000多港幣。 但其實,莫皓光有自己的工作,他的工作,同樣與環保有關。 對於外界的評價,莫皓光毫不在意,和妻子怡然的過著自己的小日子,並且迎來了一個新生命——兒子麥皮。 這樣的生活,截止到如今,已經持續了有13載之久。 整日與山林為伴的莫皓光,也儼然從一個城市中人,變為了一個皮膚黝黑的農夫模樣。
野人莫皓光: 送兒子入學 生活技能從父母身上學習
然後出去撿柴草生火做飯,彷彿回到了沒有電的古代社會一般。 當然了,莫皓光家中喫的菜,也基本上都是自己種的。 有的只是夫妻二手親手做的十幾道素菜,和互相為對方編織的草戒。 當然,最令人咂舌的是,前來赴宴的賓客,餐具都要自己帶。
野人莫皓光: 教育
而妻子竟也心甘情願地跟着他過“苦”日子,15年不買一件新衣服,買快過期的食品,住租來的房子,用撿來的傢俱。 目前莫皓光是當地生態導賞團體「自然脈絡」總幹事,與老婆阿牛、2歲多的兒子居住在元朗八鄉鄉村的獨立小屋,開放式廚房在屋外,自己燒柴生火,自建隔沙系統清潔水源,用水泥修補道路,用這種方式償還城市人對地球資源揮霍的債。 「野人」莫皓光是自然教育組織「自然脈絡」總幹事,與妻子「阿牛」及一歲多的兒子「期仔」居住於元朗八鄉鄉郊的獨立小屋,開放式廚房建於屋外,家園亦有農地耕作。 在這個8.9度的下午,記者到訪野人家中,他戴上帽子,正在廚房燒柴煲水。 莫乃光,JP(英語:Charles Peter Mok,1964年10月25日—),香港立法會前議員(資訊科技界),也是香港互聯網協會創會主席,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主席,公共專業聯盟副主席[1]。 他從事資訊科技及電訊業,同時曾在多份香港報章撰寫專欄,主要評述資訊科技發展。
一家三口生活,野人指電費也不過是每月80至90元,強調他的原則能省則省,「唔係唔用!可以用少啲嘛。」踏入寒冬,他們也堅持用凍水沐浴。 成為習慣後,其實「凍水浴」並非如城市人想像般難熬,健康也不會因此受影響。 野人形容自己的感受指:「沖完熱水涼,個身會凍嘅;沖完凍水涼,個身係熱。」面對這兩天氣溫急降,他笑指:「唔沖囉,咁凍!」相信寒流很快便會過去。 野人莫皓光2025 野人莫皓光2025 如果你要到野外生活10天,隨身只可帶一件物件,你會帶甚麼? 有人會說是i型電子產品,有人想帶冷氣機或電飯煲。 野人莫皓光 香港地,人人歎慣方便慣,就是沒有人敢赤手空拳闖進大自然。
野人莫皓光: 環保志義工 走馬瀨頒獎表揚
於是乎,他與妻子這間22平米的「新房」,有將近9成的傢俱,都是莫皓光從各處撿來的。 然而這,不過是個開始…夫妻二人後續的許多生活用品,也都是撿來的。 比如說,莫皓光從來沒有買過新衣服,他的衣服,和傢俱一樣,都是從各處撿來的。 莫皓光與妻子沒有電視、沒有空調,也沒有便利的交通,出行只能靠雙腿。 好在山間夏季並不炎熱,而冬季寒冷的時候,莫皓光便塞給妻子一個自製的小暖爐。
野人莫皓光: ‧ 影/老公手機傳嬌喘聲!她怒斥「不要看」檢查螢幕傻眼:是遊戲
他強調過簡樸生活並非排斥科技,很多科技確實對人類有幫助,但通常都由經濟效益出發,所以家中還是有電腦、冰箱,但不必要的冷氣機、洗衣機便可免則免。 野人住在上水偏遠的村落,每天過著最簡樸的生活,燒柴生火煮飯、種菜澆花摘野果,有空就會到深山瀑布前靜思:「就好像古代練功,只聽到水聲。內心平靜恬淡,思考得更清晰。」生活模式這樣原始,難怪野人自覺像神仙,無拘無束。 野人莫皓光2025 2歲半的莫期(麥皮)日常最喜歡的玩意之一,是坐在爸爸親手所製的木頭車上,穿越家門前陡峭不平的小路,展開他的「探險」之旅。 他的「探險地圖」還包括後園的山溝與10呎高石崖,父子倆時常徒步在其中走來走去,不亦樂乎。 小小麥皮膽子大,氣力更大,一雙小手能連續搬運磚頭來回多次,以此作樂。 莫乃光曾為騰思創智有限公司的董事之一[5],提供給予商業應用之資訊科技及新媒體服務。
野人莫皓光: 野人莫皓光:優質快樂的生活不花很多錢
他分享說,BB是用尿布,因為可洗淨後再用,避免因用一次即棄的紙尿片而造成浪費,但他想不到的是朋友送來的尿布也頗多。 我笑說既然你們是不用乾衣機,用陽光曬乾衣服,但尿布日日用,數量多便不會有尿布未乾的麻煩情況。 野人莫皓光2025 其實,莫皓光一家的生活只是一種選擇方式,這種環保的簡樸生活方式有值得效仿的地方,比如利用二手傢俱,兼顧了浪漫與環保的簡約婚禮等。 但人們複製不來它,起碼找到那個能志同道合的同路人便很不容易。 人們最好也不要完全複製,可以適當節省、節約、環保,但不能完全節制購物慾望。 莫皓光一週上三天班,收入在香港也屬於較低收入人羣,這個小家的抗風險能力就堪憂。
他不想看到這裡變成一座「垃圾城」。 為了進一步學習善用資源,他最近跟隨港臺走訪了日本和加拿大瞭解「脫網生活」,即不依靠城市中的基礎建設,包括水、電、煤等,靠自己建設生活所需,自給自足。 兒子麥皮現已2歲多,野人至今從未買過一件新衫和玩具,全部由親友轉贈或二手執回來。
他現時居住的地方,租約之中包括了一片「後園」,他亦搭建了引水管,儲起山水使用。 回來之後,受「脫網族」的啟發,嘗試更多利用周邊的天然資源,減少對公營設施的依賴,從而減少浪費。 「例如,太陽就可以發電,點解我哋要運咁多煤去發電廠,然後仲要拉電纜去運電入屋呢?」於是,他找來專家,為家居添上了4塊太陽能的發電板,「好天時,儲一日電可以用到兩日」。 從外國觀察完「脫網族」的生活,部分生活亦為野人所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