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李炳憲通常不會公開自己的庭生活,但他們以模範夫妻檔的形象被人們認知。 從文章中可以看出,李炳憲在工作忙碌的情況下,仍然抽空陪伴家人,這也是許多粉絲所欽佩的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李炳憲和兒子去環球影城玩的照片更是讓人印象深刻,7歲的兒子不但身材好,也和父親一樣帥氣,這對親子相處的模式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香港「本土」思潮於2012年冒起後,李怡見風駛舵,赤膊上陣美化梁天琦、陳浩天等「港獨」青年和暴徒。 桑普說:他希望本土派文化要自主,我們的政權要自主,他覺得一國兩制已死是沒可能,但仍然給年青人相當清晰的一種想法。 李怡太太 他認為要將以前的權威打倒,凡是天經地義的就不能否定。

年輕時歸屬左派的李怡畢業於左派中學,1955年為親共出版社打工,及後向《文匯報》文藝版投稿獲刊登,開展其寫作之路。 他稱自己當時對香港並沒有任何身分認同和歸屬感,「香港人、政府都沒有」。 李怡太太 李怡在1998年移居加拿大,2007年應時任《蘋果日報》社長董橋邀請,在該報撰寫社論《蘋論》,並主理評論版。 他在2015年區議會選舉公開支持本土派,曾出席青年新政的誓師大會,此後更為關注香港社運,評論內容亦同情抗爭者,及支持離散港人。 身在日本的 Andy 也分享,以往大多認為,日本社會還擁有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觀,然而他發現,現今許多日本的爸爸們,都會主動參與育兒過程,像是接送孩子到幼兒園、陪伴孩子玩樂。

李怡太太: 人生理念

臺灣中央社報道,李怡今晨病逝於臺北國泰醫院,告別式將於10月22日在臺北市立第二殯儀館舉行。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臺。 最終妻子如願了,她的肉身先走,但她的影子、聲線卻彷彿從未曾離開過李怡。 想過追隨亡妻的念頭,化成了《念想》內的一字一句,是寫作和閱讀把他拯救過來。 作為小輩,多年前得知有幸跟李怡在同一平臺上發表文章,心裏有種說不出的悸動。 2008年,家父病歿,有段日子我陪在患上抑鬱症的母親身邊,即使活了那麼多年,早就看透了生離死別,但失去老伴的感受,身為女兒的我還是無法以第一身去體會母親的痛。

邊防人員說「下次回來要照公安局規定」,而我在無法照那個新規定做的情況下,意思就是不能回來了。 這不是我能夠預知的情況,即使改正了我也無法知道。 也就是說,如果我還要回家,那就是一次不可預知的生命賭博。 更擔心的是麗儀的遭遇,她雖然性情溫和,但對於是非一向很堅持。

李怡太太: 恭喜!李炳憲隔8年二度當爸 妻子「懷第二胎」經紀公司證實了

他沒有為自己妹妹著急,而是鎮定地說,如果你沒有做什麼事就用不著驚怕。 今年9月15日,李怡發表了最後一篇《失敗者回憶錄0916》,他在文中形容“反送中”是“想忘記,又不能忘記的過去”,是一段歷史的斷層,“它的結局是一個悲劇,但誰能料到它不會成爲未來的生機? ”他形容香港人覺醒了,“強權可以壓制覺醒了的人的行爲,但壓制不了這種覺醒”,就像英女王逝後源源不絕的人龍和花海,他形容是“民心所向,也是對強權的無聲抗議”。 李怡爲雜誌定的宗旨是以報導事實爲主,認識世界、研究社會、瞭解人生。 李怡說:“我的選稿標準很簡單,第一要好看;第二不要還沒寫完,人家就知道你想講什麼”。 本名李秉堯的香港資深評論家李怡10月5日在臺灣病逝,享年86歲。

二人合作有成,鞏固了李怡的政論家地位,他的事業,他的人生,無不與妻子有關。 李怡說:沒有甚麼妥協,我以前脫離左派,都是不想自己的自由意志被支配。。 (左派對我的刊物)不去印、不去發行、不投資、不登廣告,那些都是沒有所謂,那些小動作都是我承受得起的東西,如果在大陸就承受不起。 在港英時代,我們是很安全,我覺得這裡是沒有恐懼的自由,是不用害怕,害怕的只是失去了工作,少了一個寫作的地盤,或者是經濟上對你的制裁。

