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亦與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學生能力國際評估中心進行了一項課程改革的調查研究,以瞭解前線教育工作者對香港課程實施的意見。 無論是嘉賓意見,抑或問捲回應,近乎眾口一辭,都示教育需要栽培學生面向世界的能力及態度,教育要讓學生學懂承擔責任,在不同背景羣組中互動及處理矛盾衝突,更需要懂得運用多元素養(包括媒體和信息素養、批判性和創新性思維)以解決問題。 考試局接獲多名閱卷員投訴, 指同一考生於多科考試獲得異常高分,而其答卷之答案與評卷參考幾乎完全相同,甚至把標準答案的一些錯處搬字過紙,局方遂懷疑有內部人員在考試舉行前向應屆考生洩漏多科試題及評卷參考,認為事態嚴重,向廉政公署求助。 麥長華在廉署人員警戒下承認盜取及複製同事之夾萬鎖匙,然後從夾萬取出並複印八科試題及評卷參考給兒子熟讀,兒子於應考時把答案默寫於答題簿上獲取佳績,涉及科目包括英國語文(課程乙)、中國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經濟和歷史[158]。

【香港商報訊】記者李銘欣報道:國家主席習近平7月24日給香港培僑中學高中一年級全體學生回信,鼓勵他們成為建設美好香港和實現民族復興的棟樑之才。 香港教育界昨日於中銀大廈舉辦「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主席給培僑中學學生重要回信精神座談會」,與會代表表示,習主席回信深刻流露出對香港青年的關愛和重視,是對香港學生「最珍貴的暑假禮物」。 調查數據顯示,2018/19及2019/20學年教師離職主因是學校工作環境及個人就業或晉升機會。 但2020/21學年卻是個人或學校不能控制因素,包括社會整體氣氛、教育政策及課程變更,以及教育專業地位。 香港中學校長會與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學生能力國際評估中心(HKCISA 中心)合作,在今年9至10月期間,邀請中學校長自填問卷,並收回共140份有效問卷,當中86%來自資助學校(120份)、約一成來自直資學校(13份)、其餘均官立學校(5份)及私立學校(2份)。 香港中通社7月28日電(記者 徐嘉儀)國家主席習近平7月24日給香港培僑中學學生回信,對他們予以親切勉勵。

香港中學校長會: 試題外洩

我們期望能增加資助學位課程學額,並從新檢視大學入學要求,給予有志、有能力學生升學機會,並配合「知識型」經濟發展需要,增強香港整體競爭力。 就第8至9項建議,專責小組提出建立更具激勵作用的獎勵計劃或榮譽,彰表不同成就教師之方向。 誠然一次性的賞報,如: 香港中學校長會 香港中學校長會2025 獎品、嘉許狀、甚或結合事業階梯晉升等,能讓教師感受到政府或學校肯定教師表現的心意,提升教師改進的動機,但各類正面的獎勵能帶動社會人士肯定教師的表現,本會認為政府當局可從激勵效應的持續性思考不同獎勵方式。 教育當局應研究以上結連學校發展、教師專業階梯和事業階梯之具體政策和方案,進一步推動和提升教師團隊專業的協作,協助教師教學範式的轉變,建立專業學習的文化和高質素的教師隊伍。 教師「持續專業發展」的基本原則是「重質不重量」,教師自發性的終身學習纔是教師持續專業發展的終極期望及目標。 根據教師專業發展的文獻或報告所見,香港教師在「量」方面的參與經已相當足夠,絕大部份的教師亦能達到「教師持續專業發展文件2003」所提出的「三年內參與不少於150小時的專業發展活動」。

《學習的專業 專業的學習》──教師專業能力理念架構及教師持續專業發展。 目前整個教育設計是單一化及規範化,所有學生不論能力志趣,基本上走着同一條學習路。 但當社會發展日趨複雜、學童需要愈趨多元,過於規範化的教育及考評,不利於建構促進孩子發展、包容異質、和諧共進的未來社會。 我們建議構建全面而系統化的學習平臺,讓學生各取所需、按個人步伐自學;開發人工 智能(AI)系統,協助評估學生個別需要,讓老師能及早對症下藥,協助學生重回學習正軌。 至於職專及應用學習,專責小組所作的建議方向正確,但目前阻礙著應用學習的, 主要是不同大學對應用學習科目的認受性不一,與及目前四個核心科目加兩個或三個選修科的學習量已很沉重,學生根本未能兼顧應用學習。 學界亦建議由教育局承擔取消的暑期活動合約開支,關注如何讓本學年的實習學生如期畢業、如何計算合約職員年假、如何處理外籍英文教師(NET)合約,並指許多外籍教師已3年沒有與家人見面,已買7月中之後的機票;並希望當局暫緩教師入職及常額老師轉工的基本法要求。

