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首要目標是達至特定社會目標而同時維持收支平衡; 從企業社會責任角度來說,一般企業嘗試將對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減至最低,而賺取更多利潤往往是誘因。 社會企業首要目標是達至特定社會目標而同時維持收支平衡; 從企業社會責任角度來說,一般企業嘗試將對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減至最低,而賺取更多利潤往往是誘因。 社企以自負盈虧的模式營運,主要收入來自產品及服務銷售,跟傳統非牟利機構或慈善團體主要依靠捐款或贊助營運的模式有所分別。 Co-founder Samson Tong 以及著名作家及註冊營養師曾欣欣 Gloria Tsang 共同主持。 調查亦發現新增社企面對的最主要困難是營運成本高昂(26.6%)、租金高昂(23.4%)及公眾對社企認知不足(22.7%)。
在擔保有限公司內,最少須有兩名董事,而董事須為年滿十八歲的自然人。 在股份有限公司內,最少須有一名董事,而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可以是自然人或法人團體,前提是須有一名董事是自然人。 如有興趣瞭解更多《社企指南2022/23》數字概覽,請瀏覽下列資訊圖表(按圖放大),或按此下載完整版本。
社企指南: 支援平臺
它們分別由368個團體所營辦,當中獲《稅務條例》第88條豁免繳稅的團體有147間(佔39.9%),未有獲豁免繳稅的有221間(佔60.1%)。 社聯出版《初創社企實用手冊》及《法律形式的選擇及運作建議》,為有意營辦社企的人士提供一系列實用參考資料。 根據《公司條例》(第622章)所有個人(年滿18歲)及羣體均可為合法的目的成立公司。 公司註冊處負責實施和執行《公司條例》的大部分條文。 然而,社企以自負盈虧模式運作,收入主要來自產品及服務銷售,而非依靠捐款或贊助營運。 社企指南 您亦可下載《社企指南2020/21》或使用《社企指南》網上搜尋器及手機應用程式(iOS 及 Android),隨時隨地尋找附近的社企。
社企設利潤分配限制及資產鎖定,其餘再投資用作業務發展,從而達至更大的社會效益。 根據社會企業商務中心編製的《社企指南》,截至2023年4月底,本港有713間由非牟利機構、社會服務團體或私人機構開辦的社會企業。 我們常常以「雙重底線」(社會公益、經濟效益)來說明社企的獨特價值。 社企指南 與一般社會服務不同,社企要有明確的商業目標,以維持其營運。 但並非如一般的企業,社企的社會目標,是推動它持續發展的原動力。
社企指南: 沒有橫屏模式
本中心一直歡迎符合申請準則之企業,登記刊登於《社企指南》。 有興趣之社企,請點擊進入下載區,參考申請詳情及下載申請表格。 您亦可使用《社企指南》網上搜尋器及手機應用程式(iOS 及 Android),隨時隨地尋找附近的社企。 社企餐廳現已登陸熱門網上食肆搜尋平臺OpenRice,大家只要搜尋「社企餐廳」,便可瀏覽各社企食肆的資料。 另外,在註冊合夥商號前,由於合夥人之間需要制定合約,部分合夥商號也會聘用律師協助編寫該合約,以免內容有遺漏或法律保障不足,費用則視乎合約的複雜程度而定。 公司可有不同類別的成員,例如,有表決權成員及無表決權成員。
民政事務局亦一直透過不同渠道,積極推動香港社企發展。 除了出版實用參考資料,中心同時為社會企業發展提供全方位支援:包括社會創業諮詢、能力建設以及管理各類型起動及擴展基金。 社企指南2025 社聯積極推動社會上不同的持份者就社會議題發表意見,與持份者共同發掘創新的點子,回應社會需要。
社企指南: 搜尋社企
要知道,若沒有充份瞭解社會問題以及現存的社區所需,縱有再完美的商業計劃,也與一般企業無異,這不是富有靈魂的社企。 因此,認真「構思」,發掘社區需要及資源,是第一步,亦是最重要的一步。 回應社會問題是社企的核心,但這往往是很多社會企業家忽略的地方。 我們發現,很多初創的社企家側重於對商業模式的規劃,而並非對社會問題的瞭解。 他們花很多時間進行市場研究,卻並不多主動瞭解社區的需要。
- 截至2020年5月,全港有666間社會企業單位,較去年增長2%。
- 在這階段,你要設計商業模式、瞭解市場需求、建立團隊、組織社企架構。
- 新增之社企面對的最主要困難是租金高昂(26%)及營運成本高昂(24%)。
- 它們分別由341個團體所營辦,當中獲《稅務條例》第88條豁免繳稅的團體有142間(佔41.6%),未有獲豁免繳稅的有199間(佔58.4%)。
- 假若社企獲母機構或其他機構任何形式的資助(如提供營運場地),均須於財務紀錄反映。
因此,「社會目標」與「商業目標」皆是缺一不可的元素。 計劃鼓勵婦女發揮所長,製作具創意的手工藝精品,希望藉此令家庭生活得以改善之餘,亦讓她們尋回自信、突破自我,體現以「手」創造希望、及以「家」為本的理念。 獲扶貧委員會轄下「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 (社創基金)委聘為協創機構。 社聯開展了Impact 社企指南2025 Incubator一站式支援平臺,以資助及支援不同類型及及展階段的創新項目。 有限公司與無限公司的不同在於有限公司成員對公司債項所承擔的責任受其股份或擔保所限。
社企指南: 社企指南
相信這些亦是所有社企一直遇到的障礙,而公眾認知不足也是「社企吧!」致力希望解決的根本問題。 社會企業商務中心(本中心)每年編制及出版《社企指南》。 最新的《社企指南2020/21》(網上版)經已出版,並已上載至本中心網站。
社企指南: 一. 社會企業性質(點擊向下展開)
各位正在籌備開辦社企的朋友,或許你們正處於不同的階段。 有人仍在考慮社企所針對的社會問題,有人已急不及待的成立公司及籌集資金。 然而,希望各位稍為放慢腳步,重新以「初創社企五步曲」檢視自己的社企計劃,看看有否可以改善之處。
社企指南: 社會企業
《社企指南》的網上搜尋器,即本網站「搜尋社企」的工具列,令公眾可以更方便快捷尋找社企。 公眾可以選取「業務性質」、「區域」及/或「社會目標」中的分類,以及輸入關鍵字 (每次最多可輸入最多3個關鍵字),然後點擊 ,系統便會按照所輸入的資料,助你搜尋心儀的社企。 業務走向方面,在53個新社企單位中,佔總數最多的首三個類別為「教育及培訓」(16.7%),「照顧服務」(18.7%)和「健康護理及醫療」(15.7%)。 看來照顧及護理服務是因應香港人口老化近年的大趨勢!
