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當時在九龍城寨設廠,父親便順勢把醬園改名為『九龍』。所以九龍醬園,即是美珍;美珍又即是九龍醬園。」靠着這個信手拈來的名字,專注內銷,深得街坊喜愛,讓醬園撐過風雨飄搖的三年零八個月。 九龍醬園的產品在海外大受歡迎,與其堅持傳統的無添加製造方法有關。 九龍醬園的市場甚至到達一些只有三數百華人聚居的細小島國城市,例如中美洲的千里達。 古法釀製豉油似乎不是生財之道,黃洪卻對保留傳統 顯得甚為驕傲,他認為現時醬園還能保持有一定顧客的原因,正是他們對醬園傳統的信任。 九龍醬園前身為美珍醬園,在一九一七年由黃和甫於香港創辦,至今已有近百年歷史。
九龍醬園,原名美珍醬園,由黃和甫在1917年於香港創立,專攻外銷市場。 現由第三代的黃國輝和其堂兄、76歲的黃國柱一同打理醬園。 本地豉油的發展可追溯至二十年代初,中國社會動蕩,豉油釀製技術便隨逃難者南下抵港。
美珍醬油: 價格和品質的取捨 堅持古法釀製
全世界都有華人的足,而他們都喫醬油,九龍醬園的生意亦愈做愈大,顧客除了歐、美、澳外,還有中南美和非洲國家如牙買加、千里達等,每次付運都是幾箱貨櫃。 【明報專訊】把黃豆洗淨煮腍,加麵粉,發酵一至兩周,再倒入瓦缸內加鹽水,太陽下曬最少3個月……這是90年前,九龍醬園開張時,唯一製豉油的方法。 悅和醬園屹立香港77載,走過戰亂、工業式微等時艱,龐中衡稱:「昔日這麼多難關,我們都平安度過。這次,我都有信心,我們捱得過去。」但若醬園最終還是敵不過時代巨輪,被迫遷,他亦只能嘆息。 據陳天佑所知,在商會成立之初,各醬園負責人在商會聚首一堂,「大家一同拿著地圖,把世界『分豬肉』,每個醬園專攻一個(華僑集中的)地區。」發展至今,各醬園已能自由競爭海外市場。 黃國輝是醬園第三代傳人,他直言自己起初不喜歡做醬料。 小時候家裏七兄弟姊妹被送到加拿大讀書,他形容自己最貪玩,兄弟都成家立室了,自己還是吊兒郎當。
「原來那裏的土人很懶,試過一次美珍豉油(按﹕醬園改名後,醬油維持叫「美珍」)覺得很美味,從此全國上下喫什麼都點美珍豉油。 五十年代末,政府在九龍城興建徙置區安置木屋區居民,要求位處該區醬園,包括九龍、冠珍等,於1962年前搬走。 當時政府與商會協商,為受影響的醬園換地,又積極鼓勵醬園東主買地、再補地價,將葵涌及西貢農地改為工業用地。 美珍醬油 然而,商會認為西貢風勢大兼地勢不平,故拒絕西貢的選項;有部份成員如同珍醬園,則搬入葵涌。 現年八十多歲、醬園第二代傳人的黃洪興奮地回道﹕「以前豉油撈飯已是豐富的一餐,特別豬油拌豉油送飯,更是美味。」醬園在這段黃金時期擴充業務,高峯期共有五間門市,規模在行內更是數一數二,為香港五大醬園之一。 黃國輝今年六十多歲,經常香港、大陸、加拿大來來回回,說話踏實隨和,沒有一般生意人的咄咄逼人,也不似大少爺般離地。
美珍醬油: 百年醬園:醬油桶盛載的香港故事
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美珍醬油2025 盆鹽可謂瓦缸釀製的副產品,瓦缸生曬黃豆時,水分蒸發,結成鹽霜,就是盆鹽。 美珍醬園空地放滿了二百幾個瓦缸,從空中俯瞰,整齊排列尤如棋子,非常有趣。
- 古法釀製豉油似乎不是生財之道,黃洪卻對保留傳統 顯得甚為驕傲,他認為現時醬園還能保持有一定顧客的原因,正是他們對醬園傳統的信任。
