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總需或溫,或活,或通滯,或腎,最終到止痛效果。 4、進一步引進各種物理治療儀器,引進新的治療方法,引入套管針刀治療,由專家親自示範指導臨牀醫師學習操作,並在科室內推廣試行。 (2) MRI 對診斷椎間盤突出有重要意義。

《金匱要略》已開始對腰痛進行辨證論治,創腎虛腰痛用腎氣丸、寒溼腰痛用乾薑苓術湯治療,兩方一直爲後世所重視。 隋.《諸病源候論》在病因學上,充實了“墜隋傷腰”、“勞損於腎”等病因,分類上分爲卒腰痛與久腰痛。 唐.《千金要方》《外臺祕要》增加了按摩、宣導療法和護理等內容。 金元時期,對腰痛的認識已經比較充分,如《丹溪心法.腰痛》指出腰痛病因有“溼熱、腎虛、瘀血、挫閃、痰積”,並強調腎虛的重要作用。 清代,對腰痛病因病機和證治規律已有系統的認識和豐富的臨牀經驗。 《七松巖集.腰痛》指出:“然痛有虛實之分,所謂虛者,是兩腎之精神氣血虛也,凡言虛證,皆兩腎自病耳。

腰痛中醫: 中醫錦囊,總有一“笈”適合您!

另外大家可以採取措施,預防早上起來腰疼。 影像學檢查在腰痛的評定中佔非常重要的作用。 腰痛中醫 通常通過對脊柱的影像學檢查可以確認病損的部位和發病原因等。

應用中醫中藥辯證治療本病的效果較好。 腰痛中醫 腰痛中醫2025 腰痛,特別是慢性腰痛病人常存在不同程度的思想、精神障礙,包括對治療缺乏信心,壓抑、憂鬱等,這些均阻礙病人主動、積極地參與治療。 通過系統的醫療體育治療,既減輕腰痛症狀,又增強了全身體力,可明顯改變病人的情緒,使對疾病的治療充滿樂觀,從根本上改變了病程,促使疾病的好轉、痊癒。

腰痛中醫: 治療創傷性的腰痛

症見:精神一般,腰痛,痠軟乏力,耳鳴,夜間汗出,時有煩躁,食慾一般,睡眠不佳。 尿常規檢查未見異常,腰椎CT未見異常,泌尿系統彩超未見明顯異常。 偏陰虛者以左歸丸為主方以滋補腎陰。 方中熟地、枸杞、山茱萸、龜板膠填補腎陰;配菟絲子、鹿角膠、牛膝以溫腎壯腰,腎得滋養則虛痛可除。 若虛火甚者,可酌加大補陰丸送服。 如腰痛日久不愈,無明顯的陰陽偏虛者,可服用青娥丸補腎以治腰痛。

再有煨腎丸,治療肝腎虛損之腰痛不起甚效。 其方我稍作變化,加核桃仁、鹿角霜、雞內金、金錢草,以之治療腎結石極效。 亦用於扶助腰腎,爲諸大病治本之法。

腰痛中醫: 中醫:腰部疼痛,多種病因需辨證

處方:附子12克,淫羊藿、巴戟天、杜仲、桑寄生、黃芪、熟地黃、當歸、赤芍、白芍、懷牛膝各15克,川芎9克,雞血藤30克。 腎憊及盛怒傷志,則腰失強,不能轉搖而死。 腰痛中醫2025 經雲∶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

  • 然而錯誤的姿勢卻經常出現的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 很多長期腰患的人之所以反覆發作,正是這些核心肌羣的力量與耐力不足,不能提供足夠穩定度,令身體活動及負重時過度伸展,容易扭傷或傷及腰椎椎間盤。
  • 腰痛一證,臨牀頗爲多見,首見於《內經》,對其病因病機,證候表現,分經施治論述較詳,《素問》中有刺腰痛論專篇,部分論述散在於它篇之中。
  • 五、孕期及產褥期勞累 懷孕期間,隨着胎兒逐漸長大,孕婦腰骶及盆腔各關節韌帶鬆弛,同時子宮重量亦隨着胎齡的增長而增加,致使身體重心前移。
  • 發病多緩慢發病,病程較久,或急性起病,病程較短。
  • 腰痛引起的原因有很多,但目前來說最常見的就是姿勢引起的。
  • 衡絡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則恐僕,得之舉重傷腰,衡絡絕,惡血歸之,刺之在 陽筋之間,上數寸,衡居爲二 出血。

多表現爲急性尿儲留和排便不能自控。 2.坐骨神經痛腰 椎間盤突出症絕大多數病人發生在L4/5、L5/S1間隙,故容易引起坐骨神經痛,發生率達97%。 疼痛多是放射性痛,由臀部、大腿後側、小腿外側到跟部或足背部。