香港中學校長會: 香港僑界社團聯會捐贈《 有事「漫」商量》予香港百多間中學

而1980年至1992年會考中文科,則設三組課文:共同課文、甲組課文和乙組課文。 共同課文有9篇文言文,14篇語體文,共23篇;甲組課文有5篇,全為文言文,乙組課文有7篇,全為語體文。 只有在已獲批准參加會考的學校,正在就讀中五的學生,才能以學校考生身份參加會考。 要以自修生身份參加會考,須在會考年的1月1日已滿18歲(2002年會考以前為19歲)[53],或曾經參加會考。

  • 郭一葦中學與溫江區冠城實驗學校年初已結為姊妹學校,交流團20多名就讀體育科的學生,在五天行程中除可觀看柔道和排球賽事外,亦入住該校宿舍與當地學生作文化交流。
  • 學校必須履行這個重要的責任,協助學生認識國家的發展,建立和鞏固國民身分認同,使他們懂得關心社會、國家和世界,成為負責任、珍視中華文化、對社會和國家有承擔的公民。
  • 謝謝你每個暑假都來信,跟我談談香港教育,每次你總會興奮不已地和我分享你和學生的小故事。
  • 讀完數呎文件,看著把整份文件綜合的學校課程架構七色彩虹圖,甚有目眩之感。
  • 此外,政府在推出教育新舉措前,應多與教育專業團體溝通;以及在教育界被抹黑和攻擊時,望教育局能適時發聲,保護和尊重人才,免受幹擾。

當中,我們將積極舉辦多元化的內地考察團,讓所有高中學生透過前往內地考察,實地瞭解自己國家的歷史文化、國情及發展現況。 另外,亦於二○二一/二二學年會向每所公營中學及直接資助計劃中學發放30萬元一筆過津貼,以支援教師教學及組織多元化的學習活動。 中學校長會重申,調查純以教育角度探討教育議題,以學生福祉為最大依歸,不涉任何政治考量。 而整體學生人數下降,政府應善用契機進一步減少每班人數,更充足照顧學生。 中學校長會認為,應深思教師及學生離開本地教育體制是否代表信心問題,以及應思考如何重建社會及教育工作者對教育的信心。 在過去中六收生程序的最終階段(派位階段),有「符合最低高考資格」和「最佳6科需8分以上」這兩個報讀中六課程最低要求存在,令不少人對中六的正式收生要求存在著「6科最佳8分以上,包括兩科語文科及格」的誤解。

香港中學校長會: 學生網上學習電腦捐贈計劃(第2期)邀請信

理論上只要在該屆會考或以前,語文科[40] 以外的科目取得不低於4科及格,或3科及格但5分以上的成績,就可以申請預科學位。 每年會考約有8萬名的應屆日校考生、重讀中五的考生和自修生,當中約5萬多人成功考獲上述成績[41],然而,由於中六的日校學額大約只有3萬個,所以相對而言,會考分數偏低,或校內行為有嚴重偏差的學生在升讀中六時會有困難。 雖然因每年考獲14分以上的應屆考生人數比起實際的中六學額數目為少,但因為個別科目成績,操行,選科及其他因素等,每年也有部分考生取得14分但未能升讀預科,他們大多會選擇重讀中五或以其他方式進修。 另外,除分數以外,學校也可以自訂個別的最低入學條件,最常見的,就是兩科語文及數學科及格,部分學校亦要求英文科要達第3等或以上。 教學的推行深受公開考試設計影響,我們認同評估有助教學的優化,但必須是具質素的多元評估。

三代同堂本來是福氣,是社會衡穩基礎之一,但家中青少年人被囚,令到家庭斷層,造成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 這些「成本」可能自去年夏天已開始要香港承擔,而且是難以修復的。 香港中學校長會2025 謝謝你每個暑假都來信,跟我談談香港教育,每次你總會興奮不已地和我分享你和學生的小故事。