- 店內一排排玻璃樽放滿五花八門的產品,由豉油、蘇梅醬、海鮮醬等調味料,到川貝檸檬、甜話梅、和味子薑等醃製食物,一應俱全。
- 席上,五六十歲的老師傅在吵吵嚷嚷,黃洪過來跟他們鬧,老師傅們都說﹕「老闆待我們很好!」黃洪又是喫喫的笑。
- 哈佛大學東亞研究碩士畢業的陳天佑指,相傳在廣東省,夏泰先師及吳氏夫人無意把黃豆放入口袋,竟發現黃豆散發獨特的香氣。
- 黃洪比九龍醬園年輕4歲,他說父親當年搞醬園時,做醬料涼果還不是專業,「很多鄉下人都懂得。」兒時他家住九龍城,第一代工場和門市都在那兒,周圍除了菜田,就是一片荒蕪。
九龍醬園的貴價豉油,沒有選在超市售賣,現在只有一個門市和不足10個銷售點。 黃洪說,有想過把豉油放在大型超市售賣,但條件相當苛刻,要付上架費,又要跟隨超市減價,不久他便放棄,現在標價50元,還要蝕本。 「豉油」一詞,早於南宋的《山家清供》已有記載——「韭葉嫩者,用薑絲、醬油、滴醋拌食」,但當時黃豆矜貴,豉油就只有古代皇家成員能享有,今日已成大眾化調味料。 冠珍醬園第四代傳人——陳天佑從事醬料行業七年,在他眼中,這座城市近百年的土地發展,就濃縮在一樽本地豉油裡。 它見證本地醬園一次又一次化險為夷,試圖屹立在城市邊陲,保存那難以被取代的本土傳統印記。
美珍醬油: 百日醬油 百年傳承
沒有學過人力資源管理,沒有讀過心理學,黃洪把員工治理得貼貼服服。 這是老店的哲學,和天然發酵的醬油一樣,沒有半點科學味道,有的只是積累百年的人情味。 如今,龐中衡正研究方法取代天然生曬,如室內曬場能否比得上自然光效果。 雖然他祖輩指陽光能進一步促使黃豆與麵粉產生化學作用,令豉油焦糖化,但他認為,只要溫度達30度以上,已能有助豉油發酵和生產。
- 在醬油行業,標榜自己是「香港製造」,既是噱頭,更能保持專屬香港的味道。
- 他指出,九龍醬園多年來都沒有添加新產品,因為老客戶均渴望買到傳統產品,可惜很多傳統產品(如豉汁柚皮、札子衝菜等等)需求不斷減少,無利可圖,已漸漸被淘汰。
- 戰後,他們決定保持九龍醬園字號,主打香港市場,美珍品牌則主力外銷市場。
- 為善用勞動力,醬園便趁豉油生曬期間,生產醬料、醃菜和涼果,增加收入。
- 因此,九龍醬園也出口由石屎缸釀造的次等豉油,售價較低,為頂級豉油的三分之一價錢,即42元,以保持商品的競爭力。
- 兩人在晚清時期的農曆8月26日發現豉油雛形,自此,他們成為本地豉油業的祖師爺,後來本地醬園更有慶祝先師寶誕的習俗。
- 他自嘲不懂做生意賺到盡,但這其實也不過是一場選擇:犧牲曬場就做不了優質豉油,而好明顯,黃國輝和父親都選擇了後者。
在穩紥穩打的年代,在九龍城曬場以外,陸續開設中環、西環、天后、筲箕灣、銅鑼灣等分店,已證明財力跟實力非凡。 惟繼後的故事是:香港人口激增、土地緊張、政府強制收地,九龍城的曬場於1959年被迫遷至荃灣,1963年再搬往元朗屏山至今,雖然一搬再搬,但仍繼續其外銷及本地銷售生意,不同的是,部分工序,因人手及地方問題,都要北上設廠。 品珍醬園第四代繼承人黎定顯掀開相簿,照片中是一條大街,兩邊商舖掛着不同名牌,當中隱隱約約見到「品珍」二字的牌匾,「你看到走在街上的人是赤腳,路人頭上還綁着一條辮子。當時也有許多醬園,不過,現在只剩下我們。」這是晚清時期的威靈頓街。 一張張泛黃黑白照片訴說醬園的歷史,品珍醬園從中環威靈頓街遷址九龍城、葵涌,五十多年前搬至元朗洪水橋現址。