腰痛中醫: 中醫與腰痛

古方有又一養腎散,治腎經虛弱,風寒傷腎,膀胱虛寒,以至腰腳疼痛,不能步履,效驗非常。 其方:蒼朮30克,天麻6克,制草烏6克,制附片6克,上藥共爲極細末,三克每次,黃酒調下,麻痹少時,隨愈。 此方審用得宜,殊有神效,但孕婦忌之。 此天麻祛風,蒼朮利溼而二烏通陽也。 又餘讀《奇效良方》亦有養腎散,主治腰腳筋骨疼痛,不能步履,共效如神。 其方加天麻爲9克,更加全蠍15克。

腰痛中醫: 腰痛中醫辨證論治

每日早晨起牀後,要首先活動腰部。 平時多做收縮腹肌、伸展腰肌運動,以及散步、倒步行走和騎自行車等,都能防止和減輕腰疼。 腰痛中醫 腰椎在人們一生中活動較多,經過手術後,這個部位會變得相對脆弱,更容易受到傷害。 而且一旦做了“錐體融合術”,就會成爲一個爲“五斗金”也不折腰的人——已經失去了彎腰的權利。. 提示:任何關於疾病的建議都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面對面診斷。

腰痛中醫: 腰痛合併其他症狀 可能罹患腎臟病

需要注意定期複查,尤其對於年輕人出現炎性腰背痛,一定要警惕和排除強直性脊柱炎,脊柱關節炎等這一類風溼免疫性疾病,避免病情發展造成嚴重殘疾。 入腹結於腰散下骨空中,故病則令人腰痛,熱甚生煩,腰下如有橫木居其中,甚則遺搜。 分析此條經文腰痛屬於實證,其病因病機乃爲足太陰脾主運化,升清降濁,喜燥惡溼,故病則健運升降失司,水溼停滯,滯久化熱,溼熱流注於經脈而致腰痛。 臨牀表現特點與溼熱“重濁粘滯”致病性質有關,故見腰部重墜脹痛而熱,好象有根橫木梗阻在裏面,使人煩燥不安,嚴重時可伴有遺尿。 多以清熱利溼,宣絡止痛之法治療。 椎間盤突出症患者有時會感到重物牽引療法很有幫助。

腰痛中醫: 病因病理

《金匱要略》已開始對腰痛進行辨證論治,創腎虛腰痛用腎氣丸、寒濕腰痛用乾薑苓術湯治療,兩方一直為後世所重視。 腰痛中醫2025 隋.《諸病源候論》在病因學上,充實了「墜隋傷腰」、「勞損於腎」等病因,分類上分為卒腰痛與久腰痛。 唐.《千金要方》《外臺祕要》增加了按摩、宣導療法和護理等內容。 金元時期,對腰痛的認識已經比較充分,如《丹溪心法.腰痛》指出腰痛病因有「濕熱、腎虛、瘀血、挫閃、痰積」,並強調腎虛的重要作用。 清代,對腰痛病因病機和證治規律已有系統的認識和豐富的臨牀經驗。

腰痛中醫: 腰部疼痛不適一年__我希望可以減輕庝痛,不影響生活 -好大夫在線圖文問診

腰痛患者若能得到及時正確的治療,一般預後良好。 但若失治誤治,病延日久,痛久人絡,氣鬱血阻於絡脈,邪氣益痼,營血益虛,腰部筋肉骨節失榮,可能轉歸、合併腰部強直、痿弱(痿病),癱瘓於牀榻,則預後不良。 腰痛一病,古代文獻早有論述,《素問.脈要精微論》指出:「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說明瞭腎虛腰痛的特點。 《素問.刺腰痛》認為腰痛主要屬於足六經之病,並分別闡述了足三陽、足三陰及奇經八脈經絡病變時發生腰痛的特徵和相應的針灸治療。 腰痛中醫 《內經》在其他篇章還分別敘述了腰痛的性質、部位與範圍,並提出病因以虛、寒、濕為主。

腰痛中醫: 中醫腰痛的分類

其中,如果以風邪爲主,則表現爲腰痛部位不定;如果以寒邪爲主,則表現爲腰部冷痛,喜溫喜按。 在祖國醫學中,腰痛這一病症最早見於《黃帝內經》:“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 歷代醫家經臨牀實踐也證實了這一觀點,認爲腰痛初發多屬實證,可因感受寒溼、溼熱等外邪以及跌撲損傷等引起,病久多以腎虛最爲常見。 蘇氏以中藥燻蒸療法治療腰腿痛49例。

腰痛中醫: 腰椎間盤突出_這個病好治嗎

如腰痛日久不愈,無明顯的陰陽偏虛者,可服用青娥丸補腎以治腰痛。 方藥:偏陽虛者以右歸丸爲主方溫養命門之火。 方中用熟地、山藥、山茱萸、枸杞子培補腎精,是爲陰中求陽之用;杜仲強腰益精;菟絲子補益肝腎;當歸補血行血。 症狀:腰痛以痠軟爲主,喜按喜揉,腿膝無力,遇勞則甚,臥則減輕,常反覆發作。 腰軟虛證腰痛可伴有腰軟,但腰軟是以腰部軟弱無力爲特徵,少有腰痛,多伴見發育遲緩,而表現爲頭項軟弱,手軟、足軟、雞胸等,多發生在青少年。