李怡太太: 讀者迴響

陶傑讚揚李怡是香港秉持良心、講真話的知識份子之一,1970年代創辦左派刊物,以及青年書刊,早期已經擁有影響力,當中《七十年代》評論兩岸三地政治局勢發展。 翻查資料,《七十年代》初期接受中共資助,1980年李怡脫離左派,1984年雜誌更名為《九十年代》,曾先後被臺灣及內地查禁,獨特的批判風格及中肯敢言作風,備受華人文化圈器重。 他被指「立場鮮明,見解獨到」,在多份報章及刊物發表時評文章,長期分析兩岸三地政治局勢發展。 2007年起,李怡為《蘋果日報》撰寫社論《蘋論》。 李怡太太2025 他晚年開始撰寫回憶錄,講述自己的立場轉變、對香港前途的看法,近年移居臺灣。

  • 李怡在1998年移居加拿大,2007年應時任《蘋果日報》社長董橋邀請,在該報撰寫社論《蘋論》,並主理評論版。
  • 2021年1月26日,哲學學者王偉雄指出李怡當日在《蘋果日報》發表的文章《順勢而行,還是以理抗勢》抄襲了2020年11月的一篇網文《失控:美國的問題,世界的難題》,並列出了兩篇文章中極相似的部份[53]。
  • 李怡說:香港回歸是中國一部分,1986年已想離開香港,如我仍可撰寫想寫的東西,我就做中國人,如果我是記者,我採訪的事情,可以如實報道,不需要被扭曲,不需要左刪右刪,不需要「政治正確」,我就做中國人。
  • 小孩在街頭便溺,他形容為「香港文明的保衛戰」,辱華藝人被商業和網民抵制,他稱之「中國式病毒」。
  • 但自從1966年文革開始以來,我已經見識了許許多多「不可能」的事。

他們生了孩子及度了蜜月之後在2008年11月22日纔在喜來登飯店補辦婚宴。 李璨琛和太太梁志瑩的3歲女兒李元元(Lucy)長得十分可愛,梁志瑩為囡囡開設的IG吸納近28萬粉絲。 李璨琛自「前世情人」出世後,竟不怕破壞「潮人」形象,為女兒拿尿片袋,更不時享受家庭樂成為「湊仔公」,由過往不羈的形象,一改成為疼愛太太與女兒的好老公、好爸爸。 專訪當天,窗外正下著濛濛細雨,怡貞律師踩著一雙裸色的高跟鞋拾階而上,長年為女性權益衝鋒陷陣的她,散發出獨立自主的氣息。 李怡太太 而遠在日本,透過視訊參與本次專訪的艾捷隆亞太區總經理 Andy,則是眼神和煦,充滿親切感,絲毫沒有因為跨海的距離而感到疏遠。

李怡太太: 文章導航

在這場對談中,我們看見性別隨著時代,不再受限於社會賦予的刻板角色,讓性別都能誠實的面對自己,勇敢地選擇想要走的路,期待未來有更多人加入,讓我們一起堅定地走下去。 兩個來自不同領域、不同性別的人,在這次跨海視訊一見如故,專訪時間結束後,彷彿聊不完似的,繼續向對方討教關於夫妻的相處技巧。 Andy 李怡太太 說自己理科出身,凡是都會先講邏輯,怡貞律師立刻幽默回答說:「所謂的邏輯,就是太太講的話都有道理!」視訊另一端頓時傳來爽朗笑聲。 或許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去擴張想像,也解開枷鎖,讓彼此都有能力承接責任,也訴說脆弱。 一個家最完美的樣子,就是我們都能在陪伴心愛的人的同時,也能追求理想,成為真正的自己。

李怡太太: 鄧小平趙紫陽上臺見希望 雜誌更名《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時期,雜誌刊登了眾多批判兩岸政權作品,不少都未能在內地或臺灣刊登,李怡生前曾受訪指雜誌是得益於當年香港自由的環境,他亦曾解釋當年脫離左派,是不想自己的自由意志遭支配。 李怡2020年初接受本臺訪問時,回顧逾半世紀的寫作生涯。 他感歎近年香港的前景只有悲觀,直至「反送中」運動,湧現了一班勇武抗爭的年青人,展現無畏無懼的犧牲精神,令他在晚年對香港重燃希望。 李怡最初鍾情文學,愛閱讀,曾看魯迅、俄羅斯十九世紀的現實主義文學,尤其受契訶夫的著作。 在李怡漫長的閱讀及寫作的生涯裏,雜誌佔重要一席,他在1970年創辦的《七十年代》(後改名《九十年代》)。