美珍醬油: 傳統工業不等如落後
不過,相比其他香港醬園,品珍明顯低調得多,不向外宣傳歷史多悠久,過去亦主要供貨予餐飲、地區士多及出口海外,在超市亦很少見到它的產品。 在上世紀初至六十年代,香港醬油業蓬勃一時,以前香港豉油行業有所謂的「華、宜、冠、美、品」五大家頭,即是華珍、宜珍、冠珍、美珍和品珍。 美珍醬油菓子廠,創於1917年,歷史相當悠久,己經有百多年歷史。 時代變遷,「珍」字輩的醬園品牌寥寥無幾,堅持古法天然製作,更是難能可貴。 筆者與本會影友慕名前往美珍醬油菓子廠(以下簡稱美珍醬園)拍攝採訪。 剛進入美珍位於屏山的廠房,目光馬上就給一排排深啡色的瓦缸所吸引住。
美珍醬油: 迫遷陰霾至 政府計劃不明朗
廠房佔地20萬多呎,跟著第三代掌舵人黃國輝在各個廠房之間穿梭,尤如進入迷宮。 他雙手捧起的黃豆,在黃昏的陽光下閃爍,半熟的豉油在他的指縫中溜走。 他答道﹕「怎麼捨得離開?這裏從前一片爛地,現在工場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我都有經手。難得老闆對我信任,見師傅多過見家人,感情好好。豉油令我很有成功感!」然後他捉老闆黃洪和老顧客,把這話重複了兩次。 席上,五六十歲的老師傅在吵吵嚷嚷,黃洪過來跟他們鬧,老師傅們都說﹕「老闆待我們很好!」黃洪又是喫喫的笑。
美珍醬油: 美珍 = 九龍醬園
這些古董瓦缸正沐浴在和熙的陽光下,每一個都有幾十年歷史,而且「打爛一個便少一個」。 美珍醬油 與其他本地醬園不同,悅和一手包辦豉油、醬料、醋和酒的釀製,是本港僅存少數的蒸酒廠之一。 龐中衡憶述,昔日海關進駐米酒機旁的小鐵皮屋,監察酒精生產;惟目前醬園主要生產酒精濃度30以下的飲料,鐵皮屋人去樓空,取而代之的是每月一次的海關巡查。 哈佛大學東亞研究碩士畢業的陳天佑指,相傳在廣東省,夏泰先師及吳氏夫人無意把黃豆放入口袋,竟發現黃豆散發獨特的香氣。 兩人在晚清時期的農曆8月26日發現豉油雛形,自此,他們成為本地豉油業的祖師爺,後來本地醬園更有慶祝先師寶誕的習俗。 「別看這些瓦缸堅實,它們其實是有氣孔的,晚上懂得呼吸。尤其在大熱天,白天曬得熱騰騰,晚上摸上去還是熱,熱力通過氣孔慢慢滲進去,受熱均勻,幫助黃豆分解氨基酸。」他比喻指,一般豉油是由電飯煲煮出來,用這些瓦缸曬出來的,卻有煲仔飯的風味。
美珍醬油: 黃豆入袋 相傳是本地豉油起源
「醬缸已經很少有,用泥土做的,爛一個就少一個,但味道是最好的。」打開蓋子,表面是厚厚一層黃豆,底下才是豉油,要用特別工具才能抽出來。 但隨著社會的進步,新技術廣泛應用,令一直沿用古法生曬豉油的醬園,開始受到淘汰,漸漸被機械化的廉價豉油廠所取代,風光不再。 七十年代開始,九龍醬園在香港的業務不斷萎縮,分店相繼結業,現時只剩下中環一間門市,員工由全盛時期的百多名,到現在只有六十多人。 時光機返回 1917年,黃國輝的爺爺黃和甫,創立「美珍醬油果子廠」,除了不同的醬油和醬料,也製作大批涼果、酸果,在上個世紀已經行銷歐美,1937年黃和甫兒子,即黃國輝之父親黃洪由佛山來港,協助父親經營美珍醬園。 到二戰時期,日軍治港,「英、美」被視為敏感字,被勒令改名,目下見廠房位於九龍城,以地為名,即改名為九龍醬園,並且將產品售予街坊,生意轉為內銷,安然度過了三年零八個月的飄搖歲月。 他隨意打開一個淺灰色的玻璃纖維製瓦缸蓋,鹹香風味馬上溢出,這是氨基酸的味道!