社企指南: 社企指南精選
一般而言,社企是一盤生意,以達致某種社會目的,例如提供社會所需的服務(如長者支援服務)或產品、為弱勢社羣創造就業和培訓機會、保護環境、利用本身賺取的利潤資助其轄下的社會服務等。 社企指南 社企所得利潤主要用作再投資於本身業務,務求達到既定的社會目的,而非分派給股東。 社企指南 社會企業商務中心(本中心)每年編制《社企指南》。
社企指南: 下載區
另一樣值得大家留意的是,社企遍佈的地區主要集中在九龍(40.4%)及新界(36.0%),佔據比接近七成。 這可能跟港島租金較昂貴以及受服務對象來自的地區範圍有關。 而當大家希望尋找合適的社企商戶或產品時,亦可以多加留意這兩個地區呢。 社企指南2025 政府近年推出了一些資助社企的種籽基金,大家可以考慮。
社企指南: 初創社企實用手冊
除根據《稅務條例》(第112章)第88條獲豁免繳稅的屬公共性質的慈善機構或慈善信託名單上的公司將獲豁免。 社企指南2025 社會企業商務中心(本中心)每年編制《社企指南》。 截至2022年4月,全港有711間社會企業單位,較去年增加約7.9%。
社企指南: 資料
它們認為「機構及公司制訂責任採購政策」(23%)最能幫助社企,其次是「加強公眾教育」(22%)。 社會企業商務中心(本中心)每年編制及出版《社企指南》。 最新的《社企指南2020/21》(網上版)經已出版,並已上載至本中心網站。 截至2020年5月,全港有666間社會企業單位,較去年增長2%。 它們分別由326個團體所營辦,當中獲《稅務條例》第88條豁免繳稅的團體有145間(佔44%),未有獲豁免繳稅的有181間(佔55%)。
社會企業商務中心自2007年開始每年編製《社企指南》,並透過網上搜尋器及手機應用程式(App)等形式,羅列全港社會企業的資料供公眾查閱。 截至2021年4月,香港共有60間社企結業,同時新增了53間社企。 而現時,全港總共有659間社會企業單位,較去年減少約1.1%,是在十年中下跌百分比最高的一年。
換言之,社企的基本目標是達致其社會目的,而非賺取最高利潤以分派給股東。 按此理解,民政及青年事務局會推行支援整體社企界別的推廣活動。 截至2022年4月,全港有711間社會企業單位,較去年增加約7.9%。 它們分別由368個團體所營辦,當中獲《稅務條例》第88條豁免繳稅的團體有147間(佔39.9%),未有獲豁免繳稅的有221間(佔60.1%)。 社企這個名稱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期已在英國出現,至今已超過三十多年。 香港政府多年來持續促進跨界別協作,亦成立不同基金鼓勵各界以社企創新思維關愛社會。
截至2021年4月,全港有659間社會企業單位,較去年減少約1.1%。 它們分別由341個團體所營辦,當中獲《稅務條例》第88條豁免繳稅的團體有142間(佔41.6%),未有獲豁免繳稅的有199間(佔58.4%)。 社企指南2025 社企所得的利潤主要用於再投資本身業務,以達到既定的社會目的。
一般而言,社企是一盤用以達致某種社會目的的生意,例如為弱勢社羣創造就業和培訓機會、支援少數族裔、推動公平貿易、建設共融社區等範疇。 社企所賺取的利潤主要用作再投資本身業務,以增加其社會效益,為股東賺取最大利潤並非唯一目標。 在香港,目前沒有社企的統一定義,亦沒有社企的註冊制度及特有的法定形式。
社企指南: 七. 公司註冊(點擊向下展開)
社企種類方面,佔總數最多的首三個類別分別爲「飲食」(15.5%)、「愛惜地球」(15.2%)及「健康護理及醫療」(15.2%)。 新增之社企面對的最主要困難是租金高昂(26%)及營運成本高昂(24%)。 它們認爲「機構及公司制訂責任採購政策」(23%)最能幫助社企,其次是「加強公衆教育」(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