李怡太太: 創辦雜誌

走入李怡的居所,一股書香撲面而來,望向客廳書櫃的一大片書海,恍似闖進了他的文字世界。 他的《一分鐘閱讀》電臺節目言猶在耳,再細看書架上琳瑯滿目的著作,記錄了逾70年香港歷史,還有中國抗戰變遷、文革、民運及臺灣民主運動的見證,著實是華夏文化的歷史藏寶庫。 《港區國安法》2020年6月30日在港頒布立法,李怡在立法後移居臺灣,繼續在Facebook 專頁發表評論文章,撰寫回憶錄,講述其曾經歷的大時代及轉變。

李怡太太: 生活熱門新聞

於是開始意識到,「家」其實是一個成為(Becoming)的過程。 文革開始時,在中國,接聽電話第一句不是「喂」,而是大聲叫「毛主席萬歲」,把人嚇一跳。 李怡六十年來不間斷地在報刊寫小品文和政論,編輯和寫作均秉持忠於自己、質疑權貴、就事論事、不怕獨持異見的原則。 當中國與香港的政治環境已經不允許他這樣做時,他仍選擇要忠於自己,因此移居臺灣。

李怡太太: 「香港製造」接連遭收地 甯漢豪反問「係咪每個作業都最合適香港需要?」

他說,雖然李怡以前是親共骨幹人士,但後來由親共轉為反共,至香港反高鐵事件、五區公投、城邦論等的出現,本土主義慢慢興起,可見李怡也有轉向,由西方左派轉向右派;並由大中華派慢慢轉向近似獨派的情況,但並非要主張「香港獨立」。 目前在臺的香港時事評論員桑普對本臺指,約2至3個月前纔在臺北的酒樓遇到李怡,當時他還聲如洪鐘,沒想到今天就傳來死訊。 李怡太太2025 李怡太太2025 劉銳紹說:在80年代大陸開放時,對他們都比較重視,但他沒有因這個情況而謀取自己的利益,反而繼續進行民間的聲音的作用。

李怡太太: 作者

李怡的友人對本臺說,李怡最掛心香港,可是他已無能為力。 從愛國到反共,李怡曾說過「寧願做一個人,也不做中國人」。 那麼李怡對香港以及中國帶來的是積極還是悲觀的意義? 與李怡相識已久的劉銳紹認為,中國官方糟蹋了李怡以至一代知識份子的好意,但對民間認識國情及事物本質這方面來說,卻發揮到長遠的影響。 李怡受訪時曾以這句話總結其人生:「悲觀不代表消極,而是你積極把握當下,不背負良心去做每一件事」。

李怡太太: 讀者留言

時事評論員劉銳紹(又名:夫子)向本臺形容,李怡一輩子也在發揮中國知識份子的天職,在困難重重下發揮知識份子的風骨,近年更表示對官方失望後絕望,他形容李怡是「風骨之松」。 李怡友人、曾任職雜誌《九十年代》的資深傳媒人邱近思向本臺透露李怡離世時的情況:「他安祥離開,兩個女兒也都在臺灣。」她說李怡這段時間做過兩次心臟手術,他的心臟本來就比較弱。 香港知名作家李怡週三(5日)在臺灣病逝,享壽87歲。 李怡於1936年在廣州出生,本名為李秉堯,戰亂期間於1948年移居來港,1954年在香島中學畢業。 2007年起,李怡為《蘋果日報》撰寫社論《蘋論》,言詞辛辣。

李怡過往在訪問和文章中聲稱「文革」是他立場轉變的「分水嶺」。 他於「文革」50週年時撰文憶述,身為共產黨員的妻子於「文革」後期受審查,因被指「老公是英國特務」而遭批鬥,令他思想徹底改變。 李怡妻子梁麗儀於2009年病逝,是不是「英國特務」,李怡從未否認。 好不容易爬到現在的位置,大家難道覺得「公眾人物」遇事不會先低調、圓滿的把爛事盡量處理好嗎? 李怡是1948年在戰亂期間移居香港,2021年4月又因香港政局轉變,從香港移居臺灣。 關於香港,數年前他曾發文這樣形容:“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給我更多、使我更愛,縱使日漸變色也只激勵我老驥伏櫪,要螳臂擋車力抗沉淪”。

李怡太太: 讀者迴響

現在你再看好多人自己說話也不信,但為了在建制裡尋求利益是可以將「今天的我打倒昨天的我」,李怡就從來沒有這樣的行動。 來臺後,他也在社交平臺持續連載個人文章系列《失敗者回憶錄》,文章包括回顧2019年反修例示威,也特別關注離散海外的香港年輕人處境。 被問到李怡有甚麼遺願或遺憾,邱近思這麼說:「他沒有甚麼(遺願)…..反正因為《失敗者回憶錄》也寫得差不多。當然他最掛心的是香港,可是香港的話他無能為力。」邱近思續指李怡的朋友之後會幫忙出完這本書。 香港著名作家李怡,10月5日在臺灣逝世,享年87歲。