香港中學校長會: 【教師流失】移民潮致教師嚴重流失現斷層 中學校長會:部分專科人手無法填補或需停開

港大的全港中學畢業會考(Hong Kong University School Certificate Examination[2])於1935年6月首次舉行。 香港中學校長會 [3] 這個中學會考是為英文學校第一班(Class 1)學生而設。 [4] 會考及格生分為及格(Pass)及優等及格(Honour),及格者獲發會考證書。 香港大學又以中學會考作為入學試,錄取成績達到港大各學院要求的考生。 香港中學校長會一直關注教育公平性的問題,期望從教育體制、資源調撥以至其他教育 配套,均能讓不同社經地位及不同能力的學生有相近的發展機會。

香港中學校長會: 中學校長會:學生離港退學按年增52% 教師離職增15%部份提早退休

我們更希望新政府能優化不同教育評核數據收集的方法,並能顯示適切運用數據回饋教學的能力,真正支援學校進行促進學習的評估,而非「一刀切」的追逐成績數字的「系統性」監控。 我們期盼新一屆政府能優化教師編制及學校發展規劃、改善學校的班級教師比例,以及開設更多專職教席以照顧有不同需要的學生。 同時讓更多合約教師轉為編制內的學位教師,以穩定優質教師隊伍,優化學與教及學生培育工作。 青少年各有個性和自己的想法,勇於探究新事物,充滿理想熱情。 作為學生同行者與啟導者的老師,我們會從學生角度瞭解、聆聽他們的心聲,彼此建立互信,以愛心和耐心循循善誘,適當引導、開解及鼓勵。 香港中學校長會2025 但從教育觀點著眼,關鍵在於我們如何以適切的教育方式,協助學生認識這個錯綜複雜的議題,教導他們正向積極地面對現在以至將來的社會、國家挑戰,引領他們關心自己所屬的城市、國家、世界。

香港中學校長會: 香港中學校長會對2017施政報告的建議 3 Oct 2017

(1987年或以前,考試局只容許考生最多報考9科。)雖然考試科目眾多,學生於選科時卻受制於個別學校的規定。 一般而言,除兩科語文科和數學外,大部分的文法中學一般都只會提供傳統的科目供考生應考(中國歷史、歷史、地理、經濟、中國文學、會計學原理、物理、生物、化學、附加數學、電腦及資訊科技這十一科)。 學生的會考成績,也可用來申請職業訓練局各院校(例如香港專業教育學院)又或其他專上院校開辦的文憑/高級文憑、副學士先修班等課程,由於一般成績較好的考生大多會選擇修讀預科,所以這些課程相對的成績要求比較預科教育低。

香港中學校長會: 中學校長會主席倡推「中班教學」

承接以上專業學習文化和環境,校本或校間交流平臺更能成為新入職教師培訓重要的基地。 通過教育局或大專教育機構統籌及設計新入職教師首年的培訓工作,辦學團體或聯校統籌和協調,提供新入職教師系統學習,善用跨校或跨組織力量及平臺,從個別教師培育提升至教師專業學習社羣,深化教育界別內「學習」這個重要的文化特質,穩固「學習型機構」的基石。 本會喜見COTAP推行「T-卓越@HK計劃」,提出教師專業成長的核心元素和「T-標準+」,讓學校對教師不同專業成長階段及工作崗位所需的專業能力有所參考。 但在教師專業發展的制度設計中,光靠制定專業標準(例如T-標準+)和專業發展活動(例如T-培訓β;T-專能3) 的倡導是不足夠的,教師在職成長如缺乏有效激勵機制,將影響教師在職成長的意願和發展。 我們樂見新政府能增加對教育整體投資,更期盼能將較多資源投放於最有需要的學生、學校和教育發展項目上。 教育局正逐步發表新一份的中學課程指引,這一份掌管着中學教育未來發展的文件,在諮詢及溝通不足的情況下推出,當中計算學校每年170多天的學與教上課日數,完全脫離學校現實。

