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院將展開大型研究,招攬500名糖尿病患者及65歲或以上長者參加,進一步確定兩者之間的關係。 從實驗室及臨牀研究的資料顯示,某些益生菌可以改善免疫力,減少受病毒感染的風險或嚴重程度。 可是市面上很多益生菌產品都不能夠達到以上效果,主要原因是隻有少數細菌品種有此功效,而選擇細菌組合及比例都需要有科學根據。

臨牀數據顯示,服用「微生態免疫力配方」的新冠肺炎病人,不論是痊癒速度、發炎指數、產生中和新冠病毒抗體、以及腸道微生態狀況,均較沒有服用有關配方的病人為佳。 黃秀娟教授解釋,是次研究結果顯示中大醫學院研發的「微生態免疫力配方」,能透過改善腸道微生態失衡,促進新冠肺炎患者痊癒、增加中和抗體及提升免疫力。 這些臨牀數據再次引證,重整腸道微生態是治療和對抗新冠肺炎的嶄新方向。 腸道健康免疫力 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腸道微生物對健康的重要性,因此科學家們也嘗試不同的方法如飲食控制、食用益生菌甚至是糞便移植,來調整人體的腸道微生物羣,希望能改善人體健康,而噬菌體療法或許是這個目標的候選方法。 噬菌體療法不僅能用噬菌體精準地攻擊腸道中的致病菌羣,等到我們對腸內菌和腸內病毒有更多瞭解後,或許就有能力使用噬菌體對腸內菌羣進行精準的控制。

腸道健康免疫力: 食物過敏 疑與腸道菌叢有關

因此,在飲食限制初期所減少的,其實是水分和肌肉,根本沒有燃燒到脂肪。 破壞腸道菌的平衡,引發腸漏症的原因,不僅和攝取過多醣類和脂質的飲食、抗生素有關,處在有壓力的狀態下同樣也會有影響。 研究中已經發現,就算只是站在人前演講(處於輕度壓力狀態),都有可能引發腸漏症。 洛桑醫師指出,有八、九成傳遞幸福感的血清素,是在腸道內生成的,也有高達七成的免疫細胞,在腸道裡誕生和訓練。 腸道健康免疫力 另外,小到過敏、流感,大至新冠肺炎、細胞癌化,腸道顧好,就能改善60%的免疫狀況。 腸道健康免疫力2025 因此,只要加氏乳酸桿菌及龍根雙岐桿菌增加,就能避免發生腸絞痛與異位性皮膚炎,反之減少,也會增加發病的機率。

想要改變或保持腸道的健康或是改善的方法有很多,最重要的並不是倚賴藥物,調整飲食、生活型態、運動等纔是最根本的。 注意食物的組成,補充益生菌、益生質、多攝取高纖食物,都可以維持腸道微生物菌叢多樣性。 最重要的是「找出自己的食物過敏原」,針對重度過敏反應的食物採避開或輪替食用,才能避免過敏-發炎-滲漏的惡性循環,也讓自身的免疫機制重回正常運作軌道。 中大醫學院腸道微生物羣研究中心副主任黃秀娟指出,早前一項研究指近4成本港市民腸道微生態不健康,達至中等至嚴重程度,當中以長者、糖尿病患者、肥胖人士及長者病患者較易會有腸道微生態不健康。

腸道健康免疫力: Q2:「食物過敏」是一大影響腸道健康的原因,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如何避免?

牛至油(oregano oil)是從兩千五百多年前就被人類使用至今的超級油品。 香芹酚(carvacrol)是牛至油成分裡其中一種活性化合物,具有抗病毒、抗菌、抗真菌等的特性,能發揮抵抗腸內的念珠菌等真菌類或其他壞菌的抗菌效果。 腸道健康免疫力 但是對於那些過著每餐都攝取醣類,兩餐之間還要喫點心的人來說,要他們堅持十六個小時不喫東西的飲食法,實在比登天還難。

陳家亮教授指出,港人腸道微生態失衡的情況普遍,顯示不少市民的抵抗力下降。 中大醫學院的臨牀研究顯示,針對腸道微生態失衡研發出來的「微生態免疫力配方」有效促進新冠患者康復,相信這項以科研數據為本的研究成果可提升大眾市民的抵抗力。 當免疫軍團反應太過激動,出現自家人打自家人的狀況,演進下去就是自體免疫疾病。 目前科學家對腸道微生物中的「細菌」研究最多,但正如前文所述,腸道是個複雜的生態系統,裡面可不只有細菌。 腸道健康免疫力 事實上,我們的腸道內也有大量的病毒棲息著,而這些病毒也可能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 因此,近期發表在 Nature Microbiology 上的研究就使用總體基因體學[註1],對腸內病毒羣進行大規模的定序分析,期望更瞭解這些在我們體內的陌生「鄰居」們(Lynch et al., 2016)。

腸道健康免疫力: 腸道益生菌 調理腸道健康可改善濕敏及提升睡眠質素?