由腎精虧損所致者,其證多屬裏、屬虛,常見慢性反覆發作,治宜補腎益氣爲主。 腰痛中醫 正確的坐姿應該上身挺直,收腹,下頜微收,雙下肢併攏。 腰痛中醫2025 如果可能的話,在雙腳下墊一踏腳或腳凳,使膝關節微微高出髖部,這樣可以讓腰背部更加平直而不易彎曲。

各種各樣原因引起的腰痛發病率很高,幾乎每一個人都曾有過腰痛的歷史。 腰痛的治療方法雖然較多,但目前尚缺乏“靈丹妙藥”。 對於這一點,正在飽受腰痛疾苦的患者可能感觸更深。 此外,腰痛具有一定的複發率,不少患者雖然不情願,但又時常成爲“拜訪”醫生的“回頭客”。

腰痛中醫: 中醫內科學/腰痛

1、避免寒溼、溼熱侵襲改善陰冷潮溼的生活、工作環境,勿坐臥溼地,勿冒雨涉水,勞作汗出後及時擦拭身體,更換衣服,或飲薑湯水驅散風寒。 骨質疏鬆症或椎體壓縮性骨折也可以引起腰痛,以60歲以上女性多見。 這類腰痛的特點就是廣泛的胸腰背部的疼痛,疼痛位置不固定,老人經常描述像是有“一股氣”在腰背部遊走,在晚上或活動時候疼痛加重。 因爲骨強度下降,輕微跌倒,甚至咳嗽,打個噴嚏,就可以引起胸腰椎的壓縮骨折,導致腰背部疼痛加劇,病程過久還會逐漸出現駝背,脊柱變形。

腰痛中醫: 腰椎盤膨出_腰痛十日了

樂啓生中醫團隊指出,腰痛常見有寒溼、溼熱、氣滯、血瘀、腎虛五大因素,所以在治療上應分清虛實,辨析疼痛性質,根據疼痛特點及性質分型論治。 實證治宜散寒祛溼、清利溼熱、行氣活血、通絡止痛;虛證治宜滋補腎臟、填精生髓、補腎壯腰爲主。 治療瘀血腰痛的效方不少,比如用桃仁、紅花、當歸、熟地、川芎、赤芍各10克,水煎,空腹熱服以化瘀血,治閃挫腰痛者,亦效。 再如:生大黃15克(炒),生薑15克,水煎滾,浸一宿,五更時去渣溫服,治療墜墮閃挫腰痛,不能屈伸者。 其方用法極妙,大黃煮開久泡之,以加強其化瘀之功而減其通陽明之效,加生薑配合大黃以其溫而行大黃之活血化瘀之力。

腰痛中醫: 中醫治療腰痛的經驗

原因是腰肌勞損或扭傷引起局部淤血運行不暢。 腰痛中醫 此類要注意不要長期的久坐、久立。 腰痛時,人們習慣藉助按摩來舒緩疼痛。 確實,按摩能起到緩解作用,但不能除根治本,而且腰部和頸部一樣不能輕易按摩,否則容易加重病情,甚至造成事故。

腰痛中醫: 治療

此外站立也不應過久,站立一會兒可適當進行原地活動,特別是腰背部位的活動,以消除腰背肌的疲勞。 預防腰痛有一方法,就是做腰部運動,使腰部溫暖而柔軟,就不會出現腰部軟弱無力的症狀。 腰部爲人體負擔很重的部位,做輕微的運動及腰部摩擦法,可使腰部保持柔軟,全身感到舒適,每天的疲勞也會減半。 腰痛是由於有明顯創傷所引起;腰痛在晚間特別厲害或是任何姿勢都無法減緩疼痛;兩側同時有相同的痛楚;在肛門附近有麻木或感覺異常;大小便功能異常;有劇痛;出現明顯的下肢無力等。 事實上,腰痛的治療應是全面性的,脊醫在國外盛行,運用整全醫學的概念醫治患者,教導患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不良姿勢從事適當運動。 而香港對腰痛提供類似的整全醫療服務尚不普遍,現時在香港執業的脊醫只有約50位左右。

《刺瘧篇》曰∶足太陽之瘧,令人腰痛。 處方:熟地黃20克,山茱萸15克,山藥15克,杜仲12克,淫羊藿15克,狗脊12克,赤芍15克,丹蔘15克,桑寄生30克,熟附子10克,雞血藤20克。 處方:熟附子18克桂枝9克,淫羊藿18克,巴戟天15克,白芍15克,赤芍15克,丹蔘15克,牛膝15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忍冬藤15克。 處方:熟地黃20克,山藥、枸杞子各15克,山茱萸、菟絲子、茯苓、牡丹皮各12克,桑寄生、龜板(先煎)各30克,牛膝15克,牡丹皮、澤瀉各lO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