香港中學校長會: 移民潮|中學生退學增6成 教師離職升1倍 中學校長會:趨勢未止

創辦於1946年的培僑中學是新中國成立後首批升起五星紅旗的香港學校之一,建校以來培養了大批愛國愛港人才。 香港各界人士表示,回信讓培僑中學的師生們以及全港學校都感受到習近平主席的關懷和勉勵,引導香港青年深入瞭解國家的歷史和現實國情,將愛國愛港精神化作行動,薪火相傳。 收到習主席的回信後,學生們非常激動,他們說習主席的這份禮物非常珍貴,他們將繼續保持熱誠之心,努力增長才幹,成爲立足香港、胸懷祖國、擁有廣闊視野的新時代青年。 近日,香港培僑中學高一年級全體學生致信習近平主席,彙報參與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歸國安葬儀式、與“天宮”航天員互動等學校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的心得體會,表達賡續愛國愛港精神、爲國家強盛和香港繁榮貢獻力量的決心。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習近平主席24日給香港培僑中學高一年級全體學生回信,對他們予以親切勉勵。

香港中學校長會: 香港廣東社團獎助學金2023審批結果

會話考試有較大的改動,分為小組討論(Group Discussion)和個人對答(Individual Response)。 小組討論有5分鐘時間準備,較以往兩分鐘為多,要閱讀的資料亦較多。 個人對答則是新環節,要求就先前討論的話題,對考官的一項提問作出一分鐘的回應。 校本評核(School-based Assessment)為新項目,學生在校時需對曾閱讀的書籍或看過的片段或電影完成個人短講及小組討論,以及回答老師的提問,老師會就學生的表現作出評核,分數佔全科15%。 改革後的課程會於新高中考試中繼續使用,只是閱讀和寫作變成兩張獨立試卷,主題不相關。 卷二寫作short task為必答題,long task八題選一題,從8個選修單元每個單元有一題字數要求約400字。

香港中學校長會: 香港培僑中學師生:習主席回信激勵我們爲實現民族復興積極貢獻力量

2007年首次在中文及英文科,用水平參照評級,取代常模參照評級。 香港是一個沒有天然資源的地方,人材是我們城市持續發展的唯一依靠。 我們期望  閣下能珍惜我們僅有的資源,並用心栽培,讓之茁壯成長。 可惜的是,施政報告中,預留20億作電子學習;其中13億是為了延續關愛基金即將結束的「自攜裝置」 (BYOD Bring Your Own Device)計劃;資源仍主要停留在硬件裝置,對這些影響著今天、未來教育具前瞻性的發展項目,隻字未提。 我必要補充一點,於教導學生奉公守法之餘,我們要同時考慮學生須學習公義、公平、樂助、反思等,這些觀念亦至為重要。 誠然,所有國民、市民,特別是校長與老師於教導青少年奉公守法,尊重法律均責無旁貸。

香港中學校長會: Some Thoughts 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Status and Social Recognition 「教師專業」何去何從?

早年曾有試場被的士臺無線電訊號幹擾[64],或因電力中斷而令廣播受阻[65]。 每年聆聽考試日,港臺均會特別調派人手駐守發射站,並安排後備錄音帶以備不時之需。 考評局亦於2009年開始,在部份電臺接收差的試場,安裝紅外線接收系統。 無預科班或只開一組科目預科班的中學,以及私立中學和夜校,會安排聯繫學校。

考生藉著香港中學會考的成績,可循中六收生程序,入讀官立、政府津貼學校之預科課程,又或直接報名入讀直接資助、私校預科課程。 無論選擇甚麼學校,學生都會在中七時參加香港高級程度會考,並以這兩個考試的成績在大學聯招下申請入讀大學的全日制課程,這個是一般文法中學教育制度下的學生進入大學的途徑。 在傳統應試文化下,今天香港教育仍過度強調學業成績,崇尚國際測試的世界排名,著重學科成就多於多元智能。 學生學習評估及學校表現評核,仍較多採取單一量度及偏向狹窄的指標,忽略品德情意、態度行為及價值信念。 香港中學校長會一直關注教育的公平性,目前已見教育當局透過撥款以協助社經背景較薄弱、有特殊教育需要及非華語學生的學習。 惟單單資源的投入並不足夠,我們需要的是多元化的課程、具彈性的評估、與及兼容的社會氛圍,讓學生能得到個性化、個別化的照顧。

