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又籌款鑄造了一座孫中山銅像,豎立於外,讓人們記得葉定仕與辛亥革一段歷史。 政府自2012年起分階段開放邊境禁區,最先是沙頭角(不包括沙頭角墟),接着是落馬洲管制站至梧桐河段。 2016年初開放梧桐河至蓮麻坑段,許多喜好郊遊的市民聞之大為雀躍,以為有機會踏足羣山環抱的蓮麻坑村。 可是介乎橫瀝至沙頭角的一段蓮麻坑路仍屬禁區,沒有警方發出的禁區紙,不能乘車經此路出入。

換言之,遊人想一探解禁後的蓮麻坑,其中一條途徑就是翻越海拔492米紅花嶺。 蓮麻坑村 香港有幾處法定古蹟是難以前往參觀的,其中之一就是新界北蓮麻坑的葉定仕故居。 這座建於1908年的兩層高大屋,已列為法定古蹟,且於2011年對外開放。

蓮麻坑村: 紅花嶺蓮麻坑礦洞.沙頭角探險

首先,在上水/粉嶺站乘巴士78K,在「大塘湖」下車,按指示牌入村。 蓮麻坑村2025 早上三人行於粉嶺站56K小巴站集合,太多人等車,遂搭的士到鹽竈下巴士站下車,入立和村村路,沿路旁村墳路、陡徑登上麻雀嶺小休片刻。 由於興建香園圍管制站,蓮麻坑路松園下至坪輋路一段擴闊為雙綫,並設有行人路,而文錦渡路入口至平原河一段亦為雙綫道路,其餘路段多為單綫行車道,但亦設有避車處。 前香港律師會會長葉天養和香港足球代表隊門將葉鴻輝,亦是該村的原居民。 蓮麻坑是雜姓村,村民大部分姓葉,其他還有劉、官、冼、張和曾等姓。

  • 由於外型特別,故碉堡又曾被稱作麥景陶教堂(MacIntosh Cathedrals);另有說在礦山的碉堡建成之時,蓮麻坑村的客家人因不懂英文「post」,將其叫作波士樓。
  • 當地有礦山,主要是鉛,廢棄的鉛礦山上有一個蝙蝠洞,為香港重要蝙蝠棲息地之一,被列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SSSI)。
  • 蓮麻坑河則被視爲受污染深圳河餘下的“清泉”,是深圳河中“最具生態價值”的河段,亦是全港淡水魚類物種最富饒的河溪。
  • 蓮麻坑約有200幢房屋爲具歷史價值建築,當中170多幢爲住宅,其中有10幢已獲評級,包括協天宮、葉定仕故居及6幢麥景陶碉堡。
  • 由於發展受到限制,較年輕的村民唯有到城市謀生,或移民他國,村中人口由高峯期的2000多人銳減至現在只約100人。
  • 每年新春和春秋二祭,在外村民纔回來相聚,令寧靜的鄉村呈現熱鬧氣氛。
  • 看到警告牌,開始進入礦洞範圍,請務必慢走,不要跑。

蓮麻坑因為當地盛產山橙(當地人稱之為「蓮麻」檸檬 lemon)而得名。 蓮麻坑村 當地有礦山,主要是鉛,廢棄的鉛礦山[1]上有一個蝙蝠洞[2],為香港重要蝙蝠棲息地之一,被列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SSSI)。 村中絕大部份村民姓葉,有少數姓劉、官、冼的村民。 於2012年2月開始,政府分三階段開放新界北邊境禁區,之後各過往的禁區便漸漸有各種行山路線,政府更有計劃將紅花嶺納入郊野公園範圍。

蓮麻坑村: 歷史悠久 動植物生態多樣

蓮麻坑位於香港新界北區邊境禁區之內,沙頭角與打鼓嶺之間。 由於蓮麻坑曾經屬禁區範圍,所以沒有重大的發展項目,蓮麻坑一帶的自然環境沒有受到破壞。 蓮麻坑因為當地盛產山橙(當地人稱之為「蓮麻」)而得名。 當地有礦山,主要是鉛,廢棄的鉛礦山上有一個蝙蝠洞,為香港重要蝙蝠棲息地之一,被列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SSSI)。 蓮麻坑村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蓮麻坑過往一直是邊境禁區,人跡罕至。

  • 這次目標是六號礦洞,它較大,有三個洞口,也不見有蝙蝠,整體來說是較安全的礦洞。
  • 村中絕大部份村民姓葉,有少數姓劉、官、冼的村民。
  • 李以強表示,當局正建村路繞過禁區,方便行山人士前往蓮麻坑,或者幾年之後,就不用再行崎嶇山路入村。
  • 蓮麻坑位於香港新界北區邊境禁區之內,沙頭角與打鼓嶺之間。