當性別逐步邁向平等,醫療科技也讓女性在職場上一展長才時,我們更期待著,更多的男性懂得「陪伴」的重要性,期待有一天,社會毋須再將「顧家」視為男性不可多得的優點。 「其實,很多事情都可以趁機做。」怡貞律師與 Andy 一致認為,產假期間,女性可試著放下工作焦慮,從事自己平常沒時間做的事,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在臺灣,人工生殖技術日臻完善,像是凍卵、試管嬰兒等生育醫療技術,可以因應女性需求,幫助掌握自身備孕狀態,近而擁有更多時間安排職涯、家庭的探索和開拓。 李怡太太2025 備孕時,我們可以藉由基因檢測、胚胎檢測技術,甚至透過監測基因的表現量,找到自己最合適的受孕時間。 其中「內山姑娘要出嫁」橋段,還安排苗栗縣長鍾東錦與秀水裏長趙守雄的閨女趙怡亭,扮演新郎、新娘,2人穿著傳統紅袍進場,讓鍾東錦於致詞時都不好意思地說,「新娘子」與他的女兒同年,「這回去對太太不好交代!」惹得現場鬨堂大笑。 李文斌於致詞也打趣地向鄉親說,現在地方多了一個「縣長女婿」,相信鄉親有任何需求,縣府一定會全力支持。

後來鄧小平、趙紫陽等中共官員在八十年代主政,讓他再次對中國燃起希望,亦將《七十年代》更名為《九十年代》,以示對前景的盼望。 去年3月才與李怡喫飯送別他來臺的香港作家陶傑,讚揚李怡是香港的文青之祖,他接受本臺訪問時說,李怡的評論相當於魯迅,再過100年後看還是賦有生命力。 李怡正因有原則、講真話,成為受到人身攻擊最多的文化人。 香港知名作家李怡週三(5日)在臺北國泰醫院病逝,終年87歲。

李怡表示,基於利益而成為中共黨員的人不會因《九評》而退黨,而基於抱負而入黨的人會認為應留在黨內推行改革才能實踐抱負,故認為《大紀元時報》偽造因《九評》而退黨的人數。 李怡指出,《大紀元時報》「基本上是法輪功的喉舌和宣傳工具」,若是為了達到目的而「以謊言來對付謊言,以虛假來對付虛假」,就等於歷史上的以暴易暴,即使成功也不是社會進步的體現[50]。 李怡表示,基於利益而成為中共黨員的人不會因《九評》而退黨,而基於抱負而入黨的人會認為應留在黨內推行改革才能實踐抱負,故認為《大紀元時報》僞造因《九評》而退黨的人數。

李怡太太: 女兒比嫩妻大十年

他覺得他的一生就是不斷否定的人生,否定他親共的、變得反共;否定他大中華的、變成本土;否定他左派講法的,變得逐漸向右派。 他向右派、向獨派,但我不認為他是真的右派及獨派,因為他仍有一步之遙。 《七十年代》最初是愛國左派刊物,編採文章深受左派思想影響;後來,李怡思想立場轉向。

李怡太太: 作者

到了七十年代,成為李怡人生的轉捩點,亦因其當時創辦《七十年代》(後改名《九十年代》)左派月刊的逆轉,改變了其寫作方向。 他是左派中少數有獨立思考的知識分子,從中國反右運動、「大躍進」、文化大革命、四人幫倒臺,他對中共一步步從內心矛盾走到否定和失望。 當左派勢力不再容許《七十年代》讓讀者和作者暢所欲言時,他不作半點妥協,毅然脫離左派,變為反共文人,奔向思想的自由。

在反修例運動中,一班年輕人走到前線,為香港的民主自由勇武抗爭,展現犧牲精神,是李怡人生的最大覺悟,更令他對香港重燃希望,「每一刻都想站在年輕人前面」,只恨年事已高,怕成為年輕人的負累。 2021年1月26日,哲學學者王偉雄指出李怡當日在《蘋果日報》發表的文章《順勢而行,還是以理抗勢》抄襲了2020年11月的一篇網文《失控:美國的問題,世界的難題》,並列出了兩篇文章中極相似的部份[53]。 李怡太太2025 對此,李怡在《蘋果日報》回應,「天下文章一大抄」,「自古以來寫流暢文章都不註出處」以及「抱歉,請去看學術論文吧」[54]。 廷將添丁的消息,對於這個好消息,外界紛紛向夫妻倆送上祝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