近年教師隊伍面對極大壓力,2000年起的教育改革、近年教育的新趨勢、社會的複雜性及對立化、家庭結構的碎片化,均令教師疲於奔命。 而學童人口的持續下降,更影響着教師隊伍的專業化及可持續發展。 教學工作的壓力與教席的不穩定,窒礙了具質素的新一代加入教師行列的意願,也侷限了老師照顧學生學業以及學業以外需要的空間。 香港中學校長會多來一直關注這些議題,曾進行全港問卷調查、舉辦校長研討會,也多次撰寫建議書向特首及教育當局進言。 剛在一月會展舉辦「教育論壇:2047」,聯繫了關心香港教育的海外及本地學者及教育持分者,一起討論,互相聆聽,尋求有洞見的方向性建議。

香港中學校長會: 英文科(課程乙)聽力測驗

借鏡看香港,作為一份指引我們未來十年學生學甚麼的課程文件,並沒有專注回應專屬教育範疇的問題,而是追趕萬千的社會問題及現象。 對課程來說, 最核心的討論應是香港教育要培養一個怎樣的人,讓新一代可以成就自己,貢獻社會。 這份課程文件固然有簡述香港面臨的挑戰,也參考國際對二十一世紀人才素養的討論,但欠缺了的是本地教育界的深入討論及參與。 短短數頁羅列各所需能力,並未能說服教育工作者這是經深思、具遠見、有共識的香港教育願景 。 1995年考試局透露,過往十多年數學科的及格分數都只是約30分,是會考科目中最低的。 [88]1996年,課程發展議會公佈《中學數學科課程剪裁指引》,將數學課程中約三分之二內容界定為「剪裁部分」。

香港中學校長會: 香港中學校長會

此時我更要忠告老師須打醒十二分精神,免得因不是專科專教,導致教學犯錯而被終生除牌。 香港中學校長會調查發現,2020年7月至11月全港中學生退學及教師離職人數,比2019年同期大增。 香港中學校長會 期間約有1,474名學生退學,較上一年同期增兩成三,當中約一半人因離港退學。 而教師離職人數亦急增,扣除退休的教師後,去年有235名教師離職,較2019年同期的205人,增加一成半。

香港中學校長會: 成都大運會第二個比賽天 國家隊再增九金領先獎牌榜

出席座談會的還有中聯辦教科部部長王偉明,中聯辦教科部二級巡視員劉懋洲,考評局祕書長魏向東、教育評議會主席何漢權,香港城市大學副教授、香港科技創新教育聯盟主席張澤松,佛教筏可紀念中學校長惲福龍等多名教育界人士。 香港中文中學聯會主席、基督教香港信義會信義中學校長梁冠芬表示,要辦好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要提升愛國主義教育的感染力,要在教育的過程中注入「正向鼓勵」的元素。 2005年的中學會考,由於考評局的計分程式因升級時出錯,又因為評分者的疏忽,導致一部分考生的英文科(課程乙)的口試部分成績出現了錯誤的成績,甚至有考生本來口試的等級由”A”級誤評至”F”級,以致不少考生在這科的獲得的成績比起實際成績低,更影響了部分考生的升學。 中文中學會考,自開始已設有兩科數學:稱為「甲組數學」及「乙組數學」,乙組數學為一般程度的中學數學,甲組數學則較深,考生可同時報考兩科。 在1964年或以前,英文中學會考設有兩科數學,稱為「數學」及「初級數學」(早期稱Elementary 香港中學校長會 Mathematics[80],其後稱Lower Mathematics[81]),後者課程是前者的一部分,為能力較差學生而設,算作半科。 數學科則為傳統課程,分為算術、代數、三角、幾何四部分;其中幾何再分為尺規作圖的實用幾何,以及理論幾何兩部分,着重訓練學生的推理證明。

香港中學校長會: 會考改制政府接辦

廖宇軒表示,這書論及的議題,如「網絡時代下智慧財產權如何保護」、「創新驅動發展」、「協同推進公益訴訟檢察工作」等,都能引起老師和同學的興趣。 培僑中學校長伍煥傑接到該書後,早前發感謝函至港僑聯會,表示該圖書能讓同學透過輕鬆愉悅的閲讀,從中更瞭解全國政協的運作和工作重點,獲益良多。 他說,該會領導長期注重愛國教育,所以多位會董各自分工親身將兩百多本的《 有事「漫」商量》圖書送遞至各中學,並親身向校長、老師、同學説明這本圖書的特點和精髓,討論此書的內容和要義,希望同學領受更深。 2020/21學年教師離職人數達987人,平均每間中學有7.1位教師離職;遠高於2018/19學年的517人及2019/20學年的498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