出村後,橫過蓮麻坑河,沿早上的入村「鐵絲網路」回程,繞過禁區後,回到非禁區的蓮麻坑路,等待59K小巴回上水。 雖然蓮麻坑村已非禁區之內,但通往蓮麻坑的馬路仍是禁區,所以沒有禁區紙的遊人不能搭車,只能繞行山路入村。 要入蓮麻坑村,或可從沙頭角擔水坑上山,或可攀越紅花嶺,亦可經塘肚古道;今次《01體育》記者跟隨沙頭角故事館館長李以強,沿蓮麻坑路的山邊小路,繞過700米長的禁區路,行路程最短的山路入村。 香港特區政府已於2016年1月4日正式將蓮麻坑剔出邊境禁區範圍,並計劃將圍繞蓮麻坑的紅花嶺劃為郊野公園。

蓮麻坑村: 紅花嶺

至於礦場下的蓮麻坑村,香港足球隊首席門將兼為港隊上陣次數最多的葉鴻輝,就是這裡的原居民,不過村內更顯赫的,卻是一座約建於1908年的「葉定仕故居」,外觀仿照國父孫中山在中山的故居興建。 葉定仕既是蓮麻坑村的原居民,亦是孫中山的追隨者,到泰國工作擔任過同盟會暹羅分會會長,稱得上是辛亥革命的元老,現在故居外更豎立孫中山銅像,作為全村的標誌。 二戰的軍事遺跡、麥景陶碉堡與大型的蓮麻坑礦洞,這些不同年代的遺跡在這條路線中共冶一爐。 縱然從山嶺上的角度遠眺大陸的梧桐山、八仙嶺與鹿頸,予人耳目一新之感;但相比路上的遺跡及建築物,山嶺上的風光也給比了下去。

由2012年2月起,當局分三階段開放新界北的邊境禁區。 開放的地區包括沙頭角、米埔,以及得月樓村、料壆村、信義新村、馬草壟村、落馬洲村、下灣村和蓮麻坑村等地。 爲了以監視中國軍隊及深圳河對岸形勢,香港政府於1948年在邊境禁區興建了的6幢麥景陶碉堡,以當時的警務處長麥景陶命名,其中一幢建於蓮麻坑附近的礦山。 該碉堡被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爲二級歷史建築,現轉作監視偷渡客之用。 蓮麻坑村 鄰近沙頭角邊境的蓮麻坑礦洞已有百年歷史,曾經是禁區範圍而不得進入,幾年前對外開放後,有不少人經紅花嶺到礦洞探險。

蓮麻坑村: 蓮麻坑村獨處萬綠叢中,彷彿與世無爭。

由於發展受到限制,較年輕的村民唯有到城市謀生,或移民他國,村中人口由高峯期的2000多人銳減至現在只約100人。 蓮麻坑村 每年新春和春秋二祭,在外村民纔回來相聚,令寧靜的鄉村呈現熱鬧氣氛。 從前,蓮麻坑礦場出產鉛礦為主,還會生產少量的銀以至黃金。

蓮麻坑村: 路線地圖:

蓮麻坑盛產山橙(本地原生的木質藤本植物),而原居民稱山橙為「蓮麻」,故該地有「蓮麻坑」之名。 蓮麻坑村是一座具三百多年歷史的村落,村內有不少歷史建築,包括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的葉定仕故居,以及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的蓮麻坑古橋、葉氏宗祠和官氏宗祠等。 蓮麻坑村2025 位於在蓮麻坑村東面的礦山,曾經是香港規模最大的礦場的所在地。 礦場始於19世紀初,在1930年代進入全盛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礦場一度由日軍操控,開採鉛礦作軍事用途。

蓮麻坑村: 歷史

然而,他們的爆破行動失敗,被新界沙頭角的日本憲兵逮捕,並遭毆打及折磨,其後獲釋。 葉維裏後來參加了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並與沙頭角地區的民兵常備隊再次攻打蓮麻坑礦山,惟日軍的猛烈抵抗,未行成功攻下礦山。 1944年底,當時任東江縱隊偵察員的葉維裏再次建議攻打礦山,這次行動有200名游擊隊員及100名民工配合,終於成功把蓮麻坑礦山炸燬。 1934年暹羅排華,葉定仕放棄當地的事業和土地,攜兩子兩女回蓮麻坑居住。 1941年底香港淪陷,蓮麻坑被日軍佔領,村民受盡折磨,葉定仕在貧病交迫下於1943年逝世,享年64歲。

蓮麻坑村: 蚺蛇尖.「香港第一尖」

蓮麻坑河則被視為受污染深圳河餘下的「清泉」,是深圳河中「最具生態價值」的河段,亦是全港淡水魚類物種最富饒的河溪。 該河是未經改造的溪流,在深圳河的上游,2007年被劃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 蓮麻坑的礦山出產鉛、鋅、黃鐵礦、黃銅礦等礦物,於1930年代末,香港政府於蓮麻坑礦山開採鉛礦。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佔領香港,於1942年起繼續開採礦山,[4]以應付太平洋戰爭的軍備需求。 1943年夏天,三個蓮麻坑村的少年(葉維裏、葉盤嬌、葉煌青)企圖炸燬礦山,以摧毀日本在香港的軍備原料產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