而腸道要健康需要維持腸道菌相的平衡,這是健康的關鍵! 但多數民眾知道要補充好菌(益生菌)來幫助腸道健康,但卻不知道益生菌是一種活菌,需要餵養,所以補充適量的益生菌後,更需要益生菌的食物「益生質」,讓益生菌可以存活在腸道內發揮作用。 如果未你至於有「腸易激綜合症」的腸敏感問題,又想改善因生活習慣或工作壓力導致的腸道不適、肚脹、肚氣或排便不順,可選用這款集中鞏固腸胃健康的配方,每日1粒,即可改善問題。 腸道健康免疫力 以下是藤田醫生介紹如何利用強化腸道的食材,做出一道道美味的湯品。 只要在每天的飲食中搭配一碗「蔬菜湯」,就有助於提升免疫力,打造不易生病的健康身體。 有些人為了要改善腸內環境,會食用含有豐富比菲德氏菌和乳酸菌的優格或納豆等發酵食品,又或者是服用具有乳酸菌成分的保健食品。

  • 因為腸內菌叢與免疫發展、免疫調節有關,包括過敏、氣喘、異位性皮膚炎、乃至於自體免疫疾病,皆是近年來備受關注的議題 3。
  • 另外,小到過敏、流感,大至新冠肺炎、細胞癌化,腸道顧好,就能改善60%的免疫狀況。
  • 久坐、動得少,將導致「用進廢退」效應,身體自行判斷不必刻意合成腿肌,把寶貴的能量移作他用。
  • 一開始,巴斯德是打算進行「自然發生說」的相關實驗,沒想到,一個可能動搖國本的問題卻找上了他。

但要想改善胰島素功能低下(胰島素抗性)的問題,則需要花點時間。 《喫不胖的免疫力飲食法》讓作者石黑成治在四個月內瘦下十四公斤,重新找回六塊肌的方法開始談起,接著會說明調整腸道環境和提高免疫力的方法。 聽到「不施農藥的蔬菜」,有些人可能會想像蔬菜上爬著蟲子。 使用了廚餘垃圾和發酵菌的田地裡種植的捲心菜抗病蟲害能力強,「身強體壯」 ,菜蟲不會輕易靠近它們,而是聚集於長勢不良的捲心菜周圍,把葉子喫得滿是洞孔。 吉田說:「並不是菜蟲喫高麗菜,而是它們選擇『身體虛弱』的高麗菜。」他拿著圖片解釋說,不被蟲子「侵犯」的這些蔬菜,說明生長良好,喫起來也更加美味可口。

腸道健康免疫力: 人體地圖 查疾病

於是,巴斯德拿出科學家的精神,仔細研究了整個釀酒過程,收集、觀察製程中,不同時間的發酵液,並且分析、比較這些酒液的不同。 一直到微生物學的奠基者,巴斯德(Louis Pasteur)的出現,微生物的存在終於開始閃閃發光。 一開始,巴斯德是打算進行「自然發生說」的相關實驗,沒想到,一個可能動搖國本的問題卻找上了他。 另一方面,腿部肌力不只有支援心臟和肺部的功效,讓你整個身體跟著變輕快、行動自如,緊急狀況下還可能救你一命。 2023 年 5 月在歐洲心臟醫學會(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年會上發表的最新研究顯示,萬一發生心肌梗塞,腿力強健的人後續也比較不容易發生心臟衰竭。

腸道健康免疫力: 食物種類多樣有助改善腸道微生物羣健康

麥詠欣醫生指出,臨牀研究顯示,有新冠肺炎患者服用「微生態免疫力配方」後,由原來症狀嚴重至需要儀器輔助呼吸,改善至不再咳嗽及沒有其他症狀。 增強免疫系統對於保護自己和家人免受病毒的威脅非常重要。 沒有人知道自己是否對某種疾病免疫,但是可以採取一些措施來保持免疫系統正常運轉!

腸道健康免疫力: 微生物的威力

另外,除了感冒和流感,牛至油對於由諾羅病毒和O-157型大腸桿菌所引發的食物中毒症狀,也能發揮功效。 體內的念珠菌症不只會出現在腸內,還有女性外陰或陰道念珠菌感染以及舌頭上的鵝口瘡等,不過無論哪一種症狀,牛至油都能發揮其強大的能力來抑制念珠菌增殖。 腸道健康免疫力2025 間歇性斷食是隻要持續進行二十八天,就能養成習慣的飲食法。 為了改善胰島素抗性,並不需要進行為期好幾天的斷食,只要藉由間歇性斷食,也就是一天之中只要有十六個小時不要喫東西,就能帶來很好的效果。 當然,如果採用不喫晚餐的減肥法,在要入睡時因為胰島素已經很低了,自然可以得到不錯的減肥效果。

腸道健康免疫力: 腸道健康、免疫力也好

她進一步說明,想要維護腸道健康,就要好好「保養」,保持腸內的好菌略多於壞菌,而不是等出了問題才補救。 因此,平時就應該由飲食或額外補充益生菌,有助於減少過敏等身體不適症狀。 當腸道菌相不平衡時,身體接觸到過敏原,就容易誘發過敏反應。 營養師許瓊月建議,有過敏問題者,像是季節性的皮膚搔癢、過敏性鼻炎等,可以適量補充益生菌,例如乳酸菌就是益生菌的一種。

腸道健康免疫力: 慢性食物過敏 影響瘦身的真兇

目前透過動物試驗證實,補充相關益生菌,能改善以上疾病,也能達到預防和治療的效果。 「免疫力」似乎很抽象,原來這東西是來自我們腸道的微生物。 人體腸道的微生物包括了細菌、病毒及真菌,醫學界稱它們為腸道微生態(gut microbiota)。 這些微生物的數量是我們人體細胞總和10倍以上,其重要程度猶如一個「器官」。 腸道微生態對平衡人體生理機能,特別是免疫功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除了戴口罩、勤洗手、酒精消毒、避免去人多的地方、保持社交距離等行為外,提升自己身體保護力也很重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