美珍醬油: 九龍醬園
時代的變遷下,不少醬油廠放棄經營這門秏廢心血的生意,然而美珍仍然孜孜不倦堅持傳統生曬醬油,將這百年美好保留下來。 美珍醬油2025 回看美珍醬園歷史,就是一個香港故事,令人感悟城市發展下傳統行業的命運,除醬油業之外,很多傳統工業成為夕陽工業,生存空間愈來愈小。 你或許奇怪,這個沒什麼宣傳、恍似被遺忘了的百年老字號,無論在招牌、招紙、商標,甚至是黃國輝的名片上,都看不見「九龍醬園」一名,取而代之的是「美珍」二字。 美珍醬油2025 當年,黃和甫(黃國輝爺爺)跟幾位鄉親合作,創立「美珍醬油果子廠」,以產製豉油、醬料、涼果、酸果為業務,並外銷至歐洲,生意不俗。 直至一九四一年,香港淪陷,在日軍治港時,「英」、「美」被視為敏感字,美珍隨即被切斷外銷,更被勒令改名。
美珍醬油: 百年老字號天然生曬豉油
因此,九龍醬園也出口由石屎缸釀造的次等豉油,售價較低,為頂級豉油的三分之一價錢,即42元,以保持商品的競爭力。 同時,醬園更要出售醬料、涼果等副線產品,彌補豉油的虧損。 戰後,九龍醬園逐步恢復外銷,更在荃灣開設分廠,專門生產出口美國的產品。 同時,他們趁機擴充業務,開設了五間門市,成為本地五大醬園之一。 1936年8月,各醬園負責人有見行業發展蓬勃,為促進彼此交流,便組織「香港九龍醬料涼果聯合商會」(下稱:商會),共74個會員,至今只剩20個。 為善用勞動力,醬園便趁豉油生曬期間,生產醬料、醃菜和涼果,增加收入。
美珍醬油: 美珍醬油
1917年,黃和甫(黃國輝的爺爺)和幾個鄉親創立「美珍醬油菓子廠」,生產豉油、醬油、涼菓等,主要賣埠歐洲。 1941年日本佔領香港,「英、美」字被視為敏感數字,他們唯有將美珍改名,其時醬園位於九龍城,於是改為「九龍醬園」。 戰後,他們決定保持九龍醬園字號,主打香港市場,美珍品牌則主力外銷市場。 隨着八十年代的人口增長、地價急升與政府收地,醬油業的光輝成為絕唱,美珍也從九龍城搬到屏山現址。 為節省成本,黃國輝只好把部分生產工序如黃豆發酵,遷移至東莞廠房,其餘主要工序如品質監控,則保留在元朗工廠。 在新事舊物渾然共存的中環街頭,九龍醬園幾十年來堅持人手作業,元朗生曬場上的陳年醬油缸保存著天然鮮味,細緻的味道是機器速成製法無法做到的。
美珍醬油: 歷史
從曬黃豆、加上麵粉幫助發酵,發酵也是最重要的步驟:「璜(即是黃豆)發得不好,豉油就不好。」昔日師傅需要三更半夜起牀檢查,溫度不能過熱過冷,但現在各步驟都增設機器幫助,他們更注重在研發產品上。 發酵後的黃豆被放到缸裏,加入鹽水,曬足一百日,才能成為豉油。 豉油是每一頓飯必須的調味料,只要加少許,菜式味道馬上提鮮,可是有誰又知道,製作一瓶豉油背後,需要花上的時間和心思是沒法比的。 「慢工出細貨,我做所有醬料付出了好多心機,這是做任何事的基本功。雖然豉油沒有商業價值,但它有存在價值。」九龍醬園第三代黃國輝道。 要找新血入行,黃國輝也有點唏噓:「始終有一日要退休,如果有人想傳承,我會毫無保留傳授所有的心得。」但正如他所言,這種好天曬落雨淋的行業,不是多少個年輕人受得了。
美珍醬油: 九龍醬園「金牌生抽皇」是招牌貨 但在歐洲糖漬薑碎竟然最人氣
現時九龍醬園每年的總營業額約有三四千萬元,,而海外的市場成為利潤的主要來源。 「冠珍醬園」屹立九十年, 美珍醬油2025 一直堅持以「香港製造, 天然生曬, 頭遍抽取」的精神, 為顧客製作最優質和最天然原味的廣東傳統醬油和醬料。 香港的超級市場賣的都是大牌子豉油,高科技降低成本,只售十多元一支。
」因為瓦缸內的氣孔會把熱力儲存,令黃豆日夜在受熱,加快分解氨基酸,使豉油色香味俱全,但最少也要一百天才能曬出品質合格的豉油,跟人工化學豉油絕對是兩碼子的事。 戰後,他們以九龍醬園的字號繼續在本地經營,而美珍之名就主力出口,兩個名字並駕齊驅,走過豉油盛世,無人不曉。 奈何,隨着八十年代的人口增長、地價急升與政府收地,醬油業的光輝成為絕唱,美珍也從九龍城搬到荒僻的屏山。 黃洪比九龍醬園年輕4歲,他說父親當年搞醬園時,做醬料涼果還不是專業,「很多鄉下人都懂得。」兒時他家住九龍城,第一代工場和門市都在那兒,周圍除了菜田,就是一片荒蕪。 1941年12月的一個冬日清早,黃洪在梳洗,窗外有幾個金屬球從天而降,在和煦的陽光下閃閃發光,接黃洪聽到幾下不很大的爆炸聲,聽說幾十丈外的工廠,有人被炸死了。
而廠房的大型老舊機器如蒸餾機等,都無法移動,若要搬遷,他惟有斥鉅資添置新器材。 就昔日經驗,他保守估計,為維持生產線,至少需三至五年才能完成搬遷,無奈這已遠超政府所設的期限。 美珍醬油 黃國柱指,釀製豉油只需簡單的原材料如黃豆、麵粉、鹽和水,三十年代交通不便,居民甚少跨區購買豉油,故全港便一共出現了逾百間醬園或賣醬的店舖。